第3章 召見羣將

早在西南,朱永興便已經注意到菸草的流行,一些少數民族尤喜“吃煙”。既然難以禁止,朱永興便與工部、戶部官員商議過此事,決定進行專賣,並試驗製造捲菸的可能。

到現在,《菸草專賣條例》已經制訂出來,馬上便要頒佈施行。捲菸的機器雖暫時不盡如人意,產量過低,成本過高。但經過烤制、噴酒、加蜜、加香的鍘制菸絲卻應運而生,首先在軍隊中作爲犒勞品推出,立時大受好評。

朱永興知道菸草在世界上的發展和流行,也知道它將成爲國家的一大稅源,但還是很剋制地規定了菸草種植地區,並限制種植面積,首獲批准的便是雲南和湖北。

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矛盾是始終存在的,這在於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引導,而最好不是硬性規定。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如果有利可圖,百姓自然趨之若鶩,禁而不止。種菸草若能獲厚利,自然有人效仿,這便要在收賦納稅上予以區別對待,國家收益多了,也能遏制百姓種植菸草的慾望。

段琬兒一直注意着朱永興的神情舉動,見他注視煙罐,急忙上前取出一隻,套上銀製的菸嘴,雙手呈給朱永興。

“呵呵。”朱永興不想拂逆她的殷勤,取過煙,點着,緩緩地吸着。

到了朱永興這個地位,不讓別人揣摸“聖意”是不可能的。就連段琬兒都不能免俗,何況那些官員。這有利也有弊,有弊便是容易陷於諂媚,飄飄然不知所以;有利呢,便是有些事情不需法令。只要朱永興做出姿態,下面自然會遵從效仿。

便以纏足、放足來說,朱永興在政策上給予適當獎勵,但卻不如外界所傳“皇上只喜天足,若見纏足女人。便心中不喜,極爲嫌惡”有效。

想要官途通暢,聖上的避諱和喜好,豈能不考慮在內?宮中妃子、女宮皆是天足,就算是後來招的江南侍女,也盡皆放足。否則不予錄用。由此及彼,皇妃也定是厭惡纏足的。日後若是有機會得見天顏,或是晉見皇后或是皇妃,纏足的官眷豈不是給自己平添麻煩?

由官場至民間,也就是由上而下,雖無法令嚴禁。但聖意如何,已是昭然若揭。風氣無法驟改,但卻在逐漸流行。儘管還有很多迂腐士紳仍堅持傳統,覺得女人小腳漂亮,走起路來如風擺楊柳一般,婀娜多姿甚是可人。但農人商賈令家人放足的卻是甚多,一來是生產生活方便。二來是商賈最擅見風使舵。

等到纏足女人成了稀有動物,人前吸引目光,引起議論,那便是大事已成。而且,朱永興若是北伐成功,便會頒佈法令,嚴禁纏足,違者流放治罪。

什麼玩藝兒?以傷殘畸形爲美,還總結出了小腳的“四美”(形、質、姿、神)、“三美”(肥、軟、秀),甚至將小腳的玩法歸納出了四十八種之多。真是變態。

可這四十八種玩法都是什麼呢?朱永興吐出一口煙霧,直感嘆自己的想象力之貧乏,眼睛也不住瞟向段琬兒的腳部。一擡頭,正對上段琬兒有些疑惑迷茫的大眼睛,朱永興不禁訕訕一笑。

………

偏殿之上。僕婦、侍女們一個個川流不息,端着膳食送將上來,又有絲竹管絃之聲次第響起。

“聖上口諭:諸位將軍勞苦功高,今番回京述職,又沒有家眷在京,定要讓諸位好生吃喝上一頓,這纔不負了諸位的忠心。”總參謀部副部長皮熊大聲說道:“爲免諸位拘於禮節,吃得不自在,聖上定於酒宴之後再行召見。”

馬惟興、夏國相、胡國柱、魏君重、李嗣興、馬自德等人聽他轉述朱永興的話,都起身躬身靜聽,待他說完,各人都是感動不已,山呼萬歲。謝過了朱永興恩典之後,才又落座吃飯。只是各人吃起來卻是斯文的多,酒也不敢多飲,唯恐一會兒暈頭漲腦,說不好話。

這些將領述職完畢,便要各回駐地整軍備戰,雖然今年可能沒有大的戰事,但小戰卻不可免。朱永興登基即位,身份已大是不同,召見一爲示恩,二也是交代清楚今年的大戰略,使各軍將領心中有數。

“聖上恐諸位拘謹,是以未親臨,怎麼諸位還是放不開啊?”皮熊拿着一隻雞腿大嚼,湯汁淋漓,鬍子上都沾了不少,笑着舉杯勸酒,“陛下素來節儉,難得今日大排宴席。武人爽快豪直,可莫要效那些讀書人假斯文哪!”

“國公說得是,萬歲體諒咱們,咱們可別辜負聖恩啊!”敘國公馬惟興哈哈一笑,挽了挽袖子,亦是不再拘束。

平北侯夏國相見岳父未來,知其避嫌,想詢問一下蕩朔軍調至崇明的作戰要領,張了張嘴,還是嚥了回去。

蕩朔軍自反正投誠後,幾次作戰都表現不錯,由貴州出發,轉戰湘鄂贛,直打到了江南。這段時間以來,部隊中有抽調的,有補充的,裝備也在陸續更換,戰術打法也在發生改變。到了現在,很多吳部舊將已被調走,如王輔臣、高得捷等人,很多新將領也填補上來,蕩朔軍其實已經越來越脫離了吳軍舊部的編制和組成。

這也是應有之意,夏國相、胡國柱看得清楚,吳三桂也交代得明白。也唯有這樣,蕩朔軍纔算真正歸於明軍建制。如果依舊打着吳軍的烙印,依舊是吳軍的舊將領掌握軍隊,那非但得不到信任,而且將有不測之禍。

“此非國弱君懦之時,容不得藩鎮軍閥啊!裂土分茅,或可有之,然卻不在中國之地。聖上雄心勃勃,開疆拓土是必然之事。今且建功立業,後或能海外封王也!”

岳父的一番話,夏國相併不是很明白。估計吳三桂也不是很清楚朱永興所偶爾提起的“聯邦”制具體是個什麼東西,只是按他的理解。覺得朱永興在統一中國之後,肯定會向什麼西班牙、荷蘭人開戰,奪取他們佔領的土地,奪取他們所掠奪的金銀財寶。因爲,朱永興不止一次提到過呂宋。對西班牙屠殺華人耿耿於懷,對西班牙人掠奪的財富覬覦不已,對呂宋的礦產垂涎欲滴。

越是在參謀總部呆的時間長,越是與朱永興接觸的機會多,吳三桂越是凜然心驚,再難生出異心來。朱永興的見識。他的眼光,他的思路,絕不是吳三桂這個古代人所能理解的。

雖然朱永興的真實意思並不是裂土分茅,可若真是奪取了大片的海外之地,對遠隔千里萬里的領土進行管理,實行“聯邦”或“邦聯”制。或許是比較明智而正確的選擇。

與吳三桂感覺相似或相近的又何止他一個,參謀總部的那些年輕軍官在被朱永興強制惡補了國際地理知識以後,同樣是震驚於世界之大,震驚於日後國家的發展空間竟是如此廣闊。

還有匡國公皮熊,他以行伍起家,崇禎時授援剿副總兵,弘光時擢都督僉事充總兵官。永曆時被加封爲匡國公。歷事三帝,皮熊不能說最忠於誰,忠於大明或者更爲準確。昭武代永曆,這畢竟是朱家內部的事務,且得到了絕大多數文官武將的贊同和支持,連血脈更近的魯王都力挺,他更沒有反對的理由。

一個英明不下於太祖的帝王,一個能中興大明的聖君,一個能驅除韃虜的英雄,帶着這些耀眼光環。朱永興即位登基,實在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一個懦弱、膽小,不負責任的逃跑皇帝,讓人們失望。被遺忘、拋棄,也並不是難以接受的事情。

“聖上若能驅除韃虜,興復華夏,並善待太上皇,亦是佳話一段。”匡國公皮熊將忠誠鏈條轉向朱永興後,其實也與晉王李定有着差不多的期待,這也算是自我安慰吧!

到了現在,匡國公皮熊已經知道了明軍的整個軍事籌劃,瞭解了明軍的全部實力,更覺得光復中華只是時間問題,只要朱永興不出意外的話。而且,朱永興的功業超過太祖、成祖,亦是足以期待的。

“能在有生之年見到北伐成功,已是死而無憾啦!國祚不絕,天眷大明啊!”匡國公皮熊每每想起最危難的時候,便不由得慨嘆不已,八十多歲的高齡啦,那個時候何曾想到會有這麼一天呢?

晉世子李嗣興與翼國公馬自德、靖朔伯魏君重同齡,又各統一軍,是年輕一輩的佼佼者,也甚是相得。對永曆,他遠不如其父的感情深。相反,他卻很是苦惱自己這個世子的身份,好象是靠廕襲而居高位。所以,他很感激朱永興給了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並且牢牢把握,盡力用實際行動去贏取朱永興的信任。

年輕人,有自己的心氣與傲氣,渴望有一個自由施展的空間。而朱永興給了他們信任和機會,並向他們展示了更寬廣的世界,更光明的前途。

“大舉北伐應在明年。”馬自德小聲說着自己的猜想,“以聖上的仁厚,豈有不撫民安民的。軍隊所需的糧草物資是其一,北方殘破,民不聊生,聖上定會顧惜百姓,積攢屯積出恤民所需。”

“我也是這麼想的。”魏君重淡淡一笑,說道:“還有騎兵,聖上多次流露出擔憂之念。在四川組建驃騎,在各軍組建龍騎,估計到明年才能準備完全。”

“或者可大建車營,效高祖北伐之法。”李嗣興說完又搖了搖頭,說道:“速度還是難及騎兵。以步兵對陣騎兵,不怕他堂堂正正的野戰,倒怕他騷擾不止。”

“北地與南方不同,既有地形地勢的關係,又要顧慮到民心、資源等因素。”馬自德臉上露出一絲憂色,“就地籌措糧草物資恐怕甚難,這糧路餉道便要全力確保。只是若處腹地,無水運之便,可是大不易啊!”

“所以才定下了‘拱’這個戰略啊!”匡國公皮熊年紀雖高,卻是耳聰目明,小輩說話,他聽得清楚,忍不住事先透露一二。“從現在到明年春天,與敵接觸各部都要積極開展,不斷消滅清軍,不斷壓縮敵佔區。具體的講解,這兩天會在兵部進行。諸位可要好好聽講學習啊!”

見匡國公只說了這麼幾句,便又賣起了關子,在座衆人心中期盼,可又不好追問不止,只好繼續用飯,這心思卻飄飛而去。

所謂“拱”。有短促突擊,有零敲碎打,還有別的一些戰術,其主旨便是在相對較短的距離內展開軍事行動,避免由於長驅而有被敵切斷糧道、後路的危險。擴大光復區,縮小敵佔區。是其中一個目的;消滅並疲憊敵有生力量,是另一個目的;奪地遷民,使滿清統治區的百姓越來越少,破壞其徵收錢糧、役使民衆的人口基礎,則是第三個目的。

而且,山東很快會成爲主要用兵方向,其他各部的軍事行動也有策應、牽制的作用。

酒飯吃罷。漱洗完畢,自有侍衛去報朱永興,衆將由宮人引着,前往大殿恭候。時間不長,侍衛又迴轉,言說聖上改在御園召見,又由宮人引領而去。

衆人一直向前,一路上亭臺不斷,溪流淙淙,花草樹木鬱鬱蔥蔥。花香、鳥語、水聲,讓人覺得異常清爽。在那假山中曲折行走,看着園內風光景緻,各人都覺得心情舒爽。

前面一片竹林橫亙,在林內的小道上迤邐行走。老的黃竹,嫩綠的新竹,交相輝映,清秀之極。更有幾棵方形的竹子,卻是以前園中從廣西引栽,看着煞是有趣。

到了竹林深處,一幢小宮殿出現在眼前,宮人引着衆人一個個依次入內。各人待眼睛適應殿內的光線,卻見朱永興坐在殿內正中,下首是吳三桂和兩個兵部主官。當下由匡國公皮熊帶頭,各人高聲報名,準備下跪行禮。

“衆卿以軍禮拜見即可。”朱永興笑着擺了擺手,說道:“賜座,上茶。”

衆人免了跪拜,心中還有些不安,侷促而拘謹地落座,眼觀鼻,鼻觀口,都是默不作聲。

“在大殿召見,怕你們侷促,到了這裡,自可放鬆一些。”朱永興苦笑着搖了搖頭,說道:“心裡忠君愛國,卻也不在這表面的禮數上。”

“聖上,這禮不可廢。”吳三桂在旁說道:“聖上雖是仁厚,然爲官者豈可不知輕重?”

朱永興暗地裡瞟了一眼旁邊的史官,這傢伙下筆刷刷點點,起居注啊,搞得渾身不自在。

起居注是我國古代記錄帝王的言行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講:”古之人君,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所以防過失,而示后王。記注之職,其來尙矣。”從漢以後,幾乎歷代帝王都有起居注,但流傳下來的很少。主要因其一般不外傳,僅作爲撰修國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負責修起居注的官員,在皇帝公開的各種活動中均隨侍在旁,因此起居注記錄的內容甚爲廣泛,包括除了皇帝宮中私生活外的種種言行。也幸好不關注私生活,朱永興才能夠容忍。否則,行房事時,外面還有聽牆腳、做記錄的,誰還有那個興致?

沉吟了一下,朱永興伸手指了指李嗣興、魏君重和馬自德,笑道:“你們三個呢,也該把終身大事給解決了。有了賢妻,有了家,這纔算真正的男人。嗯,若是有合意的,就算是纏過足的,放開便無大礙。不要因爲朕的喜惡,看到中意的也有所顧忌。嗯?誰最近有這個打算,可不要偷偷摸摸的啊!”

李嗣興三人面面相覷,都不約而同地搖頭訕笑。

“啓奏陛下,這個匈奴,不,是韃虜未滅,何以家爲?”馬自德站起來,躬身回答道。

“那朕有妻有女,可是不對了哦?”朱永興按了按手,示意馬自德坐下,笑着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了和睦的家,卻也未必便是拖累,也未必是胸無大志。國家國家,有國亦有家。沒有衆多的家,又哪裡來的國?”

“臣等是想先建功後成家。”李嗣興起身奏道:“軍人嘛,爲國征戰,居無定所,若是成家,諸多不便。”

“說的也有些道理。”朱永興點了點頭,示意李嗣興坐下,又對敘國公馬惟興等人說道:“戎馬倥傯,敘國公、平北侯、靖北侯,你們這些有家眷的,確實比他們這些年輕人要辛苦啊!”

“驅除韃虜,爲國盡忠,臣等不敢言辛苦二字。”馬惟興等人趕忙起身恭立回答。

“坐下坐下,這老站起,朕倒不好說話了。”朱永興有些無奈,說道:“今日召見,就是見見衆卿,說些閒話。這軍事上的佈置,明後兩日自有兵部交代。只是這閒話嘛,倒也離不開軍事,衆卿便說說這北地作戰需要如何注意吧!”

第195章 無題第169章 譏諷第169章 譏諷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67章 梆子腔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章 無題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74章 東逃,後路第72章 攻守結合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41章 自我否決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38章 廣國公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59章 無題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47章 大戰(一)第88章 毒蘑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86章 疍家女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02章 轟擊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95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66章 無題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9章 景東會師第89章 進退兩難第7章 歡歌暢飲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230章 暗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87章 接戰(二)第86章 接戰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3章 召見羣將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68章 慷慨秦腔第94章 相疑第202章 總攻(二)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5章 琉球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37章 李晉王第117章 斷臂?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17章 困局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50章 伏擊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95章 初印象第47章 齊集元江
第195章 無題第169章 譏諷第169章 譏諷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67章 梆子腔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章 無題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74章 東逃,後路第72章 攻守結合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41章 自我否決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38章 廣國公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59章 無題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47章 大戰(一)第88章 毒蘑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86章 疍家女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02章 轟擊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95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66章 無題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9章 景東會師第89章 進退兩難第7章 歡歌暢飲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230章 暗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87章 接戰(二)第86章 接戰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3章 召見羣將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68章 慷慨秦腔第94章 相疑第202章 總攻(二)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5章 琉球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37章 李晉王第117章 斷臂?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17章 困局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50章 伏擊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95章 初印象第47章 齊集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