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被誤導了

“自古匈奴之入處中華者,皆能久長?大明積德深厚,其子孫必有中興之慶。今大皇帝英明神武,是爲大明之福,藩國之幸也。且神宗皇帝於我國有百世不忘之恩,而構於強弱之勢,抱羞忍過,以至於今,痛恨可勝言哉……”

朱永興放下了朝鮮的國書,輕輕吐出一口長氣。大明縱有毛病,縱有問題,卻依然受到藩國的傾慕和嚮往。文化上所蒙的污垢可以洗去,出現的問題可以解決,但絕不應該被野蠻和落後所取代。

而且,中國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生命力,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自我進化活力的文化,而不是僵化倒退的文化。

要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思想,當然絕不是再倒退到幾千年前,在孔孟的水平上重新來過。而是要進行繼承與發揚,把原先被滿清統治打斷的傳統再接續回來!

如果一味採取原教旨主義,復古主義,一味認爲儒家典籍,或者其他中國文化典籍是越古越好,越古越正宗。如果是這樣,這種所謂復興傳統文化,其實質與滿清統治下興起的所謂“漢學”並沒有任何本質區別!恰恰是戕害毀滅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因爲,在滿清禁錮思想的黑暗統治下,使得真誠信奉與研究宋明理學本身就成爲了禁區,成爲有生命危險的事情,鑽入故紙堆得到的所謂漢學則相對來說更安全。

倭國便是在滿清時開始瞧不起中國的吧?朱永興不是很確定,但現在該考慮的不是倭國日後的問題,而是中國將來的發展。

明年便是昭武元年,開恩科的事情已經決定。設文武兩大科,武的就不用說了,將考兵法,並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射御、技擊等。文科之內除進士科外,又設立了絕學科(包括法律、歷算、樂律、測望、水利、農耕、建築、器物製造),且進士科不考八股,而以時論取才。

在朱永興看來,這種人才選擇制度並不完善,只是暫時的。涉及到人才論典,涉及到上千年的傳統習慣,也只能逐漸改變。如果一下子便廢除科舉,那可是天塌地陷的大事,明清戰爭由此逆轉也不一定。

“陛下,這是戶部最新的統計資料。”查如龍將文件呈上來,又補充道:“易尚書認爲依據目前的財政狀況,最早也要到明年才能實施。”

“朕知道這應該不是短期內能夠實施的政策。”朱永興雖然早有預料,但還是輕輕嘆了口氣。

戰爭,消耗了太多的資源,更大幅度的惠民政策只好拖到戰爭結束之後。或許戰爭結束也不行,北地凋弊,要恢復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辦到的。

“免除人頭稅暫不可行,那攤丁入畝呢?”朱永興一邊翻閱着文件,一邊隨口詢問。

“戶部認爲也不宜馬上實行。”查如龍委婉地說道:“而且,戶部認爲攤丁入畝操作起來很有困難。”

“困難?當然有困難。”朱永興微微皺了皺眉,說道:“是擔心那些大戶士紳的反對嗎?”

“回陛下,也不全是。”查如龍想了想,說道:“微臣等也細緻研究過,覺得與其形成問題,倒不如北伐勝利後,一舉取消人頭稅更好。”

“朕要看看你們研究的資料。”朱永興有些疑惑,攤丁入畝難道真的有什麼重大問題。

滿清的“攤丁入畝”政策被稱爲“良法美政,歸於大同而無業貧民永沐”,被歸結爲清統治者愛民如子的“德性”,是“至仁之政”、“惠於貧民”的恩恤曠典。被清朝統治者標榜自己的恩政載入史冊,故各種文獻,如清三通、清會典等都不惜筆墨,大肆加以渲染。

其實呢,攤丁入畝並不是滿清的什麼獨創,它是由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轉變而來。就是將一部分戶丁銀攤入地畝徵收,減輕戶丁徵派,加重土地負擔,也就是把戶丁銀轉入土地攤派,由地主承擔。

但“攤丁入畝”卻存在着無法避免的弊端,即無法均勻地分攤賦稅,從而無法有效保證賦稅的順利徵收,更無法達到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的需要,因而遭到上至豪強富戶,下至貧民百姓的反抗。這使得“攤丁入畝”政策實施的進程變得緩慢而困難重重。

而且,“攤丁入畝”政策並不能維持固定的徵稅數額從而抑制人民逃避稅收。清朝前期實行“永不加賦”的措施時,曾希望通過將丁口數額固定下來的方法來保證丁銀徵收,避免人丁流失,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但是由於“永不加賦”的措施表面上固定人丁數額,實質上卻無法使人丁附着於土地之上。

“永不加賦”並非“毋增毋減,定爲常額”,而實質上使人丁數字增多。由於“攤丁入畝”政策的丁銀數字是建立在“永不加賦”的定額基礎上,因而“攤丁入畝”政策施行之時,人民就負擔了更爲沉重的賦稅。

換句話說,在滿清統治時,大部分省份的丁銀都出現增額,並非保持定額數字。換句話說,自“永不加賦”至“攤丁入畝”,滿清統治者一直打着“定爲常額,毋增毋減”、“天恩浩蕩,亙古未有”的旗號,要求各省人民順從地承擔封建義務。所謂“有道明君”,其實不過是更懂得如何緩和階級矛盾,保證人民基本的生存條件而已。

實施“攤丁入畝”政策後,政府加在土地上的丁銀實際上還是由貧苦的佃農僱工承擔。丁銀併入地賦一起徵收,土地成爲徵收賦稅的憑據,表面上無地少地的貧民因此擺脫了丁銀的徵收,實際上,爲了維持生計,他們不得不租用地主土地或出賣勞動力,淪爲地主的佃農、僱工。清代租佃經濟在清初已經成爲一種普遍現象,這也表明,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成爲佃僕僱工。

從商品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到邊遠的貴州地區,從江南到江北,僱傭長短工進行農業生產,已經成爲社會中的常見現象。這樣,佃農僱工就成爲大部分土地的真正勞作者。他們或通過交納地租,或通過領取工值的方式謀生。但顯然地主在產品分配中佔據絕大部分,佃農僱工仍然徘徊在貧困線上。因此,這些賦稅錢糧的真正負擔者仍然是佃農僱工。

在滿清的統計資料中,雍正實施“攤丁入畝”,百姓迫於重賦而背井離鄉,到了乾隆年間便有大批流民涌向東北或東南沿海,他們的目的地越來越趨向原本自然環境較差的地區,如寧古塔原爲清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

這表明,統治者希望通過“攤丁入畝”政策減輕賦役負擔、安輯人民來固定稅收的方法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他們無法控制賦稅徵收從而穩定社會。由此可見,“攤丁入畝”政策並未減輕人民負擔,相反,它促使大批農民逃往外地,流民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

錢穆所著《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有滿清吹噓的仁政“攤丁入畝”可謂是一針見血的評價:

“清代有所謂地丁攤糧的辦法,只收田租,不再要丁口稅。這是他們自己誇許所謂仁政的。在康熙五十年,當時全國人口統計,共二千四百六十二萬口,從這年起,清廷下詔永不加丁賦——即人口稅,而人口則還是調查,五年一編審,但丁賦永不再加了。”

“實際上,這一規定,並算不得是仁政。因從中國歷史講,兩稅制度,早把丁稅攤運入地租,後來還要農民服差役,或者出免疫錢,這是後來的不對。王荊公制定了免疫錢,過些時,人民又要當差了,所以明朝才又提出一條鞭法來,再拿差役歸入於地租。”

“滿人跑進中國,一切都照明制,田賦額也照萬曆年間的則例徵收,那麼差役已經攤在田租裡,而此下還是照樣要差役。到了康熙時,再來一次地丁合一,這還是照着中國歷史的惰性在演進,朝三暮四,最多恢復了明代萬曆時舊額,其實非此而不能。這哪好算得是仁政?”

“何況地丁合一後,實際上賦稅還是在增加。所以這一辦法,很快就失其討好民衆的作用。而且就基本說,人口稅加進地稅,將來人口愈增,就形成人民對國家不負責。直到現在,中國一般人民,除非有田地房屋,否則對國家就象不要負什麼責任似的,這實在也不算是好制度。總之,清代在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的。”

朱永興掩卷沉思,固然研究資料沒有那麼詳細,沒有那麼準確,但他還是看出了問題的大致所在。看來,他也被包衣們的歌功頌德與扯虎皮當大旗所迷惑了,提出所謂的仁政“攤丁入畝”實在是有些草率了。

就象過高估計了八旗的戰鬥力一樣,自己還是免不了被滿清所篡改的歷史所矇蔽或誤導啊!

朱永興苦笑起來,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賦役制度的形式可以改變,但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剝削的基礎,惠政也惠不到佃戶頭上。誰有土地,誰佔主動,誰纔有決定權。除非國家用強令規定田租地租的數額,並用暴力機器保證政策的實施。但在目前,卻是不宜干預的。

而且,中國古代一直有丁稅,但一般一戶人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人口增長代表丁稅增加,負擔加大。這從客觀上限制了人口增長,與朱永興所希望的人口大量繁衍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要想使人口大量增長,便要使其不再受土地資源的限制,或者使土地資源大量增加。取消人頭稅,削弱人身控制,並且加快人口流動,這是一個辦法;而對外開疆拓土,也就是侵略掠奪,則是另一個辦法。

警鐘再次給朱永興敲響,讓他知道,即便是穿越者,也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

而且,任何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福利均沾,必然經過一個長期的摸索和磨合期,以讓改革措施更加適用於社會經濟的需要。他提出攤丁入畝,出發點是好的,確實是要解決農民的賦稅問題,讓農民減輕負擔,同時讓國家財政增收。但作爲一個農業國家,如果不能完全解決土地問題,社會發展的階段就擺在那裡,便無法實現更高層次的突破。

拋開滿清的“仁政”——“攤丁入畝”,朱永興又認真考慮起“官紳一體納糧當差”的政策。

古代王朝爲什麼會滅亡,爲什麼逃不脫三百年輪迴的厄運,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土地兼併的結果,就是劫貧濟富的結果。

比如明朝,掌握大量土地的人不需要繳稅,賦稅卻轉嫁到了無地少地的人身上,王朝初期問題還不突出,到了中期矛盾便開始尖銳。因爲王朝初期特權階層還是少數,不需要繳稅的土地也不佔多數。隨着時間的推移,問題就開始加劇,特權階層越來越多,比如有功名的人,致仕的官員,皇親國戚,皇帝賞賜給某人的土地,地主士伸富豪等等。就這樣再熬一段時間,問題大爆爆發,王朝被推翻,接着就是新一輪的輪迴。

朱永興要想結束這個輪迴魔咒,就必須解決土地兼併,但又不能違背中國千百年來的土地政策傳統,那麼只剩下統一納稅和向外擴張這兩種辦法雙管齊下了。

土地仍可以自由買賣,但是官紳國戚宗室等以往的特權階層必須一體納稅,且朝廷將不再以土地作爲賞賜,有功者和宗室將按爵位等級用糧帛金錢予以發放。然後再以國家暴力機器作後盾,制定出嚴格的地租賦稅,使佃農能夠免受太過嚴苛的剝削。

只要老百姓有飯吃,在沒有強力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國家的長治久安還是比較有保證的。

“讓戶部統計官紳的土地,朕要知道現在有多少人不納稅。”朱永興知道數字不會太大,戰亂、殺戮、逃亡,明朝中期那種特權階層到處都是的情況已經完全改變了。正因爲如此,這或許是一個實施政策的機會。r1152

第51章 渡河,渡河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5章 定情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3章 安沛入甕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95章 無題第145章 大包圍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258章 坦誠相待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8章 依城挫敵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7章 意外之難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8章 封官兒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82章 無題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33章 無題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200章 佔優第2章 無題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89章 進退兩難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章 北愁南喜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11章 結果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30章 暗戰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2章 廝殺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90章 俘虜處置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83章 棄城之議第3章 絕死一擊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94章 相疑第2章 無題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38章 反撲第47章 齊集元江第48章 急轉直下
第51章 渡河,渡河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5章 定情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3章 安沛入甕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95章 無題第145章 大包圍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258章 坦誠相待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8章 依城挫敵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7章 意外之難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8章 封官兒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82章 無題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33章 無題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200章 佔優第2章 無題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89章 進退兩難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章 北愁南喜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11章 結果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30章 暗戰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2章 廝殺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90章 俘虜處置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83章 棄城之議第3章 絕死一擊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94章 相疑第2章 無題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38章 反撲第47章 齊集元江第48章 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