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渡河,渡河

一個人的成長,或者說康熙成長爲一個生殺予奪的帝王,總需要一個過程。雖然有所觸動,但並不意味着他悲天憫人,而是他在考慮如何保住自己的權勢,坐穩自己的龍椅。

從外而言,明軍在反攻倒算,各地民情洶洶,漢人復仇的心理已經被煽惑起來,別說半壁江山,就是這京師,亦不知能待多久。

在內呢,康熙不過十一二歲,權力都掌握在四大輔政手中。特別是鰲拜,得遏必隆之附,權勢已經在年老體弱的索尼之上,更不要說人單勢孤的蘇克薩哈了。

如果說形勢平平穩穩,康熙在宮中做個小兒皇帝倒也沒什麼,反正這是他愛新覺羅氏的天下,等到年歲夠了,親政便能重掌權柄。可偏偏這天下風雨飄搖,每況愈下,便由不得小康熙不生出埋怨和鬱悶之心。

與所有的皇帝差不多,康熙雖小,但也是受的帝王教育,也有自己的雄心壯志,也有帝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羣臣無能,只有自己纔是最厲害的。

“皇上,天涼了,還是進殿歇息吧!”蘇麻喇姑走過來細語勸說。

雖然出身於貧苦的蒙古家庭,但蘇麻喇姑是孝莊的侍女,當年隨孝莊陪嫁進入滿清宮廷,通曉蒙滿文字,既得孝莊信任,又算是康熙的啓蒙老師。依着這樣的身份,在旁人不敢上前觸怒時,往往都是她來排解小康熙的情緒。

康熙輕輕嘆了口氣,由蘇麻喇姑陪着,回到了殿裡,坐在御座上。依舊是愁眉不展。

“皇上不必憂慮,動亂亦不過一時,大清的天下還是穩穩當當的。”蘇麻喇姑違心地勸解道:“八旗騎射無敵,北方正是施展之地,僞明之軍缺乏騎兵。豈是八旗之敵?”

康熙擺了擺手,將左右揮退,才苦笑道:“曼姐不用寬慰朕,現下的形勢不同於當年僞王定國等禍亂湘粵,亦不同於鄭逆圍攻南京。山東已近畿輔,人心之亂已遍於北地。連蒙古諸部皆欲觀望退縮。至於騎射無敵,嗯,僞明軍隊火器犀利,亦難抵擋。”

“人心之亂未必不可收拾,火器犀利嘛。我軍亦可多加裝備。”蘇麻喇姑說道:“僞明最易從內部生亂,豈知不會重蹈三王內訌之局?”

“僞帝昭武非是弘光、永曆之輩可比啊!”康熙慨嘆道:“其大位已正,何人可與之爭?至於收拾人心,恐怕爲時已晚。圈地、投充、逃人、屠城等等,漢人其恨極深,這皆是短視所致。尤其是鰲拜,獨攬大權,歧視漢官。掀起換地之爭,又不理民之疾苦,加徵賦稅。可謂是國賊也!”

蘇麻喇姑悚然一驚,雖然鰲拜專權,但其黨羽甚多,而且此時萬萬不是掀起內亂的時候。

“皇上,鰲拜從龍入關,功勞卓著。縱有失策,謂之國賊亦不妥當。”蘇麻喇姑警惕地四下看了看。聲音低了下去。

“自古權臣,哪個沒有功勞?亂國之臣。非國賊而何?殘民利己,非民賊而何!”康熙有些激動,聲音比剛纔還要高一些,“北京城裡乞丐成羣,城外卻是千里沃野成了狐兔之鄉!弄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還指望着漢人百姓擁戴嗎?如今僞帝昭武正是抓住朝廷失政之痛腳大加伐撻,以致叛亂蜂起,難遏其勢。”

蘇麻喇姑張了張嘴,沒有吭聲,其實心中倒是不以爲然。圈地、投充、逃人等弊政又不是鰲拜所定,從滿清入關到永曆君臣逃避緬甸,還不是要統一天下的勢頭。只不過僞帝昭武得天之幸,翻雲覆雨,將形勢扭轉過來,使漢人有了希望,生起了反抗之心,便把這弊政都算到鰲拜頭上,實在是說不上公允。

“若是朕親政,絕不會搞成這樣。”果然,康熙雖小,自戀卻很嚴重。

“那是自然。”蘇麻喇姑陪着笑說道:“皇上是真龍天子,也只有您能鎮得住。”

康熙微微笑了笑,又嚴肅起來,說道:“禁旅八旗不能輕動,因爲朕在京師,若朕御駕親征,曼姐你看如何?”

“皇上萬萬不可。”蘇麻喇姑吃了一驚,趕忙說道:“京師重地,萬歲切不可遠離。主上輕出,萬一稍有失利,反而——”

“朕寧爲戰死皇帝,不爲怯懦之主!”康熙霍然站起,不悅地打斷了蘇麻喇姑,邁步就往外走,“朕去求太皇太后,她必然會答允的。”

……

不管康小三如何認爲是臣下無能,如何認爲自己是真命天子,如何認爲自己英明神武,戰局的變化卻是不斷地嚮明軍傾斜。

翼國公馬自德率領的破朔軍雖然未能一舉攻克沂州(臨沂),但卻對退過黃河的江淮清軍構成了側翼威脅,與佔領濟南的剿朔軍,以及要北渡黃河的徵朔、蕩朔兩軍形成三面夾擊之勢。

渡河,渡河,渡河!北伐的真正宣言,收復中原的歷史標誌。從南宋時,黃河便成爲一個進取與偏安的分水嶺,令無數英雄所念念不忘。

雖然明軍在山東登陸,事實上已經跨過了黃河,但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還是認爲這是一場牽制性的軍事行動。雖然不是很公平,但卻並不影響北伐的實際進程。

而明軍以重兵加部分水師沿運河向北推進,雖然還沒有經歷過什麼大戰,但確實是相當令人矚目的。沒有了漕運,並不代表運河的廢棄,水運一直是明軍所儘量倚仗的運輸通道和手段。

由運河至黃河,水師既可協助陸軍渡河,又可運送物資兵員;沿運河繼續往北,則可入中原;向西,又可入豫陝。正可發揮明軍水師之強,策應幾方戰場。

同時,明軍若渡過黃河,則在山東便有了四個軍的強大集團,無論是西入河南,還是北上京師,都足以使清廷面臨致命威脅。哪怕原地不動,清軍也必然會全線動搖,爲避免豫皖的部隊被切斷退路,只能實行總退卻,或者前往山東與明軍決戰。(未完待續)

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81章 襲擾第199章 接戰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22章 水利部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30章 無題第56章 拒詔第188章 大調整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17章 斷臂?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96章 各有安排第49章 烽火燎原第77章 意外之功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3章 絕死一擊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01章 總攻(一)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4章 攻城第81章 襲擾第93章 戰馬論第1章 陌生之地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93章 棄城集軍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26章 無題第59章 無題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88章 大調整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66章 無題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91章 新氣象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06章 法陣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5章 琉球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3章 宗室留守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37章 李晉王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74章 貪心不足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30章 宗室入滇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
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81章 襲擾第199章 接戰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22章 水利部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30章 無題第56章 拒詔第188章 大調整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17章 斷臂?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96章 各有安排第49章 烽火燎原第77章 意外之功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3章 絕死一擊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01章 總攻(一)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4章 攻城第81章 襲擾第93章 戰馬論第1章 陌生之地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93章 棄城集軍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26章 無題第59章 無題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88章 大調整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66章 無題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91章 新氣象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06章 法陣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5章 琉球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3章 宗室留守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37章 李晉王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74章 貪心不足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30章 宗室入滇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