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官員任用

最近身體不好,狀態也差,請大家多多諒解。

шшш● ttКan● ¢o

新年依始,昭武紀年作爲了新王朝穩固並進取的標誌,正式載入史冊, “想當年哪……”、“那還是昭武年間的事情……”老百姓常用的口頭語,便從此改變了。

儘管恩科很快便要開了,但官員的任命和派遣一直沒有停止,朱永興實在是有些信不過靠科舉選拔上來的文官。書院裡畢業的,南方老光復區的,或者是受過專門培訓的,或者是有實踐經驗的,不管你是不是科舉正途,不管你是不是有功名在身,大量的官員都被派往北方任職。

但無論怎麼說,這些官員都是知識分子,這點是不用置疑的。而作爲明代的知識分子,能夠矢志不移,不受任何壓力的驅使,始終如一者是鳳毛麟角的。任何時代的知識分子,能夠頂得住生與死考驗者,就不同凡響了。然而,能夠再頂得住高官厚祿、花翎頂戴,抑或恩情和相知的誘惑者,更是萬里挑一了。知識分子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太想侍奉當朝者,如果當朝者給點顏色,他就會肝腦塗地。尤其是那些未入仕者,更是覓機會過一回官癮。

在這種思維狀態下,無論是哪個朝廷,即便是清廷,也會吸引很多的讀書人爲其效力。而就朱永興來說,這樣的知識分子也是最容易收服的。

既有風骨,又是幹吏。這樣的標準未免要求過高。而且,就現在而言,恢復重建已經與風骨無關,更考驗的是官員的能力。那些屈膝於滿清的,也被牽連治罪,再來一次戰爭考驗。也完全沒有必要。隨着法律的完善,只要你實心任事,朱永興便不會過於苛責,甚至會有相應的獎勵廉政官員的措施。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話是不錯的。朱永興需要能理解並執行政策的官員,需要擁護並忠心自己的官員,但這與任人唯親還是不一樣。有些人風骨剛挺,但卻迂腐固執,在朱永興眼中。卻不如那些熱衷仕途、有些媚上的官員好用。

要不怎麼說人才的標準與時代不能脫節呢! 現在朝廷需要什麼樣的官員,不正是需要精於民政,能儘快使地方恢復以減輕財政壓力的能吏嗎?

把滿清集團驅趕出關後,儘管還沒有犁庭掃穴,最後消滅,但主題卻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淪於地方割據政權的滿清,已經不必集舉國之力與之戰鬥。換句話說,滿清集團已是分崩離析、苟延殘喘。只是一個局部威脅,依靠不頓加強的東北軍區。再有北京軍區的配合,足以剋制。

而另一個強敵漠西的準葛爾部正在崛起,已經兼併了和碩特部和杜爾伯特部,招土爾扈特部排擠到俄國伏爾加河流域一帶,又把和碩特部的人趕到了青海、西藏。再過幾年,準葛爾這個狼羔子將與沙俄勾結再起刀兵。迫使車臣、哈薩克等汗國歸附於沙俄。

打鐵還須自身硬,朱永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現在是五分關注軍事,五分關注民政。只有儘快使華夏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才能夠積蓄起足夠的力量。發動對大漠蒙古諸部的戰略攻勢。

gdp還是什麼別的名詞,朱永興在前世是比較反感用數據來衡量官員的政績的,但現在,他無奈地發現,哪個地方的錢糧繳納的多,哪個地方的官員便讓他感到讚賞和欣喜。而湄、河總督宗守義,無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將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發展成爲糧食基地的設想,在不斷地擴張墾殖中越來越變爲了現實。這其中,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平原和魚米之鄉是名不虛傳,但宗守義等人也確實是功不可沒。如果沒有湄、河兩省越來越多的錢糧支持,提前發動北伐戰役,朱永興也沒有那麼大的信心和底氣。

“量才施用,不必過多計較什麼功名高低。”朱永興想簡拔宗守義入閣拜相,可也知道這新晉的資格有些令人詬病,儘管他從來不認爲這個類似於後世文憑的功名會決定一個人的能力,“張卿,你雖是舉人出身,可也不失爲國家棟梁,入閣亦是名至實歸。”

沒錯,遍觀現在的朝廷重臣,除了郭之奇進士出身外,連張煌言也不過是個舉人。其餘人等,則多是秀才出身,實在是有些可憐。但這些人都是隨着朱永興從逆境中走過來的,無論是體會他的意思和工作能力,還是對他的忠誠,都是無可指摘的。

當然,如果宗守義只是入閣,雖然年輕,但有驕人的政績,也不算過分。可要當次輔,卻令衆臣們有些反對。因爲朱永興不用宦官,內閣的權力本就很大,而首輔或次輔,不用再依賴於太監送達批紅,職權便如同以往的丞相。宗守義纔多大年紀,他有那種圓滑處世的手段,有縱觀全局的眼光,有能夠服衆的威望和信心嗎?

“萬歲以實際能力選拔能臣,本無可厚非。”張煌言自郭之奇北上之後,便是內閣中資格最老的重臣,也是最敢直諫的一人,“然宗總督雖政績卓越,卻只是地方大員,於墾殖、擴張富有經驗,若統籌全局,恐力有未逮。”

到底還是年輕,資歷不夠啊!朱永興知道明代閣臣絕大多數是由進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閣。這樣的閣臣大都是十年寒窗,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並無實際的政治經驗。一旦入閣,大都昏庸而無識見,閣臣爲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於任事,敢作敢爲。

雖然現在朝廷的內閣官員基本上不屬這種類型,但驟然有新晉凌駕於他們之上,依然是令人在心理上難以承受。

或許可以緩一緩,先讓宗守義入閣,融洽了與同僚的關係,熟悉了內閣工作,並且再做出些成績後,就無人有異議了吧?

朱永興思索着,決定還是要提拔宗守義這樣的新晉,以使內閣不落入政風因循的舊圈之中。循名責實,積極有爲,於政事有創見和主張,這纔是朱永興所希望看到的官員。(未完待續。。)

第3章 召見羣將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1章 登陸山東第46章 合擊之前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章 高平莫氏第48章 大戰(二)第51章 死地則戰第2章 無題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33章 無題第2章 高平莫氏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98章 我認得你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39章 兵臨大理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93章 棄城集軍第9章 世子殿下?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203章 總攻(三)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55章 無題第230章 暗戰第30章 宗室入滇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59章 無題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47章 大戰(一)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200章 佔優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72章 血戰第55章 滇緬戰事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38章 大海戰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12章 女考生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8章 緊急商議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86章 輕視,放鬆第20章 緊鑼密鼓
第3章 召見羣將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1章 登陸山東第46章 合擊之前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章 高平莫氏第48章 大戰(二)第51章 死地則戰第2章 無題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33章 無題第2章 高平莫氏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98章 我認得你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39章 兵臨大理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93章 棄城集軍第9章 世子殿下?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203章 總攻(三)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55章 無題第230章 暗戰第30章 宗室入滇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59章 無題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47章 大戰(一)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200章 佔優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72章 血戰第55章 滇緬戰事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38章 大海戰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12章 女考生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8章 緊急商議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86章 輕視,放鬆第20章 緊鑼密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