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

“轟,轟,轟……”天威炮不斷髮威,十幾顆黑色的炮彈飛過千米的距離,落進清軍的戰陣之中。面對着在地上滾動的冒煙的鐵球,即便是最悍勇的滿洲兵將,也臉上變色,紛紛躲避。

爆炸一聲聲響起,清軍戰陣中騰起一團團黑煙,陣勢經過天威炮的不斷轟擊,越來越不嚴整。

固山額真卓羅立在將旗之下,感受到本陣的涌動,不禁皺起眉頭,緊盯着激烈廝殺的戰場。在天威炮的轟擊下,將旗已經數次移動,嚴整的陣容也有很大鬆動。這麼耗下去,實在是太過不利,他催動戰鼓,希望衝殺的部隊儘快取得突破,擺脫這被動的形勢。

戰場上,箭矢如雨,喊殺震天,一排一排,清軍的騎兵就象大海的波浪般,拍擊在明軍的戰陣上。明軍中央戰線已經彎曲了過來,白刃戰慘烈異常,戰陣似乎很快便要被沖垮。

“轟,轟,轟……”悶響在明軍戰陣側後方響起,黑壓壓的轟天炮炮彈劈頭蓋臉地砸向衝鋒的滿洲八旗,上百顆小炮彈覆蓋了戰陣前相當大的一片區域。

爆炸聲此起彼伏,已經分不出個兒。煙霧瀰漫,相距不過幾百米的兩軍已經看不見對面敵人的影子。

固山額真卓羅一下子瞪大了眼睛,他沒想到明軍還隱藏了殺招,並在己方衝擊最密集、猛烈的時候給予突然打擊。他有些後悔了,後悔不該輕敵,不該輕率追擊,不該在這片明軍預設的區域內作戰。左側是樹林,右側是河灘。迂迴側翼進攻沒有可能。

明軍又發射了一輪轟天炮,徹底打亂了清軍的衝鋒,並遮斷了清軍進攻陣形的連續。突入明軍戰陣中的滿洲士兵沒有後續支援,很快便被洶涌而來的明軍士兵圍攻斬殺。

煙霧在徐風的吹拂下緩緩散去,通、通、通……。隨着沉重的腳步聲,一頭頭戰象妖魔一般從煙霧中衝出,稍做整隊,戴着眼罩、刺聾耳朵的戰象便在馭手的操縱下,轟然衝向清軍。

二十多頭戰象全身披掛,邁着堅不可摧的步伐。先是小步跑,然後越來越快,大地都似乎顫抖起來。這羣龐然大物迎頭撞上了清軍,就象一塊巨大的石頭扔進了水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濤。

人喊馬嘶,無數清軍的戰馬猝不及防。驚立而起,滿洲八旗都是北方人,哪有幾個見過這種怪物,一時驚愕得竟不知如何動作。

咔、咔、咔……明軍邁着整齊的步伐,跟在戰象後四、五十米的距離,向前挺進,如林的刀槍寒光閃爍。毫不留情地斬殺着地上的傷兵。

戰象皮糙肉厚,再披着鎧甲,刀槍不入,勢不可擋;它那長長的鼻子輕輕地一點就將人捲起,然後將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爲肉餅。清軍的戰馬驚恐萬分,嘶叫着亂跑亂蹦,任憑騎手如何呼喝勒繮也無濟於事。

一時間,號稱勇猛的八旗兵便被戰象衝得混亂不堪,掉落下馬的不計其數。有聰明的清兵張弓向戰象上的馭手射箭。可惜象背上的馭手都披着重鎧,臉上亦有鐵面具,傷之極難。

戰象在衝鋒時可達到三十千米每小時的速度,而且並不能簡單地被裝備長矛的步兵方陣化解,這一點與騎兵不同。戰象衝鋒的威力在於它們巨大的力量。它們沖垮敵人的陣型。踐踏敵方的士兵,揮舞長牙破壞廝殺。

而敵方沒有被沖垮的那部分軍隊,至少會被戰象的衝鋒驅趕到一邊,或者是在其壓迫下後退。除此之外,戰象並不需要與敵人接觸就能引起恐慌,在它們的衝鋒面前敵人會因爲恐懼而望風披靡。騎兵在戰象面前也不能倖免,因爲戰馬不熟悉象的氣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驚。

由於象的厚實皮膚,再披上鎧甲,就使得在戰場上殺死或者擊敗戰象極爲困難。而戰象高度和重量的巨大優勢對它們的騎手們起了可觀的保護作用。馭手操縱戰象,戰樓內又有兩名射手,用弓弩射殺敵人,近者則換長矛自衛。

前有戰象衝撞,後有明軍斬殺,清軍陣勢已亂,這塊平地迴旋餘地太小,只得步步後退。

“鳴金,撤退!”固山額真卓羅下達了明智的命令,混亂的陣勢已經無法再組織進攻,而撤退對於都是騎兵的八旗部隊來說,傷亡會很小,這點不同於步兵的潰敗。

雜亂的馬蹄聲響了起來,清軍沿着大路開始撤退,傷兵和失去馬匹的顯然就沒有生路了。固山額真卓羅最後回頭望了一眼遠遠的明軍將旗,恨恨地咬緊了牙齒。僞晉王李定國,南明最厲害的名將,終於還是沒能擊敗他,而換取自己顯赫的威名啊!固山額真卓羅轉過頭,縱馬而去,似乎要將這遺憾和怨恨一起拋至身後。

南華縣一戰,晉王李定國率一萬五千明軍,擊敗滿洲八旗六千騎兵,斬殺千餘,有力地牽制住了楚雄的清軍。這是一場精銳對精銳的對決,李定國手下的兵將雖然比朱永興和白文選的要少,但老兵卻是最多的,有萬餘人馬便是原廣國公賀九義從廣西南寧撤入滇省的明軍。

而且,在南明諸將中,晉王李定國是對陣滿洲八旗最有心理優勢的一位。只有他曾率軍與滿洲八旗在衡陽進行大規模運動戰加野戰,並陣斬敬謹親王尼堪。

敢於野戰,善於野戰,這是朱永興目前所欠缺的。但他也感到欣慰,千古名將李定國終於振作起來,重拾自信,日後再創輝煌也是相當值得期待。

同時,朱永興也意識到了擴軍過速的弊端,決心進行調整和改進。若論兵力,滇東、滇南,再加上安南,現在已經有了近六萬,但新兵太多。戰鬥力並不強大。至於各土司助戰的土兵,朱永興更不敢過於指望。所以,也就造成了烽火遍地,殲滅清軍的數量卻並不是很多;以勢迫敵,卻並沒有直接對清軍集團實施包圍打擊的計劃。

駐紮石屏的清軍沿途損失了一萬多輔兵、兩千多戰兵。以相當輕微的代價撤退至晉寧。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遺憾,也是朱永興對軍隊的戰鬥力並不自信,不敢獅子大張口所造成的。

軍隊是不能再擴編了,糧餉是一個問題,改走精兵策略是另一個原因。而且。劉玄初的猜測是對的,朱永興目前並不想奪取昆明。一邊借滇省的氣候和地勢來牽制、消耗清軍,一邊蠶食安南、進取蜀桂、開發湄公河三角洲,夯實基礎,積攢錢糧,這是大的戰略。不會改變。

急風烈火般的攻勢不知不覺緩和下來,明軍在東南、西南對昆明構成了威脅,佔領區向北推進至峨山、通海、彌勒一線,滇南指揮部遷至臨安府(現建水)。新成立了滇東指揮部,設在維摩州的硯山縣,既能向東南威脅昆明,又能向廣西用兵。東出富寧縣取田州土州(現百色)。

方光琛的“弱者與強者角力,而貧者與富者競財”的分析其實也有一定道理,但卻並不完全正確。現在,背上了一個巨大的爛攤子的清廷還稱不上富裕,甚至因爲連年用兵,財政十分困難(歷史上,在順治十八年甚至背棄諾言重新徵收明末加派的“三餉”)。若說強弱,當然沒錯,清強明弱,但方光琛顯然沒讀過《論持久戰》這篇文章,更不知道這其中的精僻理論。

“以老帶新”。這是儘快使新兵成熟起來的好辦法,但卻不必以一帶一。滇東、滇南將直面清軍的壓力,便以一帶二,或以一帶三;安南相對安全,則可以以一帶五。或以一帶七,甚至以一帶十。這樣,便可以快速形成勁旅和大批敢戰的新部隊,況且,一個老兵帶一個新兵還是帶五個,對新兵成長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當然,這也會造成某些部隊戰鬥力強,某些部隊戰鬥力弱的現象。可本來人馬多了,戰力不一也是很正常且難以避免的事情,指揮官根據戰場形勢合理調派就是了。

戰事稍一緩和,朱永興便開始了兵員調派,增加滇南、滇東明軍的老兵比例,另一方面,後方明軍的新兵比例則大幅提高。而滇東、滇南的新兵也經過了挑選,比較強悍的留下,身體和意志稍差的則調整到後方。

而經歷的戰事,以及所部兵員的不同,也使滇東、滇南兩大集團明軍有着不太一樣的戰鬥素質和專長。滇南經過了元江攻防戰,所屬軍隊更有防禦和擾襲的經驗,火槍裝備率稍高;滇東明軍則補充了大量僮(壯族)、瑤新兵,更擅長山地叢林戰,冷兵器居多,作戰時更有狼兵的鷙悍兇狠。

“狼兵鷙悍,天下稱最”,壯族的驍勇善戰是舉世聞名。無論是抗倭、抗清,還是太平天國等戰爭中,都已經得到了明證。只是土司制度對朱永興大規模招募壯族士兵具有不小的阻礙,暫時也只能通過輸民授地,入伍成良來加以解決。當然,朱永興也準備了後招兒,對於民怨極大且勢力較小的土目、土官,用打土豪分土地的辦法,應該沒有什麼阻力。相反,還能得到衆多被壓迫、剝削的壯民的擁護和支持。

以勢制敵。朱永興還是貫徹着這樣的思路。目前的形勢還不能說是穩佔上風,但滇南連成一片,再加上滇西,便對清軍佔據的昆明、楚雄、曲靖構成了或大或小的威脅,使滇省清軍既要守住這幾處要點大城,便顯得機動兵力不足,且有不知如何着手的困惑。

攻西則東至,攻東則南來。被調動、鼓舞起來的滇省明軍,包括起義抗清的土兵,已經不是一盤散沙。有了統一的指揮,協調作戰的威力使得清軍頗有顧此失彼的感覺。

而從各自的佔領區看,清軍還佔着滇東北,這樣比較繁華富庶的地區,特別是楚雄、昆明這樣的大城。而明軍的主要佔領區還是在三江以外,說是邊荒之地有些過分。但事實上,除了永昌、大理還算得上出名外,還真是沒有什麼名城。

“農村包圍城市”?“人民戰爭”?嗯,有那麼點意思,但卻不是完全照搬照取。而是根據現實情況,有着非常大的改動和變化。

曾經的繁華富庶,在清軍的荼毒蹂躙、橫徵暴斂下會變得荒涼、蕭條;曾經的邊荒之地,在正確的政策引導下,也能被開發建設得欣欣向榮。

隨着治下人口的增多,以及逃民的不斷涌入。明軍佔據的安南之地得到了充分開發,也顯露出了不足的跡象。繼續拓展土地的計劃被迫加快了實施的步伐,朱永興諸事安排妥當,立刻兼程趕往下龍,爲此計劃作最後的落實。

朱永興想輕車簡從,甚至想坐船沿紅河直下升龍。再轉海防。但手下卻是一致的反對,仔細一想,朱永興也覺得自己是心急、輕率了。

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閒視之。經過這一年來的奮鬥、拼搏、爭取,將各路南明殘軍捏合到一起,使滇省土司舉義助明。再加上朱永興的身份,他已經是西南抗清力量的首腦,是各方勢力的粘合劑。

如果朱永興此時出了意外,後果是難以想象的。且不說對人們的心理打擊,只要沒有一位能令各方滿意、服膺的接任者,團結就是一句空話,內訌很可能會再次發生。就算不是自相攻伐,只要不能協調作戰,互相配合,滇省的形勢也極有可能急轉直下。陷入被動。

原來我已經如此重要,不僅是抗清的旗幟,還是衆人的希望所寄,理所當然的最高領導。朱永興暗自得意,卻也不得不聽從手下的安排。以安全爲第一要務。五百騎兵護送,又盡走明軍控制之地,雖然繞遠費時,卻是萬無一失。

由宣光出發,走北滸、納裡、平嘉、諒山、亭立,最後至下龍。儘管朱永興不顧疲累,緊催着趕路,也走了七天才到達目的地。

此時並沒有下龍灣的名稱,所知的爲安邦、綠水、雲屯等名。曾經是安南第一古商港的興建地方,現在卻早已被其他地方所取代。

來到下龍,朱永興還沒有去海邊欣賞下龍灣的風景,便召見了早已經趕到這裡的鄧耀和陳上川等人。

令朱永興多少感到些意外的是新封的是靖海伯鄧耀,目前有龍門在手,卻在得到宗守義的敕旨和諭令後,雷厲風行,用船不斷將龍門的兵士家眷運來安置,下龍鎮新建的草房竹屋,便是這些移民的居所。

“稟殿下,廣東清軍正調兵遣將,有水陸夾攻龍門之意。”鄧耀主動稟告龍門目前的形勢,算是解答了朱永興心中的疑惑,“末將兵微將寡,恐難以抵擋。”

真實的歷史上,清軍確實在1660年(順治十七年)四月攻克龍門,鄧耀走投無路,削髮爲僧躲藏在廣西,被清政府查獲,遇難。

“龍門雖爲歷代兵家力爭之地,然守之既難,便相機棄之吧!”朱永興對此並沒有什麼苛責,也理解鄧耀以防萬一,先將眷屬撤出的做法,“只留少數兵將,清軍勢大則坐船而走,清軍若不來攻,便踞此窺敵。”

“殿下英明。”鄧耀拱手致謝,恭維道:“聽聞殿下在滇省又獲大勝,清軍坐困數座孤城,我大明光復滇省指日可待。”

“談何容易。”朱永興輕輕搖了搖頭,微笑道:“清軍失地雖多,但實力並未大損,滇省戰事怕是要持續很長時間。”

說話間,朱永興一直在打量鄧耀,觀察着他的舉止動作,揣摸着他的性格脾氣。鄧耀也覺察到了,便微低着頭,並不敢與朱永興對視,汗珠慢慢沁了出來。

“楊二因何未至啊?”朱永興的語氣不悅,沉聲問道。

“稟殿下。”宗守義拱手說道:“楊將軍受印接旨,本是歡欣振奮,欲馬上來拜見殿下。然其副將黃進言說,清軍正欲攻金、廈,恐延平殿下見召助戰,是以先通聲息,再作定奪。”

朱永興嘿然冷笑,說道:“黃進,頭生反骨,必克上;楊二,受封而不奉令,還是脫不了——嘿嘿。”

陳上川臉上變色,急忙拱手道:“殿下息怒,楊彥迪確有負殿下期盼,然念其堅決抗清,還望殿下能稍加寬恕。”

“堅決抗清,卻各行其事,不遵號令,豈有作爲?”朱永興霍然起身,大聲說道:“滿清已踞大半中國,各人卻仍私心爲重,主次不分,乃是自取滅亡之道。以爲吾加封頒印,便是有求於他,真是可笑之至。”

鄧耀和陳上川等人也趕緊起身,面露惴惴,不勝惶恐。

借事生怒,朱永興不過是起震懾之意,敲打敲打這些新來投效的將領。

“沒有他楊二,我大明便中興無望了?哼哼。”朱永興覺得差不多了,便又坐了下來,冷哼着調整呼吸。

第5章 破城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33章 立威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202章 總攻(二)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79章 雪中送炭第31章 段氏遺族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57章 接駕第138章 大海戰第182章 無題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91章 新氣象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92章 無題第72章 攻守結合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86章 接戰第19章 景東會師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29章 破城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28章 拉英第169章 譏諷第8章 依城挫敵第66章 棄險第24章 烽起石屏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2章 響應配合第85章 無題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23章 伏擊之地第5章 寨子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96章 鑑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99章 接戰第41章 自我否決第89章 勝利第75章 恬然自樂第93章 戰馬論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7章 歡歌暢飲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85章 急行第27章 攻城第1章 北愁南喜第24章 海外助力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
第5章 破城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33章 立威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202章 總攻(二)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79章 雪中送炭第31章 段氏遺族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57章 接駕第138章 大海戰第182章 無題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91章 新氣象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92章 無題第72章 攻守結合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86章 接戰第19章 景東會師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29章 破城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28章 拉英第169章 譏諷第8章 依城挫敵第66章 棄險第24章 烽起石屏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2章 響應配合第85章 無題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23章 伏擊之地第5章 寨子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96章 鑑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99章 接戰第41章 自我否決第89章 勝利第75章 恬然自樂第93章 戰馬論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7章 歡歌暢飲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85章 急行第27章 攻城第1章 北愁南喜第24章 海外助力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