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棄險

朱永興又神遊物外,夢珠張了張嘴,到底沒打擾他,而是靜靜地等待。

好半天,朱永興才收回思緒,自失地一笑。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有了總體的大戰略不是壞事,但更多的心思還是得花在目前。

“殿下,易長史信中還說,徵蠻後將軍楊武派人前來,想求殿下加封其爲國公。”夢珠見朱永興回過神兒來,便接着念信。

哼,哼。朱永興突然冷笑兩聲,問道:“易長史有何看法?”

夢珠愣了一下,繼續念道:“易長史說楊武不率兵前來會合禦敵,卻只派人求取加封敕書,其心難測,還請殿下定奪。”

易成不錯,竟然能想到此層。朱永興暗中誇了一聲,微微垂下眼瞼陷入沉思。徵蠻後將軍楊武曾護衛永曆與小朝廷由永昌向南撤退,卻和孫崇雅趁機縱兵劫掠,大發“國難財”後領兵他去。如今派人前來求取加封敕書,很可能是降心已定,想借晉封加重自己在清廷的分量而已。

還真是貪心不足啊!朱永興很想收拾楊武,順便搶其財、奪其兵,但現在顯然不是時候。想了一會兒,朱永興心中有了計議,對夢珠說道:“給易長史去信,讓他扣押審訊楊武的使者,探知楊武兵駐何處,兵力幾何?此事要做得隱秘,勿使他人知曉。”

夢珠點了點頭,提起筆刷刷點點寫了起來。

現在先對付清軍,以後再收拾你這個貪心的傢伙。若任由楊武率兵降清,無疑在敵我的天平上爲清軍加了分量,這是朱永興所不願意看到的。希望能來得及吧,朱永興起身走到窗前,負手而立。

從目前來看,自己篡旨入滇這一步是走對了,多多少少掃除了一些永曆倉皇入緬給抗清志士心頭蒙上的陰影。但以後的路還遙遠漫長,還艱難困苦,更不能排除失敗的可能。在他人面前裝得自信鎮靜,可獨自一人的時候,朱永興又何嘗不愁悶,何嘗不害怕。可他已經沒有退縮的餘地,強敵已至,必須全力迎戰。即便是戰敗他去,也絕不能學永曆那樣聞風喪膽。

這一戰,無論是勝是敗,都必須打。因爲這是朱永興樹立權威,大振聲名的機會;是向滇省殘餘明軍以及心向大明的百姓展示振作,讓他們看到希望的契機。

無論如何,不能讓清軍輕易地將雲南的局勢穩定下來。從滿清入關後漢人的表現,以及日本侵佔東北若干年後東北人的表現來看,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只要沒被逼到不斬木揭杆就活不下去的地步,一般還是寧願以接受異族統治的代價來換取相對安定的局勢的。

只要清軍不斷地被騷擾,不斷地出動;只要明軍還表現出能與清軍周旋的力量,民心傾向抵抗也就成爲必然。畢竟清軍在雲南燒殺淫掠、無惡不作,與大西軍和永曆朝廷治理下“大熟”、“大有”、“百姓豐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戰,朱永興握緊了拳頭,重重地捶在窗框上,引得夢珠移目觀瞧,美眸閃動,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www◆тт kдn◆℃O

……

上千米的高差,超過七十度的陡直土路,半尺多厚的浮土,即便線國安、張勇有親兵扶持,登上坡頂也是滿頭大汗,呼呼氣喘。駐足向四周望去,羣巒疊障,美如錦繡,令人心中爲之一暢。

“棄此天險,可見僞明軍隊再無戰心矣。”線國安長出了一口氣,臉上洋溢着得意與喜悅。

張勇沉吟了一下,謹慎地說道:“僞明軍隊據此天險,傷亡不大,突然撤去,恐怕有詐。我軍當謹慎行事,不可輕忽啊!”

線國安沒吭聲,四下望着風景,心中卻有些鄙視張勇膽小如鼠。過了一會兒,他才肯定地說道:“定是僞宗室留守心驚膽寒,要撤軍南遁。一個嬌生慣養的傢伙,能親上戰場,已經是夠出息了。嗯,怕是上有嚴旨逼迫,下有衆將挾持,不得不做做樣子。現下怕是要步僞帝永曆之後塵,倉惶逃命去也。”

張勇張了張嘴,把話嚥了下去。論官職,他和線國安差不多,可人家是早擡了旗的老奴才,論寵信,他自然是不如。如果句句逆耳,非惹得線國安怨恨不滿。

“我軍應快速挺進,直搗騰衝。”線國安見張勇不語,情緒愈發激昂起來,伸手向南一指,“若建大功,當與張兄共分之。”

“多謝提督擡愛。”張勇客氣地拱了拱手,自然知道線國安的主力未至,戰陣之上還要多倚仗他的甘陝綠營,所以才表現得客氣了一點。

哈哈,線國安大笑連聲,似乎勝利已經到手,前面便是一馬平川。從永昌到騰衝,這裡是直線距離最近的一條路,本來見此地險要難攻,他正計劃着從它路進攻,沒想到明軍竟然撤兵而去,倒省得了遠途迂迴。

這次出兵剿滅騰衝的大明宗室留守,還真是線國安自己請纓。昆明決定出兵支援張勇,可滿洲大兵不愛動,吳三桂也捨不得動用自己的那點親信人馬,只有在其他軍隊中另挑。

而線國安此時正好聽說新任雲南巡撫林天擎彈劾他“進剿雲南迤西地方時,大肆搶掠,殺戮,暴虐更慘。乞立賜處分”。他有些害怕清廷借處分來邀買雲南人心,便主動請纓來援,希望用軍功來減輕罪責。

儘管清軍在磨盤山受到了一些挫折,但三路攻掠西南並沒有遇到明軍的強烈抵抗,驕橫之氣不減。線國安更認爲聚於騰衝的明軍不過是餘燼殘火,撲之即滅。所以,他爲了搶功,率領三千騎兵先行趕赴永昌,渡江與張勇會合,主力萬餘人則帶着輜重緩行於道。

可在前幾日的灰坡攻擊戰中,線國安卻極是惱怒失落。白白增加了好幾百人的損失,卻是寸步難進,由不得他不另想辦法。但突然就柳暗花明,勝利的大門好象一下子就向他打開,怎能不讓他欣喜若狂,豪氣重生。

…………

第91章 川滇呼應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5章 琉球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13章 窮追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12章 兵潰第41章 自我否決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45章 險地——灰坡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92章 僞造,詭道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30章 無題第78章 勝利之因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3章 安沛入甕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43章 保寧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72章 廝殺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4章 真儒,自虐?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01章 夜談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89章 勝利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33章 無題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93章 棄城集軍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83章 棄城之議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38章 廣國公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37章 李晉王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22章 水利部第30章 無題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38章 三師相會第201章 總攻(一)第43章 保寧第9章 世子殿下?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26章 無題第87章 潛入襲城第83章 北望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73章 小朝會第85章 急行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60章 歸藩之議第4章 攻城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9章 宗室儀仗
第91章 川滇呼應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5章 琉球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13章 窮追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12章 兵潰第41章 自我否決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45章 險地——灰坡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92章 僞造,詭道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30章 無題第78章 勝利之因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3章 安沛入甕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43章 保寧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72章 廝殺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4章 真儒,自虐?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01章 夜談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89章 勝利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33章 無題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93章 棄城集軍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83章 棄城之議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38章 廣國公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37章 李晉王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22章 水利部第30章 無題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38章 三師相會第201章 總攻(一)第43章 保寧第9章 世子殿下?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26章 無題第87章 潛入襲城第83章 北望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73章 小朝會第85章 急行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60章 歸藩之議第4章 攻城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9章 宗室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