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明智,千秋節

感謝我想遠飛2012,,dulangliu摸,wq007_007,東門拍馬,五陵豪傑,夜中游,龍空鬼畜,愛神啊聰,wenhaoch... qsuiwy,wenhaoch...,xiaoyong...,色劍,凍凍88,irrevers...,大號調羹1,windboy等書友的打賞和月票,祝朋友們闔家歡樂,萬事順意。》 ]

明智最先屬於兩個女人,這或許有些奇怪,也有點諷刺。其實深究起來也能夠理解,馬太妃是不想惹禍上身,她更關注的是兒子的安全;王皇后呢,失去了兒子,這已經讓她有些心灰意冷,權勢對她來說也看得較淡。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女人還是比較膽小,野心也不是太強。

而這兩個女人都瞭解永曆,儘管不甘心,可憑他的性格,幾乎是不會反抗新皇的權威的。那麼,禍患的根源便可能出在這些臣子身上。或是對新皇的安置不滿,或是想恢復昔日的權勢,或是想再立擁立之功,或是真的忠心不二。總之,外人的心思和行動是最容易牽連永曆,並招致禍患的。

在封建社會,一旦涉及到皇權,別說只是親戚,父子、兄弟間反目成仇的也是屢見不鮮。所以,馬太妃纔在得知消息後嚴正聲明,不要再拿永曆當招牌,不要給皇室招惹禍端。英宗的遭遇。以及膽戰心驚所過的囚禁日子,可是讓馬太妃和王皇后心有餘悸。

在馬太妃的嚴詞下,沒有哪個臣子公然反對。這麼多人在場,誰敢流露出對新皇的不滿,恐怕也會有要改換門庭者告密,心裡怎麼想。反正現在是不能表現出來。何況,國內情況也不清楚,誰敢輕舉妄動?

永曆唉聲嘆氣,可他也不是傻子,木已成舟,起碼現在看來是無法改變了。那就只有承認現實,隱忍低調,至於日後——如果羣相擁戴,他順其自然也行。

緬使從艙外走了進來。掃視了一圈,微抿嘴角,顯出一絲不屑,開口說道:“馬上便要靠岸了,我國幾年來的照拂,諸位可莫忘了。今我國禮送諸位回國,貴軍亦要依約退兵,太上皇可要記得再下詔旨啊!”

永曆有些生氣。可船外是緬人水手,還有緬兵。未得到明軍保護,他也只能強忍着。

“轟,轟,轟……”突然間,炮聲隆隆,震得人耳朵嗡嗡作響。面目失色。

緬使大吃一驚,以爲明軍這是要殺人滅口,然後再誣陷他們,急忙出艙觀瞧。衆明臣也不明所以,紛紛出艙查看究竟。

只有炮響。沒有炮彈飛來,江岸上明軍嚴整,齊聲呼喝:“恭迎太上皇聖駕,恭迎太后、皇后慈駕……”

緬使心中驚駭,臉上卻露出怨憤之色,冷哼了一聲,將頭扭到一旁。

“皇上,您該出去宣慰將士。”馬太妃在艙中聽得清楚,轉向永曆說道:“遠赴異國,接駕有功,豈可再使忠勇之士寒心?”

再?永曆愣了一下,隨即明白了。棄國入緬,這是第一次;明軍迎駕,卻下詔令其撤兵,這是第二次。嗯,果然是一而再,再而三哪!

……

“恭祝聖上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永興在山呼海嘯般的恭賀聲中笑得歡快,連連點頭,開始了這場有着特殊意義的大朝會。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地區,人們已經流行在生日這天大吃一頓。老百姓要過生日,皇帝也要過生日。中國古代皇帝過生日,每個朝代都不同,但禮儀方式卻是古代各朝各代所通用的。

古代皇帝的生日,都被當成是節日。把皇帝生日作爲誕節,並且在禮典中制有慶賀儀式的規定始於唐朝。唐代時, 皇帝過生日要宴請百官。百官需要進萬壽酒,獻金鏡綬帶和以絲織成的承露囊。作爲舉國歡慶的日子,還要放三天假以表慶賀。宋時,皇帝生日百官需入宮“上壽”,舉行盛宴,共慶皇上萬福。

十月初六是朱永興的生日,甫一登基便有禮部官員上奏,恭請朱永興將此日設爲節日,又取了“千秋”、“壽寧”、“承天”、“萬壽”等名字供朱永興挑選。身份不同了,過個生日也要舉國歡慶,朱永興覺得放假歡慶倒也是個好事兒,便提筆准奏,定爲“千秋”節。

只是突然提前開始的北伐行動,使朱永興不欲在此時大肆鋪張慶祝,便又下旨今年從簡,不設酒宴,不收壽禮,只請戲班子在皇宮大門前表演,算是爲官爲民同樂了。

雖然是從簡了,但百官的恭賀還是免不了。不能大吃大喝了,朱永興也準備了一些小物件,賞賜給拜壽的百官。

說是大朝會,其實就是拜壽會,各部主官有意將一些不甚緊急的事務暫壓一天,讓皇上開心輕鬆地過個生日,其餘低品階的官員則有了覲見天顏的機會。

而且,朱永興雖說明了不收壽禮,可官員們卻不空着手。他們多多少少也對新皇上的脾氣稟性有了瞭解,知道皇上不喜奢華,只看心意。於是,寫首詩詞,畫幅書畫,或者獻上些有寓意的小玩藝兒,只要不是太貴重,朱永興倒也笑納了羣臣的這番心意。

如此一來一往,談笑幾句,也增加了君臣之間的親近,拉近了關係。朱永興本就比較隨和,又不以官階取人,這讓很多低品官員感到如沐春風。

“皇兄身體不好,怎地還勞頓一回?”朱永興對魯王朱以海的到來感到挺意外,不過看他的臉色,倒沒有什麼大病的樣子。

“勞萬歲掛念了。臣在這裡恭祝陛下萬壽金安。”魯王朱以海的哮喘確實有好轉,藉着這次拜壽,他還是有別的目的。主要是向朱永興討個底。

緬甸送回永曆君臣的消息已經加緊送到,主管宗人府的魯王朱以海知道又有些宗室要歸他管理了,特別是永曆,他不清楚朱永興是個什麼意思,所以纔來試探。

朱永興差不多猜到了魯王朱以海的來意,這麼多人在場。他也不好多說,便慰勉幾句,平身賜座。

從目前的狀況來說,明軍節節勝利,牢牢把握着戰略的主動權。雖然在物資方面有些吃緊,但已經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江南秋收後,再加上湄公、河仙、海南等地的最後一季糧食,緩解是可以預期的樂觀。

而從緬甸接回了永曆,也算是解決了一塊心病。幾乎沒有人覺得懦弱的永曆會向朱永興發起挑戰,也就不視其爲破壞穩定的因素。換而言之,永曆將與英宗一樣,是禁是囚,也只在朱永興一念之間,而不必擔心會引起舊臣的內亂。

封建的君臣綱常便是如此,朱永興登大寶,正大位。便已經可以把什麼血緣親疏等不利條件全部掩蓋起來,做臣子的自會效忠龍椅上的皇帝。至於百姓。則更加實際,誰給他們安定的生活,誰放寬了賦稅徭役,誰就是好皇帝。

從各方面來估量,朱永興並不擔心永曆,卻擔心所謂的那些“忠臣”。比如沐國公,對永曆的忠誠無可指摘,卻是最易誤事的“忠臣”。永曆自己是不會生出爭位之心的,除非有人推着,有人逼着。而沐天波便可能是其中之一。

所以,朱永興要將永曆和那些舊臣分離開來,對永曆可以寬鬆,對某些“忠臣”卻要嚴加監視看管。

但魯王朱以海等人不清楚,按照傳統,即便是看起來沒有威脅,但只要有一絲這個可能,比如英宗,景泰帝可是嚴防死守,沒有一點放鬆警惕,甚至可以稱之爲苛刻虐待。所以,在對永曆的安置問題上,誰也不敢擅專,就等着朱永興定下章程。

其實派鄭昭仁前往滇緬明軍時,朱永興便已經有了安排,只是那時候還未接回永曆,只是計劃中的事情。

“嗯,你叫胡遠,是刑部的,朕曾見過你一面,杭州的那場官司斷得不錯,合情合法。”朱永興記性甚好,這個刑部員外郎的小官他也能開口叫出來。

這個叫胡遠的官員,見皇帝竟然還認得他,簡直是受寵若驚,連忙躬身回答:“啓奏陛下,微臣正是胡遠,得蒙聖上誇獎,微臣惶恐。“

“不必惶恐。”朱永興擺了擺手,說道:“這件案子審結,算是立了個標準,對日後大有益處。哼哼,還飽讀詩書、通曉大義呢,先是逼着一個黃花閨女過門沖喜,兒子死了,還要結鬼親,簡直是狗屁不通,喪盡天良。朕已除了那劉家縉紳之籍,以儆效尤。”

“萬歲英明。”胡遠趕緊恭維道:“劉家仗勢欺人,必要嚴懲。且所言所行亦不合乎聖人之言、仁恕之道。”

“嗯,族權、法權之爭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刑部的責任重大,你好生去做,朕看好你。”朱永興笑着點了點頭,示意旁邊的女官將賞賜之物頒給胡遠。

在封建社會,雖然等級制、世卿制被官僚制度和郡縣制度所代替,使得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現爲國家的政治制度,但它的基本精神和原則,卻被繼承下來,並得到廣泛深入地發展。

而封建統治者從長期的統治經驗中,認識到父權、族權對於維護統治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而力圖把鞏固封建國家的任務落實到家庭,通過千支萬系的家族、宗族組織來約束和控制廣大勞動人民。因此,通常會在法律上賦予家長、族長以統治家庭成員的種種特權。

但朱永興對此卻不認可,因爲他的長遠目標是使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邁進,這是歷史的發展規律,並不是他的什麼奇思妙想。所以,父權、族權便成爲了他建立法制社會的阻礙,必須加以弱化和消除。

在胡遠所審結的這起有關婚姻的案件中,既有族權,又有父權,還有女權,交織在一起。能夠頂着傳統世俗的壓力,用符合朱永興的價值觀來斷案,得到朱永興的讚賞也就不足爲奇了。

……(未完待續。。)

第74章 貪心不足第57章 接駕第29章 再提議和第88章 毒蘑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70章 正面決戰第21章 登陸山東第230章 暗戰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51章 死地則戰第39章 聖意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06章 不負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65章 佈署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82章 燧發槍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93章 三馬來會第92章 僞造,詭道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9章 決戰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45章 大包圍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5章 破城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28章 拉英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56章 拒詔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98章 以南養北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7章 元江宣慰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5章 正妃虛懸第82章 燧發槍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15章 定情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96章 鑑第124章 隨想第39章 聖意第124章 授課第68章 慷慨秦腔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8章 封官兒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章 陌生之地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8章 緊急商議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8章 新晉郡王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26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
第74章 貪心不足第57章 接駕第29章 再提議和第88章 毒蘑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70章 正面決戰第21章 登陸山東第230章 暗戰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51章 死地則戰第39章 聖意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06章 不負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65章 佈署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82章 燧發槍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93章 三馬來會第92章 僞造,詭道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9章 決戰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45章 大包圍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5章 破城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28章 拉英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56章 拒詔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98章 以南養北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7章 元江宣慰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5章 正妃虛懸第82章 燧發槍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15章 定情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96章 鑑第124章 隨想第39章 聖意第124章 授課第68章 慷慨秦腔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8章 封官兒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章 陌生之地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8章 緊急商議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8章 新晉郡王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26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