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文化醬缸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善良的民族之一,雖然在歷史上不斷出現戰爭,不斷出現殺戮,但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都是如此,不同的是這都不是中華人主動的追求。````只有在受到外來異民族過度的侵略,或受到貪暴官員過度的迫害時,纔會發出壯烈的反擊。中華民族真正的英雄氣概和高貴的精神價值,在反擊中全部顯露,也在這種反擊中,滾雪球般地不斷壯大。

縱觀歷史,中國象一個巨大的立方體,在排水倒海的浪潮中,它會傾倒。但在浪潮退去後,昂然的仍矗立在那裡,以另一面正視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沒。

國戰的結局似乎已經沒有懸念,連性質都正在變成中央政權對割據勢力的討伐和征剿,名爲中興、實同再造的新王朝重新屹立,但這是否意味着戰亂時代結束後那麼蓬勃振作的立即復興呢?

在某些的史學家看來,自明朝起,中國便進入了大黑暗時代。而在朱永興看來,明朝固然採取了一系列的窒息民族靈性、傷害人性尊嚴的措施,比如朱八八的文字獄,八股取士使知識分子的頭腦一天比一天僵化,但與歷史上的滿清相比,顯然是小巫見大巫了。

一個新王朝的建立,如果象滿清那樣,因爲固有文化太低,以致除了全盤接受明王朝的政治形態和儒家理學思想外,別無選擇。而接受的結果,便使其無力撥開黑暗時代殘留下來沉重的壓力。

想要精神飽滿地一躍而起,使飽受摧殘的中華民族返老還童,英姿煥發,創造出中國第四個黃金時代,在全世界萬邦之中。充當忠實、強大、光榮的角色,併成爲最重要的主角之一,朱永興便要與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作鬥爭,而悠久的封建歷史的積澱在此時恰恰成了他的巨大阻力。

“不考八股,朕已下了旨意,絕無更改。”朱永興有些煩躁。看着總理處整理出來的各地官員的奏章大皺眉頭,連看都懶得看。

查如龍暗地叫苦,科舉對讀書人的重要性,以及讀書人的心態,他是至爲了然的。所以,他纔想勸朱永興稍微變更一下,不要過於急進。

在封建社會,科舉是知識分子唯一的出路,漢、唐王朝時還有學校一途。明王朝則學校不過是培養參加考試的人才。漢、唐王朝還有立功邊疆一途,明王朝則沒有任何其他機會。朱元璋更規定考試範圍,以《五經》、《四書》爲限。《五經》、《四書》,又以理學道學領袖人物朱熹的註解爲標準課本,還頒佈一種試卷格式,便是八股。 wWW◆т tκa n◆¢ o

而令朱永興最爲厭惡的並不是八股這種文章的體裁,而是八股的主要的特徵,精神方面和內容方面。依照規定。作八股文,不能發揮自己的意見。也不是自己在說話(八股文中沒有“我”字),而是儒家聖人系統在說話,看起來四平八穩,面面俱到,實際上卻什麼都沒有觸及。

這種文體,跟代數學上的方程式一樣。用不着獨立思考——事實上是嚴厲的禁止獨立思考,只要能把聖人系統的言語恰當地代入八股的方程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至於怎麼才能恰當地代入,那就是幾百年間,中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大奧秘。和最大的學問。

於是,知識分子所從事的主要研究工作,便是從《五經》、《四書》中選出全部可作爲考試的題目,請老於此道的八股專家,撰寫數百篇八股文,日夜背誦。考試時,把適當的一篇,照抄一遍。就像賭博時押賭注一樣,押中時就成爲進士,被任命爲官員;押不中時,則落第而歸,下次考試再來。

所以,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通常是不接觸除《四書》、《五經》以外其他任何書籍的,如果有人竟然對文學藝術,或科學工程有興趣,那更駭人聽聞,會被他的親友所不齒。知識分子被八股文硬拖到醬缸之中,沒有自己的思想,更沒有自己的感情。不知道人類還有別的知識和別的情操,只知道如何作八股文,和如何做官。於是,一種只有中國纔有的“官場”社會形成了。

歐洲歷史正開快車,十四世紀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掙脫了黑暗時代的枷鎖,呈現一片耀眼的光明。而中國人卻還陷在文化糟粕所淤塞的醬缸中,這讓朱永興難以忍受。

要想使國家、民族精神飽滿地一躍而起,便首先要在思想上獲得解放和創新,而不是繼續封建社會的衰邁,閉上眼睛看不到外面世界的日新月異,看不到近現代文明的興起,去營造一個所謂的什麼什麼“盛世”。

“萬歲,可否以時務策論爲主考較能力和見識,以八股爲次考較文筆,這樣的話,物議或可平息。”查如龍想了想,謹慎地建議道。

“時務策論同樣可考較文筆。”朱永興斷然搖頭,停頓了一下,緩和了語氣,說道:“不必管那些物議,即便是有考生罷考,朕也不改主意。今時不比往日,民心求治,幾個死捧八股的讀書人,還翻不了天。”

“萬歲英明神武,再造中華,幾個迂腐文人自是不足論。”查如龍苦笑了一下,說道:“微臣只是擔心萬歲的名聲受損,畢竟八股是高皇帝所定,又是延續數百年的取士之準,驟然廢除……”

“高皇帝驅蒙元,功莫大焉!”朱永興停頓了一下,話風一轉,沉聲說道:“高皇帝是英雄,然是完人否?所制便不可更改否?別的先不說,只文字獄和八股取士,朕便深惡之,非改不可。”

文字獄是圍堵,八股文是釣鉤。這並不是滿清的獨創,而是繼承,並將之發揚光大,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中國文化逐漸淤塞成爲一個醬缸的工具有二:一是文字獄,一是八股文。

文字獄屬於詔獄的一種,它的特徵是:罪狀由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爲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文字的意義不在客觀的解釋,而在當權人物主觀解釋。文字獄的本身就是當權人物作賊心虛的一種反應,越是心虛,越是神魂不寧。

在明朝,文字獄尤以朱八八始,且最酷烈。比如浙江(杭州)府學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則垂憲”,處斬;北平(北京)府學教授趙伯彥,奏章上有“儀則天下”,處斬;桂林(廣西桂林)府學教授蔣質,奏章上有“建中作則”,處斬;這些句子裡的“則”,本是“法則”和“標準”之意。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釋,當時江南方言,“則”與“賊”同音,朱元璋認爲顯然是諷刺他作過小偷的往事。

還有尉氏(河南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在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了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無處斬。這一批人都是地方學校教師,只不過代地方官員撰寫奏章,竟招來殺身之禍。

當然,文字獄不限於奏章。朱元璋崇信佛教,對印度高僧釋來複最爲禮敬。釋來複告辭回國,行前寫了一首謝恩詩,詩中有兩句:“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意思很明顯,他生在異國(殊域),自慚不生在中國,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格歌頌大皇帝。但朱元璋的解釋不同,他說:“殊,明明指我‘歹朱’。無德,明明指我沒有品德。”於是釋來複從座上客變爲階下囚,處斬。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皇帝想殺誰,完全可以胡亂解釋,隨意指罪。上有所好,下必行焉。如果當權者有這個嗜好,那對知識分子便是一場災難,除了被“誣以謀反”外,又多出一種純屬於文字的罪名。

倉頜造字時,神鬼曾經夜哭。萬馬齊喑時,則意味着愚昧、欺詐、僵化、落後……

中國歷史上僅有兩位平民出身的帝王,一是朱元璋,一是劉邦。劉邦能始終保持英雄們所有的豁達大度的氣質,不脫平民社會的本色。朱元璋卻深以他的平民身份爲恥,深以他當過乞丐和和尚爲恥。在他充滿自卑的情意結中,產生強烈壓制別人的暴虐意念,以求自己心理平衡。

不可否認,朱元璋亦是英雄,於中華民族有大功。但象朱永興所說,他不是完人,甚至是有着嚴重的人格缺陷,並犯下了極爲嚴重的錯誤。

“後世子孫永不許恢復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請求,即以叛逆論罪,凌遲處死。”朱永興突然極爲嚴肅地看着查如龍,說出的話讓查如龍都一下子驚愣住了,“高皇帝是這樣說的嗎?朕欲改之,汝看如何?”

……(未完待續。。)

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11章 結果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94章 相疑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06章 法陣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28章 雙層爆破第47章 齊集元江第82章 燧發槍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88章 大調整第29章 破城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95章 無題第5章 琉球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117章 斷臂?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5章 寨子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87章 接戰(二)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90章 俘虜處置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99章 接戰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6章 暹羅來使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52章 縴夫,規矩第83章 棄城之議第68章 慷慨秦腔第81章 襲擾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6章 初涉殺場第33章 無題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92章 無題第104章 報應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47章 初勝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86章 復臺建議第54章 再退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4章 封賞,臺灣第84章 搶灘登陸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04章 報應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80章 教士保羅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9章 緬甸,山東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38章 反撲第30章 無題
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11章 結果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94章 相疑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06章 法陣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28章 雙層爆破第47章 齊集元江第82章 燧發槍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88章 大調整第29章 破城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95章 無題第5章 琉球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117章 斷臂?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5章 寨子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87章 接戰(二)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90章 俘虜處置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99章 接戰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6章 暹羅來使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52章 縴夫,規矩第83章 棄城之議第68章 慷慨秦腔第81章 襲擾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6章 初涉殺場第33章 無題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92章 無題第104章 報應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47章 初勝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86章 復臺建議第54章 再退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4章 封賞,臺灣第84章 搶灘登陸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04章 報應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80章 教士保羅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9章 緬甸,山東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38章 反撲第30章 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