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

香溪是一條十分美麗的小溪。它發源於神農架山區,流過石灰岩裂縫,經洞穴過濾沉澱,“水色如黛,澄清可掬”。它由北向南注入長江,交匯處清濁分明,相映成趣。傳說昭君的珍珠曾失落溪中,故溪水四季湛藍碧透,水味含香。

而香溪的源頭在湖北神農架的木魚寨以北三公里的地方,相傳這裡曾是炎帝神農樂當年採藥時的洗藥池。池水盡得百草之精華,盡融神農之精神,故渴飲香溪水不僅能使人貌美如昭君,更能使人崇高如屈原。有人用四句話總結說:碧水源流長,神農百草房,佳人傳美名,香溪水更香。

然而,此時這美麗得令人陶醉的溪水,卻見證着一場與美麗等形容詞毫不相關的血拼廝殺。

秭歸香溪口,這裡是李來亨部據守的興山縣進入長江的重要通道。三萬湖廣清軍在提督董學禮率領下,由夷陵氣勢洶洶殺來,欲突破夔東明軍的東部防線,進入其經營多年的根據地。

若是討朔軍未出徵在外,董學禮是不敢悍然進攻的。因爲夔東地區山高水急,形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不少。這還只是其一,更主要的是這裡重巒疊嶂,山勢險峻,運糧有很大困難。

圍魏救趙也好,趁虛攻掠也罷,提督董學禮認爲三萬兵馬足以有一番作爲。夔東十三家切斷了四川同湖北的通道,也同時要面對兩面清軍的壓力,東西兩線都要留兵防守,主力又攻掠奪鄖陽、襄陽一帶,能留守的兵力必然不多。

但明軍在香溪口的頑強抵抗卻令董學禮感到意外,這不全是地利的關係,而是明軍使用了射速、威力都令人吃驚的新式火槍,還有落地即炸的炮彈。

一輪一輪的槍聲響個不停,彷彿沒有間斷停歇,披甲持盾的清兵在明軍陣地前噴着血箭慘叫倒地。傷亡慘重;明軍陣地後不時發出悶響,一顆顆炮彈從空中掠過,在嶙峋的岩石間爆炸,迸射而出的亂石碎片四處亂飛,發揮出十足的威力,每一聲爆炸過後,周圍都是一片狼籍的清軍在慘叫哀嚎。

“鳴金。鳴金。”董學禮心中的希望越來越小,終於無法再堅持,趕忙揮着手下令。

銅鑼陣陣敲響,進攻的清兵如蒙大赦,腳下生煙,連滾帶爬地飛快撤了下來。臉色是蒼白的。目光是呆滯的,帶着恐懼和茫然。數次衝鋒,給清兵帶來的震撼卻是極大的。

明軍陣地前,未能撤下來的傷兵哭嚎着,咒罵着,有的躺倒等死,有的奮力向回爬。留下一道道染血的痕跡。

董學禮鐵青着臉,仰望着明軍陣地飄揚的旗幟。“小老虎”李來亨,沒錯,就是這廝,何時變得如此厲害了?不是,不是明軍戰鬥力強了,而是武器厲害了。

“老董咋不攻啦?”臨國公李來亨已經不似起初那麼緊張,拿着鑲金的望遠鏡瞭望着清軍。揶揄道:“也沒死多少啊?讓兒郎們去收首級吧,那些盔甲都扒下來,修修補補好象也比咱們穿的強。”

“末將遵令!”一名部將應喏一聲,揮手下令。

百十名刀斧手從後面趕過來,越過戰壕,在山坡上砍殺起來。慘叫、哀嚎、咒罵、求饒,被遺棄的清軍傷兵反倒沒有死亡者的幸運。凶神惡煞般的劊子手,滴血的刀片,讓他們飽受面對死亡的恐懼後,纔算解脫。

“馮小將軍見笑了。”李來亨看着山坡上變得赤條條的清軍屍體。回頭赧然一笑,對水師陸戰隊的軍官說道:“這夔東窮鄉僻壤,物資匱乏,咱也是缺怕了。”

“國公折殺屬下了,屬下一小小軍官,怎能稱呼將軍?”馮大可趕忙施禮,說道:“這打掃戰場,勿遺漏浪費,本屬應當,又有何見笑之說?”

“哦?”李來亨帶着疑問的口氣問道:“我以爲你們從富庶地方而來,看不上這些破爛呢?難道——”

“國公有所誤會。”馮大可想了想,解釋道:“此次水師運來的物資確實豐厚,可也是積攢多時,甚至是告借而來的。籌措這些物資,殿下可是大不易。”

“借的,向誰借?”李來亨眨着眼睛,有些不解。

“好象是到處借。”馮大可撓了撓頭,說得也不是很清楚,“西夷,商人,百姓,嗯,好象還有暹羅國。屬下聽陳提督說過,岷殿下曾私下叫苦,說是欠了一,一那什麼債,要水師注意節省彈藥。”

李來亨想笑又趕忙忍住,慷嘆着掩飾,“岷殿下真是——嗯,錢糧物資能支撐起西南、東南戰事,還能援助我軍,真是不容易啊!”

“正是如此啊!”馮大可深有同感的連連點頭,說道:“外邦的進貢,土官的孝敬,聽說連殿下侍妾的陪嫁,殿下都變賣了以充軍需呢!”

“這是從何得知?”李來亨有些不相信。

“邸報上有啊!”馮大可篤信不疑地說道:“殿下不帶頭,一些守財奴、吝嗇鬼如何肯出錢?百姓又如何願意購買債券?”

“那可真是,真是勵精圖治,真是舍家爲國,真是——”李來亨張了張嘴,言辭有些貧乏的跟不上了。

棋勝不顧家,明軍沒有犯這樣的錯誤,但留守的兵力確實不多。爲了彌補兵力的不足,明軍採用了武器裝備的傾斜。出征的討朔軍只帶走了三千燧發火槍兵,東線李來亨有一千火槍,西線袁宗弟有一千火槍,水師又各分出五百陸戰隊以加強兩線的防禦。

這樣一來,東線和西線的兵力各有四千,奉節又有荊國公王光興、宜都侯塔天寶等家的六千軍隊作爲機動兵力。而經過擴大的水師則在江上巡弋,哪處有警,便可以裝載上奉節軍隊,利用水路艦船的機動優勢,快速趕往增援。

除非是四川和湖廣的清軍聯合行動,明軍可能會有所吃力。如果只對付一面的話,東線守軍、機動兵力,再加上水師的四千陸戰兵(與十三家水師會合後,艦船數量已有五百餘艘。陸戰兵亦擴充至五千,其中兩千爲冷兵器),迎敵的軍隊可達到一萬四千餘名,再利用地形優勢,足以抵擋清軍四五萬人馬。

就是現在援軍尚未到來的情況下,湖廣清軍雖然佔有很大的數量優勢,但限於地形地勢。根本無法展開而發揮。李來亨所部四千餘人,利用構築好的工事,又是居高臨下,抵擋起來也還不算太過吃力。

李來亨見識過火槍兵訓練,也知道此次援助的火槍很厲害,但在戰場上真正見識。卻還是令他感到震撼。

“其他各軍都裝備上這種火槍了吧?”李來亨不無羨慕地咂了咂嘴,“防守威力大,我看野戰也能很厲害,遠的子彈射,近的刺刀捅。關鍵是快呀,這訓練了不到一個月吧,就算是練刀槍棍棒。怕也不行。”

“屬下來的時候,也只有滅朔軍齊裝滿員,其他各軍人數還不齊呢!”馮大可謹慎起來,陳上川反覆交代過,說話要小心,不要使十三家的將士產生被歧視、被利用的感覺,“調配我軍的這批槍枝彈藥,還是岷殿下從西夷手中賒來的呢!”

李來亨點了點頭。其實他倒沒有嫌乎的意思,只是期盼着所有士兵都能裝備上這種武器,那戰鬥力可是飛漲。十三家的軍隊與楚軍對戰,即便是原有裝備,也是勝多敗少。如果全部換裝,那楚軍還敢打到家門口來?

“不知道下批槍枝什麼時候能夠補充?”李來亨說完又搖了搖頭,說道:“怕是不容易。讓長江水師打個來回,這也太費周章了。”

“估計下次補充應該是陸上運輸。”馮大可猜測着說道:“與四川的晉王所部合擊,攻下重慶的話,對外的聯絡便暢通了。”

李來亨張了張嘴。微微苦笑了一下,卻沒有再說什麼。與原大西軍的隔閡還是存在的,徹底消除哪有那麼容易。當初這些大順軍餘部轉戰千里,路上死了多少人,吃了多少苦,纔在夔東這窮鄉僻壤站住腳。究其原因,還不是遭到大西軍排擠。再往前追溯,早在大順軍與大西軍在爭奪四川的時候,便已結下了恩怨。

……

“大人,賊人火器犀利,又佔地利,這麼硬攻不是辦法啊!”

“那你有什麼主意?”湖廣提督董衛國沒好氣地瞪了部將一眼,把頭又轉了回去。

湖廣綠營戰鬥力不強,勉強算是二流軍隊。歷史上,在清廷組織的三省會剿中,也只有他們被十三家聯軍的反攻打得大敗。而四川、陝西的清軍都是獲勝,並挫敗了十三家孤注一擲的最後反擊。

再把歷史向後翻,三藩之亂時吳三桂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在湖廣揮師長驅直進,連陷沅州、常德、辰州、長沙、嶽州、衡州等戰略重鎮,飲馬長江,綠旗官兵多是應聲而降。

連續出現這樣的情況,只能說明湖廣人對清廷沒有那麼死心塌地,他們不喜歡異族建立的這個新政權。也就是說,直到三藩之亂,清政權已經統治了三十年,仍然未深得人心。從民心而言,反對清朝異族統治和痛恨地方官府的貪污腐敗,是符合廣大民衆的願望的。

從這樣的心態來看,湖廣綠營,乃至大江以南的各地綠營,都不是不能戰,而是不想戰。在滿洲兵將的威壓下,他們不得不舉起刀槍,拿餉養家。但一有機會便是在虛應故事,形勢一變,甚至有反戈一擊的可能。

首戰遇挫,軍心士氣大受打擊,董衛國是心知肚明的。兵力雖多,在攻擊險要的時候卻不得發揮優勢,他也是知道的。儘管行動前他有些心理準備,但困難如此之大,傷亡如此之多,卻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或者可以迂迴?”部將眼見提督大人的眼睛又瞪了過來,忙改口道:“不如出動船隻,順江而上,攻擊賊寇腹心薄弱之處……”

“放屁!”可惜,改口也沒免了董衛國的臭罵,“你當敵人的水師都是死人嗎?還順江而上,都他娘*的餵魚蝦吧!”

部將唯唯而退,同僚投來同情的目光,這個時候還是別惹大人。你要是真有妙計也行,沒個章程便胡亂進言。不是自找倒黴?

“你,平時不是自稱熟讀兵法嘛,倒是說話呀!”董衛國對沉默的屬下也沒有放過,掃視着,又找到了一個不順眼的傢伙。

“兵法,這個兵法有云:敵有所不打,地有所不攻;趨利應避害。運籌會變通。”不順眼的傢伙倒是說得順嘴,可所說的兵法,卻是旁人所不知。

董衛國直翻眼睛,罵道:“這他娘*的是哪家兵法?你瞎編的順口溜嘛,這個參領你也別幹了,滾到大街上說書去吧!”

罵完這個。董衛國仍不罷休,又盯上了一個。

“大人,賊寇火器兇狠,卑職想到一法可御之。”眼看躲不過去,這個傢伙索性先開口說道。

董衛國哼了一聲,表示可以說說,如果說得不對。依舊是躲不過去。

“卑職聽說僞王定國在攻打肇慶時,兵士以棉被遮身,銃箭難以奏效。後平南王以撓鉤長槍,終破敵陣。我軍或可試之,以棉被抵擋敵火器。”

董衛國眨了眨眼睛,似乎真的有點印象,但具體在哪份戰報上看過,卻是記不清楚了。

其實尚可喜當時在戰報上是這樣寫的“敵軍作戰時長幅布纏頭、棉被遮身。刀箭難以奏效”,而這個部將或者是記不清了,也或者是故意篡改,以逃脫斥罵,暫過此關。

“姑且試之。”董衛國也沒有別的辦法,面色稍緩,擺了擺手。佈置下去,並揮退了衆將。

將士有怯戰、厭戰之心,這從開出夷陵便有端倪,攻擊受挫後更加明顯。董衛國對此心中清楚。對這幫湖北佬,董衛國也是無可奈何。連洪承疇於長沙建幕府時,也知道湖廣人心在很大程度上繫於士紳的動向,對湖廣士紳亦是採取爭取之策,通過走訪士紳、平反叛案、招徠入幕、推薦出仕等多種手段,爭取到了湖廣士紳的合作。

合作,可並不是死心塌地的賣命。湖廣士紳中遺民風氣曾盛及一時,抗拒心理極爲嚴重,雖經洪承疇的大量工作,淡化了湖南士紳的抗拒心理,但要說到完全消除,卻還是遠未達到。

如果佔據夔東的是南明部將,在面對湖廣時應該能取得更大的戰績,造成更大的影響。只可惜是原大順軍出身,很多湖廣士紳還視其爲賊,不願相助。這也是夔東十三家能不時攻掠湖廣之地、獲取物資,卻無法穩固佔領的重要原因。

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十三家已經歸屬明軍,並位列七軍之一,明廷又派出長江水師與之會合,可見明廷的態度。威武的艦隊伴着隆隆的炮聲駛過湖廣江面,由此帶來的巨大影響,掀起的人心思變,董學禮是能夠感覺得到的。

正因爲這樣,董學禮不敢冒險,什麼迂迴、溯江,全都不在他的計劃之內。只要能對夔東賊寇老巢構成威脅,那便夠了。如果這三萬兵馬出了意外,夷陵也將難守,殺出牢籠的明軍再難控制。相對於張長庚在地圖上的謀劃指揮,作爲前線指揮的董學禮更清楚手下兵將的戰力,更忌憚明軍長江水師的強橫。

夔東賊寇原也有水軍,但卻不是什麼大艦,更缺乏重武器,難以突破主要以攔江鐵索、滾江龍構築的江防工事。但現在不同啦!董學禮見識過長江水師的軍艦大炮,對重新建立的江防工事缺乏信心。

如虎添翼啊,董學禮在帳中長聲嘆息。漢水上游鄖陽、襄陽等地連連失守,必是賊寇用火炮轟開。總督大人還沒有認清形勢,倉促間急派各路援軍,只能是被賊寇個個擊破,徒然壯大其力量。什麼圍魏救趙,批亢搗虛,生硬套用兵法而已。

其時最正確的應對策略是先確保夷陵,封堵住敵人衝出三峽,呼應漢水攻勢的可能。然後集結重兵於武昌,沿漢水而上,擊退敵軍,收復失地。當然,最好的辦法是上奏朝廷,請調河南綠營或陝西綠營前來。

只是總督大人顧及臉面,還擔心朝廷降罪,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採取最後的一種方案。他必然會調集兵力,以湖廣之力失復失地,挽回顏面。但這樣遷延,會不會使敵人坐大,終難再製?

董衛國思來想去,終是不得心安,遂喚進親衛,傳令下去,命斥候和哨船加緊刺探上游情報,如有敵軍船隊趕來增援,即刻回報。

若是能攻下香溪口,自然是最好,可以給總督大人一個交代;若是敵軍援兵趕到,那便退回夷陵,倒也說得過去。董衛國心中早已有定計,剛剛在衆將面前的盛怒和斥罵,很有些掩人耳目的表演在內。

而似這般未戰先謀退,只是虛應上司的軍事行動,又如何能夠獲勝?

……

第36章 領悟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59章 援軍?援軍?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96章 鑑第217章 困局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26章 無題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7章 李晉王第92章 無題第30章 無題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3章 絕死一擊第59章 援軍?援軍?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35章 阻擊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94章 思考方法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00章 佔優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25章 三鬼之謀第83章 北望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72章 無題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01章 夜談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60章 會趙王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69章 軟實力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48章 大戰(二)第196章 鑑
第36章 領悟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59章 援軍?援軍?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96章 鑑第217章 困局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26章 無題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7章 李晉王第92章 無題第30章 無題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3章 絕死一擊第59章 援軍?援軍?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35章 阻擊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94章 思考方法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00章 佔優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25章 三鬼之謀第83章 北望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72章 無題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01章 夜談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60章 會趙王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69章 軟實力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48章 大戰(二)第196章 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