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軍、政攻勢

大年初一,再給朋友們拜個年,祝朋友們萬事呈祥家業興,財旺福旺運氣旺。

初戰得勝,早在意料之中,朱永興棄舟登岸,並沒有露出多少欣喜的表情,率領着人馬向前進發。

要想在安南立足,軍事上的勝利必不可少,更重要的還是政治手段。明朝曾收復安南,並將其置入版圖,但越人的奮起抵抗,卻使明軍陷入到長達二十年的戰爭泥潭,最後無奈退出。歷史的教訓,朱永興當然知道,所以他並沒有鯨吞的計劃,而是打着蠶食的心思。

對佔領區的民衆恩威並施,並儘量依靠華僑華裔,甚至一些安南的地方官員也可適當留任;扶莫抑鄭,建立安南的親明系政治派別,並暫時承認安南的國家獨立性,予以臣屬待遇,使越人的反抗意識降到最低;填民求安,用所帶來的軍人眷屬和追隨而來的百姓土民,在一定的地區營造出人口優勢,作爲穩固的根據地,再培養拉攏其他地區的越奸,蠶食其地……

老天還是有眼的。朱永興在感嘆自己穿越在一個亂世的時候,也覺得冥冥之中似有眷顧。從猛山克族的相助,到鄭氏家族的投效,再到征伐安南的時機,好象早就爲自己安排好的一樣。

鄭氏阮氏幾十年的戰爭,使得安南民生凋弊,民衆生怨,如果採取寬仁的政策,再輔之以軍威震懾,民衆的反抗之心應該是不會太強的。

那嵩隨在朱永興馬後,不時偷眼去瞅他的背影。在最後的動員會上,朱永興的疾顏厲色、殺伐果斷,使那嵩感到吃驚不小。他當然不知道,衆將凜然遵命,卻是沿途那些血淋淋的違紀軍兵的首級在震懾人心。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岷殿下已經非是吳下阿蒙,騰衝之勝也不是僥倖所得,那嵩在心裡重新對朱永興進行着評價。

……

“鄭氏負義投清,殺戮明軍將士。今大明王師興兵伐罪,不濫殺不搶掠,民衆勿驚擾躁動,可保性命財產……咣咣……”

夜色中,銅鑼咣咣作響,幾個人在明軍士兵的監視下沿着空無一人的街道緩緩而行,用安南語和漢語反覆喊話,起着安民告示的作用。

“此地官員乃鄭氏遠族,橫徵暴斂,民憤極大,可殺!”

“明日曆數其罪,斬首示衆!”朱永興面無表情,一句定人生死。

“府庫頗豐,皆是民脂民膏,可酌量散發,以收人心。”

“三分之一可散發,其餘留爲軍用。”朱永興沉吟了一下,又補充道:“對富庶大戶可借錢借糧,以富補貧,以多補少。繳獲的戶籍田冊要加緊調查覈實,此地處元江(安南稱紅河)下游,日後對滇省運兵運物,頗有用處,必佔之。”

“下官明日便招募此地華裔爲官吏,當可加快速度。”

“甚好,按照事前計劃去做,越人官吏也可酌情使用,務必儘快求得穩定。”朱永興誇讚了一句,又嚴肅說道:“對作亂之人要施以雷霆手段,莫要姑息。”

“是,下官遵命!”

朱永興示意這個剛剛任命的地方官員可以退下,他又拿起幾份文件閱讀批示,不時還陷入思索之中。

由於連年的戰爭,使得安南北方的勞動力嚴重不足,河堤失修,農田荒蕪。但鄭氏不僅不注意恢復生產,反倒徵收花樣繁多的苛捐雜稅,供宗室貴族與“驕兵”享用,形成了民間百姓飢困不堪,府庫倒多是充盈的怪現象。

所謂的“驕兵”是鄭氏豢養的一類軍隊,由鄭氏本鄉——清化、義安一帶的士兵組成的宿衛隊,專門守衛鄭府。這部分士兵特別得到鄭氏優待。因此他們日益驕橫,以至於在光天化日之下,擄掠,欺壓百姓,最終被百姓斥爲“驕兵”。另一類軍隊則是駐紮在外地的常備軍,待遇與裝備比較差,戰鬥力也不強。

而安南鄭氏的常備軍又有南北之分,在南方靈江與阮氏對峙的軍隊戰鬥力要強於北方,北方太原駐軍有防範高平莫氏的職責,又比散處於其他地方的軍隊要好一些。

所以,前期對安南的征伐可以說沒有什麼困難,那些散於各地的常備軍在朱永興看來,便如土雞瓦狗一般,除了給自己增加免費勞力外,根本就不堪一擊。

……

戰事的發展正如朱永興所料,沙壩、保河、寨忽、申淵、秀麗,兩天時間裡,明軍勢如破竹,連下五地。

安南貧弱,所謂的城池也不象中國那樣壁壘森嚴,甚至連城牆都沒有。朱永興索性將明軍騎兵放出,五個千人隊四出攻掠,就糧於敵。他則自率一千騎兵,全部步兵沿紅河向前推進,攻擊安南北部重鎮安沛。並與騎兵約定,五日後在安沛城下會合。

長史易成和一些文官則留在老街,安排隨後進入安南的土兵和衆多民衆。各家土司和民衆居住的地盤早已劃定,明軍在前已經將敵人掃蕩殆盡,後面的佔領和維持治安,土兵已經完全能夠勝任。

荒蕪的田地不斷出現,茅屋草舍簡陋異常,村落人煙稀少,滿眼都是凋弊貧困的景象。但也有瓦房大屋,富貴豪奢的人家。只是,如果這些富豪不是華裔,便難免成爲明軍眼中的肥羊。劫富濟貧,慷他人之慨,如此低成本的收買人心的手段,朱永興豈會不用。

窮人多,我就爭取窮人。反正打的是安南的土豪,要分的也是安南土豪的田地,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民生凋弊如此,鄭阮還在爭鬥不休,王朝末世的跡象已經顯露出來,可統治者卻還茫然不知,坐在火山口上作威享樂。難怪再過幾十年,西山三兄弟的一場農民起義便將鄭阮兩氏推倒掀翻。只是不知自己的這次行動是會促使其滅亡,還是延緩其覆滅的時間呢?

“大明王師弔民伐罪,征討鄭低,於民秋毫無犯,百姓不必驚慌。”瘸着一條腿的周小山今天走得分外來勁,敲着一面破銅鑼,在村子中邊走邊吆喝:“王師仁義愛民,免去今年全部賦稅,還給大家分米,每家一升,速去村口領取啊!”

……

第122章 水利部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0章 大勝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95章 請兵助戰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0章 伏擊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5章 破城第30章 無題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45章 大包圍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69章 軟實力第97章 唯一生路第3章 絕死一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66章 棄險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22章 水利部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7章 齊集元江第245章 天變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92章 舉棋不定第46章 火槍之威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41章 自我否決第35章 阻擊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29章 破城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67章 梆子腔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80章 特殊人才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92章 舉棋不定第48章 急轉直下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96章 鑑第133章 立威第138章 反撲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57章 接駕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99章 接戰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42章 會晉王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92章 僞造,詭道第95章 初印象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72章 攻守結合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3章 伏擊之地第77章 突破,崩潰第38章 三師相會第67章 排除萬難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60章 大結局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70章 正面決戰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
第122章 水利部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0章 大勝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95章 請兵助戰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0章 伏擊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5章 破城第30章 無題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45章 大包圍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69章 軟實力第97章 唯一生路第3章 絕死一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66章 棄險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22章 水利部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7章 齊集元江第245章 天變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92章 舉棋不定第46章 火槍之威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41章 自我否決第35章 阻擊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29章 破城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67章 梆子腔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80章 特殊人才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92章 舉棋不定第48章 急轉直下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96章 鑑第133章 立威第138章 反撲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57章 接駕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99章 接戰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42章 會晉王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92章 僞造,詭道第95章 初印象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72章 攻守結合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3章 伏擊之地第77章 突破,崩潰第38章 三師相會第67章 排除萬難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60章 大結局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70章 正面決戰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