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排除萬難

感謝我想遠飛2012,,dulangliumo,wq007_007,東門拍馬,五陵豪傑,夜中游,龍空鬼畜,愛神啊聰,,,,色劍,凍凍88,,大號調羹1,windboy,我纔是豬頭三,artu,,青松遠情,artu,

“啓奏萬歲,微臣以爲還可再向民間借款。”易成遲疑了一下,繼續奏道。

朱永興沉默不語,國戰以來已經先後發行過數期戰爭國債,他不太確定民間是否還有餘錢。

“易尚書,國戰以來,朝廷已經先後借了近千萬兩銀子了,民間哪裡還有銀子可借啊?”大理寺正卿郭之奇不是很同意易成的建議,開口說道:“與其涸澤而漁,與民爭利,不如由朝廷官員自行捐輸吧!萬歲,微臣以爲臣僚們都是識大義、知大體的,支助朝廷亦是應該應份。”

自行捐輸能有幾個錢?朱永興可不認爲自己手下的官員象明末那些官員似的,或者有田產,或者涉足工商,都不指望着俸祿吃飯。而且,這樣的旨意一下,爲了表示忠心。自然沒有敢不捐,但攀比之風,況且這有如攤派般的做法,朱永興在心裡並不贊同。

“郭大人過慮了。”易成不慌不忙地笑着說道:“朝廷借來的銀子並沒有扔到海里去啊,借來的銀子或者從民間購買糧食物資,或者僱請工匠生產製造。或者給士兵們發放軍餉,而士兵們又拿軍餉在民間購買商品。這樣,銀子轉了一個圈又大半都回到了百姓手裡,民間怎麼可能會沒有銀子呢?”

郭之奇仔細思索,朱永興卻聽明白了。這與後世什麼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撬動經濟槓桿的道理差不多。再加上一直未間斷實行的惠民政策,民間其實並不想他想的那樣資金匱乏。相反,由於大半物資被國家佔用。民間物資是顯得不足的。有錢沒物,民間是這樣的情形嗎?他得考慮一下,並且派人調研。

之前對難民的安排也有過計劃,但如此衆多,如此貧困,北地的環境如此惡劣,顯然超出了預計。

“再向民間舉債的事情,衆卿要儘快商議決定。”朱永興輕輕撫着龍椅的扶手。思索着說道:“依朕之意,原定向南方安置的難民數量要大幅增加。北地凋弊。又時近寒冬,難民留在當地幾乎幹不了什麼,空耗糧食罷了。南方則不同,越向南越暖和,難民到了那裡,可以墾荒。可以興修水利,可以去工廠做工,還可以減少棉衣被服的需求。衆卿以爲如何?”

北地凋弊的最大原因是受小冰河影響大,加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又沒有大規模引進抗旱作物。雖然氣溫於一六五零年後開始回升。但也不過是氣溫回暖後災情減弱罷了,和明朝正常時期比還差很遠。按照朱永興的計算,大概還要十幾年,北方的低溫和旱情纔會大幅度減弱,這也差不多就是滿清所謂的“康乾盛世”的起始時間。

所以,北地,特別是西北地區,留置居民過多,並無益處,就算是種植新大陸的高產抗旱作物,也不見得就能自給自足。而將難民轉至南方,則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勞作創造生產力,爲大明增長國力添磚加瓦。

“啓奏萬歲,微臣擔心難民南下後落地生根,日後重建北地將會缺乏勞力。”刑部尚書張煌言上前奏道:“而且,難民數量過大的話,恐與安置地百姓爭田,或因習俗各異,而致地方不安。”

雖然因爲移民而出過類似的問題,但朱永興並不認爲是大方向錯誤,只是地方官員的安置不妥,或者是朝廷的安置措施不夠完善。落地生根也好,落葉歸根也罷,要緊的是解決目前的困難。至於北方日後的重建恢復,可以效仿四川和湄、河兩省的成功經驗,以田地和優惠政策來作吸引。

“張卿所慮不無道理,然亦不可因噎廢食。”朱永興思慮已定,微笑着說道:“川北新復之地盡多荒蕪,湄公、河仙兩省亦要擴大墾殖,只是安置得當,問題還是能夠避免,並且加以解決的。至於日後北方的人口缺乏,也不是沒有辦法。咱們一步一步慢慢來嘛,目前還是要以大局爲重。滿清想方設法遲滯我軍行動,咱們便偏不如他們的意,不僅京師要盡力攻取,遼東的攻掠也不能停,絕不給滿清喘息之機。嗯,具體的章程呢,還需要衆卿羣策羣力,儘快制定並完善。咱們君臣同心,什麼困難也不在話下。”

……

朱永興說得很自信,其實也是有些發愁。他定下大方向,把具體的事務交給了羣臣,但這並不意味着他便撒手不管了。相對而言,他的視野,他的眼光,他的知識,往往會想出別人想不到的辦法。而且,他思考得長遠,思考得科學。

比如禦寒之物,除了棉花外,朱永興又派人通過茶馬交易的口岸從藏蒙購進大量的羊毛和毛皮。羊毛可以擀氈條、做氈毯,還能夠紡成毛線織毛衣、手套,再進一步加工的話,便是毛呢。嗯,都是能夠禦寒的東西。

而羽絨服也作爲短期的禦寒衣物進行了生產。爲什麼說是短期呢,因爲朱永興弄不出高級的面料,解決不了鑽毛的問題。好吧,給凍得瑟瑟發抖的老百姓穿,誰又會挑這個毛病呢?哪怕含羽量再大一些,也比單衣保暖不是。以後呢。棉花多了,還是要淘汰這不合格的“羽絨服”。

除了穿,還有吃的問題。無論是在寒冷地區作戰,還是大運動量的訓練,士兵們都需要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即便是從改善百姓的生活着想,肉食也是多多益善。在糧食並不充裕的時期。養鴨、養羊、捕魚似乎是成本最低的副食來源。但朱永興並不滿足於此,他早已盯上了更大的傢伙,而且是不用自己飼養的。

捕鯨,這項活動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當時北極區的人們利用石具來捕鯨。巴斯克是最早從事商業捕鯨的歐洲人,他們冒着風浪行駛很長距離到紐芬蘭及冰島沿岸。這樣橫渡大西洋的航行早在1372年就已開始。在17世紀內,荷蘭人及英格蘭人均組成過龐大的捕鯨船隊。

中國海域的鯨魚主要在東海和南海,黃海有少量,渤海較少見。明軍水師的龐大。可以使朱永興組織捕鯨船隊,以濟州島和琉球爲基地,一方面進行海上訓練,一方面進行捕鯨作業。

一頭鯨魚身上有以噸計的肉食,以噸計的脂肪,連鯨鬚、鯨骨也有用途,很是具有商業價值。但中國的捕鯨量歷來都很少,只是偶爾對近岸的鯨類進行獵捕。

有了基地。捕鯨船便可以把捕殺的鯨魚儘快拖到岸上進行加工。比如把鯨脂提煉成油,把鯨肉製成燻肉、風乾肉、臘肉。以便長期保存。

實際上,這已經並不只是朱永興的計劃和設想。前幾天,在濟州島的水師就已經捕獲過鯨魚,並把鯨肉送至南京給萬歲嚐鮮。嗯,吃起來很不錯,挺細嫩的。有點象小牛肉。朱永興相信,隨着對鯨魚出沒海域的掌握,以及捕鯨技術的成熟,鯨魚肉將會越來越多。先供應軍隊,然後再走進尋常百姓家也就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幻想。

其實。就目前的戰爭本身而言,滿清已經沒有勝機。無論是在直隸與明軍決戰,還是退回遼東休養喘息,失敗都不過是時間問題。明廷面對着後勤物資的壓力,滿清也同樣如此,甚至比明廷更艱難。

朱永興現在所要考慮的是滿清一旦退回遼東,明廷是否有能力一面醫治戰爭創傷,也就是在北地進行恢復重建,以穩固地方;一方面繼續在遼東投入,對滿清進行犁庭掃穴的打擊。

從現在的財政運行趨勢來看,朱永興還是很有信心的。海貿在增長,商稅在增加,耕地在擴大,工廠在建設生產,只要不出現什麼意外情況,朱永興認爲他已經建立起比較合理的國家運行機制,並調動起民衆的積極性。以全國敵一隅,戰略主動權已經牢牢掌握在明軍手中。

依靠着民衆的熱情,江南的富庶,以及在光復區實行的惠政,朱永興可以在後勤上保障數十萬大軍在北地的征伐。

鎮朔、討朔兩軍佔領西安,攻掠西北;伐朔軍則由襄陽出動,殄朔軍由九江出發,兩軍向北進擊,進入河南於信陽會師後,直接向鄭州攻擊前進;滅朔、蕩朔、剿朔、破朔五軍由山東向京師挺進,威勢逼人。

只是爲了抵擋東路這二十多萬的明軍,清廷便已經無法繼續分兵駐守他地。在西北、河南攻掠的明軍事實上已經不會再遇到有力的抵擋,光復地方有些象是在武裝遊行。

在清廷緊密抽調各方兵力入防京師的過程中,原來的人馬大大縮水,綠營逃散大半,甚至有很多譁變、倒戈的事件發生。也就是說,聚集於直隸近畿的兵力絕大多數將是滿、蒙、漢八旗的兵丁。

如果滿清全族動員的話,鬍子兵、少年兵,再加上壯婦,應該還能有十幾萬兵馬。朱永興倒是希望通過一場大決戰重創滿清,或者殲滅其大半,順帶着遼東問題也能解決一多半。

“父皇,前幾天吃的那,那個鯨魚肉很細嫩,母妃昨天還說起過呢!”柔兒打着母親的幌子,其實是她想吃而已。

“會再送來的。”朱永興笑着摸摸女兒的頭髮。

吃刁了嘴,享慣了福,還會想失去嗎?以小見大,竊據中原的滿清會輕易放棄,甘心退回苦寒之地嗎?(未完待續。。)

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86章 接戰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87章 接戰(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6章 暹羅來使第6章 無題第5章 琉球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66章 無題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69章 勳章,土地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67章 排除萬難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72章 無題第217章 困局第61章 縝密分析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95章 初印象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94章 思考方法第60章 會趙王第155章 無題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30章 無題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20章 緊鑼密鼓第54章 再退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4章 真儒,自虐?第81章 書院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92章 無題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67章 排除萬難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36章 領悟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3章 安沛入甕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4章 東逃,後路第95章 初印象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6章 各有安排第48章 大戰(二)第2章 高平莫氏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72章 血戰第23章 綜合實力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124章 授課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23章 伏擊之地第93章 棄城集軍第55章 滇緬戰事第46章 合擊之前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66章 棄險
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86章 接戰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87章 接戰(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6章 暹羅來使第6章 無題第5章 琉球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66章 無題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69章 勳章,土地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67章 排除萬難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72章 無題第217章 困局第61章 縝密分析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95章 初印象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94章 思考方法第60章 會趙王第155章 無題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30章 無題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20章 緊鑼密鼓第54章 再退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4章 真儒,自虐?第81章 書院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92章 無題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67章 排除萬難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36章 領悟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3章 安沛入甕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4章 東逃,後路第95章 初印象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6章 各有安排第48章 大戰(二)第2章 高平莫氏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72章 血戰第23章 綜合實力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124章 授課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23章 伏擊之地第93章 棄城集軍第55章 滇緬戰事第46章 合擊之前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66章 棄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