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

諱莫忌深,並改變不了亡國之痛,美化自己的史載也只不過是滅亡前的笑柄。

楊起隆早已爲國安部所吸收,只不過身份保密,滿清以爲不過是亂民造反,而且此時也無暇再仔細偵察、追究幕後的真相。此次大內動亂,終於使包括康小三在內的滿人意識到人心已經傾覆到何種程度,也意識到漢人,那些在他們印象中已經恭順的漢人,卻有很多在心底埋着對他們的痛恨。

滿人親貴、官員屢遭襲擊,其中很多的內應都是旗中家奴,參與者則多是社會底層的漢人百姓,更有少量降清後被擡籍的漢兵漢將。

大內一場混亂,蘇克薩哈被刺重傷,遏必隆等大臣也身上掛彩,儘管人員損失並不算大,但如此重要的地方發生叛亂,無疑給清廷敲響了警鐘,加快了其北撤的速度。

河間(現滄州地區)到北京是四百多裡,明軍又多是步兵,就算是每天行進四十里,那也要十天左右趕到,這是清廷的估計。如果刨去敗兵抵達京師的時間,那便是七八天後才能見到明軍的影子。而這還是明軍沿途無戰鬥,只是行軍才能達到的速度。

確實,如果距離再短一半以上,清廷可能會將明軍的急行軍考慮在內。但急行軍能一天,能兩天,卻難以持續。否則,人跑到地方了,也累得毫無戰鬥力了。

所以,基於這樣的判斷,清廷便希望能儘量多地把周邊的軍隊都帶回關外。比如天津的、保定府的等等,這些軍隊在沒接到朝廷命令前,如果擅自撤退,則要考慮國法的懲處。

所以,清廷派出信使加急通報各地。命令他們向山海關轉進。同時,大規模、有組織的舉族撤退在軍隊的保護下,開始進行了。而爲了避免更大的混亂,康小三和太皇太后等人秘密出宮,未張鑾駕,悄然趕赴山海關。

清廷的判斷也沒有大問題。但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也是明軍採取正面強攻、緩步推進策略之後,給清廷造成的一個錯覺。

當然,以水師運兵登陸來截斷滿清通往山海關的道路,並不是計劃中預先制定的,雖然也有水陸配合的策劃,但卻不是以海上爲主。

從朱永興,到總參謀部,都已經習慣了把計劃制定得粗疏一些。只要能達成戰略目的,剩下的便交由前線將領們發揮和完善。戰場形勢的變化不是後方所能全部預估的,即便是前線指揮部,制定出的計劃也會面臨着這樣的問題。所以,最能直觀且真實地瞭解敵情的,正是在第一線指揮的將領,而他們的正確判斷和主觀能動性則是能否取得更大戰果的關鍵。

如果按部就班,勝利自然也沒有問題。但截斷滿清退路的意圖應該只能達到一小半,切下跑得慢的尾巴而已。

當突進兵團的先鋒部隊邊戰邊行地趕到天津時。距離突破河間防線已經過了三天多,三天多的時間跑二百多裡的路程,先鋒部隊的速度不算太快,而主力的步兵集團則落後於先鋒部隊六十餘里,還至少需要一天才能抵達。

此時,天津的清軍已經抵擋了來自海上的明軍水師的攻擊數天之久。一接到撤退的急令,便急不可待地向北轉進,但撤退的隊伍卻被明軍先鋒部隊的騎兵銜尾追擊打了個措手不及。有馬的八旗兵將無心應戰,倉惶而走,被拋下的數千漢軍和綠營步兵被明軍騎兵殺散。大多舉手投降。

收到前鋒部隊輕取天津的消息後,魏君重立刻意識到滿清的總退卻已經開始,按照原計劃繼續沿陸路向北挺進,已經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也就是說,北地清軍的抵抗意志已經瓦解,崩潰得比預期更快。

拋棄所有輜重,跟敵人比腳力,這是魏君重所不希望的。他和馬自德緊急商議之後,立刻決定改變佈署,並急報前線指揮部。

變更後佈署是集中所有牲口、車輛,由剿朔軍主力和前鋒部隊繼續加速追擊;而馬自德的破朔軍則在天津登船,由海路追擊,伺機於洋河或戴河口強行登陸,截斷滿清退向山海關的通路。

在魏君重和馬自德看來,只存了退縮轉進之心的清軍已經難以構成大的威脅,突進兵團的兵力顯得有些持重過甚,且行動援慢。而分兵之後便存在了更大的勝機,哪怕登陸作戰不成功,等到陸路兵團到達,也一樣能夠得到接應而合兵一處。這個最壞的結果與現在的行動相比,差不多是一樣的。

顯然,清軍兵無鬥志,一路上所遇抵抗很輕微,這都給魏君重和馬自德,以及廣大的明軍官兵增加了信心。而水師部隊得到消息後,很痛快地答應協同作戰,因爲他們也不滿足於目前的工作。只是運輸、佯攻、牽制,能有多大的功勞。

整個渤海灣的海面已經被完全控制,龜縮於內河的清軍天津水師也已或降或逃,由他們負責鎮守的東至老龍頭,西至戴河口,幾乎看不到片板只帆。協同步兵作戰,根本就是一件困難不大的任務。且不說除了戰艦上的大炮外,水師的陸戰隊也有相當的戰力。

“快點,快點。”天津港口,鎮海侯楊彥迪站在岸上,急不可待地看着步兵登船,嘴裡還嘟囔着,“這可是個好機會,若是把韃子皇帝堵住,那功勞可大了去啦!”

建平侯鄭纘緒嘿嘿笑着,“東起老龍頭,西至戴河口,韃虜在沿海遍設炮臺和墩臺。嗯,恐怕還要費點手腳吧?”

“就那些破炮,哪能是咱們的對手。”楊彥迪不以爲然地直撇嘴,“轟上兩輪也就完蛋了。嗯,這天津的炮還有點樣子,咱們得趕緊搬到船上去。借調到陸軍的火炮,還不知道什麼時候還呢?”

“那些投降的炮手——”鄭纘緒沉吟了一下,說道:“帶上幾個看着老實本分的就行,多了恐怕在船上搗亂。”

“有道理。”楊彥迪點了點頭,又向着鄭纘緒拱了拱手,說道:“鄭侯爺把這場大功讓予我,在這裡某先謝過了。”

“客氣了不是。”鄭纘緒笑着回禮,說道:“我率船隊溯河趨京師,這光復北京的功勞也不小啊!再說,沒準那韃子皇帝沒跑了,在皇宮裡等着授首呢!”

“哈哈哈哈,那就預祝鄭侯得此大功了。”楊彥迪笑得暢快。

“多謝侯爺美意。”鄭纘緒笑着點頭。

……

地面在顫動,無數人馬沿着官道、田間小路向前急行。人的頭上冒出白霧,騾馬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氣,腳步雜沓,車輪滾滾,蕭瑟的景象也壓不住這熱烈的洪流。

突破清軍河間防線後,滅朔軍打掃戰場,徵朔軍向西走高陽、保定府,然後北上走徐水、定興、涿州這樣的路線奔京師;蕩朔軍則走任丘、霸州、固安路線趨北京。

四百多裡的路程,而且是連續行軍,對以步兵爲主的明軍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次考驗。騾馬不夠,便用人力推車裝載輜重,重炮已經全部留下,只有機動性強的佛朗機、天威炮、轟天炮,以及火箭部隊能夠隨軍前進。

但勝利的情緒鼓舞着官兵們,振奮的心情使他們爆發出超出平常的意志和體力。而清軍防線被如此迅速地突破,潰敗得如此倉惶,也給明軍帶來了一些方便。加上清廷的遷延猶豫,沿途的很多百姓雖受到敗兵的劫掠荼毒,但破壞得還不算嚴重,遠未達到有計劃的堅壁清野來得徹底。

而對於這種長途連續行軍,明軍已經有了相當多的經驗,講武堂出過專門的講座和論述,行軍條例也印刷出來,下發各軍,並作爲“函授考覈”的內容。其實,明軍中到處都是條例,更早之前,新條例幾乎層出不窮,行軍條例、工兵條例、後勤條例、訓練條例、軍法條例、炮兵條例、騎兵條例、火槍兵條例等等。現在的明軍官兵就是生活在這形形色色的條例之中,使得軍隊專業化的性質更加明顯,能夠象機器一樣運轉。

在長途行軍中,前鋒部隊和憲兵部隊是最辛苦的。他們每過一個村鎮,或每隔一段距離,都會留下少量的人手,組織起百姓,或者是自己動手,搭起蓆棚,支起大鍋,燒上熱水,以備後面部隊使用。

在這寒冷冬季,熱水則變成了熱湯,加了辣椒、大米、魚肉乾、食鹽的稀粥,一碗下去,身上便暖哄哄的。而每一支部隊經過,也都會留下不少物資,使這供應處不致難爲無米之炊。

沿途的百姓紛紛前來幫忙,或是拿出自家的鐵鍋,或是砍柴挑水,或進幫助推車前進。當然,明軍也是貫徹着以往的做法,支持擁護的便有好處,小到可以裹腹的粥,大到可得田地的“義民證”,一副王師的作派。

這樣一來,明軍的行進速度終於可以保持在每天五十里的水平,除去清軍抵抗微弱的因素外,細緻的條例,豐富的經驗,以及沿途百姓的支持擁護,無疑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未完待續。。)

第93章 戰馬論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26章 提點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46章 火箭列裝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9章 緬甸,山東第48章 大戰(二)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77章 意外之功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24章 授課第84章 搶灘登陸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02章 轟擊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54章 赴廣東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8章 離心之象第93章 棄城集軍第46章 火箭列裝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02章 轟擊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30章 輕取永昌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81章 襲擾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33章 無題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4章 攻城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24章 授課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94章 相疑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68章 慷慨秦腔第98章 我認得你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56章 拒詔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45章 妥協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0章 慷慨陳詞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43章 保寧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7章 緬局有變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52章 縴夫,規矩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91章 新氣象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3章 暹羅國情第91章 川滇呼應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9章 決戰
第93章 戰馬論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26章 提點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46章 火箭列裝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9章 緬甸,山東第48章 大戰(二)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77章 意外之功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24章 授課第84章 搶灘登陸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02章 轟擊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54章 赴廣東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8章 離心之象第93章 棄城集軍第46章 火箭列裝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02章 轟擊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30章 輕取永昌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81章 襲擾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33章 無題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4章 攻城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24章 授課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94章 相疑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68章 慷慨秦腔第98章 我認得你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56章 拒詔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45章 妥協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0章 慷慨陳詞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43章 保寧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7章 緬局有變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52章 縴夫,規矩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91章 新氣象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3章 暹羅國情第91章 川滇呼應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9章 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