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

馬肉、鯨肉在鍋中和着乾菜在翻滾,加了辛辣的作料,香味中還帶着絲刺激。一碗肉湯下肚,渾身都舒鬆起來,更象有一團火在腹中燃燒,暖暖的感覺。

就算是嚴寒的氣候對於明軍影響較大,但明軍的後勤卻做得比滿清更好。禦寒的衣褲鞋帽、被服帳篷,以及吃喝所用,都讓將士們感到滿意。無疑,這也是明軍士氣高漲,保持戰力的關鍵因素。

就這一點,包括胡國柱在內的前線將領都是欽佩萬分的。儘管不是全部清楚朝廷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但他們也理解總參謀部下令冬季休整的難處。仗打到這處程度,物資供應支撐到現在,着實不易啊!

而這也正是朱永興急於向南調兵的主要原因,後勤壓力使他不得不暫緩繼續打擊滿清的計劃。其實,多數人也看得清楚,被打回原形的滿清幾乎沒有了翻盤的可能。甚至不用大打出手,只靠封鎖和圍困,在遼西、遼東、遼南三個方向上進行持續不斷的擾襲,就足以拖垮滿清,耗盡其最後一點力氣。

當然,對於武將來說,這不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只有打仗,只有勝利,才能加官晉爵,才能名耀青史。不管是開國功臣,還是中興名將,反正跟着朱永興,總有一個名頭是跑不了的。

哈着手,胡國柱在一個軍官讓出的位置上坐了下來,在火上攏着手,笑着對高得捷說道:“老高,這仗打完,估計那高頭大馬也差不多到了。”

高得捷哈哈一笑。又有些遺憾地搖了搖頭,說道:“那是種馬,沒有幾年工夫,怕是騎不上。”

“說是御馬也不過吧?”胡國柱點了點頭,沉吟了一下。說道:“也別急,興許萬歲能加恩賞賜呢!”

“加恩賞賜倒是好。”高得捷想了想,又搖頭道:“可也只能平常騎着威風威風,誰捨得上陣衝殺啊?”

“這倒也是。”胡國柱恍然點頭,莞爾一笑,說道:“有總比沒有強啊。省着光看着流口水。”

“嗯,光聽說是高頭大馬了,不知是個什麼樣子。”高得捷遞給胡國柱一碗熱湯,停頓了一下,說道:“不管是大馬小馬。騎兵是肯定要擴大的。韃虜,東虜,沒有十萬鐵騎怕是制不住他們。”

“文景之治數十年,國家從連四匹同一顏色的馬都找不齊,到擁有數十萬匹,纔有了衛青、霍去病的史載功績。”胡國柱邊思索邊說道:“現在的形勢比西漢時強很多,但要有十萬鐵騎,怕也要等上數年方可。”

世人皆知漢武帝反擊匈奴大獲全勝。亦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卻不知其的底氣是祖上兩代皇帝的苦忍積累,臥薪嚐膽。沒有物資。沒有戰馬,拿什麼深入大漠,拿什麼封狼居胥。

拿西漢與現在的明朝相比,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無論是人口、疆域、生產力,還是領導人的水平,明朝要恢復強國風範的時間都要大大縮減。但胡國柱所說的也有道理。騎兵的素質,戰馬的來源。這不象步兵,發支槍。練上幾個月就行。

“若是能得一產馬之地,或許可縮短時間。”高得捷停頓了一下,猜測着說道:“西北,嗯,晉王所率兵團亦是實力強大,沒準能取河套,從此解決中原缺馬之患。”

一直以來中原王朝的最重要馬產地就是在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其中河西走廊因地廣人稀且多由外族統治,又以富饒的河套地區爲重。河套地區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以現在的地理劃分來說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

雖中國之大,卻只有河套平原地區是中原王朝能控制的理想馬產地,河套地處西北,水草豐美、氣候冷涼能牧好馬,卻又由於黃河灌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能植農桑,適合農耕爲業的漢民族在這裡生存繁衍,能靠本地的產出維持大規模駐軍。而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雖然也能產馬,但氣候嚴酷,水少沙大,漢民族難以生存,大軍也沒法長期駐紮。

而在歷史上看,中原王朝得到了河套地區,中原王朝的騎兵就會強大,就能橫掃大漠,而一旦失去了河套地區,中原王朝其他地區的馬場無法承受大量的騎兵需要,騎兵的數量就會顯著減少變弱。

在明初,大明王朝也是佔領了河套地區的。而明初的大明鐵騎也確實很強悍。徐達北征蒙古將蒙古打成了韃靼、瓦拉和朵顏三部,明成祖北伐韃靼打到斡難河邊。但到了後來韃靼達延汗逐漸強大,明朝因爲內部腐敗而逐漸積弱,在成化到隆慶朝前後將這塊土地給搶去了,而明朝的騎兵也因爲失去了這塊重要產馬地而一蹶不振,自隆慶以降少有強大的騎兵部隊。

胡國柱對此也深以爲然。即便是不能收復河套地區,將此作爲買馬的重要商路,也是相當有利的。河套西接青海甘肅,北連蒙古,中原王朝歷來在此設立馬市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易馬匹。唐朝中期以前是以絲綢易馬,唐朝中葉以後是以茶葉易馬,川陝茶馬道是非常有名的。雖然現在通過四川也能和青藏地區少數民族交易馬匹,但馬匹貨物轉運不易,比不上河套貿易方便多矣。

其實還有一點,除了出馬,河套平原也號稱“人材健壯,強勇者多”。以古代的訓練水平和後勤供應水平大都無法承受從零開始訓練騎兵,都是直接招募西北和北方地區習慣騎馬的邊民稍加訓練直接成軍的。而河套平原歷來是出精兵悍將的地方,如隴西李廣、五原呂布,雁門張遼、府州折家將、種家將等,都是河套附近這塊出來的牛人。

但顯然,在東北、西北兩面用兵,確實是考驗朝廷的組織籌措能力,考驗領導人治理國家、順暢財政的能力。

…………(未完待續)

第72章 攻守結合第112章 女考生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9章 再提議和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95章 無題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4章 攻城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85章 無題第1章 北愁南喜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8章 緊急商議第48章 急轉直下第195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55章 無題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67章 梆子腔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38章 廣國公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章 陌生之地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9章 破城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66章 棄險第67章 排除萬難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4章 篡改聖旨?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48章 急轉直下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
第72章 攻守結合第112章 女考生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9章 再提議和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95章 無題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4章 攻城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85章 無題第1章 北愁南喜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8章 緊急商議第48章 急轉直下第195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55章 無題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67章 梆子腔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38章 廣國公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章 陌生之地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9章 破城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66章 棄險第67章 排除萬難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4章 篡改聖旨?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48章 急轉直下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