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正戰穩進

十月二十四,永曆攜兩宮進入南京。

關於朱永興與永曆的會面,後來的史書上說法不一,有的渲染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有的則只寥寥數語“帝迎見於太平門,駕入瞻園,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不管是噓寒問暖,還是冷眼相對,事實上是,永曆十七年,也是最後一個以永曆紀年的年末,太上皇永曆回來了。相對於當年英宗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朱永興給予永曆的待遇還是比較優渥的,這從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朱永興對掌握政權的強大自信。

瞻園是南京不下於熙園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羣,名聲比熙園更盛,與無錫寄暢園、蘇州拙政園和留園並稱爲“江南四大名園”。因爲它曾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府邸的一部分,經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繕與擴建,至萬曆年間纔算是初具規模。

朱永興入主南京時,也曾有過以瞻園爲皇宮的打算。只是夢珠和龍兒更喜歡熙園的林局,方纔作罷。但朱永興本是好意,對外彰顯自己的胸襟氣度,卻讓永曆等人感到了不安。

在路上永曆已經寫了奏摺,請求去尊號、歸藩,但朱永興接到後並未應允,只是將永曆的奏摺於邸報明發。這個舉動很耐人尋味,特別是心懷忐忑的永曆等人,更是左右揣測,胡思亂想。

到達南京後,永曆又當面向朱永興提出此意,朱永興依然是溫言慰勉,一口一個皇兄,叫得親熱。

“非要三揖三讓否?”永曆心裡犯起了嘀咕。

瞻園雖大,但臨時招募的宮人不多,永曆和兩後能住幾間屋,倒顯得有些空蕩。當然,這與在緬甸時自是不可同日而語。華衣美食,宮庭樓閣,下人侍奉,比草房茅屋強似百倍。

而且,朱永興在見面時便曾言明,永曆等人出入自由,莫說是這瞻園,便是這南京以外,或是他省之地,只要向禮部報備,皆可去得。話是這麼說,永曆卻不敢這麼拿大,一直老老實實地呆在瞻園,閉門謝客。雖說是閉門謝客,但永曆並沒有斷絕消息來源,有專門在瞻園聽候吩咐的禮部官員,有出外採買的宮人,對現在的天下大勢也瞭解了很多。

“回太上皇,昨日朝會時,萬歲有御駕親征之意,爲羣臣所阻。”禮部官員除了聽候吩咐外,還負責每天向永曆通報朝野大事,而這恰恰是朱永興的意思。

“兵兇戰危,皇上萬金之軀,豈可輕涉險地?”永曆輕輕點着頭。

“萬歲潛龍之時,便曾數次親臨戰陣,騰越、永昌、大理、元江、昆明、廣州,戰則必勝。”禮部官員帶着欽佩的神情說道:“萬歲若真是御駕親征,前線諸軍必士氣大漲,諸將領必以死效命,必可一舉而復京師,成就中興大業。”

永曆臉上有些發熱,心中不悅,但卻忍着沒吭聲。

“北地新復,朝廷正挑選任命北地官員,微臣乃是北人,已遞交了申請,並得到吏部任命,不日就要前往上任了。”禮部官員對着永曆深施一禮,說道:“微臣不能再聽太上皇教誨了。”

“啊——”永曆眨了眨眼睛,伸手虛扶了一下,說道:“相處時日雖短,吾卻看出你是個幹才,好生去做,前途無量啊!”

“謝太上皇吉言。”禮部官員施禮已畢,停頓了一下,意味深長地說道:“明日魯殿下千歲要來拜見,太上皇若有要事,可對魯殿下明言相告。微臣聽說吉王殿下等宗室已至杭州,魯殿下不日便要返回,繼續主管宗人府事務了。”

吉王等人回來了?永曆輕輕頜首,這些人估計都是在緬甸追隨自己的宗室,如今回到故國,倒也是幸事。嗯,魯王主管宗人府,自己通過他再次請求退位歸藩,興許能成吧?如果只是個普通藩王,如果不犯錯,自然就不用擔心新皇的猜忌和懷疑了,也能安心過日子了吧?

…………..

“萬歲已登大寶,身系中外之望,豈能輕涉戰場?”夢珠依偎在朱永興懷裡,任由鹹豬手在自己的胸前摩挲滑動,娓娓地柔聲勸說,“現今又不是潛龍之時,需要文治武功來彰顯聖明。”

“嗯!”朱永興用鼻音表示回答,手向下滑,在隆起的小腹處流連,感受着那小生命的悸動。

“太上皇要歸藩,陛下爲何不準啊?”夢珠隔着衣服按住了朱永興的手,笑着問道:“若是準了,陛下安心,太上皇也能安心了。”

“他太着急了。”朱永興嘿然一笑,親了親夢珠的臉頰,說道:“好象是我在逼他一樣。如果我過於痛快地答應,恐怕就要給外人這樣的印象。嗯,再三再四方能顯出他的誠意嘛!當然,我也就會順水推舟,讓他成爲普通藩王,安心度日了。”

“陛下,自稱要用朕。”夢珠抓着朱永興的手在自己小腹上輕輕移動。

“在家裡不必那麼講究。”朱永興輕輕按了下圓圓的肚臍眼,弄得夢珠咯咯嬌笑,他環攏手臂,擁住嬌妻,柔聲道:“就象你說的,我現在已經不必彰顯什麼功績,只要不昏庸,不濫殺,這皇位便坐得穩穩的。就是不自稱朕,也沒有什麼關係。嗯,你也不用在稱呼上太過在意,來,叫聲‘親愛的’的我聽聽。”

“不要嘛。”夢珠把頭靠在朱永興肩頭,笑着拒絕,“王皇后沉靜文雅,頗有令名,臣妾要學她,自然不敢遵從陛下。”

“那是對外人。”朱永興寵溺地貼着夢珠的臉蛋摩擦,笑道:“抗旨不遵,看我來責罰你……”

輕手輕腳,嗯,姿勢也得換,難度級別是高了點,可卻有不一樣的味道和感覺!要不怎麼說學無止境呢,幹什麼都得功夫……

“嗯,阿珠,你可真好,真美……嗯……”雲收雨住,朱永興兀自側身摟抱着溫潤的胴體,胸膛貼着後背,舒服得直哼哼。

“陛下,臣妾,臣妾沒變醜嗎?”夢珠捉住還在胸前不老實的手,突然有些不安地詢問道。

“怎麼會變醜?阿珠越長越漂亮。”朱永興不解其意,胡亂敷衍着,嗅聞着愛妻混和了香水和汗水的體味兒。

夢珠沉默下來,好半晌也沒吭聲,然後是一聲嘆息。

朱永興覺察到異樣,便輕扳過愛妻豐腴圓潤的胴體,拔開額前汗溼的秀髮,仔細端詳着愛妻有些嗔惱的神情。等看到愛妻的手習慣性地在小腹上輕輕撫摸的時候,他一下子明白了。

女兒打扮娘,這不知是什麼時候,也不知是誰總結出的經驗。在沒有B超的年代,觀察懷孕婦女的相貌變化,便成了很多人遵循的辦法。懷了女孩變漂亮,懷了男娃會變醜。

朱永興不由得好笑,捏着嬌妻的下巴勸慰道:“懷的男娃女娃,跟長相有什麼關係,莫聽別人胡說八道。我倒覺得這次是男娃,上次也是這般大的時候可沒這麼歡實。嗯,我摸的時候,他還不老實呢,你覺得呢?”

這是心理暗示,即便是懷過、生過孩子的夢珠,也不確切地知道當時和現在的微小區別。可聽朱永興這麼一說,心懷大慰,眨着大眼睛想了想,微笑道:“是嗎,上次不是這般大的時候在肚子裡踢我的嗎?”

“哪有,我記得還得往後一個多月呢!”朱永興一本正經地說道:“看,這麼有氣力,肯定是男娃。”

“嗯,陛下這麼說,臣妾倒也覺得這次與上回不同。”夢珠顯然被心理暗示了,或者她願意接受這個心理安慰,笑得開心起來,還摟住朱永興的脖子,在臉上親了兩口。

唉,女人哪,咋就那麼喜歡臭小子呢?朱永興摟着歡喜起來的嬌妻低低細語,然後便聽到了令他不爽的事情。

“陛下,爲了臣妾肚裡的孩兒,以後輕手輕腳的也不要了,您讓龍兒,或者婉兒侍寢好嗎?”夢珠用手指在朱永興胸前划着圈,開始給未來的臭小子採取保護措施。

“啊,沒關係的吧!運動,適當運動有好處。”朱永興狡辯着。

“有關係的。”夢珠嬌嗔道:“陛下就依了臣妾吧!那個,明天要挑選宮人,您去瞅瞅吧,看有沒有瞧得上眼的。”

朱永興無力而又無奈地“嗯”了一聲,便隨即便被夢珠的軟語溫存所融化了。

…………..

子嗣,對於講究傳宗接代的百姓而言非常重要,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嘛!而對於皇帝來說,則更加重要,甚至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和穩定。

朱永興覺得有三個美女在旁已是天大的福分,弄得後宮一大堆女人勾心鬥角,也確實不是他所願意看到的。但他不着急,臣子們卻是掛在心上。雖說皇帝現在春秋正盛,但有了合法的繼承人,則意味着江山的穩固和延續,卻是不能馬虎。

而且,希望朱永興多納漢妃,然後立漢女爲後,幾乎成爲了羣臣們的共識。早納妃,早生子,早立後,也就徹底了了心病。

只是朱永興顯然對從民間新招來的這批宮人缺乏興致,匆匆而來,只呆了一會兒,便又匆匆而去。

眉目端正,但卻沒有令人眼前一亮,或者是驚爲天人的感覺。朱永興還沒到飢不擇食的地步,夢珠、龍兒、段琬兒都是上上之選,他的眼界高了,心思又不在這裡,所以,他也不着急。寧缺勿濫,他還不缺,自然不會草草應付。

現在的首要工作還是北伐,五個軍二十多萬人馬壓向京師,爲了協調好各部,前敵總指揮部必須加強。朱永興打消了御駕親征的念頭,派出了總參謀部的幾位軍官,並委任滅朔軍總指揮魏王馬寶掛兵部尚書銜,爲前敵總司令,滅朔軍總指揮則由參謀長吳三省暫時接任。

不御駕親征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兵兇戰危一個,而是考慮到很多因素。物資供應本來就緊張,如果朝廷的緊急舉措不能在三個月後見效,財政便有破產的危險。也就是說,依靠目前的消耗,朝廷最多還能支撐三個月。皇帝親征,即便從簡,也會有大量的隨從和護衛,增加後勤的壓力。再者,御駕親征確實能提高士氣,但也會給前線將領帶來壓力,爲保護聖駕,會佔用很多兵力,甚至有可能使軍事行動的計劃有所改變。

考慮到種種利弊,雖然朱永興極想在這歷史性的一戰中書寫自己的名字,在戰場上風頭無兩,再聽到那山呼海嘯般的歡呼,再見到將士們奮勇殺敵的英姿,但他還是忍住了衝動。唉,穿越者不出風頭,真不象啊,朱永興心中也是暗暗慨嘆。

明軍以濟南、德州衛護側冀,以十數萬大軍壓在河間(今滄州)一線,與清軍展開對峙。所謂的對峙,也不過是暫時的,明軍正調集大量火炮和炮兵,向前線集結,準備用鐵與火擊敗敵人。

穩步推進,重視側冀,擺出密集的、堂堂正正交戰的姿態,便是要迫使清軍與明軍在正面接戰,以便發揮明軍火槍、火炮的優勢,最大限度地使清軍騎兵難以施展騷擾、遊擊、斷糧、側翼突擊等戰術。

就目前來看,明軍在數量上還佔據優勢,但這個差距正因爲滿清放棄大片佔領區,四處調集兵力而不斷縮小。只不過明軍也在繼續增兵,殄朔軍留下一部與伐朔軍繼續佔領河南,主力則改道向濟南急進;鎮朔軍和討朔軍主力在陝西緩緩向山西推進,而兩千驃騎兵、兩千龍騎兵則被調往河南,將在黃河乘船東下,也趕來前線參戰。

事實上,限於實際上突然增大的困難,明軍圍攻京師的兵力已經比計劃中少了很多。而且在河南和陝西的推進速度都有所放緩,以等待更多物資的運來。即便如此,如果臨時應變所調動的參戰明軍都到位,如果清軍與明軍進行堂堂正正的正面決戰的話,明軍的勝利依然不可逆轉。

“不要分兵,牢固控制海岸線,只要盯住京師,滿清便只能選擇決戰或者撤退。”對行將啓程的幾個參謀軍官,朱永興作着最後的囑咐,其實這有些多餘,這些軍官都已經完全領會了總參謀部的作戰計劃,並且對現在的整個戰局都有着全面的瞭解。

ωωω ◆TTKΛN ◆¢○

但說話的是九五之尊的皇上,所以沒有人不是一本正經地認真聽,沒有人敢做出不以爲然的神情。

“呵呵,朕說得你們肯定都瞭然於胸。”朱永興自嘲地笑了笑,然後變得嚴肅起來,沉聲說道:“此戰獲勝,實不亞於高祖滅元之功績,也彰顯着我大明的真正中興。所以,千萬要拋開急於求成、急功近利之心,以穩、以厚重取勝。只要做到這些,按照總體實力的對比,我軍取勝當無問題。告訴前線諸將,朕會在後方籌措,讓他們穩下心來打仗,不必擔心物資後勤。切記,切記!”

“萬歲英明,末將等謹遵聖上諭旨。”作爲參謀軍官團的代表人物,許名臣上前躬身奏答。

朱永興點了點頭,擡手示意衆人免禮,又慰勉了幾句,方纔讓官員引領衆人退出大殿。

事實上,旨意早已經送到了前線,不僅僅是任命,也有象這樣的叮囑。慢一點不要緊,朱永興要的是穩勝。而明軍將領只要不急不躁,在光復京師的大功面前保持冷靜和沉着,那勝利便已經握在手中。

至於糧草物資的問題,朱永興相信能在三個月內加以解決,因爲各項應急舉措已經開始落實,效果應該能逐漸體現出來。

“萬歲不必憂慮,前線諸將皆身經百戰,又有聖旨教諭,不會出錯的。”在朱永興陷入沉思的時候,殿中的吳三桂開口說道。

如果按照爵位和職務,吳三桂未嘗不是前線總指揮的人選,但朱永興沒有將他外派,而是就地提拔了魏王馬寶。由於蕩朔軍也在前線,軍中將領多是吳三桂的親戚舊將,加上他又有降清的前科,爲了避嫌,他也沒有主動請纓,而是作爲兵部主官留守南京。

“其實還是朕心急了。”朱永興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說道:“如果是明年春天開始北伐總攻,應該不會出現如此多的問題,也不必兩次三番進行緊急應變。兵力會更多,物資會更充裕,那纔是穩勝不敗之局啊!”

“陛下仁厚愛民,雖是提早發動遇到了些困難,但北地多少百姓得以活命?此皆賴萬歲之恩德。”吳三桂躬身奏道:“再者,如果坐視山東於七失敗,我軍如期北伐時,便少了一大臂助,又豈能如此輕鬆逼近京師,又豈能以山東爲基,直入遼東?”

“有一弊則有一利,辯證法?呵呵。”朱永興苦笑着拍了拍龍椅的扶手,說了一個吳三桂不懂的名詞,“朕擬成立遼東、遼西兩大戰區。遼東呢,便是以現在的登萊遼指揮部爲主;至於遼西,吳卿熟悉情況,可有什麼建議?”

吳三桂沉吟了一下,開口說道:“按舊制,可設薊遼總督,總理軍務,兼理糧餉,駐兵以薊州、昌平、遼西、保定四鎮……”

………….R1152

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02章 轟擊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57章 接駕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8章 依城挫敵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72章 退第27章 攻城第47章 初勝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52章 縴夫,規矩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30章 暗戰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48章 黯然收兵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3章 伏擊之地第33章 無題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67章 梆子腔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85章 急行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12章 女考生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72章 無題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24章 授課第138章 廣國公第1章 陌生之地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38章 廣國公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7章 意外之難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85章 急行第35章 阻擊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91章 川滇呼應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89章 勝利第9章 決戰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35章 阻擊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03章 總攻(三)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
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02章 轟擊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57章 接駕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8章 依城挫敵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72章 退第27章 攻城第47章 初勝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52章 縴夫,規矩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30章 暗戰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48章 黯然收兵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3章 伏擊之地第33章 無題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67章 梆子腔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85章 急行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12章 女考生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72章 無題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24章 授課第138章 廣國公第1章 陌生之地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38章 廣國公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7章 意外之難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85章 急行第35章 阻擊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91章 川滇呼應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89章 勝利第9章 決戰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35章 阻擊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03章 總攻(三)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