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梆子腔

塵土飛揚,鍬鎬揮舞,通往騰衝的大道上人頭涌動,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破路大軍中不僅有各村各寨中的百姓,更有一支很特殊的隊伍。這些人衣衫破爛,都剃着光頭,兩人一組,左右腳被一種木製枷鎖銬在一起,賣力地刨着地面。而在這些人不遠處,則有面色不善的明軍或土兵在盯着他們。

沒錯,這些人就是投降的甘陝綠營官兵,正在服苦役來贖他們犯下的罪孽,這是朱永興暫時的俘虜政策。

“降者不殺”這句話既然喊出來了,雖然朱永興打心裡不想饒恕這些欠下無辜百姓血債的傢伙,但也意識到不能衝動。他有長遠的計劃,也就必須有長遠的目光,不能只圖一時的痛快,而使日後的敵人都產生死戰之心。

亂世兵如匪,清軍紀律敗壞,殘民以逞,明軍也有這樣的敗類。甚至李定國在杖殺賀九義後,賀營官兵鼓譟逃出時,擔心逃出的官兵可能充當清軍嚮導,潛來襲擊,於是,將孟艮城裡房子盡燒,孟艮彝人少壯者擄去,弱幼小的殺了。

無疑,在如何對待俘虜的問題上,朱永興面臨着難以兩全的選擇,也處在了難以解決的矛盾之中。但他知道一點,把俘虜全部殺掉是不對的,在沒有想好具體的處理辦法前,他只好先把這批俘虜當作苦力使用。

而這些苦力也是經過甄別的,經過互相檢舉揭發,一些俘虜雖然也有血債,但檢舉有功,得到了不一樣的待遇。而還算清白的十不存一,只有四十多名陝西綠營官兵得到了朱永興的鄭重承諾:願意加入明軍的歡迎,不願意的等戰後發放路費遣散回家。

“啪!”的一聲,有些走神兒的甘陝綠營俘虜孫四順背上捱了一竹篾,一個土兵操着怪模怪樣的漢語喝罵着。

唉,孫四順嘆了口氣,掄起鎬頭用力幹活。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戰陣之上瞪着眼睛拼死拼活,一旦鬆了那口氣,選擇了棄械投降,當了俘虜,便很難再生出反抗之心。

誰讓自己殺人放火呢,這是老天的懲罰。孫四順自怨自艾,產生這種心理卻是與朱永興大有關係。對於這些俘虜,痛斥其非,令其悔過當然是不可或缺。在朱永興的命令下,一些遭到清軍荼毒的苦主被招集起來,有從永昌逃來的,還有從其它更遠的地方逃來的。或者直接請到俘虜營,或者把他們的慘事記錄下來,由別人代勞,對這些俘虜們進行經常性的控訴和痛斥。

先狠狠地批評,再讓俘虜自我批評,直至痛哭流涕,真心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罪孽。這當然不是朱永興的創舉,而是他抄襲後世的做法。而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洗腦式的灌輸和教育是成功的。孫四順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已經能比較自覺地把這種虐待和苦役當成是自己應得的報應。

馬蹄聲急促,十幾個騎士沿着保留下來的完好的三分之一的大道奔馳而來。然後勒馬吆喝,幾個明軍騎手在這批俘虜旁邊停下了腳步。

“先停下手裡的活兒。”一個明軍騎兵停頓了半晌,見衆人都停止幹活,把目光移過來,便朗聲叫道:殿下有令,戰俘中有善唱,善唱梆子腔並願爲我明軍出力禦敵者可得寬恕。願者走出來,即刻成爲我明軍士卒。”

面對着這突如其來的好事兒,戰俘們都沒馬上醒悟過來,善唱梆子腔?這又是個什麼條件,爲何如此?

孫四順也很詫異,不禁仔細觀瞧這幾位明軍騎兵,卻正對上一個熟悉的面孔。原來騎手中有一個正是甘陝綠營中的兄弟,外號叫王蔫兒,平常都取笑他膽小心慈,卻沒想到人家善有善報,已經成了明軍一員。

目光一對,那名由俘虜轉正的明軍赧然一笑,猶豫了一下,恭敬地對官長說道:“大人,我認得幾個善唱梆子腔的,不知——”

“既認識就去問問。”明軍領頭的不過是個什長,聽這個新兵叫得恭敬,神情稍霽,說道:“要嗓門洪亮的,殿下可只要五十人,挑上了算是運氣。”

“大人,小人嗓門大。”

“大人,小人嗓門大,梆子腔也唱得好。”

“大人,小人打小就唱梆子腔,別人都說唱得比戲子還好。”

……

衆戰俘這才醒悟過來,又聽到名額有限,誰不想馬上脫了這苦役,很多人壯着膽子自我吹噓,希望能成爲這幸運者中的一員。

梆子腔是個俗名,正名應該叫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爲大觀。可謂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因其以棗木梆子爲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或稱“桄桄子”(因爲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因爲秦腔歷史悠久,並流行於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甘陝綠營中會的人並不少。至於唱得好壞,那也就不好分辨了。反正朱永興挑選會秦腔的降兵,也不是心血來潮,想聽上那麼幾曲,而是另有目的。

“你,你,還有你……”王蔫兒伸手指點,叫了幾個相熟的兄弟,算是走了後門,讓這幾個傢伙提前脫離了苦海。

明軍小旗跳下馬,跟看守的土兵說明原由,土兵哪敢違逆,都陪着笑討好。人員很快挑選完畢,土兵上前打開枷鎖,五十名幸運者集合一處,由這十幾個明軍騎兵押送着,一路遠去。

“老天保佑,菩薩保佑,終於不用服苦役了。”孫四順腳踝處被木枷磨得皮破血流,卻還邁着大步,緊跟上隊伍,心中不停地禱唸,碰巧與王蔫兒對上目光時,他還趕緊感激地用力點了點頭。

“王鬥,這麼走悶得緊,不如你把殿下寫的那幾句詞唱一唱,順便也教給他們。”明軍什長見步騎混合速度不快,不禁皺了皺眉,對王蔫兒說道:“見了殿下,要是都會唱上那麼兩句,殿下心裡也高興不是。”

第59章 無題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81章 書院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88章 毒蘑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63章 攻掠遼東第88章 毒蘑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97章 唯一生路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56章 拒詔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72章 無題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69章 譏諷第72章 退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89章 勝利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60章 歸藩之議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46章 火箭列裝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51章 死地則戰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48章 急轉直下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93章 三馬來會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1章 祖上榮光楔子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91章 新氣象第106章 法陣第23章 暹羅國情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92章 舉棋不定第4章 攻城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38章 突破方向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80章 教士保羅第5章 寨子第47章 大戰(一)第138章 廣國公第30章 無題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60章 會趙王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1章 結果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45章 大包圍第26章 提點第5章 破城
第59章 無題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81章 書院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88章 毒蘑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63章 攻掠遼東第88章 毒蘑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97章 唯一生路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56章 拒詔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72章 無題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69章 譏諷第72章 退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89章 勝利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60章 歸藩之議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46章 火箭列裝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51章 死地則戰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48章 急轉直下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93章 三馬來會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1章 祖上榮光楔子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91章 新氣象第106章 法陣第23章 暹羅國情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92章 舉棋不定第4章 攻城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38章 突破方向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80章 教士保羅第5章 寨子第47章 大戰(一)第138章 廣國公第30章 無題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60章 會趙王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1章 結果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45章 大包圍第26章 提點第5章 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