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遼東攻略

所以,充分發揮水師威力,以大軍沿着長江一路向東推過去,最後把江浙清軍一舉全殲,便是朱永興和參謀們反覆商議後,所作出的最有握的取勝策略。

但計劃雖是如此,卻也不是一成不變。由於南昌清軍的存在,明軍如果繼續沿江而進,攻打武昌的話,側翼面臨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南昌清軍可以北進,夾擊武昌城下的明軍;還可以西進,偷襲嶽州或長沙。

謹慎依然是朱永興的性格特點,他在與鄭王劉體純會面,詳細交代了討朔軍以後的作戰特點和任務後,趕回嶽州坐鎮,立時做出了戰略調整。

徵朔軍向嶽州收縮,與荊州的友軍成犄角之勢,既防範武昌清軍進犯,又使嶽州無慮;殄朔軍擇日由嶽州出發,東進贛省,兵逼南昌;派人傳令,蕩朔軍由萍鄉、宜春向北進兵,攻擊南昌;撫州的魏君重的滅朔軍第一師,吉安的徵朔軍第一師,兩師會合,由西南進逼武昌;長江水師分一部沿江出動,襲擾武昌,使武昌清軍不能全力增援。

戰略主動權掌握在明軍手中,時間也對明軍有利。武器裝備正從後方源源運來,討朔軍和伐朔軍正在組建、換裝、訓練,破朔軍正在壯大滿編,水師陸戰隊正在擴大編制,江浙的反清暴動正在蔓延……

當然,採取穩步推進、控制節奏的戰略戰術還有着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爲朱永興並沒有把目光侷限於大江以南,而是在佈局天下。在清廷看來這個要地,那個重點,在朱永興看來不過是大棋盤的一角,可以緩取,可以暫不取,這對整個大布局來說,並不是什麼急所。

目前正在交戰的大江以南且不說,從甘陝、河南,到山東、直隸。再到京師、遼東,一個通盤的作戰計劃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當中。不僅僅是紙面上的籌劃,還有物資的囤積,人員的使用,軍隊的調動就位。可以說,每一個明軍的行動,都是在爲這個大布局服務。

朱永興雖在嶽州坐鎮。但所指揮的卻不只是周圍作戰的明軍,從廣州不斷送來的密信情報。使他不斷調整着每一顆棋子,天下大局也是愈來愈清晰。

“老奴一戰(薩爾滸大戰)而王基開,洪太一戰(鬆錦大戰)而帝業定。殿下欲刺以封喉一劍,必決戰於鬆錦,反其道而行之。”吳三桂面對着地圖,手指在上面劃來劃去,反覆思索着,嘴中喃喃自語。

薩爾滸大戰、沈遼大戰、鬆錦大戰是清朝開國史上的三塊里程碑,反映了清朝崛興史三次重大的歷史轉折。

薩爾滸大戰是明清重大軍事衝突的開端。標誌着雙方軍事態勢的轉化——明遼軍由進攻轉爲防禦,後金軍由防禦轉爲進攻:沈遼大戰是明清激烈軍事衝突的高潮,標誌着雙方政治形勢的轉化——明朝在遼東統治的終結,後金在遼東統治的確立;鬆錦大戰是明清遼東軍事衝突的結束,標誌着雙方遼西軍事僵局的打破——明軍頓失關外的軍事憑藉,清軍轉入新的戰略進攻,爲破山海關、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礎。

而朱永興的大布局便是不中規中矩的北伐,卻是截斷遼東與中原的聯絡,將滿清主力消滅於中原。這個計劃看似有些異想天開,但仔細研究之下,卻是有其一定的理由,以及成功的依據。

首先。滿清入主中原後,遼東所剩的兵將不多。都忙着去中原繁華之地享受,誰還願意呆在苦寒之地。而且滿清是不準漢人至關外墾荒居住的,那是他們留着作退路的存在。他們想着有一天,在中原混不下去了,還能回到關外去。

所以,如果按照歷史上正常的北伐步驟走。滿清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很可能大肆劫掠,並帶着大量人口和財物退出關外。然後在山海關、錦州、大淩河等地派兵固守,給明軍收復遼東製造很多的困難。

其次,朱永興對沙俄充滿了警惕,不希望退至關外的滿清有與沙俄勾結的機會。在歷史上,沙俄唆使挑拔並支持分裂勢力向中國蠶食是其慣用的伎倆,蒙古噶爾丹、阿拉布坦等叛亂,背後都有沙俄的影子。如果滿清敗退關外,形勢自然與歷史上不同,成爲沙俄的棋子,向重複江山的大明騷擾進攻是完全可能的。這樣一來,明軍想要收復遼東,勢必要面臨更大的困難,更復雜的形勢。

朱永興曾對這個超乎常人想象的作戰計劃有過形象的比喻,叫做“前防狼,後打狗”。狼是指中原的滿清,狗則指留在遼東的清軍。一大一小,一強一弱,便是狼和狗的差別。

清兵入關後,盛京地區作爲清朝的龍興之地,設盛京將軍一人總轄之,下設副都統四人、副都統銜總管一人、城守尉八人、協領十五人、防守尉兩人、佐領一百三十一人、驍騎校二百餘人人;主要駐防地爲盛京、興京、鳳凰城、義州、牛莊、錦州、金州、遼陽、熊嶽、復州、寧遠、廣寧、鐵嶺、開原等。盛京將軍屬下共有八旗官兵七千餘人,算上家眷,約有近十萬之衆。

沒錯,七千餘兵將便幾乎是遼東的全部軍力,即便動員家眷,再加上黑龍江流域的清兵,兵力和戰力又能提升多少?按照兵法上所說“避實擊虛”的話,兵指遼東,倒也不算違背。

而一防一打,則更突出了作戰的特點和方式。一旦切斷了關內關外的聯繫,對於遼東便是進攻,對於關內便是防禦。這是在分析了兩邊的實力後,得出的結論。先打弱,後擊強嘛,這也是合乎兵法之道的。

當然,這個大布局的設想非常宏大,如果成功,一舉定天下也不是奢望。但在實現的過程中卻還有很多的困難要克服。

首先是大兵團的戰略機動,以及能夠保證糧草、彈藥等物資的供應。明軍現在能夠動員的大小船隻有數千艘,如果走海運的話,應該能夠滿足運輸的需要。爲了儘量不出紕漏。朱永興的想法是在濟州島或山東的長島和登萊建立物資基地,以便在運輸過程中儘可能地減少變數。

運力能夠滿足,但物資卻需要囤積。不僅僅是糧食、彈藥,還有爲低溫環境下作戰所需的被服、棉衣等物。還有兵員,朱永興認爲最理想的戰略是在山東開闢新戰場,然後在山東至少招募到一個軍的兵力。闖關東嘛,山東人是最多的。渡過渤海灣就是遼東,在氣候適應方面。山東人是最適合在遼東紮根,最適合在低溫環境下作戰的。

其次便是騎兵部隊的組建。西北有晉王的鎮朔軍,東北呢!朱永興的想法是從鎮朔軍中抽調部分軍官,再招募各軍中善騎者。然後在濟州島利用朝鮮代買的馬匹進行封閉訓練,至少要有三千左右的機動騎兵,征戰遼東才更有把握。

最後還有各種小的方面,比如偵察勘測要登陸作戰地區的海情、潮汐、暗礁等情況,這個任務已經交給長島假扮海賊的明軍分艦隊去完成;比如參戰軍隊的集結、登船地點,如何保密;如何儘量地調動清軍。使其防守力量更單薄;如何製造假象,使清廷能夠繼續呆在北地,難以下決定逃回老巢……

現在馬上就要過年了,朱永興的計劃是經過一年的準備,在後年的春末展開行動。從春末到冬初,即便是南兵不適應氣候,也能打上多半年的時間。就算不能徹底消滅韃虜。在遼東建立穩固的根基,也應該不是問題。

正因爲有這個大布局的存在,朱永興才採取了穩進的策略,既能多消耗清軍的力量,還能不把清廷嚇着。就象解放戰爭時,四野暫不入關。從而把傅作義集團穩在了平津一樣。

到明年開春還有四個月的時間,只要在這四個月的時間裡光復大江以南,不耽誤耕種,到了後年,便會有足夠的糧草支應這場大戰;而一年多的時間,各項準備工作也差不多就緒,便到了封喉一劍刺出的時候了。

“鬆錦啊!大淩河。錦州,松山……”吳三桂臉上的肉抽搐了兩下,作爲參加過鬆山大戰的親歷者,那場慘敗只有身免的經歷,讓他至今還心有餘悸。

遼金之前古人長途旅行的足跡並未穿過遼西走廊。秦滅六國後,秦始皇下令大修馳道,這裡只開闢了無終(天津薊縣)至碣石(葫蘆島綏中),其間的榆關(山海關)至碣石正是遼西走廊的最西段,也就是說,秦時遼西走廊並未貫通。秦漢至隋唐各朝,從中原到東北的主要路線是出榆關再順大淩河谷經建昌(現葫蘆島所轄)、朝陽轉而向東,跨醫巫閭山到東北重鎮遼陽。

緣何如此?遼西沿海丘陵起伏,巖體廣佈,人煙稀少,雖有草叢毛道,仍處荒漠閉塞狀態,既無重鎮又無要塞,又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遊牧爲主,居民分散,沒有較長久的地方政權,地方官吏不過是臣服中原朝廷的民族首領,朝廷和百姓沒有打通遼西走廊的要求。

開拓遼西走廊通道始於遼而發展於金。契丹建立大遼國後,侵佔了燕雲十六州直逼黃河,遼西已成遼國腹地。遼軍從中原俘獲大批漢人,安置於遼西做奴隸。漢人從事手工業生產,開荒種地,建立城池。遼西走廊土地的開墾,促進了道路的開拓。

遼西走廊通道完善於明清。明初,遼寧西部除遼西走廊外全爲蒙古勢力範圍,民族矛盾日益激烈。洪武十四年(1381年),魏國公徐達在河北與遼寧交界處創建關城,設山海衛,始名山海關。

“關外”也就是山海關以東的地方,人們習慣叫做“關東”。山海關以東包括現今遼寧省大部,又稱遼東。山海關的位置,恰好處於遼西走廊西端的咽喉之地,像一把大鎖,牢牢鎖住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上通道。古人稱頌: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1442年,明王朝又下令修築邊牆,鞏固遼西走廊安全,保衛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地位。修築邊牆之後,東北各地經朝陽入中原的古道再不能隨意通行,遼西走廊作用凸顯。

如果能切斷遼西走廊。雖然清廷還能從京師以北的邊牆,穿越燕山險要,從內蒙古繞回遼東,但拖家帶口、輜重極多,要花上多少時間?而且從京師敗退,意味着滿清已經窮途末路,那些表面恭順的蒙古部落會放這些大肥羊安然返回?起碼察哈爾部便會象惡狼一樣撲上去。以雪當年之恥。

“廣寧中前所(綏中前所)、廣寧前屯衛(綏中前衛)、廣寧中後所(綏中)、寧遠中右所(興城沙後所)、寧遠衛(興城)、連山驛(連山)、寧遠中左所(連山塔山)、杏山驛(錦縣杏山)、廣寧中屯所(錦縣松山)、廣寧中左屯衛(錦州)……”吳三桂的手指在背山面海的遼西走廊上慢慢劃過,唸叨着一個個地名。

這裡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是溝通關內外的重要通道,歷來爲兵家征戰必經之地。明清在此爭奪征戰經年,可以說是染滿了鮮血。

雖然朱永興給了吳三桂這個於遼東灣登陸進攻的研究課題,其實更多的是讓他能夠在廣州打發時間。

由遼東灣登陸早有定計,葫蘆島、錦州灣,或者由盤錦、營口直接溯遼河而進遼東。別的不說,朱永興可是知道遼瀋戰役的。國軍便是由葫蘆島登陸增援錦州的。因爲現在的戰船吃水較淺,明軍更能直接進入錦州灣,連塔山都能繞過,由打漁山島等岸邊防線直逼錦州。

一陣笑語打斷了吳三桂的冥思苦想,他有些不悅地擡頭望去,透過玻璃窗,他看見夫人牽着孫子吳世霖正走過來。身後是兒子吳應熊和兒媳建寧誥命。

正如朱永興所說,給吳三桂安排的府邸曾是清朝兩廣總督的宅院,說不上富麗堂皇,可在廣州城內也算數得上號的。說到別緻,自然是用了一些新材料,比如剛在廣州富豪家中流行起來的玻璃格窗。帶大鏡子的梳妝檯等等。

唉,女人哪!能和兒孫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快樂。吳三桂無奈地嘆了口氣,將未寫完的遼東攻略合起,放到了一邊。

“王爺,到了廣州也不見你出去轉轉?有很多新奇可看呢!”張夫人走進屋,笑得暢快。說道:“今天王妃請去聽戲,那戲唱得真不錯,是從江浙來的班子呢!”

什麼王妃,一個侍妾而已。吳三桂腹誹着,臉上卻擠出笑容,說道:“你們開心就好,孤不是有公務嘛,殿下鄭重交代的,哪能馬虎對待?”

吳應熊和建寧進屋施禮,吳三桂點了點頭,笑着抱起孫子吳世霖,坐在椅中逗弄了片刻才交還給夫人。又說了會兒閒話,張夫人便起身和建寧、孫子去後宅,吳應熊則被吳三桂叫住。

被綁架投誠之後,吳應熊到情報局當了個小官兒,工作也不忙,不累,就是把京師中的一些情況編輯彙總。比如他所知道的京師中官員中的脾氣稟性,弱點優點等等資料。

當然,出於葉虎的授意,吳應熊也能接觸到一些較機密的情報,並帶給吳三桂以作參考。這是不怕他漏密的,反倒是一種無形的震懾。通過他,也能讓吳三桂知道情報局的龐大和無孔不入,使其息了異心。

“父王,清廷正擬議調動山海關和宣府的兵馬。”吳應熊待吳三桂坐下,纔開口說道:“蒙古諸部只有科爾沁和喀爾喀出兵,其餘則或延宕,或輸馬匹,私下言北兵不習南戰,勿折損人馬。”

吳三桂心中暗驚,情報局已經滲透進了蒙古諸部,於其動向言語盡皆掌握,看來有些蒙古諸部的高層很可能與明廷有勾結啊!

“父王,清廷怕是在南方支撐不下去了。”吳應熊繼續說道:“孩兒在海上見識過明軍的水師,巨艘如樓,桅檣如林,實在不可敵也。有此水師,整個沿海由江浙至遼東,都將受到威脅。不斷調兵南下,空耗實力,且令北地空虛,愚者之見。”

“嗯,吾兒的判斷不錯。”吳三桂讚賞地點了點頭,說道:“雖然如此,清廷卻騎虎難下,不得不與明軍在南方爭奪,起碼不能示弱。否則,人心更變,連北地恐怕亦不安穩了。”

“如此耗下去,正中岷殿下的計謀。”吳應熊冷笑了一聲,說道:“現在便是爲將爲北伐打基礎,清廷不會看不出來吧?”

“看出來也好,看不出來也罷,四大輔政誰敢畏縮,誰敢提罷兵議和?”吳三桂在地圖上重重點了點,“劃江而治是不行了,岷殿下豈肯棄已佔之地?黃河?那便是不戰而棄,四大輔政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45章 大包圍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26章 無題第48章 大戰(二)第128章 拉英第87章 潛入襲城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45章 險地——灰坡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3章 召見羣將第186章 疍家女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4章 思考方法第30章 無題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3章 伏擊之地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88章 毒蘑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245章 天變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3章 宗室留守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72章 退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71章 慘烈第39章 聖意第95章 初印象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5章 定情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48章 急轉直下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7章 歡歌暢飲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5章 寨子第2章 無題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9章 世子殿下?第43章 保寧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96章 死地難脫第26章 初涉殺場第98章 我認得你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7章 意外之難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91章 新氣象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
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45章 大包圍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26章 無題第48章 大戰(二)第128章 拉英第87章 潛入襲城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45章 險地——灰坡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3章 召見羣將第186章 疍家女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4章 思考方法第30章 無題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3章 伏擊之地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88章 毒蘑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245章 天變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3章 宗室留守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72章 退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71章 慘烈第39章 聖意第95章 初印象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5章 定情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48章 急轉直下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7章 歡歌暢飲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5章 寨子第2章 無題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9章 世子殿下?第43章 保寧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96章 死地難脫第26章 初涉殺場第98章 我認得你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7章 意外之難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91章 新氣象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