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蹲在地上的兩人姿勢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只不過朱永興坐在了一塊墊着毛巾的磚頭上。

逗弄小狗,這或許不分年齡,但時間這麼長,卻讓人有些詫異。說實話,小狗確實很可愛,但這並不是讓朱永興停留這麼長時間的唯一理由。

“這隻夠貪吃,叼着不放呢!”朱永興並沒有用多大的力氣,只是略試了試便鬆了手。

“這隻有個黑眼圈,看起來很調皮的樣子。”朱永興似乎想到了一個動畫片中狗狗的形象,笑得開心。

“還沒有名字呢,長大點再起,現在容易搞混。”確實有三隻看不出明顯的特徵,就算起了名字,估計第二天也分清是哪個。

…………

母狗的眼神變得柔和,戒意漸消,有些昏昏欲睡。

段琬兒由最初的驚詫也變得越來越放鬆,談話也隨意起來,和朱永興有問有答,聊得甚是融洽。

沒有人知道朱永興的寂寞,身處上位者的寂寞,具有現代人思維、且無法完全融入時代的寂寞。

他喜歡踢球,專門給軍隊設置了這個運動項目,讓軍人打發閒暇時間,但卻不能親自下場。就算下了場,在衆人的戰戰兢兢、爭相避讓的情況下,也覺得索然無味。

他喜歡旅遊,喜歡探險,願意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高山深谷、激流險灘也無法阻止他的腳步。但現在,他的身份,他的侍從,所有人對他的關心愛護卻抹殺了這種樂趣。

他還喜歡這個,喜歡那個,但都無法再隨心所欲地去享受。他好色。但不荒淫,知道感恩,知道重情,也無法忘情。所以他沒法見到美女就收,把喜親厭舊當作多情豪放,把親近過的女人轉身就忘。

向權力的頂端攀登。這曾經是他的理想,但未達目的,已經有了孤寂之感。朋友,能夠嘻笑無忌、坦誠相見的朋友,對朱永興來說,越來越不可能。言行舉止要小心,要符合身份,這種種限制象一道枷鎖,讓他很不自在。

“嗯。這裡還是有點冷,把它們移到室內吧!”朱永興看着小狗崽緊緊貼着母狗還有些瑟瑟發抖,不由得頓起憐憫之心。

“那就挪到屬下房中吧!”段琬兒有些欣喜地說道:“府中人手少,便不用專人照顧了。”

“嘿嘿,如果要象原來尚逆府中那種養法,孤還不敢要呢!”朱永興笑了笑,說道:“普通百姓家怎麼養,你便怎麼養。出了‘狗少爺’、‘貓小姐’之類的非議,孤王也是不饒的。”

“屬下明白。”段琬兒莞爾一笑。說道:“些許殘羹剩飯,還不至於污了殿下聲名吧?”

朱永興苦笑了一下,也覺得自己越來越謹小慎微,全沒有做昏君的潛質,倒被段琬兒取笑了。

“孤這便讓侍衛把這幾個小東西暫且移到你房中吧!”朱永興緩緩起身,拂了拂衣服。

段琬兒趕忙也直起身子。不想蹲得太久,腿腳都麻了,此時才覺察出來,不由得叫了一聲,向旁邊歪了過去。

朱永興趕忙伸手相扶。一手抓着段琬兒的手腕,另一隻手卻攬住了女孩的腰肢。

兩人貼在了一起,呼吸的氣息都能聞到,段琬兒臉龐透出一股紅暈,嬌羞難掩,努力想拉開距離,自己站穩。

少女的體香撲滿了鼻際,朱永興看到的是段琬兒脖際的細嫩白皙,手上是溫軟帶感的腰肢,不由得心中一蕩。他幾乎不假思索地猛地一摟,把段琬兒擁入懷中,在女孩驚愕惶亂的眼神中,熱吻便不斷地落在了臉蛋、脖際、嘴脣之上。

儘管段琬兒期待這一刻,但她從未被男子如此親暱過,茫然驚惶在所難免,但這是心理,而不是行動上的抗拒。緊緊的摟抱,狂熱的親吻,異樣的感覺佔據了女孩的心。

說到朱永興,這是不是衝動呢,當然是。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這樣做,固然由於段琬兒的美貌,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他知道段琬兒不會反抗。如果一個男人知道美女對自己的行爲是順從的話,那有多少人能夠守禮如君子,坐懷不亂呢?

所以說,歷朝歷代荒淫的君主很多,實在是客觀環境使然。羣美環伺,予取予奪,那是相當的難以自制啊!

……

梅州城頭,汝陽王馬寶和參謀長吳三省並排而立,看着義民熱火朝天地修補着炸壞的城牆,卻在談論着之後的作戰計劃。

“在梅州迎敵,是否過於被動?”馬寶有積極的想法不足爲奇,東征的順利讓他信心不斷增加。

“王爺難道想在野戰中擊敗清軍?”吳三省很敏銳地猜到了馬寶的心思。

“嗯,吾確有此意。”馬寶點頭承認,“殿下是否過於謹慎了,滿蒙八旗不過數千之衆,難道能擊敗咱們裝備精良的數萬大軍?”

謹慎,馬寶說得客氣含蓄,吳三省卻知道這兩個字的真實意思其實是“膽小”或者“畏敵”。當然,馬寶想在野戰中擊敗滿蒙八旗,多數心思也是爲了自己。

自從明朝末年以來,明朝文官武將一提到八旗軍無不談虎色變,而依附清廷的漢族官僚每遇軍情緊急也往往請求朝廷派遣“真正滿洲”參戰。如順治六年湖廣辰常總兵徐勇在題本中說:“總之,逆賊畏滿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雲,何如滿旗一旅也。”

滿洲八旗也自視爲天之驕子,所向無敵。晉王李定國揮軍轉戰千里,連殺清朝二王,特別是擊斃了貴爲親王的滿洲勁旅主帥尼堪,打破了清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損失可能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作用和精神上的沮喪。

顯然,擊敗滿洲八旗足以名揚四海,足以使功業再登一個頂峰。如果是野戰,那含金量更足。名聲可直追晉王李定國。

吳三省猜到了馬寶的心思,覺得按照明軍現在的裝備和實力,勝算還是有的。但出於謹慎,他並沒有馬上贊同附和,而是委婉地說道:“以步兵方陣迎戰滿蒙八旗,再輔以火炮之威。勝算是有。但如今我軍彈藥並不充足,還需謹慎行動。梅州乃是廣州東面屏障,只要不失便是大功一件。否則,殿下移蹕,政府搬遷,都不能順利實施了。”

勝則名揚天上,敗則——馬寶雖有此野望,但也考慮過萬一失敗所造成的後果。吳三省的提醒,終於還是打消了他的積極念頭。移蹕、搬遷。這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岷殿下一直不對外宣佈,可不就是擔心廣州的安全。

“嗯,還是穩妥爲上啊!”馬寶有些無奈地接受了吳三省的建議,“那便以囤積彈藥、訓練士兵爲要,使梅州無虞,亦讓殿下無憂。但株守城池確有些被動,不如派少量部隊作試探性前出。或能尋到有利野戰的地形,有備無患嘛!”

“王爺所說正是萬全之策。”吳三省見馬寶接受意見。也作出了靈活的讓步,笑道:“以固守反擊爲主,野戰破敵爲輔,實在是高明。”

“呵呵,什麼高明,取笑了。”馬寶謙遜了一句。又與吳三省繼續巡視城池。

……

梅州已下,潮州也已告捷。許龍海寇出身,作戰也帶着海寇習氣,避實就虛,缺乏打硬仗的勇氣和能力。在城外與明軍一戰敗北後。自知難以固守,竟棄城而逃。

雖然出城東走時許龍還有着不少的人馬,但在途中卻因軍心渙散而“大部譁散”,左營副將鄭斌、後營遊擊沈元清等各帶所部迴轉潮州投誠,最後隨許龍進入閩省的已不足兩千人。

許龍沒想到棄城而逃終於觸動了部下“故土難離”的感情,撤退竟變成了潰退。可他也只能黯然神傷,帶着殘兵敗將準備託庇於漳州的福建總督李率泰。

明軍逼近閩省,造成了閩省清軍的恐慌,而先攻入閩省的卻是鄭軍。明軍出兵潮州,並迅速攻克,這使遲疑不決的鄭經十分惱火,也十分後悔。既想得好處,又不肯賣力氣,小算盤打得太精,這便是鄭經最大的弱點。

他本來想着一邊向朱永興提條件,一邊等明軍進抵梅州,斷絕梅州增援潮州的可能後,再出兵攻打潮州。可他沒想到,明軍竟然採取的是兩頭齊攻的策略,梅州要攻,潮州也不放過。

這個時候,鄭經才意識到自己過於自大了,東南形勢也已經不再是全由鄭家掌控。同時,他也看出了朱永興對鄭家的態度,那便是不爲敵,不依靠,更不用說象他想的那樣低聲下氣、軟語相求了。直白點說,那就是有你沒你一個樣,別把自己當盤菜。

潮州是得不到了,甚至廣東的沿海地區都不會再有鄭家的立足之地。鄭經心裡也清楚,論號召力,鄭家不如朱永興爲首的“朝廷”;論待遇,明軍也遠高於鄭軍;論施惠的幅度和手段,純以徵糧籌餉爲目的的鄭家,更是不敵。所以,即便明軍把光復的地盤讓給鄭家,民心也不會傾斜,徵糧籌餉招兵的阻力將非常大。

但鄭軍必須有所行動,將領、士兵對陸地的渴望是難以壓制的。在明軍不斷攻城掠地的情況下,如果還是株守孤島,軍心不穩是難以避免的事情。那樣便難免有人向陳霸學習,前去投奔朱永興了。尤其是粵籍兵將,向臺灣遷移,最大的問題還是“故土難離”這四個字。

於是,鄭經與衆將商議後,出兵登陸,攻打閩粵交界的詔安、東山兩縣。與朱永興的觀點類似,鄭經認爲明軍攻克梅州、潮州便已經牽制了閩省清軍,鄭軍在沿海地區行動,阻力會減少很多。

而從地理位置上看,佔據着金廈、南澳、銅山等島嶼的鄭軍攻擊閩省更爲便利。遷界令又使沿海三十里的地帶成爲清軍的防禦真空,鄭軍登陸、建立橋頭堡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非常順利。然後,整頓完畢的登陸部隊突破了形似長城的由炮臺、煙墩構築的遷界防線,攻掠詔安、東山兩縣後,逢勝心喜的鄭經又命令劉國軒率部隊向雲霄、漳浦進攻,似有奪取漳州之勢。

老百姓是淳樸的,特別是飽受沿海遷界之苦的沿海民衆,對於鄭軍的到來,同樣給予了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而靠近廣東的閩省清軍因爲前出梅州增援,兵力頓顯空虛。而鄭經選擇這個地區作爲反攻目標,也是借明軍之勢,梅、潮二州爲明軍所有,鄭軍搶在明軍之前攻掠閩省,最少可保證陸上兵馬後路無虞,不會受到東西夾擊。

而多爲閩籍的鄭家兵將終於踏上故土,爆發出極大的戰鬥熱情,不僅攻取了數座縣城,還截殺了由廣東退入的許龍殘兵。這回,許龍雖然再度逃脫,卻幾乎只剩下了孤家寡人,情狀更加悽慘。

此時鄭家尚未內亂,鄭泰、周全斌、杜輝、洪旭、劉國軒等猛將猶在,實力也未受大損,趁閩省清軍兵虛心亂,突然發力,立時打的清軍措手不及。

而明軍與鄭家的齷齪並不爲清軍所知,明軍攻取潮梅二州,兵逼閩省,鄭軍登陸猛攻,兩家倒象是商議妥當,協調行動一般。這便使清軍不得不通盤考慮,將明軍與鄭軍的兵力和行動都計算在內,立時便讓清軍覺得形勢危急,頗有顧此之彼的無措。

鄭軍攻掠閩西南,也沒忘了牽制海上最可能威脅金、廈的施琅所部。鄭經以爲施琅無備,遂派副將林維率戰船數艘潛往海澄,意欲焚燬施琅在此新建之戰船。但施琅早有準備,密遣水師伏於海門,候鄭軍前來時發起突然現身,殺了林維一個措手不及。此戰施琅陣殺林維,生擒鄭軍一百二十五名,並奪獲其船。鄭軍在此戰的力量削損不大,卻使鄭軍士氣頗受影響。

眼中釘,肉中刺,施琅和黃梧無疑便是鄭家最爲痛恨,也頗爲忌憚的兩個傢伙。因爲在閩省,這二人懂水戰,又各有水師,能對鄭軍佔據的島嶼構成威脅。此時,小挫之後的鄭經開始認真考慮與明軍水師聯手,共同打擊施琅、黃梧的可能性了。(未完待續……)

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55章 滇緬戰事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04章 報應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96章 鑑第89章 勝利第69章 軟實力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章 北愁南喜第102章 轟擊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88章 毒蘑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3章 暹羅國情第86章 輕視,放鬆第94章 相疑第66章 棄險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9章 蠱神之誓第245章 天變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0章 慷慨陳詞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2章 高平莫氏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7章 元江宣慰第83章 北望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55章 無題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273章 潰敗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0章 大勝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86章 接戰第50章 伏擊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39章 兵臨大理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71章 流寇戰術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21章 柔情蜜意
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55章 滇緬戰事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04章 報應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96章 鑑第89章 勝利第69章 軟實力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章 北愁南喜第102章 轟擊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88章 毒蘑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3章 暹羅國情第86章 輕視,放鬆第94章 相疑第66章 棄險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9章 蠱神之誓第245章 天變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0章 慷慨陳詞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2章 高平莫氏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7章 元江宣慰第83章 北望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55章 無題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273章 潰敗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0章 大勝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86章 接戰第50章 伏擊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39章 兵臨大理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71章 流寇戰術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21章 柔情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