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

清朝祖制,漢臣不能爲輔政。現在的四大輔政中,索尼資望德才俱佳,卻年齡太大;蘇克薩哈頗有才具,忠心耿直,敢於任事,卻又資望太淺;遏必隆凡事不肯出頭,柔過於剛,但決不至於生事;鰲拜明決果斷,兼有文武之才,惜乎失於剛躁。如果這四人能同心同德輔佐,倒也不失順治的苦心安排。

只可惜,有人不肯爭,不敢爭,卻也有人不甘於後。四大輔政排名有別,脾氣稟性也不相同,個人關係也是有親有憎。又恰逢多事之秋,南明越打越強,三藩也不省心,一個已然敗亡,一個被打得急求援軍,另一個則觀望風色。財政困難之際,寄予厚望的數千滿蒙八旗又在江南遭到敗績,可謂是雪上加霜,矛盾便更早地暴露出來。

寅時三刻。康熙在大殿居中而坐,蘇克薩哈、傑書、鰲拜、遏必隆和索額圖魚貫而入,一排兒跪下。

奏章的節略照例由索額圖稟報。索額圖一邊讀,一邊講給康熙聽,足足用了一個時辰。

康熙一邊聽着,一邊把玩着案上的一柄青玉如意,還不時好奇地瞟着下邊。只見蘇克薩哈悶聲不響地伏在地上,遏必隆不住用眼偷看鰲拜。

而鰲拜早就聽得不耐煩,仰起臉來截斷索額圖的話:“你只管讀,誰讓你講了?皇上難道不及你?”

索額圖忙賠笑道:“回中堂話,這是太皇太后原定的懿旨。怕皇上聽不明白,特意讓我講一講。”

鰲拜不等他說完便說道:“這些奏章,廷寄早已發出,何必羅嗦那麼多!”

“講講也好嘛,朕還年幼。聽聽也長見識。”康熙見索額圖的臉上有些下不來,便操着稚嫩的童聲說道:“對了,索額圖,你父親的病可見好了?”

索額圖忙跪下磕頭回道:“託主子洪福,今早看來痰喘好了些。”

“嗯,回去替朕問候他。”

“謝主子恩。”索額圖又是一個頭磕下。

鰲拜見康熙沒有話了。便說道:“皇上如無聖諭,容奴才等告退。”說罷便欲起身。

“朕還有話要說呢!”康熙突然想起一事,說道:“前些日子奏章上說報考的舉子好象很多,怎麼參加考試的卻少了呢?”

按照祖制,未親政的皇帝處置政務,是全權委託輔政大臣的,每日會奏其實都是官樣文章,聽一聽就罷。現在康熙卻提出這個問題,讓下面幾個人都有些驚異和意外。

遏必隆怔了一下。叩頭答道:“啓奏皇上,閩省戰事受挫,一些江南舉子首鼠兩端,棄考而去。”

“這是爲什麼?”康熙到底年幼,一下子沒聽明白。

鰲拜終覺憋氣,擡起頭來冷冷說道:“皇上尚在幼衝,此等政事當照先帝遺制,由臣等裁定施行!”

“難道朕連問都問不得?”康熙眨着眼睛問道。

一句話問得幾位大臣個個俯首不語。鰲拜心想:“這次若不堵回去,以後他事事都要問。那還輔什麼政?”良久,他緩緩說道:“照祖訓,皇上尚未親政,是不能問的。”

一語出口,遏必隆和蘇克薩哈不由得相互看了一眼,臉色變得有些發白。

“哦。既然是祖制,那朕便不問了。”康熙不以爲意,擺手道:“你們跪安吧!”

幾位顧命輔臣退出大殿,蘇克薩哈當先而走,遏必隆卻放慢了腳步。等到鰲拜靠近,這才低聲開口:“鰲公,上書房轉來倭赫從承德辦差回來後寫的一份摺子,說中堂圈佔了八大皇莊的地。您看───”

鰲拜臉上的肌肉繃得緊緊的,正眼也不瞧遏必隆一眼,硬邦邦地頂了回去:“那便請遏公秉公處置吧!”

遏必隆趕忙解釋道:“鰲公,我不是這個意思。摺子我處置過了,此等小人造謠原不必與他認真。索尼老中堂年歲已高,我看這事亦不必再煩勞他了。”

對這樣的人情,鰲拜不能不買賬了。他看了一眼一本正經的遏必隆,微微笑道:“多承關照,遏公高情,改日容謝。”

遏必隆會心地點點頭:“這種事可一不可再。”口裡說着,眼睛卻望着前面蘇克薩哈的背影。

鰲拜看了一眼蘇克薩哈,冷笑一聲點了點頭。

就目前四大輔政的關係來看,因爲蘇克薩哈原依附於多爾袞,後來反戈一擊而獲高官,爲人所不齒。鰲拜功多,意氣凌轢,人多憚之。雖然與蘇克薩哈有姻連,而論事輒齟齬,寖以成隙。資格最老的索尼平素也厭惡蘇克薩哈,見鰲拜日益驕恣,與蘇克薩哈不容,又年邁多病,對鰲拜所爲向不阻止。遏必隆與鰲拜同旗結黨,凡事皆附和。於是,在四輔臣的訌鬥中,鮮明地形成兩黃旗對一白旗,三比一的局面。

說到底,輔政的關係不好,也是各旗中矛盾的體現,且是由來已久的問題。

努爾哈赤死後,八旗的旗制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皇太極做了一次重要的改旗,將自己領的兩白旗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黃旗對換,親領兩黃旗,從此埋下八旗之間的矛盾根源。多爾袞攝政,強化自將的正白旗,成爲滿洲八旗的精銳之師。福臨治其罪後,又收繳正白旗,連同兩黃旗構成了八旗的核心、體制最高貴的“上三旗”,成爲國家軍事力量的柱石。而“下五旗”則漸成諸王、貝勒的宗藩封地,逐步脫離了國家的軍政和行政。

鰲拜與蘇克薩哈之間長期爭鬥不已的實質,決非個人之間恩怨,而是長期以來滿洲八旗之間的抗爭在新的形勢下的暴露。諸種矛盾與衝突促使鰲拜執意圈換旗地,從而壓抑蘇克薩哈,打擊正白旗,擡高兩黃旗的地位。

在政見上,四大輔政也有分歧。索尼和蘇克薩哈認爲在形勢變化之下,應該調整統治政策。穩定秩序。這些調整包括:在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更名田(即被清廷免價給予佃戶耕種的明代藩王莊田),發展生產;在政治上,注意整頓吏治,放緩打擊江南漢族地主階級的步驟,放慢攻打南明勢力的進程以存實力。這樣。先使清朝的統治鞏固下來,再圖其他。

鰲拜則認爲索尼等人之議不切實際,說得比唱得好聽,卻根本無法實施。輕徭薄賦,拿什麼供應軍餉,維持軍隊?放慢攻打南明勢力,豈不是任其坐大,再難相制?放緩打擊江南漢族地主階級,豈不是留下禍根。由着他們與明軍勾結,到時候好裡應外合?

明軍光復廣東,又在福建擊敗滿蒙八旗,戰局偏轉之下,人心浮動。新皇登極,大赦天下,開科選士,這是幾朝傳下來的慣例。可明軍連勝的消息不斷傳來。前來應試的江南舉子便起了別樣的心思,深恐背上污名。很多人棄考而去,這更給鰲拜增加了不能信任漢人的理由。

鰲拜回到府邸,大轎一落,家人便上前稟報:“班布爾善大人在東花廳暖閣候着您老呢!”

嗯了一聲,鰲拜嘴裡卻沒說什麼,一甩手徑向後頭東花廳走去。他順着抄手遊廊。踱着方步,一路走着,一路沉思,轉過家廟,便進了後頭的水榭房暖閣。

班布爾善見鰲拜進來。趕忙起身施禮,口中說道:“給中堂大人請安。”

這個班布爾善本是大清皇帝的宗室,輔國公塔拜的兒子,論輩分還是康熙未出四服的本家哥哥,因塔拜死時,奉旨輔國公世職傳給了老二,他反而只封了個三等奉國將軍,一大家子人就靠每歲祭祖到光祿寺領那幾百兩世俸銀子過日子,心中有些不痛快。鰲拜見他過得寒酸,倒常賙濟他。他因此對鰲拜十分感激,加上他有很多鬼心眼,便成了鰲拜的智囊,素來有“小伯溫”之稱。

鰲拜點了點頭,扶着椅子坐下,輕撫額頭思索了半晌,沉聲說道:“南面戰事不順,連帶着京城也人心不安。那些棄考的舉子,哼哼,這個時候偏要給人添堵。”

“尚空談,輕實務,文風浮泛,士品日下,既無安民之志,又無治國之才,圖虛名、求俸祿者日多。棄考便棄考,要之也無用。”班布爾善鄙夷地說道:“人走了,這家世、籍貫等資料可都留着呢,收拾他們還不是舉手之勞。當然,現在並不合適,中堂大人卻也不必放在心上。”

“我是擔心這背後的大事啊!”鰲拜輕輕吐出一口長氣,說道:“雖然已給江浙、贛省下了嚴旨,要他們派兵趕赴福建,然兵力並不足備。江西集兵於粵贛,江浙又要防範各海口,若等大軍南下,恐時勢已變。若敵竄入贛省、江浙,爲禍更烈啊!”

“難道此番竟比當年海逆入犯江南更加嚴重?”班布爾善覺得現在相比於當年鄭軍入長江,鎮江失守、江寧(南京)危急、京師大震的情形還是不如,聽得鰲拜語氣沉重,不由得有些詫異。

鰲拜輕輕搖頭,說道:“當年海逆入寇,形勢雖急,卻因其直指江寧重地,且朝廷準備不足。鄭逆固然可勝,但若敗則不可收拾。今番敵軍海陸齊備,穩步推進,已踞有滇、桂、粵數省之地,縱有小敗,卻非短期可剿滅。三藩已失其一,吳三桂又喪鬥志,耿藩若再敗,江南局面便要崩壞了。”

“鄭氏內亂,無心攻掠,閩省戰局或有變數。”班布爾善擅長的是陰謀詭計,這軍事卻非其所長,隨口安慰,也只能是聊勝於無。

“江浙財賦之源,漕運之重,不可不傾力與戰。”鰲拜端起茶碗喝了口水,自顧自地說道:“禁旅八旗若大舉南下,京師又顯空虛,且八旗固然英勇善戰,南方卻非是馳騁之地。敵軍或許還希望八旗大兵南下,以便在江南消耗我清國軍力。真是,令人左右爲難哪!”

班布爾善沉默片刻,眉毛一挑,說道:“中堂大人,如果明軍與鄭軍起了衝突,形勢或可扭轉,反敗爲勝也大有希望。”

“哦!”鰲拜猛地盯着班布爾善,追問道:“如何使其衝突?”

“與鄭軍和談。”班布爾善摸着鬍子,邊思索邊說道:“條件不妨寬鬆一些,權宜之計耳。可告之鄭經,照朝鮮例,不剃髮,僅稱臣納貢而已。或者可將漳、潮、惠、泉劃給鄭經,以爲鄭軍糧餉之地。”

鰲拜眼睛一眯,笑道:“漳、潮、惠、泉四州已爲明軍所佔,許給鄭家倒是合適。嗯,此計可行,但尚需仔細商議。”

“呵呵,這計呢尚有其二、其三。”班布爾善壞笑道:“還可派一使者前去見那僞宗室,再提當年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其媾和之議。一來可轉移其注意力,二來可起驕敵之效,三來或能使明軍與吳三桂打上一場。”

當年晉王李定國兩蹶名王,縱橫湖南之時,清廷曾有過棄西南七省的和議想法,但並未付諸實施。相比於西南數省,江南這個財賦之地顯然更爲重要。班布爾善的建議,鰲拜聽明白了,這不過是耍耍花槍,爭取一些緩衝的準備時間。當然,如果明軍真的要拿下黔省,與吳三桂廝殺作戰,對清廷也是很有利的事情。

“其三呢?”鰲拜的興致起來了,笑着問道。

“派細作放謠言,收買南明的官員推波助瀾。”班布爾善陰險地一笑,說道:“僞帝永曆在緬甸,僞宗室卻絕口不提接駕之事,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咱們給他添些堵,讓他分心分神再分軍。”

“僞宗室已經統一事權,此計或許收效不大。”鰲拜話風一轉,又讚賞道:“不過大可一試,你這腦袋,不愧是小伯溫。”

“中堂大人過獎了。”班布爾善躬身表示謙遜,又說道:“僞宗室確有些才能,也因無人與其爭權掣肘,方能如意發揮。說到底,他不過是遠系旁支,大權在手,難免有人不滿。只可惜,除了僞魯王,確也無人與之抗衡。”

鰲拜苦笑了一下,這確實沒有辦法,爲了遏制抗清鬥爭,清廷不顧自己許下“給以恩養”的諾言,把明朝的藩王全部處斬,以除後患。現在,即便是想給朱永興製造一個爭位的對手,也是不可能了。

……(未完待續……)

第71章 局部——大局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9章 決戰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57章 接駕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71章 阻擊第49章 烽火燎原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73章 人心散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80章 教士保羅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71章 慘烈第31章 故國風情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38章 廣國公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72章 無題第40章 兩奸計議第81章 書院第117章 斷臂?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9章 再提議和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64章 計議第93章 戰馬論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82章 燧發槍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5章 琉球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30章 宗室入滇第83章 水西之變第9章 決戰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55章 滇緬戰事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64章 計議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45章 險地——灰坡第42章 北伐新策第4章 封賞,臺灣第47章 初勝
第71章 局部——大局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9章 決戰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57章 接駕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71章 阻擊第49章 烽火燎原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73章 人心散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80章 教士保羅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71章 慘烈第31章 故國風情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38章 廣國公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72章 無題第40章 兩奸計議第81章 書院第117章 斷臂?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9章 再提議和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64章 計議第93章 戰馬論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82章 燧發槍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5章 琉球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30章 宗室入滇第83章 水西之變第9章 決戰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55章 滇緬戰事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64章 計議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45章 險地——灰坡第42章 北伐新策第4章 封賞,臺灣第47章 初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