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燧發槍

孫延齡和馬雄的推諉拖延,給了明軍立足的時間;土地、食鹽的相誘,使明軍得到了極大的擴充;新的防禦體系殺傷了大量清軍,也挫傷了清軍的士氣。當然,清軍由孫、馬兩部組成,各懷心思,不肯出死力,也是清軍難以得到進展的原因之一。

現在的佔領,確切地講,應該是明軍的主動放棄。在達到拖延和殺傷清軍的目的後,明軍已經在崇善以西的大青山,以及南部的公母山山脈和十萬大山餘脈,建立起堅固的阻擊陣地。

遠處的視野在望遠鏡中被拉近,視角慢慢轉換,汝陽王馬寶觀察良久,才放下了望遠鏡。

“王爺,雨季將至,也便是咱們展開攻勢的時候了。”賀九義見馬寶觀察已畢,纔開口說道:“清軍滿打滿算,亦不過一萬三四千,綠營兵又不堪使用,能打的只有七八千,我軍並非不能戰而勝之。”

馬寶輕輕搖頭,說道:“疲憊敵軍,削弱敵軍,此是殿下定計。先不對廣西清軍進行毀滅性打擊,拖延廣東清軍介入的時間。待水師大成,足以牽制廣東,方可大展手腳。否則。我軍擊敗廣西清軍,便又要面對廣東之敵。此是先易後難,非爲殿下所願。”

賀九義停頓了一下,苦笑道:“估計還是錢糧有困難,支應這麼大的局面,殿下亦不苛待百姓,卻是着實不易。”

“除了殿下,誰人有此才能?”馬寶感慨地說道:“能保證軍糧供應,還能不時增添裝備。想想就覺得不可思議。如果深思殿下的緩進策略,就會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一來可使新兵得到訓練,提高戰力;二來可麻痹清軍,使其不知不覺落在下風;三呢,可策應全局,方便我軍個個擊破。”

“末將還想到了其四,不知對也不對?”賀九義湊趣道:“觀殿下用兵。每有神鬼莫測之計。如今取厚積薄發之勢,日後必有大行動,只待時機耳。”

“時機?不錯,借天地之威,掌莫測之事,伺機而發。此正是殿下所長。”馬寶作恍然狀,呵呵笑道:“不知殿下又欲借何處之力,行雷霆之擊啊!”

“莫不是這山川險峻,雨季之臨?”賀九義笑着猜測道:“此正是新編蠻兵所長,有殺敵重賞之誘。可成虎狼縱橫山林也。”

“狼兵雄於天下,此番可管中窺豹矣。”馬寶哈哈大笑。對戰事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

山川險峻,雨季來臨,這確實是朱永興想要藉助的,但卻不是全部的原因。厚積薄發,目前厚積尚談不上,又如何能薄發?

賺的錢是多了,可要花費的更多。要做的很多事情也只能先排出順序,先辦緊急的,緩辦鬆馳的。

第三批鏡子銷售出去了,銀子根本不用運來運去,因爲一轉手便花了出去。擴大兵工廠和鑄幣廠規模,採購硝石、硫磺、糧食……

大型火繩槍雖然威力可觀,但實在是過於笨重,只能在固定陣地上對抗敵軍,無法爲步兵提供充足靈活的火力。到了十六世紀末,歐洲火槍的口徑不斷縮小,逐步接近現代步槍的尺寸。在犧牲破壞力的前提下,也爲火槍的普及創造了條件,並徹底扭轉了部隊中火槍兵和長矛兵的比例。

火繩槍、燧發槍、刺刀,或者火繩槍、刺刀、燧發槍,這是歷史發展的軌跡。早在五十多年前,北歐獅王古斯塔夫便要求所有的火槍手,都在火槍上裝上刺刀,創建了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裝備刺刀的軍隊。儘管並未顯示出其應有的威力,但這是大勢所趨。

朱永興不明白,燧發槍在1547年便由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鐘錶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了,現在已經開始裝備歐洲軍隊。但歷史上的清朝直到鴉片戰爭時,爲何還在使用古老的火繩槍?

收起思緒,朱永興認真地看着法國人在演示燧發槍的射擊。馬漢發明燧發槍,爲法國人在歐洲贏得了聲譽;三十年戰爭使法國取得了阿爾薩斯與洛林,並獲得了歐洲霸主的地位。只是因爲海軍力量的薄弱,使法國在拓展殖民地的步伐上大大落後。

作爲未來的敵人,朱永興並不把法國視爲勁敵,與其合作也便少了幾分顧慮。況且,作爲對鏡子的製造秘密最感興趣的國家,朱永興認爲交易成功的機率是相當大的。

被錢憋得痛苦不堪,又極想爲明軍裝備燧發槍,朱永興只好打破之前的計劃,嘗試以技術換技術的可能。

“尊貴的殿下,我國生產的槍枝十分優良,您剛纔已經看到了,應該能夠滿意吧?”法國人勒內向朱永興躬鞠,很自信地推銷着自己的商品,“採購數量沒有問題,我國的生產能力完全能夠保證按時供應。”

“英國、瑞典、荷蘭,他們也向吾作過同樣的保證。”朱永興淡淡地笑着,以一個精明的商人的口吻說道:“槍枝呢,都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性能上還要比貴國高一些。”

“這不可能。”勒內連連搖頭,一副不相信的神情,“燧發槍是我國最先發明的,最先裝備軍隊的,也進行了多次改進,其他國家是不可能超過的。”

“那不見得吧?”朱永興不露聲色,衝着身後的親衛擺了擺手。

親衛立刻拿出朱永興由後世帶來的那枝獵槍,向勒內展示了一下。便走上場地,裝藥填彈。然後在更遠的距離向靶子射擊。

“如何?”朱永興帶着戲謔的笑容,衝着驗看完靶子的勒內等人揚了揚眉毛,“這是英國最新生產出來的,尚未裝備部隊,性能比貴國的要好很多哦!”

勒內等人臉上都露出了震驚的神情,從路易十六統治後期到18世紀中期,在歐洲發生的多次戰爭中,英國都是法國的對手。雙方既在歐洲爭霸。又在印度和北美爭奪殖民地。怨家對頭的情報,法國人當然要感興趣。只是朱永興的親衛演示完畢,已經把槍收了起來。

“尊貴的殿下,我們在價格上還可以優惠。”勒內想了想,繼續討價還價,並給競爭對手抹黑,“英國佬狡猾。不守信用。這樣的槍枝肯定是手藝精湛的工匠費時費力打造出來的,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不可能大規模生產。英國佬是在欺騙您。”

朱永興輕輕搖了搖頭,說道:“我要買價廉物美的槍枝,但更要生產製造槍枝的技術和工匠。兩點缺一不可,這我早就有言在先。既然你們滿足不了這樣的條件。那沒辦法,我只好同其他國家進行這場交易了。”

“請殿下您稍候,我們需要商議一下。”勒內猶豫了一下,終是捨不得放棄這次機會。

“那就抓緊時間,吾很忙。”朱永興有些不耐煩地擺了擺手。示意勒內等人快些商議。

聘請外國工匠,製造槍炮。這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南阮便通過澳門向西方採購火炮,並在順化引進了葡萄牙的鑄炮作坊。安南鄭氏也開始仿效阮氏,轉而尋求荷蘭人的軍事援助,爲其製造火炮與船艦。況且,燧發槍已經開始在歐洲軍隊中裝備,便稱不上什麼秘密的技術,朱永興覺得法國佬答應自己的條件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商議的時間並不長,看來勒內等人也準備了第二套或第三套的談判方案,與朱永興一樣,都想盡量爲自己爭取最大利益。

“尊貴的殿下,我國願意爲您提供製造槍炮的工匠和技術,並以優惠的價格爲您供應槍炮。”勒內轉着眼珠,觀察着朱永興的表情,“但請您允許我國在柴棍附近建立一個海岸貿易中心。”

朱永興斷然拒絕,殖民者的手段他是再清楚不過,海岸貿易中心就是殖民的觸角,“柴棍已經更名爲西貢,並將建立萬國商館。如果貴國有意,可以入駐,但必須遵從我國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另外,我要提醒你們,鏡子的製造技術只是我們此次合作的項目。一年之內,我們還會製造出超過四英尺的鏡子,如果此次交易成功,介時我們可以共同享有這個技術。”

受到玻璃吹制工藝的限制,當時的工匠們還不能製造大型的玻璃鏡。歷史上,在二十多年後發明了在大型鐵桌上澆鑄熔融的玻璃,大型的平板玻璃才得以製成,玻璃鏡的尺寸才遠遠超過了威尼斯人最高只能造四英尺鏡子的紀錄。

勒內的眼中射出了貪婪的光,回頭和同伴低聲商量了一會兒,再來到朱永興面前時,已經是一副燦爛的笑容。

“尊貴的殿下,您的睿智和精明讓我們印象深刻,您的成就將不可限量。所以,我們同意您的條件,達成此次交易,作爲增進彼此友誼和感情的見證。”

朱永興暗自鬆了口氣,微笑着點了點頭,說道:“一個好的開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相信我國與貴國的交往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密切,越來越親近。”

先期賒購三百枝燧發槍,作爲訓練和檢驗之用;以鏡子的製造技術交換燧發槍的製造技術和相關工匠的聘用,但法國製造的鏡子在五年內不準進入亞洲銷售;給予法國商品一定的稅金優惠,並給法國在西貢、海防入駐商館的方便……

法國人很早就希望從事東方貿易,但他們在歐洲列強中,卻是同其他歐洲公司在東方從事商業競爭的最後一個國家。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爲重振王權,節約開支,減輕財政負擔,採取獎勵工商業政策,資助對外貿易商人,並擬議成立法國東印度公司,伺機向東南亞擴張。

但東南亞的局勢相當複雜,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圍繞着殖民利益明爭暗鬥,甚至大打出手。英、荷在暹羅發生爭奪殖民利益的戰爭;荷蘭驅逐葡萄牙在暹羅的勢力後,又嫉妒英國在暹羅的勢力;緬甸、柬埔寨等大陸君主國家僱傭葡萄牙的亡命冒險之徒當兵,這些僱傭兵卻企圖在下緬甸和柬埔寨篡奪政權,從而又引起這些國家的排外情緒。

法國本就落後於其他殖民國家一步,在勢力上遠不及荷、英,雖有野心,卻進展不大。所以,對於此次與大明的合作,法國的熱情相當高。這不僅是因爲明軍擁有了海防,並佔領了柴棍,還由於法國人把鄭成功的海上勢力也考慮在內。他們當然不瞭解大明各勢力之間的微妙關係,把朱永興看成是攝政王,鄭成功是部將,當然要聽從朱永興的號令。

而朱永興首先考慮的如何增強軍隊的實力,儘快擊敗滿清,然後纔是如何對付西方殖民者。況且,在朱永興的未來計劃中,首要的西方敵人應該是日薄西山的西班牙,以及更象海盜的葡萄牙。然後是荷蘭,最後纔是爲爭奪海上霸權、進行了漫長戰爭的英法。

與弱勢的一方合作,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一直是朱永興的習慣做法。而憑着超越時代的知識,又使他能嚴守一定的原則,不墮入西方殖民者的陷阱。

“這種槍枝過於昂貴了。”協議基本達成,朱永興又把注意力轉到了法國人帶來的幾種槍枝上,其中竟有一枝線膛槍,着實令他感到些許驚訝。

“這是送給殿下的禮物。”勒內殷勤地招過一個法人,重新給朱永興演示了一遍。

歷史上,大概最早在1476年就已有螺旋形線膛的槍支。但由於來複線製作成本高和從槍口裝填彈藥不便,所以各國軍隊都沒有裝備,更多的是作爲一種昂貴的私人收藏品。

如果不在子彈上進行改進,確實不適合在戰場上使用。朱永興看着法國佬用錘子敲通條,把子彈砸進槍膛,不禁咧了咧嘴。線膛槍雖然在射程、精度和威力上有着滑膛槍無法比擬的優勢,但長久以來未曾普及,除了造價以外,這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

……

第47章 齊集元江第85章 急行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64章 計議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5章 山東攻略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29章 破城第133章 立威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85章 無題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69章 勳章,土地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章 高平莫氏第67章 梆子腔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94章 相疑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30章 輕取永昌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69章 勳章,土地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9章 再提議和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95章 無題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20章 急躁,伏擊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86章 接戰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29章 破城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6章 領悟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92章 無題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12章 女考生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2章 鬥熊救美第3章 安沛入甕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48章 急轉直下第6章 暹羅來使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64章 計議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6章 無題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01章 總攻(一)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38章 廣國公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91章 軍隊建設
第47章 齊集元江第85章 急行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64章 計議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5章 山東攻略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29章 破城第133章 立威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85章 無題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69章 勳章,土地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章 高平莫氏第67章 梆子腔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94章 相疑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30章 輕取永昌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69章 勳章,土地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9章 再提議和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95章 無題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20章 急躁,伏擊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86章 接戰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29章 破城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6章 領悟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92章 無題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12章 女考生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2章 鬥熊救美第3章 安沛入甕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48章 急轉直下第6章 暹羅來使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64章 計議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6章 無題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01章 總攻(一)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38章 廣國公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91章 軍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