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英年早逝

忠於大明,做忠臣,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朱永興亦要把中興皇明掛在嘴邊,永曆死後,鄭成功亦要掛着明臣的招牌,何況鄭經?

剃髮易服,投降清朝,鄭經如果敢做,他手下的兵將,以及追隨鄭家的官紳百姓,首先便不會答應;跋扈自雄,不尊朝廷,能夠做到,但與明軍兵戎相見,徹底撕破臉皮,他也承擔不了“亂臣賊子”的名聲。

當然,朱永興也不會逼迫過緊。目前的首要敵人是清朝,先靖內後壤外的做法他不會採用,明軍水師可是費盡千辛萬苦才建立起來,並寄予厚望的,他不會讓其在內訌中消耗。

與陳霸的一番長談後,朱永興更確定了自己在這次鄭氏內訌中所要採取的策略。很簡單,主要就是一個字——拖。拖着延平王的爵位,拖着國姓爺的名譽,使鄭經無法強硬,無法取得足夠的威望。然後,在鄭經的內部清洗中大收其離心之兵將,最好能用急速擴充的實力迫使鄭經放棄金廈,回臺灣經營。幫不上忙,也不要添亂,把黃金水道讓出一半,嗯,朱永興就是這個思路。

“潮州一戰,汝勇猛衝殺,功不可沒。”朱永興思慮已定,突然一轉話題,“忠勇侯可謂名副其實啊!孤已下諭令,恢復汝的爵祿。”

陳霸一愣,趕忙起身拜謝。

當初陳霸來投時,爲了給鄭成功一個臺階,朱永興收留的同時。也給了陳霸降爵待罪的處分。如今鄭氏內訌,爲了招攬鄭軍人心。朱永興決定好好利用陳霸這個榜樣。示恩是一方面,陳霸帶來的原鄭家兵將分散安插,已經被水師消化是另一方面,朱永興不再擔心陳霸的反覆。

陳霸也是聰明人,多少猜到了朱永興的一些想法。但對他來說,這不算什麼。在明軍水師中,象鄭家那種家族、裙帶的風氣幾乎沒有,只要你殺敵立功。便不會被埋沒。而一批批進入水師的講武堂的見習軍官,他們年輕,他們有衝勁,更壓縮了老將傲氣跋扈的空間。

這樣相對單純的環境,反倒讓陳霸感到心喜。他不必再考慮種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擔心自己不是某某的嫡系而遭到冷落,他只需要一門心思的打仗立功便行了。而對於自己的能力。陳霸還是很有信心的。

儘管朱永興已經有了仁厚的名聲,但陳霸卻知道光憑仁厚是無法將南明的分散力量整合起來的。永曆也仁厚,還懦弱呢,可又有什麼用呢?而在收留他和部屬,以及針對鄭家的態度和手段上,陳霸還認識到了朱永興的精明和睿智。以及氣魄。

這雖然是個仁厚的主子,卻也是不可欺的,更在骨子裡有一股狠厲,嚴懲廣州屠殺的元兇,便是一例。陳霸在意識到這點後。也就明白了爲何朱永興能走到現在這個位置。皇帝都不行,何況宗室留守?時勢造英雄。可不僅僅是抗清的力量需要一面穩定人心的旗幟,朱永興的個人能力也絕不可忽視。

“忠勇侯,既忠且勇,孤看好你。”朱永興笑着調侃了一句,伸手取過一個木匣,示意陳霸拿去。

“多謝殿下恩賞。”陳霸接過木匣,深施一禮。

不管朱永興賞的是什麼,這代表着認同,再加上官復原職,又可以打出自己的旗號,陳霸自知這木匣的沉重。

“忠勇侯不必多禮。”朱永興示意陳霸坐下,又溫言慰勉了一番,並交代了一番後,才親自將陳霸送出。

…………

鄭成功率師取臺灣,命鄭經鎮守思明(廈門),調度沿海各島。當時鄭經十九歲,已娶尚書唐顯悅之孫女爲妻,但兩不相得,與四弟之乳母陳氏私通,生下一子,取名鄭克臧。起初,鄭經向父親報告侍妾生了個兒子,鄭成功因添孫高興,賞了一些財物。

在當時的倫理觀念中,“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也就是說鄭經此舉在士大夫眼中是亂×倫。於是,唐顯悅爲孫女鳴不平,寫信給鄭成功大加非難,責其“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乎?”

鄭成功聞之大怒,立差都事黃毓持令箭並畫龍桶三、漆紅頭桶一,過金門與兄泰,同到廈門斬其妻董氏治家不嚴之罪,還有經與其所生孫、乳母陳氏。

黃廷、洪旭、陳輝、王秀奇等守金、廈諸將接令後大爲震驚,力圖大事化小,和鄭泰、黃毓商議,採取折衷辦法,只殺陳氏與所生嬰兒,並由諸將聯名上啓代董夫人及鄭經請罪。取得董氏和鄭經同意後,即按此辦理,由黃毓回臺覆命。

但鄭成功堅持必須殺掉董夫人和鄭經,並解下自己的佩劍讓黃毓到金門交鄭泰執行。鄭泰無奈,只好把黃毓送到廈門向鄭經說明事處兩難。鄭經立即把黃毓拘禁起來,和金、廈文武官員商議對策。正在這時,蔡鳴雷從臺灣來搬家眷,鄭經等向他探問消息,蔡鳴雷因爲在臺灣有過失,怕受成功處罰,故意誇大其詞,說藩主發誓要除掉董夫人和鄭經,如果金、廈諸官拒不遵命就全部處斬。

至此,謊言將金、廈諸將推到了鄭經一邊。“世子,子也,不可以拒父;請將,臣也,不可以拒君。惟泰是兄,兄可以拒弟。凡取糧餉諸物,自當應付,若欲加兵,勢必御之。”衆將的這一決定,擺明了聯合抗命,並要以武力抗拒鄭成功的興師問罪。鄭泰反覆思考,同意後給鄭成功送去諸將公啓,啓本中有“報恩有日,候闕無期”的話,明確地表達了金、廈諸將的意思。

一向威福擅專、殺伐決斷的鄭成功,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變成如此結果。閱信後,他心中憤悶已極,病勢更加沉重。但鄭成功仍支撐病體,每天登將臺手持望遠鏡眺望澎湖方向有沒有船來。直到七日後,他方纔完全絕望,氣噎而死,享年三十八歲。

一代民族英雄,竟被逆子氣死,英年早逝,着實令人嘆惜無語。

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4章 真儒,自虐?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260章 追擊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39章 聖意第92章 舉棋不定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9章 破城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5章 琉球第69章 軟實力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60章 大結局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203章 總攻(三)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96章 死地難脫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59章 無題第137章 李晉王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30章 暗戰第57章 接駕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6章 無題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94章 相疑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17章 困局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80章 特殊人才第51章 戰後佈局第89章 進退兩難第2章 鬥熊救美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47章 齊集元江第86章 接戰第160章 大結局第67章 梆子腔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5章 山東攻略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38章 突破方向第94章 相疑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84章 失敗之源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01章 夜談第36章 領悟第56章 拒詔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
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4章 真儒,自虐?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260章 追擊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39章 聖意第92章 舉棋不定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9章 破城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5章 琉球第69章 軟實力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60章 大結局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203章 總攻(三)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96章 死地難脫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59章 無題第137章 李晉王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30章 暗戰第57章 接駕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6章 無題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94章 相疑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17章 困局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80章 特殊人才第51章 戰後佈局第89章 進退兩難第2章 鬥熊救美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47章 齊集元江第86章 接戰第160章 大結局第67章 梆子腔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5章 山東攻略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38章 突破方向第94章 相疑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84章 失敗之源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01章 夜談第36章 領悟第56章 拒詔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