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戰後佈局

“吳逆退了也好。”馬惟興補充道:“安南空虛,我軍正可即刻回兵,以防異動。”

“異動啊——”朱永興轉了轉眼珠,狡黠地一笑,說道:“有異動也好,和約嘛,或許是該改一改了。”

敘國公馬惟興愣了一下,隨即便明白了朱永興的意思,會心地笑了起來,“改改更好,卻不知鄭氏能否令殿下遂了心願?”

“殿下恐有妙計吧?”馬寶湊趣地說道。

“妙計不敢說,姑且一試吧!”朱永興呵呵一笑,又似有不甘地望了一眼清軍大營,便命令水手轉舵,再返南岸。

………

安南的形勢在這數月之間確實有了變化,鄭王宗室鄭根南下帶兵作戰後,鄭阮戰爭的形勢開始向鄭軍傾斜。就在本月初,鄭根再次擊敗阮軍,並在阮軍後撤途中給予其沉重打擊。至此,蘭江七縣又重新落入鄭軍手中,南北態勢又回覆到戰前,這場爲時五年的持久戰中雙方都可謂勞而無功。

但與歷史上不同,由於鄭氏在北方遭到了明軍的壓制,對於阮氏的攻擊慾望變得十分強烈,更加希望從阮氏身上得到補償。所以,鄭根率軍渡過靈江與南阮守將阮有鎰對陣,雙方數次交戰,互有勝負。

所以,在順元江(紅河)而下的商船,在升龍故意散播大明岷世子戰敗,正被吳三桂大軍團團圍困於元江城的消息時。鄭氏竟然因爲主力不及撤回,而無法有什麼異動。或者,鄭氏也學乖了,不爲流言所動,一定要做到不見兔子不撒鷹。

媚眼使給瞎子看,鄭氏的不解風情,令在元江城苦等的朱永興感到無奈,只好暫時收起修改和約的心思。

當然,朱永興在元江城停留。也不是光等着安南鄭氏的消息。吳三桂率軍停駐石屏,也是需要重新佈置,加以應對的。

雖然元江城中的民衆開始紛紛返回,但城外的壕溝並沒有被填平,而是作爲城防工事被保留下來。同時,那嵩還從土兵中挑選了很多熟習水性的,再加上朱永興拔給的船隻水手和部分炮兵。元江水師便被保留下來,成爲屏護元江城的一支有力部隊。

明軍在這十餘天裡也休整完畢,由於大量土兵的加入和編制,以及部分被俘的清兵和輔兵的補充,再有那嵩的全力支持,兵力數量猛增至五萬。這與以前是不同的。以前土兵是助戰,人身和家庭還依附於土司。但經過朱永興的利益交換,以及明軍大勝的影響,各家土司情願也好,不情願也罷,不得不把入伍的土兵及家屬轉爲自由民,歸由朱永興派出的官員進行安置和管理。

這樣一來。土兵便成了明軍中的一分子,真正的戰士。而他們的家屬也擺脫了類似農奴的地位,在滇南的原沐家勳莊,或是安南的土地上,安家立戶,生活環境和條件一下子寬鬆起來。

那些輸兵報饋的土司,當然也得到了朱永興的回報。比如左星海和陶鬥,出的人最多。便各得到了安南兩個縣的地盤,得到了兩個安南都統使的頭銜。

而那嵩,經過此戰過後,顯然也看透了很多東西。他將元江的土兵盡皆付與明軍,爲小兒子那烈爭到了一個參將的軍職,在朱永興手下聆教聽命。元江知府一職依舊由其子那燾擔任,那嵩則準備趕赴滇西永昌。要在那裡建府,行使雲南巡撫的職責。

平和的改土歸流,數十萬的治下土民,換來的是一個地方大員。一個世襲知府,一個參將,兩個誥命。到底是賠,是賺?現在誰也說不清楚。就如同猛山克族的投效,鄭家的襄助,都是把寶押在朱永興的身上,押在明軍會勝利的希望上。

投資有風險,但押對了寶,日後的飛黃騰達自然是跑不了的。那嵩就是那一種人,有些執拗和倔強,看準的事情就不含糊。這從歷史上他的舉旗抗清,便可見一斑。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講,他也是個聰明人,看透了大勢所趨。

“土衛參設”、“土流兼治”、“改土設流”、“改土歸流”,這種循序漸進的政策,從明正統八年便開始實行。政府要最終達到的目的,傻子也能看得出來。而此次元江舉義,已經與清軍結下了生死怨仇,日後若沒有明軍的相助,元江豈能抵擋清軍的反撲報復,那氏又豈能保住累世的財富?

有舍纔有得,那嵩也算是深諳此道。而在安南得到的土地,在另一個方面來講,也是爲那氏預留的一條後路。

雲南最有實力的土府被徹底收服,而且是不動刀兵,平穩過渡。儘管世襲知府使改土歸流顯得有點不徹底,但增加了通判作爲制衡,朱永興也很是高興。畢竟,這是一個好的榜樣。他當然也知道,這並不全是此次勝利的關係,還有那氏長期被漢化的影響,以及目前大形勢的因素。

但元江戰役的勝利,並不意味着高枕無憂。吳三桂率軍駐紮石屏,對於元江來說,始終是個威脅。而現在出兵再戰,他發現似乎力有未逮。

軍隊擴充之後,還需要整合訓練;大戰之後,火藥等物資消耗嚴重,急需補充囤積。這最重要的兩點,卻還需要時間,才能夠準備齊全。

既然吳三桂是在以勢威脅,朱永興和衆將商議之後,也作出了以勢相對的計策。其中,又分爲明暗兩條線。明的又分兩線,一是派兵重回阿迷州(現開遠),並向西攻掠蒙自,在當地土司的相助下,從東面遠遠地威脅石屏;二是派兵過江再佔老武山、大竹箐,從西面迫近石屏城,並派出小股部隊,在石屏州土兵的幫助下,對清軍進行襲擾。

暗的也分爲東西兩線,目標則是那些在此次元江舉義中態度暖昧,明軍大勝後又前來示忠,或是在朱永興授意下暫且隱忍、待命而動的土司。比如寧州祿昌賢,新興王耀祖,習峨祿益、王揚祖,王弄(文山地)王朔。倘旬葉向陽、葉正昌,路南秦祖根,陸良資洪,彌勒昂復祖,維摩沈應麟、沈兆麟、王承祖、王義、王先任、王先倫等。

朱永興除了溫言撫慰外,又秘密地支援了些武器盔甲,並給各土司派出了明軍教官。以訓練各土司手下的土兵。這些土司在歷史上亦曾參加過以沐神保爲號召的抗清起義,只是形勢的改變,使他們更早地匯聚在朱永興旗下,有可能提前發動一場聲勢更壯闊的反清運動。

這些暗中準備,伺機而動的土司,在朱永興看來。突然暴發的話會讓清軍措手不及,疲於應付。如果得到明軍的相助,並且統一指揮的話,殺傷力會更大。只是現在,似乎還不是最好的時機。所以,朱永興才把他們作爲暗勢,一切的聯絡和準備。都是秘密進行。

作爲能夠就近指揮的元江小參部,則更名爲滇南戰區指揮部,又增添了敘國公馬惟興作爲吳子聖的副手,以及總兵陳盛、許名臣、高應鳳等將領,共轄兵兩萬五千。防區則向上遊擴至腰街,下游延伸至元陽。

設立戰區,是朱永興根據當時的通訊條件,所對之敵。以及戰情,所作出的軍事調整。目前只有滇西戰區和滇南戰區兩個,主要是爲了就近指揮,快速應變,而不必事事請示,以致殆誤戰機。

遙控指揮是很容易出問題的,只有身處戰場。才能得出直觀、正確的判斷。朱永興不想犯這樣的錯誤,所以他只是利用自己的一些先知先覺,在戰略上進行籌劃,給將領們指出大致的行動方向。在滇西。他是這麼做的;在滇南,他還是要遵循這個原則。

朱永興與滇南戰區指揮部的將領們進行了連日的研討,基本上把各種可能面對的情況都進行了分析,並且與滇西友軍進行了聯絡溝通,制定出了相應的方案。這時,已經是十二月份了,朱永興這才率領最後一批軍隊,返回安南。

現在滇南的明軍中,漢族士兵約佔一半,擺夷族(傣族)超過三分之一,其他的則是彝、苗、僮、瑤等少數民族。在西南,特別是雲南,組成這樣比例的軍隊,並不奇怪。晉王李定國東征時,其所率部隊,便“半爲倮、瑤、佬…”。但當時各土司是出兵認餉,而現在則是具有真正軍籍的士兵。

不管是什麼民族,明軍中都實行同樣的待遇,軍屬也都有一樣的優惠政策。這樣做,士兵的積極性和精神面貌自是不同。

至於充當軍餉的土地,朱永興並不發愁。雖然安南鄭氏謹小慎微,並沒有輕舉妄動,但要真的攻打,既然有當強盜的覺悟,那借口便是不缺的。只不過,朱永興要實施久已謀劃的廣西攻略,便暫時放過了鄭氏。而作爲廣西戰事的前奏,並且牽制滇南清軍,明軍已經開始動手,進攻目標便是廣南府(現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廣南府隸屬滇省,又與廣西接壤,東西橫距五百多裡,南北縱距約四百里,地域極廣,卻有百分之九十之上的山區、半山區。如果全部佔領的話,則北可攻曲靖,威脅昆明;東可入廣西,與將由七溪、諒山進兵廣西的明軍,合攻南寧。

鎮守廣南、羅平的清軍總兵是抒城侯狄三品,是他擒了南明慶陽王馮雙禮向清軍投降,又獲封侯爵。與其他各地的清軍總兵差不多,狄三品兵不過四千,守衛的地區卻過於廣闊。

要知道,當時整個滇省只有六個分鎮地方的總兵官。除了永昌地處前沿,兵力雄厚外,其他的總兵官兵力都不多。多則五千,少則三千,這樣的兵力,維持地方尚可,要機動作戰,便只能依靠剿撫四鎮,以及昆明的大軍。

慶陽王劉震,魯國公祁三升,宜川伯高啓隆,各率三千人馬,分三路殺入廣南府,趁守軍分散,攻勢猛烈,十天內連取馬關、西疇、文山、麻栗坡、硯山五縣,與西面的阿迷州聯成了一片,使明軍在滇南的戰略縱深大大拓展。

在得到了曲靖府(曲靖)的剿撫右鎮增援後,狄三品終於保住了所轄地區的北半部,但手下人馬損失過半,暫時無力反攻。

朱永興也沒有一下子解決廣南的想法,拓展戰略縱深,支援滇南戰區,並且牽制清軍的機動兵力。這三個目的基本達到後,明軍也停止了進攻。佔的地盤越大,得到的人力、物力資源越多。但從短期看,也使能夠機動作戰的人馬不斷減少,這對廣西攻略是不利的。

……

滇西陷落,元江戰敗,滇省的形勢急轉直下。令清軍感到驚慌失措。等到滇西明軍破路而退,楚雄危機解除,清軍將領們審視戰局,發現在戰略態勢上已處不利。究竟是反攻,還是防守,反攻又該選擇哪個方向。這些問題爭論不休,具體行動也就難以進行。

滿洲將領更傾向於反攻滇西,重新收復大理、永昌等重要城池,儘量挽回失敗的影響;而吳三桂則堅持先攻滇南,一來是他的復仇心理,二來則是僞宗室在滇南,不能再任由僞宗室蠱惑人心。令其坐大。

而吳三桂的攻擊計劃更令滿洲將領感到不滿,一致加以反對。在吳三桂的計劃中,楚雄至少應留兩萬兵馬,以抵禦滇西明軍的進攻。而在滿洲將領看來,依靠堅城,有一萬兵馬足矣。但吳三桂卻以永昌楊坤、石屏吳國貴的例子,警誡滿洲將領,明軍的攻堅能力絕對不可低估。否則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楚雄留兩萬,昆明至少要留五千,那攻擊滇南的兵力還有多少?滿洲兵將有一萬多,吳三桂的人馬呢,石屏有一萬五,楚雄有一萬五,再加上剿撫四鎮。嗯,現在只有兩鎮能被抽調出來,一共是將近五萬。除去楚雄和昆明的守軍,參與進攻滇南的便只剩下了三萬多。

不夠。吳三桂認爲這三萬多兵馬還不足以擊敗滇南明軍,並且殺入安南,犁庭掃穴,以竟全功。他在計劃中還要抽調貴州、廣西清軍,至少要五六萬大軍,再加火炮若干,纔有絕對勝算。

傻了,吳三桂被打傻了。滿洲將領們看到這份作戰計劃,差不多都生出這樣的想法。五六萬大軍,還要從外省調兵,這需要多少輔兵支應,需要耗費多少錢糧?你吳三桂不知道今年滇省的秋糧被明軍的反攻弄得減少近半嗎,供應目前的軍隊都時日不多了,還要再招來數萬張吃飯的嘴?你不趁着還有糧草在手,儘快發動反攻,卻要遷延時日,是何居心?

滿洲將領們很生氣,很疑惑。他們當然不知道元江之敗對吳三桂的打擊和影響有多大,遼西舊將的戰死,近半部衆被殲滅,帶來的可不僅僅是悲傷沉痛。現在,吳三桂對朱永興的看法和評價已經提高了數個層次,直追其稱爲“平生大敵”的晉王李定國。

“若論用兵之詭異狠毒,僞宗室似還在僞王定國之上。”

吳三桂不管滿洲將領的反對和異議,把已經調到楚雄的副將高得捷、何進忠所率的五千兵馬重新召回,屯駐在石屏不動。現在,兵馬已至,他也不再擔心明軍趁勢猛攻了。

“王爺所言不差。”心腹謀士方光琛也隨軍而來,仔細聽了吳三桂的講述,也不由得臉色凝重,頗有悔意地輕拍了下大腿,“之前確是輕視他了,沒想到他竟能借山川河流之利,用兵詭秘如斯。”

“唉,悔之晚矣。”吳三桂悵然大嘆,撫拍額頭不已。

“王爺不必如此。”方光琛出言勸慰道:“僞宗室用兵詭秘,卻亦是取巧之道,難敵堂堂正正之師。”

“話雖如此,卻也敗之甚難。”吳三桂在椅子中坐正了身體,手慢慢握緊,聲音變得激憤起來,“可那些滿洲兵將狂妄自大,視本王之謹慎爲膽怯,甚或有疑吾之意,真令人生怒。若是朝廷信其所言,本王——”

“王爺多慮了。”方光琛見吳三桂拳頭握得緊緊,忙微笑着說道:“滇省局勢變化,朝廷正要倚重王爺,卻如何能夠降罪?”

吳三桂的拳頭慢慢鬆開,微微頜首,對方光琛的勸說表示贊同。但隨即又皺起了眉頭,苦笑了一下,說道:“僞宗室心機深沉,現在可又給本王出了個難題,還需獻廷爲吾謀劃啊!”

方光琛不知道又有什麼事情,專心聽完吳三桂的講述,不禁微微皺起了眉頭。

傷兵,也就是那些再也不能上戰場的,朱永興又準備送給吳三桂。首先,這些傢伙給吳三桂添些麻煩,他的兵嘛,變成了殘疾便棄之不顧,會讓手下寒心,對吳三桂的名聲也有影響;其次,藉着這些傷兵的口,能把明軍的俘虜政策宣揚開來,瓦解清軍的鬥志;第三,看着這些傷兵的慘樣,對清軍的心理也是一個打擊,又有震懾的作用;最後,這些傷兵的撫卹和安置,還能讓吳三桂破費一大筆,消耗他的錢糧。

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47章 大戰(一)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0章 大勝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86章 疍家女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80章 教士保羅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33章 立威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83章 北望第273章 潰敗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33章 立威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楔子第23章 暹羅國情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39章 聖意第4章 攻城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6章 暹羅來使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11章 結果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99章 軍歌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203章 總攻(三)第217章 困局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9章 景東會師第73章 小朝會第5章 破城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85章 急行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38章 反撲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3章 打壓縉紳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23章 伏擊之地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2章 血濺跳花節
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47章 大戰(一)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0章 大勝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86章 疍家女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80章 教士保羅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33章 立威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83章 北望第273章 潰敗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33章 立威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楔子第23章 暹羅國情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39章 聖意第4章 攻城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6章 暹羅來使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11章 結果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99章 軍歌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203章 總攻(三)第217章 困局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9章 景東會師第73章 小朝會第5章 破城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85章 急行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38章 反撲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3章 打壓縉紳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23章 伏擊之地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2章 血濺跳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