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景東會師

想起來了,朱永興終於想起歷史上是哪個土官告密,引導清軍繞行別道,避開了大竹菁的伏擊。這是個隱患,但因其罪未顯,現在除之卻多有不便。

“殿下——”那嵩見朱永興臉色變幻不定,久久不言,不免心中奇怪,輕聲喚道。

哦,朱永興下意識地應了一聲,神智慢慢回覆,心中有了個模糊的定計,不禁狡黠地一笑。他擺手揮退了無關人等,只和那嵩、吳子聖等人聚在一個鋸齒部的突出上,低聲商議了起來。

土官龍世榮嗎,殿下昨日並未見到啊!而且,沐天波隨永曆入緬前,認爲前途不測,而先人宗祀不可不繼,便把其兩個兒子分贅各土司。其長子沐忠顯便娶了土官龍世榮的三女兒,入贅龍家。次子沐志亮入贅的那家,是自己的女婿。難道岳父會出賣女婿,反而投靠清軍?

那嵩心中陡然騰起了驚濤駭浪,看向朱永興的眼神都有了變化。是與不是,岷殿下此計可行,既能試出龍世榮之心,又可能給予清軍打擊,依照而行,並無什麼損失,倒是大有益處。

計議已畢,朱永興覺得心情大暢,隱憂原是如此,一朝解除,臉上立刻露出了輕鬆的神態。

那嵩偷偷給陳國公吳子聖使了個眼色,落後了幾步,待吳子聖湊近,低低的聲音問道:“國公,殿下果有通神預卜之能乎?這龍世榮乃是黔國公長子之岳丈,殿下亦未曾見到,怎知其有投清之意?”

陳國公吳子聖微微皺了皺眉,低聲說道:“殿下不輕言,但言之必中。他說清軍由東北而來,便多半如此;他說龍世榮要投清。咱們便小心提防。至於通神預卜,此萬不可對外宣之。只須記得,神授天眷,不是虛言。”

那嵩沉吟了一下,連連點頭,拱手道:“受教了。受教了,多謝國公。”

……

來的時候大張旗鼓,走的時候靜靜悄悄。朱永興覺得元江已無疏漏可補,勝算頗大,便在黃昏時分偷偷出城上船,沿江緩進,向滇中行去。

水路雖好,但卻難保萬一。所以,在聯絡通訊方面。朱永興授意建立了兩個途徑,一是元江水道;一是陸路快馬,也就是他當初率軍由騰衝至安南所走的道路。

既然是要三軍聯動,協同作戰,互相之間的聯絡通訊自然非常重要。爲此,朱永興還讓那嵩、吳子聖等人預備一套應急之法,即狼煙或烽火,以免元江萬一被圍時。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

雨季結束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這從元江的水勢便能看得出來。儘管江水在逐漸變淺。但明軍所乘坐的船隻都不是什麼大船,有從安南搶來的,有從元江借來的,還有一部分新造的,在江水中航行,還是綽綽有餘。

三日後。船隊在西舍與李晉王派來的部隊會合,此地已經是景東轄境,水上航程已經走完了大半。

在景東,將要彙集的兵力有晉王李定國所部一萬三千餘人,朱永興率領的安南明軍七千餘人。各土司的助戰土兵五千餘人,再加預計徵召隨軍的輔兵四萬多人,總兵力將近七萬。

對於輔兵,朱永興一直有着相當矛盾的心理,也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因爲當時戰兵與輔兵的比例實在令他難以忍受,一比一,或一比二,甚至一比三都屬相當正常,也就是說,糧草物資在路上就將被輔兵吃掉大半。

正因爲如此,雖然朱永興很想直接北上,過南澗直取大理,將清軍三江以內的防禦線攔腰斬斷。但是,一來明軍兵力並不是特別的充足,中間突破便可能遭到永昌和姚安、楚雄的東西夾擊;第二便是路途遠,大軍攜帶的輜重,以及大量的輔兵消耗,讓朱永興感到無奈。

所以,參謀部最後制定的計劃是先取永昌,再由西向東逐個攻取。而朱永興與晉王李定國在景東會面,寒喧過後,便立刻提出了想好的改革後勤,減少輔兵的方案。

“晉王,吾擬按一比一的戰兵、輔兵比例配置軍隊。新兵和助戰土兵都暫時算輔兵,我軍便有戰兵一萬六千,輔兵九千,再徵召七八千的輔兵即可。”朱永興夠狠,一刀下去便把人數削減了三萬多,“騎兵只要兩千,保留三千匹的馬,剩下牲口的都用來馱帶輜重。對了,書信中要多多地徵集大小車輛,不知現在有多少了。”

“殿下勿急。”李定國笑着點了點頭,吩咐人奉上香茶,說道:“書信中所說不詳,徵召四萬輔兵只是虛數,有湅滄江水運、暹羅船隻相助,兩萬輔兵足矣,倒也不必把戰兵歸至輔兵,把騎兵變爲步兵。”

“那我軍能日行幾裡?”朱永興對這個數字也不滿意,緩了口氣,接着問道。

“每日當以二十里爲準。”李晉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一舍三十里,已經算是標準的行軍速度,這二十里嘛,光行軍的時間就差不多要一個月了!

朱永興覺得速度還應該再加快一些,每天四十里是他希望達到的目標,照他的想法,這是可以實現的目標。普通戰兵全部披掛後,加上武器等物,負重應該在三十公斤上下,一比一的輔兵則可以把負重降低一半。再者,還有馬匹車輛,水運船隻,一天至少要達到三十里才行。

“時間上有些來不及。”朱永興很執拗地堅持着,“成立專門的輜重營,這將是以後我軍的發展方向。晉王,吾的想法是這樣的……”

關於後勤輜重營,朱永興也是邊看、邊學、邊改,最後成形的方案。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他還是抄襲了戚繼光的做法,吸收了其中的成功經驗。

戚繼光在薊鎮防禦韃靼軍隊時,開始編設輜重車營,每營編設一千一百二十名官兵。有炮車八十輛,指揮車、鼓車、元戍車各一輛,共計八十三輛。每輛車一次可裝載米豆等市糧十二石五斗。這樣,一個輜重營可供一萬人馬三日的食用。如果加上自帶,則可以保證六天的糧食供應。爲了保證輜重營的安全,營內官兵還配備了土槍、土炮等作戰武器。

在車輛充足的情況下。一千後勤兵可供應一萬軍隊六七天的糧食,兩千則可供應十二天,三千則是十八天,按照朱永興要求的行軍速度,十八天後便能到達永昌城下。再算得寬裕一些,一萬戰兵需要後勤兵六千供應糧草,其餘後勤兵則可馱運盔甲,一比一的比例也綽綽有餘了。

“……輜重營伴隨保障,沿途還可從當地獲得部分補給。則師行長飽而敵愾不消。”朱永興暫時歇了口氣,端起茶杯喝水。

步兵、炮兵、騎兵、輜重兵四大主力兵種在朱永興的講述下約略成形,輜重車營已完全超出了傳統的、單純供應部隊糧草和軍械的後勤保障單位的框架,而成爲一種戰鬥化的後勤部隊。這樣既減少了輔兵的消耗,使行軍時攜帶的物資大爲減少;又因爲輜重兵也經過訓練,組織行動更爲方便,還可以在必要時對戰兵進行補充。

晉王李定國越聽越認真,臉色也鄭重起來。看朱永興停了下來,不由得遲疑地問道:“此是戚少保《紀效新書》所寫?”

“是吧?”朱永興其實也不敢叫真兒。他看過的這些資料是網絡上的白話文,作者標明是以戚繼光著述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練兵雜集》爲參考依據,具體的他沒看過原書,也拿不太準。

“下官在書中並未讀過此語。”在座的一位文官拱了拱手,疑惑地開口說道。

朱永興眨了眨眼睛,臉有點發紅。裝模作樣地拍了拍腦袋,說道:“那是吾記錯了,許是《練兵實要》中所載,也或是《練兵雜集》。”

李定國微不可聞地搖了搖頭,笑着介紹道:“這位是吏部侍郎金維新。吾之記室。”

朱永興禮貌性地點了點頭,對這個傢伙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只是給李定國個面子,因爲金維新是李定國最爲信任的幕僚。

在連連失敗,南明君臣撤離昆明的時候,正是大奸臣馬吉翔勾上了金維新,而金維新私心自用,又蠱惑了李定國,做出了轉進滇省西南、而不是由建昌入蜀的錯誤決定。歷史上,也正是這個決策失誤,使南明再也沒有迴天之望。

其實,這也是李定國最大的弱點——走極端。信任一個人就言聽計從,只要是金維新堅持的,李定國從來不曾否定,而金維新反對的,李定國就不繼續堅持。

可金維新偏偏不知道朱永興的心中厭惡,還就成立輜重營的事情糾纏,擔心臨時組建耗費時間,殆誤戰機。李定國則又犯了老毛病,猶猶豫豫地不做決定。

朱永興的臉色漸漸陰沉下來,對李定國也頗爲失望。性格的缺陷啊,真是難以改變。

“殿下,我軍行將啓程,擅改軍制,必致混亂……”金維新振振有詞,朱永興卻已經忍耐不住了。

不把此人在李定國心中的地位打下去,日後也爲禍患;有此人蠱惑,李定國以後還要犯錯誤。

“啪!”的一聲,朱永興把茶碗重重頓在了桌子上,瓷片破碎,震得屋中衆人都面目失色。

“閉嘴,巧言寡謀之輩,私心自用之徒,還敢在此蠱惑人心。”朱永興怒斥一句,轉向李定國,略略拱了拱手,說道:“晉王,當日出昆明時,是否此人進讒,堅走永昌,而不入蜀。晉王可知其與馬雄飛暗室相商,以私心左社稷安危,陷朝廷於異邦蠻夷。”

李定國皺眉不語,當時主張西遷的並不只是金維新一人,一部分朝臣,包括沐劍波在內的雲南人士大抵都不想離開雲南。若說是決策失誤,那是自己的責任,並不好算在金維新頭上。

“金維新,汝是滇省人,墳墓親屬皆在滇中,不欲入蜀,尚有情可原。”朱永興又轉向金維新大聲斥道:“然汝與建昌總兵王偏頭爲爭一女心生怨恨,恐入蜀後遭其報復。轉而蠱惑晉王與朝廷西遷,可是有的?”

此等私密之事金維新從未對人言說,突然被朱永興揭出,就象被當衆扒光了衣服又被無數雙眼睛盯着,簡直是驚駭莫名,下意識地伸出手指。指着朱永興,顫聲道:“汝,汝,汝是,如何知曉——”

“暗室欺心之行,豈能避天瞞神。”朱永興冷笑一聲,看着金維新緩緩軟倒在地。

“拖出去,聽候發落。”李定國怒斥一聲,揮手命令侍衛。把金維新架了出去。

屋中陷入了短暫的安靜,或許是朱永興的雷霆之怒,也或許是那句“豈能避天瞞神”的話過於震撼,衆人望向朱永興的眼神都有些畏懼。

“心底無私天地寬,若是行爲坦蕩,又怎會懼天畏神?”朱永興幽幽地說道:“該害怕的,該擔心的,應該是成醜、三鬼之流。甘爲奴狗。屠戮同胞,罪惡昭彰。天必滅之。”

晉王李定國長嘆了一聲,起身深揖,“殿下,吾有罪。當日西遷,雖是金維新之流苦諫,卻也是吾私心作祟。蜀王勳鎮林立。吾擔心新敗之餘,遠則袁(宗第)、郝(永忠)諸勳之穴,未保諸勳聽從節制;若恢復荊襄,又恐朝廷封郝永忠等數親王,以與吾並立……”

“晉殿下過矣。”朱永興趕忙起身還禮。並破例使用了尊稱,誠懇地說道:“吾知殿下作何想,乃爲部下所謀也。朝廷措置亦有失當,部分官紳鼠目寸光,固執於狹隘之正統觀念,甚而仍視忠心朝廷、矢志抗清之華夏赤子爲賊,令人寒心,令人不得不小心提防。此實爲抗清中興之大礙也,吾深恨之。”

“殿下,您——”李定國很意外,朱永興這番話說得相當誠摯,也很直接大膽,觸到了他心中的那點痛處。

出身不正,先反明,後歸明,原大西軍和原大順軍一樣,其實都對朝廷有着不滿,都擔心日後不得善終。而朝廷中的一些官紳把聯合農民軍作爲權宜之計,內心裡往往對農民軍深懷敵意,往往掣肘牽制,更增添了原農民軍中將士的擔心。

“吾說得不對嗎?”朱永興把李定國扶坐回椅子,笑着說道:“趙王入緬接駕,聞敕旨則返,豈不是擔心朝廷疑懼,日後算賬?晉王駐兵緬境,未敢輕動,不也是顧慮重重,恐朝廷不測,流言及身嗎?”

“殿下,您——”李定國苦笑搖頭,說道:“您一語中的,如此洞察人心,如此直言不諱,真是令人欽敬。”

“話不說不透,心結不解不開。”朱永興環視了一圈屋中衆人,朗聲道:“自古忠臣義士,原不論貴賤出身。盡有身爲尊官,世享厚祿,平日間說到忠義二字,卻也侃侃鑿鑿,及至臨大節,當危難,便把這兩個字撇過一邊,只要全軀保家,避禍求福,於是甘心從逆,反顏事仇。”

停頓了一下,朱永興繼續說道:“偏有那位非高品,人非清流,即使當患難之際,貪生怕死,背主降賊,人也只說此輩何知忠義,不足深責。不想當傷心慘目之際,卻獨能激起忠肝義膽,不避刀鋸斧鉞。此不但可傳名於後世,且爲己身免禍於他年。可見忠義之事,不論貴賤出身,正唯踐者,能盡忠義,愈足以感動人心。”

傳名後世,免禍他年,不論貴賤出身,正唯踐者,足以感動人心……這幾句話的含義很深,再加上朱永興前面所說的深恨狹隘正統之語,對大西軍出身的文臣武將便是一個鮮明的信號。儘管這種變相的承諾還需日後觀察,但鼓舞人心、釋疑示誠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況且,朱永興自出緬入滇以來,一直不斷地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言出必踐。他不吝封賞,賞罰分明,且無傲慢歧視之行爲,提拔任用的又大多不是老官僚,還把軍中傷殘退役兵士安置得妥當。種種言語,再加行動,不能不使這些將領對他生出英明仁厚的感覺。

亂世危難,正需拔亂之才,朱永興無疑是很好地塑造了這樣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他的威望隱隱已超過了晉王李定國,唯其馬首是瞻,希翼從他這裡尋得官爵厚祿名聲,得到未來安全的文臣武將則是越來越多。

朱姓宗室,朝廷留守,大義名分在手,朱永興有着李定國所不能比擬的條件。

經過這一番又是雷霆之怒,又是溫言慰勉的折騰,輜重營的設立便無人再反對。雖然是新建,但所走的陸地路程並不算遠,要攜帶的物資糧草也不算太多。只需要從景東西行,抵達瀾滄江,等待李定國所部前期造的船和暹羅國援助的船隻,載着糧草物資趕來會合便可。

爲了滇西反攻,先期暹羅國由錦線援助的糧食物資都分配給了李定國和白文選,再加上他們自己徵調和土司報饋,已經能夠支撐一場反攻戰役。這些糧食由他們囤積、運輸、建立供應補給站,並加工成飧飯。加上又有瀾滄江水路運輸,部隊又沒有重炮需要攜帶,對新建輜重營的運輸力要求就大大降低,有了擴大、調整、改進的餘地。

而李定國所部的前期準備工作也令朱永興感到滿意,所製造的軍用乾糧——飧飯,令軍隊的後勤壓力又減輕了很多。(未完待續。。)

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45章 險地——灰坡第20章 急躁,伏擊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3章 窮追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60章 大結局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5章 琉球第64章 計議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5章 寨子第70章 正面決戰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24章 隨想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73章 潰敗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203章 總攻(三)第138章 反撲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59章 援軍?援軍?第9章 世子殿下?第39章 兵臨大理第58章 新晉郡王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84章 搶灘登陸第33章 無題第122章 水利部第2章 高平莫氏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04章 報應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48章 大戰(二)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22章 響應配合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65章 佈署第32章 魚龍白服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95章 初印象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4章 石屏擾襲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4章 海外助力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83章 棄城之議第92章 舉棋不定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92章 無題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2章 高平莫氏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
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45章 險地——灰坡第20章 急躁,伏擊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3章 窮追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60章 大結局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5章 琉球第64章 計議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5章 寨子第70章 正面決戰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24章 隨想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73章 潰敗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203章 總攻(三)第138章 反撲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59章 援軍?援軍?第9章 世子殿下?第39章 兵臨大理第58章 新晉郡王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84章 搶灘登陸第33章 無題第122章 水利部第2章 高平莫氏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04章 報應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48章 大戰(二)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22章 響應配合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65章 佈署第32章 魚龍白服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95章 初印象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4章 石屏擾襲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4章 海外助力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83章 棄城之議第92章 舉棋不定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92章 無題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2章 高平莫氏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