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

至於王府及藩下官員,霸佔民房、誣良爲盜、勒索鉅款、加徵稅收等更是不勝枚舉。據估算,平藩每年收入在一百餘萬兩白銀以上。

“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當時有詩人華夫作《猛虎行》,所指便是平南王府。連羊城的最佳勝地鎮海樓(五層樓),也被“平南王圈樓下山地爲養鹿院……有司不敢過而問焉。

如此享樂,如此安逸,若要尚可喜所部兵將還保持強大的戰力,便有些過分了。更何況,現在的藩兵、標兵、撫兵等,多是就地補充的兵員,經驗和素質更加難以與當年的“經戰之輩”相比。

只不過要面對東南鄭成功的威脅,廣東水師倒也戰力不俗,有吳六奇、許龍、蘇利這三支由海寇轉變而來的艦隊。但是,當南海艦隊在外援的助戰下,擊敗了廣東水師後,尚可喜便斷了一條臂膀。

暮靄之中,朱永興已經登上了城西木城。眺望遠方,內城燈火稀少,一片淒涼。只是偶爾有天威炮的炮彈落進內城,爆炸的火光如絢爛的煙花閃現。

馬寶等衆將還在指揮包圍內城,肅清殘敵,朱永興的身邊只有一些親衛,和長史易成。

“殿下,此時戰鬥未息,內城圍困尚未嚴密,需防敵人拼命反撲。”易成委婉地勸道。

“小心過逾啦!”朱永興輕輕搖了搖頭,說道:“敵人此時已是惶亂無措,哪裡還有膽量來反撲。”嘴上是這麼說,朱永興卻是聽了易成的勸說,步下城頭,待行到城下,由親衛團團護住。向城內走去。

沒走多遠,總兵閻惟龍便迎了上來,施禮已畢,請朱永興去剛剛找好的房屋中歇息。他還非常高興地告訴朱永興。廣州百姓真是不錯。戰鬥剛剛結束,已經有不少人家生火做飯燒水。送出門來給明軍充飢解渴。

“廣州百姓,嗯,義民最多。”朱永興頗爲感慨地連連點頭。

當年尚、耿二逆攻打廣州時,廣州百姓便顯示出了全民抵抗的英勇。“城中人亦攖城自守,男子上城,婦女饋餉(送飯)。清兵環圍城外,連敗而不能克...”

在這場軍民協作的保衛戰中,清軍損失慘重,清將尚可福等被擊斃,《尚氏宗譜》記載清寇屍體在攻城地點下堆得幾乎和城牆一樣高。連尚可喜、耿繼茂這兩狗頭也差點完蛋。“明軍以炮碎可喜及耿繼茂案,二人方共食,幸不死。”

也正是因爲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廣州人民遭到了與揚州人民相同的悲慘命運。尚可喜和耿精忠這兩個大漢奸破城之後。惱羞成怒地進行報復,瘋狂地進行屠殺、姦淫、搶劫。一位外國傳教士記載:“大屠殺從十一月二十四日一直進行到十二月五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只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

大屠殺之後,有一個名叫“紫衣僧”的和尚,召集人力搬運屍首,集中在東門外空地上,用火焚化,堆積骸骨“成阜”(小山崗),“行人於二三裡外,望如積雪”。更有“越日,所棄兒匍匐屍旁,猶吮其(母親之)乳,過者無不淚下”的血淚描述。據比較可靠的估算,在屠殺中有“幾萬居民喪生”。

而尚、耿二逆犯下的罪行卻不止廣州一例,在攻克南雄後,也是“城內居民,屠戮殆盡”。而歷史上,以漢族同胞的鮮血在清朝功勞簿上記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筆的尚可喜、耿繼茂兩大漢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報應,可謂是老天無眼。

但在這個時空,朱永興要的不僅僅是國戰的勝利,更要彰顯正義與公理。

“全殲清軍後,清查戶籍,對廣州居民要生有獎賞、死有撫卹,免三年賦稅以褒賞義舉,還要樹碑建園,以爲萬世之紀念。”朱永興的心情沉重起來,直覺得這補償實在是過於微薄。

“殿下仁厚,廣州百姓定感恩戴德。”易成恭維了一句,猶豫了一下,還是把話嚥進了肚裡。

對於朱永興提議所做出的對清軍的嚴懲之法,易成是反對的。胸襟廣闊,招降納叛,無疑會加快戰爭的進程。清廷都能如此,朱永興便顯得有些執着,氣度不夠了。

但朱永興就是無法把原則全部拋棄,可能會有些變通,但沒有底線的招降納叛卻無論如何接受不了。或許會增加這場國戰的困難,但因此而樹立一個標準,一個不以戰爭中搶掠殺戮平民百姓爲尋常之事的標準。戰俘是戰俘,戰犯是戰犯,分清辨明,正是朱永興執意如此的原因所在。

……..

炮彈在夜空中象拖着炎尾的流星一般劃過,那是天威炮發射的特有炮彈的引信向外噴射出的火花。落地,翻滾彈跳,然後爆炸,流星又變成了怒放的煙花。

苗文秀嘆了口氣,使勁掏着還嗡嗡作響的耳朵,對面前的飯食提不起半點胃口。

明軍進行的是威懾性轟擊,一會兒一炮,一會兒一炮,讓爆炸不斷敲打清軍的神經,更讓他們不能好好休息。

明天就是最後的終結啦!目睹了明軍攻擊手段和勢頭的苗文秀,已經準確預計了自己的死期。嗯,還有自己的家眷。想到父母、妻子、兒女、侍妾,一股悲涼的情緒襲上心頭。

退進內城,他連家都沒時間回,便被尚可喜佈置在內城的北門。他手下的兵丁已不足千人,再加上被殺的總兵連得成的殘部,也不過兩千多點。當然,手中只有這些人馬,自然不能再充當主將,只能作爲實力損失不大的總兵班志富的副手,協助北面的防守。

“轟!”一聲巨響,震得苗文秀身體一顫,下意識地猛然蹲低,隱在垛口之後。好半晌,苗文秀才小心翼翼地挪動了位置。心中思緒翻騰,扔下飯食,開始巡視城防,但卻顯得心不在焉。

直到差不多巡視完畢。苗文秀才發現副將吳啓鎮已經久不見人影。似乎進入內城後便沒有看到過。難道——不,不可能。李有才只是個別現象,如此絕然,估計是早有準備,已經把家眷偷偷轉移至外城。嘿嘿。還真是奸滑。苗文秀想冷笑,可臉上卻是難看的苦笑。心中也浮起復雜的情緒,忿恨,嫉妒,羨慕……

一彪人馬由城內奔馳而來,在城下駐足,燈球火把之下。赫然是頂盔貫甲的尚之孝。苗文秀眼見着總兵班志富迎了上去,和尚之孝在說着話。離得遠,聽不見說的是什麼。然後,尚之孝帶人離去。班志富則顯得有些異樣,連連搖頭嘆氣,叫過幾個親兵吩咐着什麼。

…………

“今晚可能攻破內城。”這個消息對朱永興來說有點意外,明軍已經手握勝利,夜間混戰並不是什麼好的選擇。但在聽取了具體彙報後,他又釋然了。既然又出了象李有才這樣的叛將,能夠內應外合,自然要抓住這個機會。

“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安排,這傢伙的腦子倒是挺靈的。”朱永興摸着下巴想了想,謹慎地提醒道:“一旦有了信號,攻城時要小心一些,提防有詐。”

“殿下想得周到,末將這便去佈置妥當。”馬寶恭維了一句,告辭而出。

作爲沙場老將,這樣的提醒有些多餘,但朱永興身份擺在那兒,馬寶不介意裝得笨一些,把朱永興襯托得英明睿智。

“人心散了,清軍必敗無疑。”易成感慨地說了一句,將起草好的稿子遞給朱永興審閱。

朱永興略略看完,點頭讚賞。都說文人筆如刀,殺人不見血。看完這篇文稿,果然如此。

“尚逆還未授首,如何下場還不可知,等到事定再略作修改便可。”朱永興說完又不忘誇讚一句,“長史好文章,字字如箭,可令逆賊食不安,寢難昧。”

“殿下謬讚,卑職愧不敢當。”易成謙遜着,心中卻着實高興。

“孤當初出緬入滇時,兵不過數千,亦非久戰之輩。然於大廈將傾、內心惶恐之時,鄭家鼎力相助,助孤收攏殘兵,助孤通聲息於四方,實是功不可沒。”朱永興象是回憶般感慨起來,易成趕緊凝神細聽。

“疾風識勁草,板蕩知忠臣。隨孤於萬難之境中不離不棄的,孤都記在心中,亦希望能善始善終,兩不相負。”朱永興話鋒一轉,語氣變得有些低沉,“即便有行差走錯之時,孤念舊,依然能有所擔待。可若有意欺瞞,胡亂揣測孤的心思,行那暗室陰謀,孤王能容忍乎?”

易成心中一凜,眼見朱永興的目光已經移過來,頓覺後背發潮,趕忙躬身拱手道:“殿下英明睿智,宅心仁厚,豈能有人敢暗室欺心,瞞上妄行?”

“希望不會有啊!”朱永興將咄咄的目光轉向了窗外,意味深長地說道:“孤的心思,誰也不會全部瞭解。大明中興,卻也不再會是原來的那個大明。”

易成半驚半懂,張了張嘴,默然以對。

…………..

“大人,王爺有令,請將家眷移至王府,有重兵保護,可無後顧之憂。”一個班志富的親兵找到了苗文秀,如實稟報。

苗文秀愣怔了一下,隨即明白過來,臉色變了變,最終無奈地擺了擺手,說道:“知道了,我這就派人回府,接取家眷至王府。”

什麼重兵保護,什麼無後顧之憂,不過是把各將領的家眷作爲人質,讓他們死心賣命罷了。呸,苗文秀看着報信親兵的背影走遠,沒好氣地吐了口唾沫。看來李有才的反叛給尚可喜提了醒,敲了警鐘。如今城池陷落是早晚的事情,尚可喜是無論如何不會投降的,那些家眷作爲人質,也就只能給他陪葬了。

唉,還有別的辦法嘛?苗文秀左思右想,長吁短嘆了一陣,揮手叫過幾個親兵,便要派他們去搬移家眷。現在還只是通知,尚可喜還要假仁假義,沒有悍然派兵強行爲之,可如果遷延不辦。他便少不得要動粗了。

“大人。”很久不見的副將吳啓鎮帶着幾個親兵突然出現了,只是臉上汗跡斑斑,不知道是去幹什麼了,累成這個樣子。

“你上哪去了?”苗文秀瞪着這個知交好友。臉色不悅。

“大人。借一步說話。”吳啓鎮喘了兩口粗氣,伸手示意。

苗文秀疑惑地跟着吳啓鎮來到城下背靜處。還未開口,吳啓鎮已經沉聲說道:“我已經帶人把家眷移至隱秘地方,還有大人的。”

什麼?苗文秀大吃一驚,嘴巴張成o形。不可思議地望着吳啓鎮。

吳啓鎮苦笑一下,說道:“內城被破是早晚的事情,咱們倒是不怕死,可家眷何辜?我可只有一個兒子,才一歲。王爺也真夠狠的,不爲別人考慮,卻只要大傢伙陪葬。”

“你。你想反叛?”苗文秀的手握住了刀柄,身旁立刻有人逼上,卻是吳啓鎮的親兵。

“本來是想等等,可現在卻不得不反了。”吳啓鎮眼中寒光一閃。逼視着苗文秀,“王爺搬移家眷的命令已下,你我兩人的親眷久不至王府,你說他會怎麼想,怎麼做?”

苗文秀沉思着,手慢慢從刀柄上鬆開、垂下。他覺得似乎落入了吳啓鎮的算計,好象不得不反了。只是這種感覺一出,他倒覺得有些輕鬆,是終於能做出自己難以做出的決定,還是爲了家眷突然有了一線生路,他也說不上來。

“大人哪,乾等着便是全無生機,你、我,還有各家的父母妻兒。”吳啓鎮苦勸道:“反了的話,咱們可能會死,可家眷可保無虞呀!”

“爲什麼?”苗文秀有些不解地問道。

“有人證啊,證明咱倆立功反正。”吳啓鎮突然狡黠地一笑,說道:“我在外城留了人,應該知會了明軍。能不能成功無所謂,只要搞出動靜,讓明軍知道我反正了,死了又怕什麼。”

“原來如此。”苗文秀突然發現小瞧了這個副將的智慧,安排得不錯,在外城行將失守的情況下,能做到這些,這腦袋夠快的。

吳啓鎮不說話,注視着苗文秀,圍着苗文秀的幾個心腹也露出了殺氣。

“好,咱們反正。”苗文秀咬着牙迸出幾個字,頓時聽到吳啓鎮等人長出氣的聲音。

“可咱們人不多,還得快點動手,要等到尚可喜發覺咱們的家眷不見了,那可就晚了。”吳啓鎮略有些憂慮地說道。

能活着是最好,說得挺絕決,吳啓鎮還是想既能成功投降,又能保住性命。

苗文秀略一思索,放下糾結的頭腦也靈光起來,“先弄出點亂子,趁城門口的守衛驚慌失措時,咱們一擁而上,打開城門。看見沒,他們正想着堵城門呢!對了,你與明軍商量的信號是什麼?”

“點火爲號。”吳啓鎮說得很簡單,到底是時間倉促,他給留在外城的心腹的交代也不可能太複雜、詳細。

“嗯,記得南雄嘛,是怎麼攻下的。”苗文秀問着,得到吳啓鎮肯定的答覆後,接着說道:“便照此計行事,幾十名奸細都能成功,咱們至少,至少能有幾百人吧?”

當年,尚、耿二逆率軍翻越梅嶺進入廣東省境。在抵達南雄前,事先派了數十名間諜潛伏於城內,三十日除夕晚上放火焚燒鼓樓,趁明軍慌亂救火之際,打開文明門,清軍主力衝入城內,城遂告破。

“明白了。”吳啓鎮陰冷地一笑,示意幾個親兵跟着苗文秀,“我這幾個手下頗有些武藝,能保大人周全。嗯,咱們商議好,便分頭行事。”

苗文秀無奈地苦笑一聲,“從今以後,就別再大人大人的叫了。暫不提平日的交情,單隻今日你能想着我的家眷,我還能反害你不成?”

“苗兄能如此想,那是再好不過。”吳啓鎮嘴上這麼說,卻沒有招回監視控制苗文秀的親信,而是和苗文秀就如何行動迅速商議起來。

…………..

吳啓鎮雖然靈機一動,留下了兩個心腹之人在外城尋求與明軍的聯絡,但交代不詳,且不知道自己撤回內城後會被如何安置。明軍想抓住這個機會,便只能多佈置兵馬,哪裡出現情況,便從哪裡攻破內城。

望着黑黝黝的城牆,還有那城樓下的大門,哈布既有些緊張,又有些期待。明軍中賞罰條例不斷完善,以前純以首級論功過於片面,雖然沒有廢棄,但以完成任務作爲依據的新論功辦法逐漸盛行,獎賞並不比單純割取首級來得少。

作爲突擊隊的一部分,哈布知道如果成功,自己的官職便能再升一級。在新會,登城第一功的獲得部隊便是榜樣。不僅官兵各升一級,賞賜加倍,更得到了岷親王的召見,賜名“破新營”。

希望自己也能得此榮譽,並距離自己的夢想再進一步。哈布揉了揉有些痠痛的眼睛,再擡頭觀瞧時,一陣驚喜伴着城上的火光涌上了心頭。

…………

第88章 毒蘑第73章 小朝會第5章 寨子第16章 柔情蜜意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6章 無題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51章 死地則戰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06章 法陣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章 陌生之地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04章 報應第46章 火槍之威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06章 法陣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2章 響應配合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63章 攻掠遼東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49章 烽火燎原第6章 無題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40章 兩奸計議第6章 暹羅來使第91章 軍隊建設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66章 無題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4章 攻城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5章 寨子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章 安沛入甕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11章 結果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2章 無題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章 陌生之地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45章 大包圍第90章 援助水西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章 陌生之地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09章 得失,海戰
第88章 毒蘑第73章 小朝會第5章 寨子第16章 柔情蜜意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6章 無題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51章 死地則戰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06章 法陣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章 陌生之地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04章 報應第46章 火槍之威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06章 法陣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2章 響應配合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63章 攻掠遼東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49章 烽火燎原第6章 無題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40章 兩奸計議第6章 暹羅來使第91章 軍隊建設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66章 無題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4章 攻城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5章 寨子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章 安沛入甕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11章 結果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2章 無題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章 陌生之地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45章 大包圍第90章 援助水西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章 陌生之地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09章 得失,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