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巧取龍尾關

感謝飄塵適,Ж刀の魂Ф,二個人的陽光,嶸駿,龍馬123,紫刀布衣,fl陰gtree1,無名先生之能人,sunny-son,東靖家園,書友1308141722...念陶,嗚嗚...,莉zd01,達瑪等書友的打賞和月票,祝朋友們快樂幸福,事事順意。

這與後世果然大大不同啊!朱永興在親衛的保護下,登峰臨橋,四下觀察後不禁發出感慨。

想當年,他在遊覽此地風光時,天生橋已經被妥善地保護起來,並作了加固處理,兩端的崎嶇小路也被重新修鑿加寬並鑲砌了石階。而“天生橋”兩邊更是設了護欄,橋下的河水也修了水電站,遊人在這裡可以憑欄遠眺,發思古之幽情。而現在,走在“天生橋”上狂風勁吹,橋下驚濤駭浪,令人膽顫心驚,哪裡還能從容平靜地觀賞奇景呢?

而且,如果用炮猛轟,通過“天生橋”還是可能的,但沿着崎嶇的小路仰攻天風寺,那就絕對是一場噩夢。

顯然,對面的清軍也認爲敵人不可能從這裡突破。從望遠鏡中可以看到,防守對面山崖的清兵只有數百,而且臉色也顯得輕鬆。他們在等着明軍過橋,便箭矢齊下,使明軍在狹窄不過兩米多的橋上血流成河。

夏秋之季,有名的下關風還是要小一些,但朱永興並不想用屍山血海奪取天險。他命令少量明軍舉着盾牌向天生橋做了試探性的進攻,稍遇挫折便收兵而回。接着,他又把大部明軍調至山後,只留下數百人防守。做出了知難而退的姿態,以麻痹清軍。

月亮升上來了,夜色變得蒼白。暗影好象散了,到處都看得清楚了,甚至辨得出腳下一根根的草莖。壁立的山峰,從腳到頂。全是蒼黑的岩石。有些地方,非常突出,好象就要崩下來一樣;有些地方,又凹了進去,如同裡面有很深的巖洞,岩石上下的縫隙裡,到處長着枝椏彎曲的野生雜木和荊條,看來象巨人身上的粗毛一樣。再塗上一層蒼茫的夜色,就更加顯得兇殘嚇人。

朱永興啃着乾糧。喝着葫蘆裡的水,不時望向對面山崖。清軍燃起了篝火,更遠處的江風寺也有點點燈火。

不知道那支迂迴潛越的奇兵怎麼樣了,是繼續在跋涉,還是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地點,或是已經開始了偷越行動。不管怎麼樣,現在時間還早得很,朱永興勉強壓下心中的胡思亂想。閉上眼睛開始休息。

………

月光同樣照在距離天生橋十餘里的西面的山巒樹林上,人影在懸崖上晃動着。

在這裡望向對面。是象刀切般的齊刷刷的懸崖峭壁,可比這裡要低一些,但峽谷之間總有三十多丈。站在崖邊向下看,黑洞洞的深谷,巨石吊懸,陰風颯颯。刮肉透骨,嘩啦啦的急流聲衝入耳鼓。對面崖上的樹木被風吹得搖搖晃晃,喳喳亂響。因爲林梢的擺動,映射得好象所有的山都在搖晃。讓人覺得頭暈目眩,站立不住。緊張得手握兩把冷汗。

西南風啊,還不小呢!幾個炮兵測量着距離,估量着風速,認真商量了片刻,將小號的轟天炮調整着方向,然後裝填藥包,又把一塊契合炮口的圓形木板放進去,再就是一個鐵製撓鉤,撓鉤後面拴着長長的已經被水浸溼的粗繩。

十幾個明軍撐起了一個巨大的黑色布幔,以遮擋發射的火光,這是防備遠處的清軍看到的舉措。

一切準備就緒,炮兵點燃了導火索,片刻後,隨着一聲悶響,木板推着撓鉤飛出炮口,向着對面射去。

“拉,慢點往回拉。”撓鉤落了下去,也看不清是否刮到了樹木或岩石,一聲命令下達,幾個猛猛勇士開始用一個簡易的絞盤收緊綁在樹幹上的繩子。

粗繩被慢慢繃直,往回拉扯,總兵張國用和李承爵瞪大眼睛瞅着,希望一次便能成功。直到粗繩再也不動,三個壯漢也絞不動轆轤時,兩人才鬆了一口氣。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用小型的轟天炮發射拴着繩子的撓鉤,掛住對面山上的樹木,聽起來簡單得很,但真要想出來,卻並不是容易的事情。這就是思維的侷限,爲什麼有人通過不起眼的小事,就能搞發明創造,而有的人卻天天熟視無睹,就是這個道理。

朱永興的知識比這個時代的人寬泛得不知多少倍,智取華山知道不,襲取奶x頭山知道不,絕谷走鋼絲知道不,嗯,這個道理也是相通的。

“再過去幾個,然後再繼續拋繩子,不管刮沒刮住,都有人能幫着固定。”張國用轉向李承爵,用商量的口氣詢問道:“你看如何?”

“這個辦法最穩妥。”李承爵點頭稱是,又不忘恭維了一句,“張總兵不愧是跟隨殿下最久的將領,這細緻周密深得殿下用兵之精髓。”

張國用心中自有一種得意,殿下出緬入滇之時便投效,自認爲資格最老,戰功也著。而李承爵等人雖然在征伐安南時也有功勞,但卻不能和他們相比。

“李總兵過獎了。”張國用表面上還得表示謙虛,擺着手說道:“皮毛,只學到了一些皮毛而已。殿下之謀,神秘莫測,若想學到精髓,談何容易?”

“那是,那是。”李承爵連連點頭,倒是由衷地讚歎,“相關器物早已準備,殿下未下永昌,便已算到龍尾關,決勝千里,亦不爲過。”

幾個明軍將滑輪套上繩子,滑輪上拴一根稍細的繩子,下面則綁好繩兜。這樣一來,飛越深澗天塹便不用費力而驚心的攀爬,依靠自然的角度,人坐在繩兜裡。如騰雲駕霧般便飛了過去。然後這邊再用那根稍細的繩子把滑輪拉回來。把極度危險,極度困難的事情變得如此簡單,如此方便,恐怕也只有朱永興能做到吧!

一個瘦削的士兵率先坐進了繩兜,身上帶着些應用物件,順着繩子滑了過去。身影隱沒在對面的黑暗之中。

過了好一會兒,粗繩不斷晃動,顯然是過去的這個明軍士兵正在加固那邊的繩索。稍後,一點微弱的紅光在對面山崖上亮了起來,向着這面划着圓圈。

滑輪被迅速拉回,又澆上些油脂,一個個的士兵開始飛越天塹。等到過去了十幾個人,小轟天炮再次發出悶響,接連拋出五根大繩。被對面兵士加以固定後,人員偷越的速度大大加快。

事已成矣!張國用和李承爵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露出了笑容。天險啊,就這麼過去了。等到突然在天風寺側後發起進攻,再接應主力攻克天生關,這大功便到手了。

………

太陽還沒有升起,但空氣裡已瀰漫着破曉時的寒氣,草上也已掩蓋了灰色的露水。早起的鳥兒在半明半暗的雲空高囀着歌喉。而在遙遠的天際,則有着一顆最後的晨星正凝視着。有如一隻孤寂的眼睛。

已經將滅的篝火被添柴燒旺,水被一壺壺燒開,分發給參戰的官兵。一碗開水下肚,幾塊乾糧充飢,露宿山林的不適被衝去了大半,臨戰的興奮逐漸浸染身體。

儘管上半夜朱永興便得到了偷越成功的報告。但他知道要打響戰鬥,還需很長的時間。望山跑死馬,偷越地點離天生橋不過十里之遙,但卻要翻山越嶺,經歷很大的艱辛困苦。才能繞襲天風寺。

只是這種程度的跋涉攀登,可要比大軍翻越積雪覆蓋的蒼山,直搗大理要容易多了。

魏君重又舉起望遠鏡,觀察着對面,這已經是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重複了多次的動作,顯出了他心中的焦急。

朱永興淡淡一笑,看着炮兵把轟天炮依着山勢架好,直指天生橋對面的清軍陣地。亂炮轟擊之下,衝過天生橋當然是可能的。然後呢,蝟集於狹窄的區域內,沿着崎嶇難行的山路仰攻天生關?那個時候,火炮用不上,就算是用人命堆,恐怕也很難取得突破。

“風向,風速,要特別注意。”朱永興對前來報告的炮兵小隊長提醒着,“炮口應有所偏轉。”

炮兵小隊長領命而去,朱永興捧着手中的茶杯,暖着手,卻聽到魏君重發出一聲興奮的喊叫。

“殿下,殿下。”魏君重幾步跑過來,把望遠鏡遞給朱永興,叫道:“火,火光,在江風寺。”

朱永興急忙拿過望遠鏡,其實已經用不着了,火光雖不大,但在這裡也能看到見。只不過,用望遠鏡的話,興許能把情況看得更清楚一些。可是,朱永興感覺失望了,他暫時還判斷不出那火光是清軍燃着的,還是戰鬥引發的。

“殿下——”魏君重焦急地說道。

“稍安勿躁。”朱永興並沒有放下望遠鏡,嘴裡說道:“命令部隊,做好進攻準備。”

“是,殿下。”魏君重趕忙向下傳達命令。

“轟,轟…”爆炸聲傳了過來,雖然已不是很真切,朱永興卻立時知道江風寺的戰鬥確實打響了。雖然從元江出發時並沒有帶手榴彈,但也現做了一些需要用明火點燃的土炸彈,而在敵人防守的地方出現這種聲音,不用想也知道是怎麼回事。

“進攻!”朱永興立時起身,抽出寶劍向着天生關一指。

“開火!”早已準備停當的炮兵小隊長跳上一塊大石,高舉紅旗,猛地向下一揮。

“通,通,通……”悶響連聲,白煙升起,又旋即被風吹散。

十幾個黑色的炮彈飛過天生橋,能看清在空中被強風吹偏,但經過調整的發射角度最大限度地糾正了偏差,紛紛落在了清軍的陣地上。

片刻後,巨響一聲接着一聲,炸起了無數的碎石,比在平常土地上更顯威力。

待命的明軍吶喊上前,兩排刀盾手橫列於崖邊,火槍手排列於後,向着對面發出一排排猛烈的齊射。

不一會兒。轟天炮又是一輪齊射,這回打得更準,炸得更開。亂石激射,又紛紛落下,加上輪射不停的火槍,守衛天生橋的清軍被壓得擡不起頭。

鼓聲隆隆。身着重甲的明軍向前衝去,踏上了天生橋。雖然行動稍爲緩慢,但重量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下關風”的狂吹。

有清兵冒死阻擊,有明軍士兵墜落橋底,火槍的射擊聲夾雜着雙方士兵的慘叫聲,天生橋再次成了血腥的戰場。

風,在耳邊呼嘯。兩杆長槍從側上方刺來,直取百戶陳相鵬。而他的鋼刀剛從一個清兵的脖頸中抽出,已經沒有時間招架。他趕忙身子一斜,向旁邊撲去。

槍尖在肩甲上劃過,發出刺耳的聲音,掩護的火槍繼續射擊,一杆長槍頹然落地,另一杆長槍匆忙回抽。

陳相鵬伸手抓住槍桿借力,腳蹬一個石縫,猛地一躥。刀光一閃,將清兵的腦袋削下一半。然後。用肘部在石崖邊上一搭,合身一滾,翻上了清軍的陣地。

刀槍接連襲來,擊打在陳相鵬滾過的岩石上。一排火槍射來,慘叫聲響起,幾個起身砍殺的清兵非死即傷。在血箭噴濺中紛紛倒地。

陳相鵬不敢倉促起身,只是躺在地上翻滾着亂砍,卻不離崖邊,只爲後面的士兵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個明軍士兵被同伴託舉而起,剛剛露出石崖邊便把手裡的長槍亂砸亂刺。兩個清兵被擊殺,他也隨即被刺中肩膀,慘叫一聲倒了下去。

數個明軍再次踩着同伴的肩膀出現在崖邊,一通槍來刀去的廝殺後,有兩個明軍翻了上來。

火槍停止了射擊,陳相鵬趕忙旋身而起,和這兩個明軍互相倚靠,接連殺死了三個清兵,掩護着數個明軍再次登上崖頂。

崖頂的安全距離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明軍越過天生橋,再登上崖頂,與殘存的清軍展開廝殺。

“成功了。”朱永興的望遠鏡已經離開了崖上的戰場,通往江風寺的崎嶇小路上出現了一面紅旗,正在向天生橋快速移動,那是已經奪取了江風寺的偷越部隊派兵前來接應了。

朝陽在遙遠的山邊探出頭來,噴發出光焰。周圍的景物一下子流注了清新如燃的晨光,起初是鮮紅的,然後是大紅、金黃……那面紅旗被風吹得獵獵飛揚,在太陽的光焰下,紅得象火,彷彿正在熊熊燃燒。

……

走過黑龍橋不遠,便是通關的敵樓,書有“龍尾關”三個大字。樓上還有兩層,在樓檐口下懸掛着一塊橫匾,上書“龍關鎖鑰”。

車隊中的段琬兒擡頭看了看,不禁露出一絲苦笑。什麼禦敵防守、固若金湯,什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不過兩日工夫,便被明軍攻取,聽說還是岷殿下親率兵馬,從絕險之地天生關取得突破的。

唉,虧了自己還自以爲高明地獻計獻策,真是班門弄斧。其實人家心中早有妙策,自己的侃侃而談顯得多可笑。

段琬兒喪氣地垂下頭,悶悶地隨着車隊直入龍尾關。

龍尾關的街道上廝殺的痕跡並不重,天生關被襲取,對於守關清軍是致命的心理打擊。等到最靠近天生關的碉樓被攻取,城下的明軍通過雲梯可以順利地進入關城後,清軍便打開北城門,向大理方向潰逃而去。

天險哪,可以成爲戰鬥信心的憑恃,也能夠成爲喪失鬥志的主因。這就是朱永興所說的,險在心中的原因所在。

車隊並未在龍尾關停留,而是直出北門。除了朱永興率領的襲取天生關的部隊傷亡較大,也比較疲憊外,其他的部隊都還保持着不錯的體力,精神狀態也在連戰連勝的鼓舞下,很是飽滿。

兵貴神速。朱永興和晉王李定國、趙王白文選緊急商議之後,決定主力不做停留,出關直取大理。不到三十里的路程,今晚便可兵臨城下,給大理守軍更大的心理震懾。

騎兵已經追擊潰逃的清軍向大理而去,大部隊則稍作整頓後開始出發。朱永興雖然有些疲憊,但還是堅持着騎馬而行。已經不是長途行軍,便不用節省馬力,用腳丈量了。

在行進了五六里路後,趙王白文選便催馬來到了朱永興身旁,象是說閒話般地與朱永興聊了起來。

“這湖廣綠營,比甘陝綠營還要差上一些。”朱永興談着自己的感覺,“天險未破時,還能夠拼命廝殺,可一旦沒了憑恃,便鬥志喪失。”

“如果不是有騰衝之敗,甘陝綠營也是一支勁旅。”趙王白文選輕輕搖了搖頭,顯然對攻取永昌時,甘陝綠營的表現有些不屑,“滿洲兵,漢軍旗,三藩之嫡系兵馬,然後纔是各省綠營,其中甘陝綠營和湖廣綠營尚是戰力不錯的部隊。三藩之軍,又以三鬼最強,尚奸次之,耿奸再次之。”

孔有德既死,後繼無人,已無藩王之稱。而廣西的孫延齡,雖然也踞一省之地,但已經不屬於三藩之列。

“甘陝綠營還有一支勁旅,日後若對戰,尚要謹慎小心。”朱永興想到了貴州的趙良棟,不由得提醒道:“張勇,趙良棟,皆是名將,不可小覷。”

“張勇已敗在殿下手上,膽必喪矣。”白文選似乎有些不以爲然,也似乎在恭維朱永興,笑道:“趙良棟嘛,既在張勇之下,也不足慮也。”(未完待續。。)

第29章 再提議和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38章 三師相會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03章 總攻(三)第54章 再退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82章 無題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3章 綜合實力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78章 破路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47章 大戰(一)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17章 斷臂?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54章 再退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9章 決戰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1章 祖上榮光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94章 思考方法第95章 請兵助戰第92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24章 隨想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86章 疍家女第60章 會趙王第88章 毒蘑第57章 接駕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54章 赴廣東第89章 勝利第191章 新氣象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17章 斷臂?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17章 困局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87章 接戰(二)第48章 大戰(二)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5章 定情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46章 合擊之前第96章 死地難脫第2章 高平莫氏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95章 初印象第95章 初印象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57章 接駕
第29章 再提議和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38章 三師相會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03章 總攻(三)第54章 再退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82章 無題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3章 綜合實力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78章 破路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47章 大戰(一)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17章 斷臂?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54章 再退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9章 決戰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1章 祖上榮光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94章 思考方法第95章 請兵助戰第92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24章 隨想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86章 疍家女第60章 會趙王第88章 毒蘑第57章 接駕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54章 赴廣東第89章 勝利第191章 新氣象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17章 斷臂?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17章 困局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87章 接戰(二)第48章 大戰(二)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5章 定情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46章 合擊之前第96章 死地難脫第2章 高平莫氏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95章 初印象第95章 初印象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57章 接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