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僞造,詭道

感謝虎賁集團軍,sunny-son,jforce,Joe_z,w123q123,二個人的陽光,s6668885,灼熱至心,把盞龍血熱,小飛龍ぜ劍,xiaotang246,坦蕩俠客行等書友的打賞月票,祝朋友們工作順利,家庭幸福。

“蠢貨,蠢貨!”吳三桂將戰報摔在桌案上,氣得額頭上青筋亂跳,罵不絕口,“此何時也,不嚴加提防土酋,還敢前去赴宴歌舞。死不足惜,死不足惜,此等蠢才,真是死不足惜。”

劉玄初和方光琛對視了一眼,伸手把戰報取來,兩人展讀之後,都苦笑搖頭。

石林守將傅其棟是喪失警惕也好,是貪圖享受也罷,反正是被土官秦祖根以作壽爲名請去赴宴。只是這卻是場鴻門宴,歌舞未停,秦祖根一聲令下,土兵便蜂擁而出,不僅把傅其棟帶去的將官和親衛殺了個乾淨,而且使石林的防守軍中無將,指揮失靈。明軍趁勢襲攻,突破了清軍的防禦,直搗宜良,猛攻破城。

本來明軍在滇省全線展開頻繁的小規模的反攻,吳三桂並沒有太放在心上,而且他也沒有判斷出明軍的主攻方向。八旗兵主力北移黔省,前往征剿水西,只留下一千在昆明協助守城。吳三桂也正忙於調動兵力,以便平衡滇省的防禦,確保楚雄、昆明、曲靖這三座重城的安全。

現在的形勢卻是急轉直下,明軍佔領宜良,距離昆明城只有一百二十餘里。說是兵臨城下尚有些過份,但昆明已經直面威脅,卻是不爭的事實。

“僞宗室的王旗便在宜良,可見明軍主攻方向在東。”方光琛皺着眉頭分析道:“但若要直取省城,恐明軍尚力有未逮。”

“倒也不可輕敵。”劉玄初輕輕搖頭道:“我軍雖有精兵數萬。但分於三地,力量分散。昆明此時正是兵力最少的時候,焉知敵人不會趁虛來攻?或者——”

劉玄初停頓了一下,走到地圖上仔細觀瞧,猜測道:“或者敵軍的目標不是昆明,而是——而是虛晃一槍。然後兵鋒直指黔南。”

方光琛也來到地圖前,沉思了一會兒,不太確定地說道:“倒也不無此種可能。畢竟水西反叛,敵人藉此呼應,也屬常理。”

吳三桂見兩位謀士也莫衷一是,不由得頹然坐進椅中。嘆息道:“吾終是明白僞宗室之險惡用心矣,昆明、楚雄、曲靖這三座滇省重城,分明是其給我軍劃出的牢籠,困我軍於內,自是無力他顧。”

方光琛和劉玄初暗自點頭,這話說得沒錯,但清廷豈會明白這其中究竟。喪城失地。罪名不小,連滿洲將領也不敢輕易承擔。而這正是滇省清軍的弱點,兵分力弱,單憑一軍則守有餘攻不足,全軍會聚則有失城之危。

“早知如此,我軍當棄城聚師,數萬大軍無論是向西,還是向南,皆有可能擊破當面之敵,何至今日左右支拙。陷於被動。”吳三桂撫着額頭,既是痛悔,又是無奈。

劉玄初和方光琛相視搖頭,都知道吳三桂心緒大亂,所說的看似有道理。其實卻根本不可能。數萬大軍不要根據,一力向前,且不說糧餉如何保證,縱是擊破當面之敵,又豈敢深入?

“王爺,此時尚未到山窮水盡之時,何必過於憂慮。”方光琛勸道:“兵來將擋,水來土堰。敵人既從東來,可由昆明和曲靖出兵,夾擊來犯之敵。至於城防——曲靖暫無憂,省城卻不容有失,可從楚雄調兵。”

“那楚雄呢,敵若趁虛來攻——”吳三桂也沒擡頭,悶聲說道。

“明軍到底有多少兵力?”劉玄初突然開口問道:“若是遠超我軍,當圖自保,又何必考慮其他?既有餘力進取蜀地,又攻掠廣西,何以不大集兵力與我軍在滇省決戰?既知其險惡用心,在滇省空耗,有何益哉?王爺身爲雲貴總管,然若無兵可恃,又以何保存身之地?”

吳三桂猛然擡頭,瞪着劉玄初,雖然句句是實,但卻擊中他心底的要害,讓他有些惱羞成怒。若不是上有朝廷,若不是八旗兵監督……說得不好聽的話,他不過是滿人的奴狗,主人還不是怎麼指揮怎麼是。

方光琛也不知道劉玄初吃錯了什麼藥,愣怔了一下,趕忙說道:“玄初直言,卻是爲王爺着想,王爺當體諒其拳拳之心。”

吳三桂哼了一聲,轉開目光,沒好氣地說道:“滇省明軍,以滇西最強,僞王定國、文選皆是百戰宿將,手下怕不有四、五萬人馬?滇南、滇東每個戰區恐也有兩、三萬兵丁。然多爲新擴充的土蠻,若是堂堂陣戰,這兩大戰區亦難抵擋我大軍鋒銳。”

“若是加上蜀地與廣西的兵力,明軍怕是有十萬之衆了吧?”劉玄初微微抿起嘴角,說道:“真不知道——僞宗室是如何運籌,竟能保證錢糧供給,以一隅敵全國,倒也不落下風。”

方光琛暗暗踢了劉玄初一腳,強笑道:“僞宗室欺軟怕硬,錢糧多從孱弱小國強索;又以土地爲誘,引衆家土酋輸餉出兵;再有與西夷通商,鑄造銅錢,借糧於民……手段雖多,卻也是極限。只要朝廷大力支持,錢糧充沛,諸路兵集,必能滅此朝食。”

這就喪失信心了嗎?吳三桂心中暗自嘆了口氣,又想起一件糟心的事情。京城吳應熊派人傳來消息,董鄂妃死了,順治傷心欲絕,連日不能上朝。心理暗示是很厲害的,後面的三句讖語是否會應驗呢?吳三桂是個很迷信的人,心理由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爲什麼總有束手束腳感覺?難道僞宗室真有預卜之能,自己的每步計劃都盡在其掌握之中?吳三桂突然升起了這種有些荒謬的念頭。

雖然朱永興並不能確切知道清軍的動向,但依照着歷史大勢。他還是能約略猜測出一些端倪。比如清廷的戰略重心轉換,財政情況的好壞,吳三桂與清廷的心思,哪些人可資利用……這樣一來,他的判斷雖然不能說是百分之百正確。但也相去不遠。

所以,不光是吳三桂這樣的對手感到驚詫,連朱永興手下的將領官員時間長了,都對他有種莫測高深的感覺。

劉玄初心中失望之極,吳三桂依然執迷不悟、爲清廷賣命、與岷世子爲敵,再不是他心中的漢家英雄。所以閉口不言。

方光琛城府極深,對滿洲八旗棄滇入黔,名爲平叛,實則以漢制漢,不顧漢軍死活的做法亦非常不滿。此時形勢不利,一旦出錯計謀。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他明哲保身,靜待吳三桂做出決定。反正利害關係已經剖析清楚,既想使三城無事,又想擊敗明軍,哪有那麼容易。

況且,方光琛認爲通過他對僞宗室的瞭解。總覺得明軍還有後招,絕不是隻策反一個秦祖根那麼簡單。輕舉妄動的話,極有可能陷入更大的被動,而謹慎小心的話,又等於坐視明軍行動。

“棄城不可取。”吳三桂見兩位謀士都保持沉默,心中微怒,不悅地說道:“朝中大學士即將至滇,此時喪城失地,本王顏面何在?朝廷如何會全力支持西南?吾意已決,出兵作戰。擊敗敵軍。”

“王爺英明。”方光琛和劉玄初口是心非地躬身拱手。

吳三桂心中煩悶,擺了擺手,埋頭觀看桌案上的地圖,不再說話。

其實方光琛的感覺是對的,明軍的這次反攻策劃準備得非常周密細緻。將動用前所未有的各部力量,土官秦祖根和資拱的舉義配合不能說不重要,但卻不是最關鍵的一環。

………

已呈暗紅的太陽正要落下西邊山後,昆明至曲靖的驛道上由西向東奔來五匹駿馬,馬背上的騎手一個勁地鞭策着馬。他們來到驛站,滾鞍下馬,原來是一個虯髯軍官,約三十餘歲年紀,其餘四人是他的侍兵。

虯髯軍官跳下馬來,聲調高昂地嚷道:“好酒好菜端上來,準備快馬,我們要連夜趕路。”

驛丞見狀,知是昆明來的公使,忙帶着人加意張羅。都是忙慣了的行家,驛站中又常有準備,須臾間便將酒菜擺了上來。無非雞魚肉片,鮮蔬嫩菜,雖然沒有盛宴大席上那麼豐盛,卻是從行路人需求出發,烹飪得味美量足,十分可口。

驛丞親自爲虯髯將軍擺菜添碗筷,甚是殷勤,乃問道:“大人有何公務如此匆忙?”

虯髯軍官道:“某所辦者系軍機大事,切勿多問。這酒也不可多飲,只取一壺潤喉即可。”

驛丞會意,果然不復多問,下去不大一會兒,便端上一壺美酒,給幾個清兵都倒上一杯,然後退立一旁。

“好酒。”虯髯軍官一飲而盡,讚了一聲,伸手又倒上一杯,他的侍兵卻不敢多喝,喝完一杯,便挾菜吃飯,一陣咀嚼之聲。

驛丞輕輕抿了抿嘴角,眼中射出一絲陰冷的光芒,但旋即又恢復了略帶諂媚的表情。

“你——”虯髯軍官突然覺得頭暈眼花,擡頭再看驛丞時,已經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顫抖着手指向驛丞,腦袋已經亂成一團,喪失了思考能力。

驛丞嘿然冷笑一聲,用力拍了拍巴掌,幾個人拿着兵器繩索便涌了進來,撲向幾個清兵。幾個清兵還想反抗,一起身卻是天旋地轉,站不穩腳,被按倒在地捆綁起來。

最後進來的一個人臉色陰騖,也不多說話,直奔虯髯軍官,取過其身上的公文包袱。打開包袱,裡面裝的卻是一卷多層布皮包裹的圓筒公文。封紙用了平西親王大印,捲筒兩端用蠟封定。沒有絲毫猶豫,此人便削開封蠟,扯掉封紙,展開觀看,正是吳三桂發給曲靖清將的軍令。

“大人——”驛丞小心地在旁問道:“這幾個傢伙如何處置?”

“把衣甲剝下,然後拖到後面殺了,埋了。”情報司外勤科百戶何勇面無表情地伸手向下一切,停頓了一下,他又吩咐道:“張成、趙英壽留下。”

“明白了。”驛丞答應一聲,招呼着手下把五個昏迷沉睡的清兵衣甲扒下,拖了出去。

等到驛丞處理完幾個清兵,轉回屋中,發現何勇三人已經穿上了清兵的衣甲,正互相檢視,見沒有什麼破綻,才放鬆下來。

“先休息一晚,明早我們就動身去曲靖。”何勇伸手叫過驛丞,臉上露出了少有的溫情,仔細交代道:“我們走後,你們在晚上便撤退,莫要捨不得。走時留下火種,一把火燒了這驛站,在火中扔幾具屍體,做成意外的樣子。”

驛丞猶豫了一下,試探着說道:“大人,這驛站來之不易,足足花了大半年的時間——”

“此次行動如果成功,一座驛站算什麼?”何勇擺了擺手,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道:“就照我的意思辦。說起來,咱們也該去後方享享福了。葉大人都安排好了,路上有人接應,回去便有重賞。”

“明白了,小的定然遵照大人之令行事。”驛丞露出暢快的笑容,爲終於能脫離現在的生活而感到高興。

……

古代的通訊條件,爲情報司實施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收到書信後,根本沒有條件予以確認,特別是軍令,即便有疑議,也要遵令而行。

歷史上,吳三桂徵水西時,便因爲給貴州提督李本琛的進軍命令中,誤把六歸寫成“陸(大寫的“六”字)歸”,造成兩路軍馬聲援隔絕。三桂軍被水西軍困於龍場(貴州織金東),差一點兵敗身亡。

情報司有查如龍這位造假高手,水西激反安坤算是牛刀小試,此次更是大造假書信、假軍令。掐算着時間,伺機由情報司派人化裝成清軍信使,送給各路清軍,以擾亂清軍佈署。

其中送到曲靖的這封卻是很關鍵,爲此,情報司不惜廢棄一個費力建設的重要的情報點,更派出了精幹人員——百戶何勇及手下。本來葉虎要親自前來,卻被朱永興阻止。葉虎職務太高,知道的機密太多,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

吳三桂自以爲籌劃佈置得沒有問題,就算不能擊敗明軍,也不致使滇省形勢進一步惡化,卻不知幾封假書信,幾份假軍令,就足以使他的心血付之東流。

兵者,詭道也!不是吳三桂不明白,而是他沒有想到竟會有這樣的手段,所以,他輸得一點也不冤。

………

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11章 結果第200章 佔優第185章 情動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章 陌生之地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32章 賜名白族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12章 女考生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72章 血戰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21章 登陸山東第54章 再退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24章 授課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24章 海外助力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1章 杭州,西湖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0章 大勝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98章 我認得你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3章 召見羣將第81章 襲擾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03章 總攻(三)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71章 流寇戰術第78章 破路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章 鬥熊救美第17章 意外之難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47章 初勝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85章 情動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86章 接戰第154章 赴廣東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
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11章 結果第200章 佔優第185章 情動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章 陌生之地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32章 賜名白族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12章 女考生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72章 血戰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21章 登陸山東第54章 再退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24章 授課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24章 海外助力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1章 杭州,西湖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0章 大勝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98章 我認得你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3章 召見羣將第81章 襲擾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03章 總攻(三)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71章 流寇戰術第78章 破路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章 鬥熊救美第17章 意外之難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47章 初勝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85章 情動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86章 接戰第154章 赴廣東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