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訓誡,南征

鼓樂聲細細響起,昭武帝朱永興徐步走了進來,在殿門口略停了一下步,掃視一眼新科進士,又回頭看一眼跟在身後的內閣重臣,淡淡一笑,徑自上了設在殿中的須彌座。

司禮的是禮部尚書陳紹愉,見朱永興目視自己,忙一躬身,至御座前高聲道:“昭武元年恩科進士臚唱已畢。各新進士人跪聆萬歲聖諭!”

“萬歲!”

朱永興清了清嗓子,安詳地說道,“朕昨夜詳按了你們的履歷,二百四十名進士,出身寒素的佔了一百零七名,士紳鄉宦出身的佔了一百三十三名。這個數兒朕覺得很公道。”停頓了一下,他又款款說道,“子曰‘學而優則仕’,你們一步步到了這裡,已是‘學而優’了,這個‘仕’做得好壞,就要看你們自己了!是輔佐朕協理政務,做一名臣;還是爲朝廷撫綏地方,治理民事,調理民情,做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抑或是貪腐卑鄙,身敗名裂之後又受國法嚴懲?”

所有的人都把頭低伏了一下。大殿中靜極了,連殿外侍衛們躡手躡腳的走動聲都聽得見。

“但稟一顆公心,縱有些許差錯,朕亦不忍刻薄相待。”朱永興的話語在大殿上回蕩,“科舉選士,本是朝廷論才盛典,然以往總要編出什麼師生情分,門生以爲中選是考官恩義。取中了,只記得我是某科進士,某某是恩師。某某是同年。從這個‘私’字上去尋恩,於是便結朋黨,便徇私情。不徇綱常,不諳大理,不念君恩,什麼無禮非法的勾當都做出來了。若按着這個私意去做官,記住,你難逃朕之洞鑑,難逃國家法度!”

內閣官員有幾個微微皺眉。見朱永興連篇累牘辭色俱厲一番訓誡,本來極喜極熱鬧的一場大典。弄得人人心情緊張,頗覺有些不妥。

“既公且忠又明,這便是個好官。榮華也由得你,富貴也由得你。封妻廕子也由得你——因爲該取的榮貴是天賜你的,益國益民益自己,朕也樂得給你。若是私心自用,貪贓枉法,殺頭也由得,坐牢也由得,抄家流放也由得——咎由自取,朕也絕不寬容!”說到這裡,朱永興淡淡一笑。又道:“今天是你們喜慶日子,不要怪朕說這些個,朕是爲你們好。嗯。就這些,朕希望你們都能實心任事,公忠體國,在史書上都能留名後世。”

陳紹愉趕忙上前高聲道:“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

“臣——劉繼英!”狀元劉繼英顫聲答應,起身向御座行三步,行三跪九叩大禮。小心翼翼從袖中取出黃綾封面的謝恩摺子,乍着膽子展讀道:“賜進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劉繼英等。誠煌誠恐稽首頓首上言:伏以風雲通黼座,太平當利見之期;日月麗亨衢,多士協匯徵之吉。書思亮採,羣瞻聖治日新,拜手颺言,共睹文明丕煥。龍章秲揚,人知稽古之榮,燕賚頻頒世仰右文之盛……”

他朗朗而讀,越來越是流暢順口,但朱永興卻全無心思捉摸這些奢華粉飾到極處了的狀元文章,何況也聽得費勁,只好耐着性子面帶微笑苦忍。

而那劉繼英,越發抑揚頓挫語調鏗鏘,隱隱有金石之音:“……伏願學懋緝熙,德隆廣運。風同八表,珠囊與金鏡齊輝;福應九如,華祝偕嵩呼並獻。重熙累洽,和氣常流。敷天裒對,合麟遊鳳舞以呈祥;萬國來同,紀玉檢金泥而作頌!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衆進士就等着這“以聞”二字,聽劉繼英唸了出來,忙都伏身叩頭道:“臣等恭謝天恩!”

“罷了。”朱永興笑容滿面,接過女官轉呈上來的謝恩表,展開裝模作樣看了看便放在一邊,盯着劉繼英說道:“劉繼英,時事策論寫得相當好,敢言,且有深度。嗯,不愧狀元手筆,文章做得很看得過了。”

“臣不敢謬承金獎。實是昨夜與一甲二名進士臣陳韶,一甲三名進士臣王正南三人合議,以臣主筆而成。”

朱永興笑着點點頭,說道:“商量的好文章,花團錦簇一般。不過呢,這文章好只能證明學識,卻未必證明能力。國家劫後中興,諸事都有改變,你們在翰林院要虛心學習,早日爲官,朕可是急等着你們這些棟樑之材來輔佐呢!”

“臣等定不負萬歲期望……”

朱永興笑了笑沒再言語,端坐着靠在椅背上,神色已變得莊重,良久才道:“很好,都下去吧!”

“萬歲!”

兩百餘人齊刷刷叩下頭去,剎那間,丹陛大樂大起、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種種宮樂聲中,禮部官員披紅戴花擡出蟠龍金榜,一色紅底貼金黃字——這纔是朱永興親筆書寫的正式皇榜,由禮部侍郎親自護送,一甲三名緊緊隨榜而行,開午門正中而出,官員早於街道上搭好了綵棚,爲鼎甲遞酒簪花——所謂“御街誇官”,再赴禮部宴(瓊林宴)種種繁華勝境一應故事也不須細述。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朕卻說了些煞風景的話。”進士們退下,朱永興輕輕搖了搖頭,對衆位官員苦笑道:“可這吏治啊,事關國家興衰,事關百姓福祉,朕卻不得不羅嗦幾句。”

“萬歲聖明。”吏部尚書劉佐宸上前奏道:“響鼓不用重錘,這些讀書人聽萬歲金語,日後定然勤公忠廉。”

“朕的話就那麼管用?”朱永興笑着擺了擺手,輕輕一嘆,“以法懾之,監督到位,要保證吏治清明,就必須常抓不懈啊!嗯,這事就說到這裡,朕不日就要起駕,諸位愛卿,咱們先把要緊事都處理好吧!”

靜寂了一下,吳三桂上前躬身奏道:“啓奏萬歲,微臣已準備停當,何日南下,還請萬歲聖諭。”

吳三桂南下,是作爲兵部的主官,帶着總參謀部的軍事計劃,轄制殄朔、伐朔兩軍,先攻安南,再圖呂宋。這看起來象是放權信任,但實際上卻是把吳三桂置於南方,與北方的蕩朔軍遠遠隔離。因爲殄朔軍、伐朔軍是劉體純和馬惟興的部屬,正常命令可以執行,若是想有異動,他們可不會聽吳三桂的。

朱永興沉吟了一下,說道:“再等些時日吧!朕啓駕北上的消息先放出去,對安南鄭氏興許有麻痹作用。另外,臺灣鄭經似有退讓之意,你若南下,似乎逼得他們太急了。”

吳三桂恭身領命,剛要退下去,朱永興又開口問道:“吳愛卿,關於北京軍區和東北軍區的聯合行動,總參謀部可制定出了計劃?雖然朕是主張春耕之後再進攻,可也是紙上談兵,你們經驗更豐富,是個什麼意見?”

春攻破耕種,秋攻破收穫,通常來說,這是兩個展開軍事行動的標準時間。真打假打不說,敵人總要動員吧,動員便無暇耕種或收穫,糧草便可能出現困難。

“啓奏萬歲,總參謀部尚未最後定論。”吳三桂想了想,說道:“微臣以爲萬歲所主張的乃是正道勝途,目光深遠,可依此而行。”

春季進攻,固然可以破壞滿清的正常春耕,但從目前物資囤積的數量來看,出動的兵力將會有限,難以形成壓倒性優勢。而再等段時間呢,物資糧草充裕了,出動的兵力多了,軍隊也有了更多的訓練強化時間。

而朱永興的想法和立足點與旁人有所不同,所以,他在這兩者中選擇後者。因爲對滿清的進攻,由於雙方實力對比所發生的逆轉,而性質發生了變化。對於明軍來說,破壞春耕,騷擾襲擊,已經有些小家子氣了。朱永興認爲,以後對滿清的作戰目的將主要轉變成收復失地,逐步壓縮。

也就是說,你耕種吧,反正在收穫前只要光復了這片地方,你們也是顆粒無收。而從今年開始,明軍的進攻便會少而重,攻取一地便佔領一地,把滿清殘餘一直向北壓迫。將滿清殘餘逼向自然環境更惡劣的北方,一來可耗其實力,二來也拓展了京師的安全範圍。

其實,怎麼打都是滿清處於劣勢,只不過是着眼點不同,觀念轉換的早晚,以及局部與全局的考慮不一樣而已。

朱永興是希望採取階段性的重拳,一拳一拳打得滿清步步後退;前線將領呢,則從常理出發,認爲這個時機不錯,就算不能光復失地也要讓滿清忙乎起來。

“那就再等等。”朱永興覺得破壞敵人耕種,自己這邊也等於是耽誤了時間,“讓兩大軍區繼續抓緊軍屯,別耽誤了春耕。至於滿清,讓他們種,咱們攢足力氣,準備去收就行了。”

“萬歲英明。”吳三桂想笑又忍住了,躬身退下。

“法蘭西那邊又運來一批戰馬,吳愛卿去挑選兩匹。”朱永興沉吟一下,開口說道:“南征,既是開疆拓土,亦是以外補內,關係非小。吳愛卿好生去做,待凱旋迴轉京師,朕賜你紫禁城騎馬,吳應熊着晉爲世子,可選子孫一名恩蔭貢生,隨皇家宗室陪讀待選。”

“萬歲!”吳三桂忙提袍角跪了下去,叩頭說道:“萬歲如此榮寵,臣何從克當——”

“就這麼定了。”朱永興擺了擺手,笑道上:“功過分明纔是明君嘛!”

……(未完待續)

第63章 攻掠遼東第68章 慷慨秦腔第81章 襲擾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97章 唯一生路第69章 軟實力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45章 大包圍第81章 襲擾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71章 慘烈第24章 烽起石屏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7章 元江宣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12章 兵潰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83章 北望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95章 初印象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72章 退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55章 滇緬戰事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57章 接駕第101章 夜談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80章 京師大亂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61章 縝密分析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17章 斷臂?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7章 元江宣慰第72章 退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02章 轟擊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17章 斷臂?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27章 詐取緬關第69章 勳章,土地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71章 慘烈第25章 山東攻略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99章 接戰第51章 渡河,渡河第74章 貪心不足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30章 無題第93章 三馬來會第38章 三師相會
第63章 攻掠遼東第68章 慷慨秦腔第81章 襲擾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97章 唯一生路第69章 軟實力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45章 大包圍第81章 襲擾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71章 慘烈第24章 烽起石屏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7章 元江宣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12章 兵潰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83章 北望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95章 初印象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72章 退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55章 滇緬戰事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57章 接駕第101章 夜談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80章 京師大亂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61章 縝密分析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17章 斷臂?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7章 元江宣慰第72章 退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02章 轟擊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17章 斷臂?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27章 詐取緬關第69章 勳章,土地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71章 慘烈第25章 山東攻略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99章 接戰第51章 渡河,渡河第74章 貪心不足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30章 無題第93章 三馬來會第38章 三師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