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金殿傳臚

春天,大地從冬寒裡甦醒復活過來,被人們砍割過陳舊了的草木楂上,又野性茁壯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培,它們就在風吹雨澆和陽光的撫照下,生長起來。遍野是望不到邊的綠海,襯托着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種種野花,一陣潮潤的微風吹來,那濃郁的花粉青草氣息,直向人心裡鑽。無論誰,都會把嘴張大,深深地向裡呼吸,象痛飲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

“這就是咱家的田地。”老孫頭敞開了小半拉棉襖,指着面前的一片耕地,招呼着家人,“今年先來五十畝,明年看情況再申領。”

臨近開春,北方的流民開始申領土地,從大城鎮中遷徙出來。農具、種子都由官府登記發放,流民可按每人每天一斤雜糧的標準從官府領取口糧,這些都算是從官府借的,還有銀行發放小額貸款,償還期爲五年,不記利息。以村爲單位,又調了些騾馬牲口,統一使用,以提高生產效率。

而各種賦稅或減或延,總之是先讓流民有緩一緩的時間,穩定住社會秩序,並儘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減輕財政負擔。

當然,政府推出種種惠民政策的同時,也有着種種的硬性規定。種什麼作物,由官府決定;每十畝地必須有半畝種苜蓿,而苜蓿成熟晾乾後,將作爲今年的田賦。

在這樣的硬性規定下。北地今年在黃河以北不會種一顆麥子,除了番薯、土豆,便是南瓜、玉米。高產和耐旱作物的推廣種植。能夠把氣候的影響降到最低,再怎麼也不會辛苦一年卻顆粒無收。

生活水平是一步步提高的,先吃飽再吃好,政府能做到這種程度,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而對北地百姓來說,從苦難中解脫,這些政策便已經足夠讓他們難欣鼓舞了。

有自己的田地。是農民最大的希望和夢想,而農民恰恰是那個時代人數最多的社會階層。戰爭摧垮了原來的秩序和所有制。在重新分配時,倖存下來的人們自然會享受到勝利的福利。

“可還不是咱家的呢!”老婆子心裡喜歡,卻故意擰着說道:“還上官府借的,還要交好幾年賦稅。這田地才歸了咱家呢!”

“那也不是很難哪!”老孫頭白了老婆子一眼,說道:“別忘了,咱是軍屬,現在就有十畝地是咱家的,其他的也交不了多少賦稅。”

“爹,我覺得咱家申領得有點少。”老大四下瞅着,看出了問題,指點着說道:“明年要再申領,可就不是一片了。說不準給安排到挺遠的地方,耕種起來麻煩。”

先交通要地和大中城鎮周邊,再逐漸向偏遠地方安置。這是政府的統一規劃。你申領一塊,我申領一塊,自然不可能在田地周邊預留出空地,以供日後申領,老大說得確實是這個道理。

“那,那也沒辦法。”老孫頭搖着頭。今年是個什麼收成,誰心裡也沒底。要的多就繳得多。

什麼事情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讓北地流民耕者有其田,有儘快恢復生活的希望和盼頭,歷史上沒有哪個政府做得比現在更好。要知道,這可是在韃虜未滅,戰爭未止的情況下推出的政策。在明末崇禎帝的時候,形勢也比較相象,但那可是加賦加賦再加賦,可不管餓死多少老百姓。最後兩頭都沒搞好,韃虜日盛,民衆蜂起,兩股合力滅亡了明朝。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朱永興的治政思路已經完全改變,寧可將戰爭緩一緩,也要把內部先搞好。

北地緊張忙碌,從書院和南方調來的官員都領了實缺,能不稟持聖意,兢兢業業嗎,這破而後立的重建,可正是撈取政績的好時候;民衆百姓也有了希望和盼頭,忙着安家落戶,忙着春耕生產。

而南京,在行將結束首都地位的時候,也正在經歷着最後幾件大事。其中之一便是科舉,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在進行,很快便出了結果。今天,正是進士們殿前傳臚的日子。

朱永興改了早朝的時間,便是連串的反應。按祖上的規矩,金殿傳臚應該是在凌晨五鼓開始的,現在也改到了早上八點左右。

因爲北地新復,考生不多,或者說有很多人因爲附逆而暫時沒有資格。所以,此次恩科取進士二百四十名,並不同於以往三甲進士三百六十名之數。

這些新科進士由禮部司官引領,狀元居首,次弟跟着榜眼、探花等二百四十名殿試三甲進士,腳步雜沓着由午門而入,便見遠處大殿高矗,道路兩旁御林軍士一個個挺胸凹肚腰懸佩刀,釘子似地站着。

新進的“貴人”們都是一噤,連腳步都放輕了。人們緊張中帶着亢奮和肅穆,還沒有登上大殿月臺,似乎便已感受到九重天闕制度的莊嚴和皇家風範的森肅。

禮部司官將進士們帶到殿前便示意停止——這都是昨日反覆交待過的,所以一句話也不用說,一個手勢衆人便都停了下來。進士們一言不發,盯着大殿,想象着即將到來的恩遇和榮寵,感念自己寒窗孤燈十年辛苦終於有了個結果,心裡都是撲撲直跳,品不出個滋味。

不大工夫,禮部侍郎小心翼翼地退出大殿,走至衆人面前南向立定,朗聲說道:“奉聖諭!”

“萬歲!”

進士們黑鴉鴉跪了一地,靜得一聲咳痰不聞。

禮部侍郎款款說道:“着由第四名進士丁墨華唱名臚傳,覲見聖顏!”

“微臣領旨!”丁墨華爬跪出來,向大殿叩了頭,雙手接過禮部侍郎捧遞過來的名單,起身又向大殿一躬,這才轉身高聲唱名,“劉繼英、陳韶、王正南……”他的聲音有些發顫,但讀過二十幾個人姓名後,也就自然了。

這就是殿前臚傳,唱名完畢,狀元頭一個,帶着榜眼探花躬身趨步魚貫而入,低着頭在宮內女官指定的地方肅然跪了,好半天才算妥當。人們屏息等着,已是脊背手心都出了汗。(未完待續)

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60章 會趙王第186章 疍家女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64章 計議第33章 無題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51章 戰後佈局第2章 鬥熊救美第4章 攻城第47章 初勝第26章 初涉殺場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5章 寨子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51章 渡河,渡河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42章 會晉王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0章 急躁,伏擊楔子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1章 祖上榮光第83章 棄城之議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0章 慷慨陳詞第265章 兵至南京楔子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28章 拉英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97章 唯一生路第89章 勝利第69章 雨季之威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章 無題第10章 大勝第36章 領悟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38章 廣國公第26章 提點第88章 毒蘑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82章 無題第52章 縴夫,規矩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92章 舉棋不定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91章 新氣象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47章 初勝第124章 授課第39章 兵臨大理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95章 初印象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68章 慷慨秦腔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00章 佔優第27章 詐取緬關第91章 外交,內政
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60章 會趙王第186章 疍家女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64章 計議第33章 無題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51章 戰後佈局第2章 鬥熊救美第4章 攻城第47章 初勝第26章 初涉殺場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5章 寨子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51章 渡河,渡河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42章 會晉王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0章 急躁,伏擊楔子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1章 祖上榮光第83章 棄城之議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0章 慷慨陳詞第265章 兵至南京楔子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28章 拉英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97章 唯一生路第89章 勝利第69章 雨季之威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章 無題第10章 大勝第36章 領悟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38章 廣國公第26章 提點第88章 毒蘑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82章 無題第52章 縴夫,規矩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92章 舉棋不定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91章 新氣象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47章 初勝第124章 授課第39章 兵臨大理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95章 初印象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68章 慷慨秦腔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00章 佔優第27章 詐取緬關第91章 外交,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