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兵至南京

在圍困南昌的同時,明軍派出魏君重所部,由南昌北上,攻取九江,截斷武昌至南昌的增援之路。魏君重名義上是率領的滅朔軍的一個師,其實他這個師屢經戰鬥,已經擴充至近三萬餘人。朱永興的意思很明顯,魏君重所部是早晚要獨成一軍的。他的這個想法也早通報了魏王馬寶,讓馬寶再從閩省和贛省百姓中招募一師,補足滅朔軍的差額。

若論明清兩國的地域,明朝還是處於劣勢;但要論動員能力,以及民衆參與支堅的熱情,清朝則是遠遠不及。湖廣士紳捐輸的糧食,光復區百姓的踊躍支前,使明軍的後勤壓力大爲減輕,且士氣高漲。

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二十一,在沿途民衆的傾力相助下,三十餘門重炮運抵南昌城下;十二月二十二,坑道施工業已完成,開始填裝火藥。

十二月二十三日凌晨,南昌西城牆在兩聲轟然巨響中垮塌,嚴陣以待的明軍立刻吶喊衝鋒,從兩個缺口處蜂擁入城。激戰至下午三時許,南昌城內的清軍被全部肅清,都統穆佔被擊斃,所帶滿蒙兵將被盡數斬殺。

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永興在南昌城內接到了魏君重的急報,九江已下。至此,武昌的上游、下游皆被明軍所控,基本上失去了重地的意義。

而明軍繞過武昌的戰略行動獲得了巨大成功,沿江東進便是南直隸的上游咽喉——安慶,只需拿下安慶,便可控制長江及準河,是以取南京必先得安慶。

當年鄭成功由長江入攻南京,主力攻下鎮江後屯於南京城下,以張煌言率偏師往攻安慶。張煌言船不足百,兵只兩千,除了收復安慶之外,周圍四府十餘縣亦盡落入他手,一時間局面大好,只可惜鄭軍主力一敗,安慶等地亦不可守,也只得急忙後撤,將這些府縣歸還於清兵之手。

一道道諭令從南昌飛出,快馬加鞭送往各處。各部明軍紛紛而動,大決戰終於拉開了帷幕。

十二月二十六,經過兩日休整的蕩朔、殄朔兩軍由南昌出發,走九江,東進下游的重鎮安慶。

十二月二十七,魏君重率部由九江西進,兵逼武昌;同時,嶽州的徵朔軍,荊州新成的討朔軍,以及長江水師,一併向武昌壓去,合擊已被孤立的這一清軍集團。

十二月二十九,閩省滅朔軍兵出分水關,由蒼南、平陽、瑞安直取溫州;靖海侯鄧耀率分艦隊開至溫州外海,並於溫州以北的樂清佯攻登陸,予以配合。

永曆十七年,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一月二日,鎮海伯楊彥迪、建平伯鄭纘緒率兩千餘艘戰船由崇明出動,直入長江。在南通江面,破朔軍借船南渡長江,水陸大軍直指清軍第一道江防——江陰。

一月五日,明軍進至江陰,清朝文武官員憑城扼守。明軍水師先破江上工事,然後駛近城池予以炮轟,破朔軍趁勢猛攻,江陰小縣,一日而下;八日,明軍進抵瓜州,陣斬清遊擊一名,敗敵滿漢兵馬數千,炸斷攔江鐵索,摧毀鎖江防線“滾江龍”,焚燬清軍江上浮營(又稱木城)三座,使清方苦心經營的江防工事全部瓦解。同一天,明軍攻克瓜州,清操江巡撫投降。

一月六日,西路明軍一改幾日來不急不緩的推進速度,晝夜倍道,兼程而進,直逼安慶。而作爲奇兵突出的一部明軍騎兵,事先化裝成清兵模樣,由高得捷率領,先於大軍詐開城門,安慶清軍驚慌失措,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數千之衆竟出東門倉惶而逃,安慶乃下。

一月十日,西路明軍正繼續東進,已有蕪湖等地官紳派人送來密信,通報納降歸附的消息;明軍以不足一千的騎兵先行,於一月九日收復蕪湖;一月十日,長江水師一部衝破武昌江面,前來會合,並通報武昌正被三路明軍圍攻,城內清軍有棄城北竄的跡象。

一月十一日,明水陸大軍在鎮江銀山大破清江寧派來的援兵,清鎮江守將與知府獻城投降。十三日,先鋒舟艦已進抵南京城下。

一月十五日,明軍西線軍團於當塗與東線哨船會合,從而基本上形成了東西會師,截斷長江,合擊南京的戰略意圖。

從攻克南昌到東西會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明軍長驅直進,幾乎沒有經過什麼大戰。

按後來的歷史記載:“帝御駕親征,王師所至,江之南北相率來歸。郡則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縣則當塗、蕪湖、繁昌、宣城、寧國、南陵、南寧、太平、旌德、貴池、銅陵、東流、建德、青陽、石埭、涇縣、巢縣、含山、舒城、廬江、高淳、溧水、溧陽、建平;州則廣德、無爲以及和陽,或招降,或克復,凡得府四、州三,縣則二十四焉。”。

取得這樣巨大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清軍在長江下游的兵力單薄,三個重兵集團一在南昌被殲滅,一在武昌被圍攻,一在江浙被滅朔軍牽制;二是當時反清復明勢力的社會基礎還相當大,各地紳衿百姓不忘明室,明軍於西南崛起並屢戰屢勝,使他們重燃希望,盼之久矣;三是明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使士紳百姓簞食壺漿,傾力相助。

而明軍的戰鬥力,以及動用的大軍,更是遠超當年鄭成功所發動的長江之役。不算其他戰場予以配合的明軍,東西會師之後,陸軍便有殄朔、蕩朔、破朔三個軍,以及一直擔任朱永興近衛師的靖朔軍第一師,再加上水師陸戰隊,已經超過了十三萬之衆;水師更是有兩千餘艘大小船隻,官兵兩萬餘人。在裝備上,明軍擁有的火槍火炮的數量和威力更不是當年的鄭軍可比。

此時明軍兵抵南京,形勢與鄭成功長江之役時又大不相同。上游州縣、水路多爲明軍所控,不必象當年鄭軍,擔心清軍由這個方向趕來增援;明軍水師更爲強大,炮火更猛,清廷想從北方增援,如何渡江,便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而江浙清軍固然能夠回援,卻要面臨被滅朔軍銜尾追擊的危險,且要盡棄江浙要地。

這個時候便看出之前穩步進取的好處了,周邊無強敵,進抵南京城下的明軍可以說是後顧無憂。當然,清廷在江浙不斷投入兵力,此時南京的清軍數量也要多於長江之役時,有一萬有餘。而在明軍勢如破竹般向南京逼進的時候,爲了保衛南京,南京的江南總督郎廷佐不惜以放棄部分州縣爲代價,從附近地區調集一切可用的軍隊,同時向清廷發出十萬火急的求援奏疏。

“自海逆於京口得志後,賊勢大盛,於十三日,已溯江逼近江寧。時因城大兵分,力薄難支,懇請速從京師調遣大兵前來,方可恢復,大江兩岸城池亦不致失守。”

“賊兵水陸二十餘萬、戰船兩千餘艘,猖獗之勢更勝鄭逆。現攻下鎮江、太平、寧國等府,浦口、六合、丹塗(當作丹徒)等州,欲攻圍南都,危如壘卵,乞發大兵南下救援撲滅,免致燎原焰天”。

郎廷佐的奏疏或有誇大之嫌,但此次明軍進攻南京的兵力和氣勢確實強大,使其惶恐難安,以致在奏疏中發出窘迫之語。

但些時求援已經晚了,朱永興不會犯鄭成功那樣的錯誤,更知道太平軍是如何攻破武昌和南京的。城牆雖高大堅固,依然難擋爆破之術。

一月十九日,朱永興駕臨南京城下。此時,殄朔軍在獅子山立營,蕩朔軍於雨花臺駐紮,破朔軍屯紮西南角,並沒有四面合圍南京。這是吸取了鄭成功失敗的教訓,十餘萬大軍雖然佔據壓倒性優勢,但明代的南京城垣周圍非常廣大,要將南京包圍得水泄不通,是有困難的。且分兵則勢弱,當初鄭軍分營圍城,便是被清軍分頭擊破的。

最多七天破城,能有多少清軍入城增援?朱永興趕至獅子山,立刻召集各軍將領進行了戰役部署,命令各軍工兵集中起來,全力由靜海寺、天后宮開挖地道,突破口即是城北儀鳳門。同時在城南雨花臺附近架設炮兵陣地,作爲佯攻掩護。又命水師和陸戰隊並陸軍一部進攻江北的江浦、浦口,阻遏江北清軍的增援。

爲什麼要急着攻破南京?在朱永興與參謀們的推演中,還有一個方案,便是故意拖延,待江南之敵全聚於南京後再一鼓全殲。但朱永興記得一句話,叫夜長夢多。

如果能儘快攻取南京,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而且在政治意義上有巨大的影響。南京一下,然後分兵四出,仍在觀望之中的清綠營官兵和更多的漢族官紳必然反正來歸,頑固不化者則聚而殲之,明軍即可迅速佔領江南,從而形成與清廷一輪新的對峙。

該緩時緩,該急時急。朱永興要在開春前解決江南戰事,不耽誤春季耕種,以備明年大舉北伐。所以,在有利態勢達成之後,立刻兵行如火,展開了雷霆萬鈞,並是蓄謀已久的推進和攻勢。

可以說,到目前爲止,明軍各部在接到諭令後的配合是默契的,都在發揮着作用。如果因爲要追求過度完美,而喪失了最後的勝利,那朱永興是永遠不會原諒自己的。

軍議已畢,朱永興帶着幾名高級將領和親衛登上獅子山眺望,不禁慨嘆道:“虎踞龍盤?莫不是諸葛亮虛言欺騙孫權?看這山,既不高,且山勢多平緩,易攻難守。北面被視作天險的長江又是江面開闊,流勢亦不急。若是在此山上架起重炮,轟到城內當無問題吧?”

從軍事角度來說,城外的山、河對保衛南京作用不大。宋朝時擋不住趙匡胤的大軍;在明朝也擋不住清軍的攻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一片隆幡出石頭”的原因吧!

敘國公馬惟興也仔細觀察了一番,點頭贊同朱永興的品評,“這南京城啊,只是城牆高且厚,卻無其他可守之處。不過,風景很好,聽說有很多遊玩之處。”

南京可以說是古今文化薈萃之地,自然景觀、人文古蹟點綴其中,用“城在園中”一詞形容最爲恰當。南京古城中有玄武湖;城東有明孝陵、靈谷寺等;城南有夫子廟、烏衣巷、瞻園等;城西則有清涼山、石頭城、莫愁湖。

“待江南戰事一了,汝自可暢遊一番。”朱永興笑着點了點頭,說道:“首先破城的榮譽呢,就交給殄朔軍了。”

“殿下放心,克屬神京,非我軍莫屬。”馬惟興用力地揮了下手臂,笑道:“閒的太久了,倒讓小輩出盡了風頭,連這殄朔軍的名頭也不響亮。呵呵,末將這般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可得抓緊時間哪!”

“這話說得不對。”朱永興環視了一圈周圍的高級將領,淡淡地笑了笑,說道:“你們也是如此想嗎?”

“回殿下。”胡國柱拱手道:“江南勝局已定,北方的韃虜失去了財賦之地,又能蹦躂幾時?末將等想建功立業,便要趁早趁快。”

“韃虜之滅不過兩三年的時間,這點說得不差。”朱永興點了點頭,正色說道:“但國家就此便安定了?西北有蒙古諸部,頗有些野心勃勃的傢伙;東北有沙俄覬覦,蠶食我大明疆土;海外呂宋,西班牙人屠我同胞。國戰若勝,也不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你們哪,眼光要放長遠,爲國征戰的機會多着呢!”

蒙古諸部,衆人倒能理解,至於沙俄和西班牙,則知者寥寥。但朱永興的意思很明顯,打敗韃虜並不是結束,開疆拓土,四處征戰是肯定的戰略。也就是說,武人建功立業的時候長遠着哪,不必急於一時之功。

“你們哪,多讀讀書,長知識,也開眼界。”朱永興看衆人的表情,不由無奈地搖了搖頭,“孤會讓講武堂編輯一本關於地理和國家知識的書,到時候,你們都要好好看看。”

“殿下高瞻遠矚,末將等萬萬不及。以後定好好學習,多多讀書。”翼國公馬自德恭維了一句,他在講武堂學習過,對沙俄和西班牙都有所瞭解,但在衆人面前也不想顯擺。

朱永興笑着擺了擺手,說道:“什麼高瞻遠矚,什麼英明神武,這些話以後便不要說了。人有所長,亦有所短。便說這戰陣廝殺,還是你們更有經驗,更能指揮若定。所以啊,日後這抵禦外侮,開疆拓土,便要辛苦你們了。”

“殿下言重了。爲國征戰,武人本份,何談辛苦二字?便是那天涯海角,只要殿下所指,末將等便去將其佔領,使其成爲我大明疆土。”平北侯夏國相正色說道。

“這可是你說的。”朱永興笑着調侃道:“在極北之地,有毛皮白色的熊,叫做北極熊,你去給孤抓幾頭來;在南面千里的大海中,有一大島,上面有肚子上有口袋的動物,你去給孤捕來。”

“白色的熊,沒問題。”夏國相先是肯定地點頭,隨後又疑惑地問道:“肚子上有口袋,那是什麼動物,竟然會針線活兒?”

“哈哈哈哈。”朱永興開了玩笑,卻反倒被逗得開懷大笑,指着夏國相咳嗽不已。

衆將不知其故,待朱永興喘息方定,大概解說了袋鼠的生理結構,衆人才恍然大悟。紛紛議論天地之大,無奇不有,轉過頭又取笑夏國相自作聰明,竟把動物當裁縫。

“那座大島地域廣闊,物產豐富,比我中華小亦有限。”朱永興指着南方,充滿着憧憬,“而今卻是荒蠻,只有少量土著居住。如果孤在有生之年能夠將此島納入我大明版圖,哪怕是由漢人佔據,自稱爲王,孤亦感欣慰。”

“末將願爲殿下達成此心願,雖波濤萬里,亦在所不辭。”鄭纘緒海上生涯,一聽是個話頭,忙拱手請纓。

“好,有此雄心,便不愁大事不成。”朱永興讚賞地連連頜首,手劃了一圈,指着衆將說道:“都好好保重身體,好好活着。孤日後用你們的地方還多着呢,可別未老先衰,只能趴在牀上空自嘆息啊!”

“殿下身體康健,方是我大明之福。”敘國公馬惟興拱手道:“末將亦遵殿下吉言,留着這身體爲殿下永遠效力。”

“願爲殿下永遠效力。”衆人都齊聲說道。

“那就讓咱們敘寫一段君——這個佳話吧!哈哈。”朱永興及時收住了口,但衆人都心中明白。

一個小軍官從山下跑了上來,施禮報告道:“南京城內派來使者,書信在此,請殿下覽閱。”

早有親衛接過書信,檢視無虞後方呈給了朱永興。

“……大王到此,即當開門延入。奈我朝有例,守城者過三十日,城失則罪不及妻孥。今各官眷口悉在北京,乞大王寬三十日之限,即當開門迎降……”

朱永興隨手將書信交給衆將傳閱,冷笑道:“故伎重施?嘿嘿,真當孤如延平王那般自大?”R1152

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66章 無題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4章 報應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45章 妥協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9章 再提議和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74章 貪心不足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72章 血戰第102章 轟擊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83章 北望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91章 川滇呼應第92章 無題第51章 戰後佈局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45章 大包圍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87章 接戰(二)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9章 決戰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22章 水利部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78章 勝利之因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章 北愁南喜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63章 求助他國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48章 急轉直下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7章 元江宣慰第33章 無題第46章 火槍之威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2章 高平莫氏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32章 廣西之變
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66章 無題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4章 報應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45章 妥協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9章 再提議和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74章 貪心不足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72章 血戰第102章 轟擊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83章 北望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91章 川滇呼應第92章 無題第51章 戰後佈局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45章 大包圍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87章 接戰(二)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9章 決戰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22章 水利部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78章 勝利之因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章 北愁南喜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63章 求助他國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48章 急轉直下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7章 元江宣慰第33章 無題第46章 火槍之威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2章 高平莫氏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32章 廣西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