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

原來的平南王府經過火燒之後便一直沒有修繕,朱永興索性讓人在空地上搭起了一座戲臺,又建了簡易包廂,以及供百姓使用的階梯看臺。每到週末,平南王府,嗯,現在改成同樂園便對外有限開放。由朱永興出錢,請些戲班來表演,官員百姓都可來欣賞,百姓限額是四百人,提前領票,人滿爲止。

就這樣,打着與民同樂的旗號,也給夢珠和龍兒等家眷找了個消遣的去處。聽了兩回,夢珠和龍兒倒是有了興趣,又拿出私房錢僱人買料,給戲臺和普通看臺加了頂棚,下雨也能照演不誤。

官家出錢請百姓看戲,這本就是個稀罕事,何況還是現在朝廷的第一人——岷王岷殿下。此舉竟然收到了民間的好評如潮,百姓們都以聽過“岷殿下請的”大戲爲榮。有的人在回去後還言之鑿鑿,說見過岷殿下真容,見過兩位美若天仙的王妃。

其實朱永興不喜歡這種慢節奏的娛樂,偶爾陪夫人來聽一會兒,不是被屬下請走,就是藉故離開。只是朱永興在的時候,夢珠和龍兒更加興致盎然,一左一右服侍得歡實。

現在朱永興已經回到王府,來到了府前的機要室,在自己的辦公室內就坐。確實有事兒,顧應慧等人快馬加鞭,到了廣州。按照朱永興的要求,以及情報局的規矩,馬上便要彙報,絕沒有什麼週末休息一說。主官葉虎馬上派人去請朱永興,他帶着顧應慧等人在此等候。

“顧應慧——”朱永興記性甚好,直接叫出名字,笑道:“足足有兩年了吧,安全回來就好,在北方幹得不錯,此次行動,更是勞苦功高啊!”

“多謝殿下記掛,屬下愧不敢當。”顧應慧躬身深深一禮。臉上顯出激動之色。

“不必多禮,坐下說話。”朱永興擺了擺手,低頭翻看起顧應慧帶回來的相關文件,嘴裡還低聲說着。“清廷還是老樣子,沒什麼長進啊!嗯,開科取士,很多南方士子棄考,這是人心變了;鑲黃旗要換地,鰲拜已經無人能制了嗎,索尼呢,怎麼不出頭……”

葉虎和顧應慧捧着侍者奉上的香茶,邊喝邊等待,都不出聲。這是朱永興的習慣。將文件中有疑問的地方挑出來,然後再一一問詢。

好半晌,茶已喝過兩杯,朱永興才擡起頭,淡淡一笑。開始一一詳細詢問,旁邊的值班文書則運筆如飛,記錄完全。

一問一答,不知不覺過去了很長時間。顧應慧額頭上冒了汗,自以爲在北地的工作開展得相當不錯,此次準備也充分,但朱永興問得也細。盡在點子上,讓他也感到有些支拙。

好在朱永興適時停住了,自言自語地說道:“還是火候不到,清廷在宣府和山海關還有兵可調。嗯,如果在山東再點把火,估計就能全調動起來了吧?”

葉虎沉吟了一下。謹慎地說道:“京師雖然還有禁旅八旗,但清廷是不會輕易調動的。即便是調動,也會有兵補充京師。山東若亂,清廷南北支拙,定難以應付。只是前日殿下召見。那於七的人江湖習氣頗重,情報局山東站也有此反映,牽制一下清軍倒可,卻難成大事。”

“還是要看於七在山東民間是否有號召力,若只靠那些江湖人物——”朱永興搖了搖頭,“打探消息倒是好的,戰陣廝殺卻是不行。”

此番與顧應慧等人一起南來的便有山東豪強於七派出的幾名骨幹,他們在福州上岸後便騎馬趕到廣州,比顧應慧等人要快上幾天。本來朱永興是有意讓於七起事,以南北策應,使清廷難以應付。但在見過這幾個江湖習氣甚濃的傢伙之後,他又犯起了猶豫。

如果只把於七當作一枚可用可棄的棋子,自然不所謂,但朱永興卻不想因爲這種想法,而使山東抗清勢力遭到沉重打擊,以致在日後北伐時失去助力。

“對了。”朱永興突然望向顧應慧,問道:“在此次行動的人員名單上,有一對山東兄妹,他們對山東情況是否熟悉,對於七這個人在民間的風評是否知道?”

“回殿下,他們是從山東逃難而至北京的,原是膠東人士,或許知道一些。”顧應慧有些遲疑,說道:“只是他們有些粗魯不文,亦不懂禮儀,恐衝撞了殿下。”

“孤只是聊聊山東風物,又有什麼衝撞不衝撞的。”朱永興不以爲意地笑道:“派人去叫他們吧,對山東如何處置,孤委決難下,多聽聽、多問問,總有些用處。”

葉虎衝着顧應慧點了點頭,又對朱永興說道:“敢請殿下召幾名侍衛在身側保護,或者換個地方。”

“有些過於小心了吧?”朱永興不以爲意。

“殿下萬金之軀,容不得半點差池。”葉虎執拗地堅持。

“好吧,就聽你的。地方呢,就不用換了吧!”朱永興苦笑了一下,納諫如流。

……

進了廣州,李茂林兄弟便被顧應慧派人先安置到了驛站,他得先去情報局報到,然後去述職。

在驛站安頓下來,李英梅便拉着哥哥出去看看。因爲她看出哥哥情緒不高,便想借着別的事情分散下注意力,順便散散心。

李茂林自然知道妹妹的好意,看她滿懷歉疚的眼神,知道若不答應,恐怕她心裡會更過意不去,便強笑着和妹妹出了驛館,在街頭閒逛。

廣州光復已有一年,又通海貿,自然不比滇省身處內陸,交通不便,恢復的速度更爲驚人。雖然李氏兄妹因爲不熟悉道路,只在驛館的周邊街道上轉了轉,可相比北方的凋弊和百姓的貧困,也是極爲驚訝。甚至兄妹倆還看到了西夷人在招搖過市,更是眼睛瞪得差點掉在地上。

而一年的時間,也足夠光復區的人們重新蓄起頭髮,這讓頭上裹布的李茂林很是自慚形穢,挺大的漢子竟然有些畏縮。而顧應慧走得匆忙,也忘了給兩人留下些錢,從北方帶來的碎銀和銅板自是不能花。不時聞着不知哪裡飄來的香味兒,兄弟倆肚中更感飢餓,匆匆趕回驛館,想先吃上頓免費的晚飯再說。

“你們倆跑哪去了?”驛館門口。急得滿頭大汗的一個顧應慧的手下上來便是埋怨,“快,跟我走,殿下要見你們。”

啊,李茂林兄妹大吃一驚,一時間光剩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啊什麼啊,快跟我走。”顧應慧的手下不耐煩地一指旁邊的馬車,“上車,上車。你們真是不知哪輩子修來的福份兒,竟能蒙殿下召見。那個,顧大人可說了,見了殿下老老實實的,可千萬別衝撞了殿下。若是象上次那樣。顧大人又得被你們牽累了……”

一路上,這個情報局的職員便沒停嘴,絮絮叨叨地講着禮儀,講着注意事項。李茂林兄妹一個勁兒地點頭,想拼命地記在心裡,可緊張的腦子卻有些轉不動,迷迷糊糊地似在夢中。就這樣迷迷糊糊地到了地方。迷迷糊糊地交出身上的武器,迷迷糊糊地被搜身,迷迷糊糊地進了朱永興寬大的辦公室。

“還不拜見殿下千歲。”顧應慧有些無奈地提醒着迷迷糊糊的兄妹倆。

“草,草民?...

拜見殿下。”李茂林身子一震,趕忙跪倒叩拜,“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李英梅也跟着跪倒,只是叩頭,卻緊張得說不出話來。

“免禮,賜座。”朱永興簡短地吩咐。然後笑着對顧應慧調侃道:“緊張了,定是你派的人沒交代清楚,倒把他們嚇着了。”

“殿下威名遠播,在北方都傳說您三頭六臂,戰神下凡,他們自是害怕。”顧應慧是打趣,也是恭維地回了話,轉身對兄妹二人說道:“起來吧,殿下問什麼要好好回話。”

兄妹二人又叩頭,才侷促地站起來,順着顧應慧手指的位置,小心翼翼地坐了半邊身子,低着頭等着問話。

朱永興習慣了,可也很無奈。身邊的近人還好,那些初見自己的,別說是平頭百姓,即便是馬上要赴任的官員,都是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這種封建等級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絕不是他表現得隨意親和,便能改變的。

“嗯,也沒有什麼別的事情。”朱永興沉吟了一下,開口說道:“就是想問問你們山東的情況,還有,你們知道山東的於七嗎?要是知道,就說說對他的印象。”

李茂林的頭微微轉了轉,不知道是在思索,還是想看看妹子。

“你們就先說說在山東受的苦,又是怎麼逃難到北京的。”顧應慧在旁提點道:“殿下寬仁,你們實話實說,不要害怕。”

又停頓了半晌,李茂林才吭吭哧哧地開口講話,慢慢地也就越說越清楚。

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爲滿足滿洲貴族對土地的貪慾和籠絡八旗將士,派遣官員跑馬圈地,先後出現了三次高潮。圈地持續了幾十年,範圍主要在直隸,少部分在山西之太原、潞州,山東之德州、徐州等地。這種野蠻的劫掠,致使百餘萬人破產失業,流離失所。

滿洲貴族和替他們管事的莊頭,更以投充爲名,強迫失去土地的農民充當奴僕。被逼勒投充者,他們不甘充當奴隸,陸續逃亡。滿洲官兵從關外帶來的大批奴隸也不甘忍受壓榨,思家心切,隨清軍進關之後大批逃亡。於是,清廷又頒佈了嚴厲的“逃人法”。

圈地、投充、逃人、占房、剃髮、易服,這是清初爲害最烈的六大弊政。朱永興等人雖知道,但聽着李茂林的講述,也不禁黯然痛恨。

“如此暴虐,亦能腆顏治天下?”朱永興長長地嘆息一聲,深爲歷史之沉痛,上天之不公而忿忿不平。

“殿下應天承命,當早解萬民於倒懸,滅殘酷無道之韃虜。”葉虎拱手說道。

顧應慧點頭贊同,又向李茂林兄妹問道:“對了,還有那於七呢,你們可瞭解?”

“於七,有名的山東豪強。”李茂林有些鄙視,說道:“十幾年前,於七曾經在膠東鋸齒牙山豎起義旗,攻克了寧海州。但卻是虎頭蛇尾。滿清給了個把總,便又投降歸順了。”

“那他在民間的風評如何?就是山東的老百姓喜不喜歡他?”朱永興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話加以詢問。

李茂林想了想,說道:“他招攬了很多江湖人物,又在膠東各地開武館。設賭場,有很多恃強凌弱,欺壓良善的事情。”

“是他乾的,還是他的那些徒弟和江湖朋友乾的?”顧應慧追問了一句。

“那,草民就不知道了。”李茂林確是不太瞭解,也不敢確定。

良莠不齊,難以管理。朱永興終於下了最後的結論,低頭陷入沉思,室內也安靜下來。

咕嚕嚕,一聲異響在寂靜中聽得清楚。朱永興有些愕然地擡頭掃視。目光停在李英梅的身上。但見姑娘頭低得要捱到腿上,耳根子都差得通紅。

“馬上要開飯了,在這兒吃了再走吧!”朱永興忍住笑,說道:“叫得急,倒是讓你們餓着肚子回話了。”

李茂林也有些傻眼。心說這妹子怎麼老是出狀況,這肚子早不叫晚不叫,偏要在殿下面前叫,真是——

李英梅尷尬得要死,本來對殿下召見是既緊張又興奮,現在倒是念頭全無,只想早點離開。

顧應慧苦笑不已。實在是太意外了。這李英梅,說話得鬧出點事兒,這一聲不吭咋也能令人無語呢?

葉虎微微一笑,岔開話題,說道:“前兩日那山東來人老是說他們武藝如何,於氏拳如何。聽說你們兄妹也是練家子,可有何評說?”

李茂林想了想,說道:“倒是見識過。許是那人練得不到家,想砸場子,卻連舍妹也沒打過。可那武館人多勢衆。我和舍妹也惹不起,便連夜離開了。”

“你們練的是何家功夫?”朱永興隨口問着,等着飯菜上來。

“草民練的是查拳,這個,講究的是剛勁有力,勢勢連貫。”李茂林談到武藝,說話更加流暢,“草民還練過大槍,也會騎馬,還看得過眼。”

“那個,李英梅,你擅長什麼?”朱永興對餓得肚子叫的山東姑娘表示出了點興趣,或許也是隨口一說,想讓這姑娘的尷尬減少些。

李英梅聽到叫自己,傻傻地擡頭,直望向朱永興,這卻是很失禮、很大膽了,急得李茂林連使眼色。

“可看清楚了?”朱永興不以爲意地笑着,“看孤是不是三頭六臂,是不是虎背熊腰,是不是眼睛有銅鈴那麼大?”

李英梅見朱永興神情和熙,心中也舒緩了一些,低頭訥訥地說道:“北面多傳殿下千歲是神授天佑,掐指能算陰陽,能未卜先知,比諸葛亮還厲害。說得那麼嚇人的,倒是少。”

“呵呵,便是這樣說話嘛,孤又不是那麼嚇人。”朱永興笑道:“你也算是江湖兒女,自有灑脫大方的氣質,便本其心,莫要學別人扭捏。孤不只對你們,對屬下的官員也這樣說,在官場這個大染缸裡,如果曲顏附勢,失了棱角,只看着上官的臉色行事,可就成了渾渾噩噩混事兒的。在孤看來,這樣的官員豈堪大用?”

“殿下英明,屬下謹記於心。”葉虎和顧應慧臉色一正,起身恭敬施禮。

“你們倆很好。”朱永興伸手點了點,讚揚道:“實心任事,兢兢業業,孤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中的。”

“這是屬下的本份。”葉虎心中一暖,再次躬身。

若是按功勞封賞,葉虎等情報局人員的官爵早不是現在這樣。但情報局是個特殊的部門,朱永興借這話也是告訴葉虎等人,莫要只看眼前,他沒忘記這些人功勞,封賞是早晚的事情。

朱永興伸手按了按,示意葉虎和顧應慧坐下,又伸手一指李茂林兄妹,說道:“孤說了這麼多,你倆快把身子坐好吧!那麼大的人,只坐了個邊兒,累不累啊?要說敬重,原也不在這表面工夫。當面恭順,背後又罵又掘的還少了?”

“草民,草民心中對殿下千歲只有敬重。”李茂林稍微坐實了一些。

李英梅卻是認真地坐了個舒服,呼出一口長氣,好奇地擡頭偷看朱永興,正對上朱永興笑眯眯的面容。

“山東姑娘,不錯。”朱永興伸手點了點,調侃道:“若是軍中將士知道山?...

東姑娘又好看又大方,怕是都要搶着去打山東,好娶個山東媳婦了。”

葉虎和顧應慧湊趣地笑着,李英梅卻羞了個大紅臉,卻還忍不住偷偷去瞅這個與衆不同的大大官兒。

……

天已擦黑,吃過便飯,李氏兄妹自有人領走,葉虎和顧應慧卻留下來,接受朱永興新的安排。

“山東的情報工作還要加強,要利用好於七所部的優勢。”朱永興抿着香茶,緩緩說道:“三教六流俱有,打仗估計不行,可探聽消息卻是好的。”

“於七在山東的聲名似乎並不太好,也或許是受手下所累。”葉虎想了想,說道:“若由他舉義起事,怕是影響力不夠。”

第7章 歡歌暢飲第34章 石屏擾襲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36章 領悟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54章 赴廣東第188章 大調整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26章 初涉殺場第92章 無題第95章 初印象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73章 人心散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81章 襲擾第48章 急轉直下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91章 新氣象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71章 慘烈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06章 不負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99章 接戰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38章 大海戰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06章 不負第50章 伏擊第112章 兵潰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5章 破城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84章 搶灘登陸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86章 接戰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52章 血戰廝殺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28章 拉英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0章 緊鑼密鼓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66章 無題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0章 大勝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230章 暗戰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27章 詐取緬關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6章 無題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章 北愁南喜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82章 無題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48章 急轉直下
第7章 歡歌暢飲第34章 石屏擾襲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36章 領悟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54章 赴廣東第188章 大調整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26章 初涉殺場第92章 無題第95章 初印象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73章 人心散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81章 襲擾第48章 急轉直下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91章 新氣象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71章 慘烈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06章 不負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99章 接戰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38章 大海戰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06章 不負第50章 伏擊第112章 兵潰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5章 破城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84章 搶灘登陸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86章 接戰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52章 血戰廝殺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28章 拉英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0章 緊鑼密鼓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66章 無題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0章 大勝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230章 暗戰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27章 詐取緬關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6章 無題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章 北愁南喜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82章 無題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48章 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