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無題

愛星阿,舒穆氏,滿洲正黃旗人,一等公,領侍衛內大臣。在順治十七年九月間,順治曾經派學士麻勒吉、石圖前往雲南考察戰事,覈實吳三桂的呈奏。兩人返回報告後,順治與議政王貝勒、大臣們進行了商議,決定授內大臣愛星阿爲“定西將軍”,率禁旅八旗往徵雲南,與吳三桂“相機征討”。

當時,順治還是比較信任吳三桂的,指授愛星阿等到了雲南後,凡事要“會議而行”。如與三桂一處,“一切事務,俱用王印行,若不與王同處,即以爾印行”。

只是形勢變化得太快,愛星阿和禁旅八旗剛做好了出發的準備,順治便一命嗚呼了。皇上駕崩,人臣之禮不可廢,愛星阿便只能待喪事辦完方能啓程。但滇省戰局急轉直下,吳三桂率軍先退出昆明,再退出曲靖,之後直接退入黔省,滇省全境爲明軍所佔領。

當然,吳三桂已經編好了措辭,在奏章中承認自己的失誤,並請求處分,但主要責任卻推給了死鬼張勇。而且吳三桂在奏章中極盡悲痛,言說已趕來京師,要哭拜順治。

可還沒等清廷做出決定,短短几日內吳三桂又來了奏摺,言說水西叛亂已經蔓延猖狂,遷延時日便會勢大難制。爲了黔省安危,爲了抵擋滇省明軍,他只能先“親率大軍早爲剿平,以清肘腋之患,斷滇省僞明內外夾攻之念”。奏章一到,京師的吳應熊便開始活動,重賄四位輔政大臣,爲其父說項。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即便知道吳三桂說的多半是假話,其對清廷的忠誠已經大打折扣。四位輔政大臣也認爲此時不可逼迫,應以安撫爲上。吳三桂雖然不賣力,或者與僞明有所勾連,但到底還沒有真正反叛。正因如此,明軍才未能長驅直進,還是隻能踞於一隅之地。

從忠誠到搖擺。吳三桂的變化令清廷惱怒,但到底還屬於可爭取、利用的,清廷還沒傻到把吳三桂硬逼到明軍一邊。安撫歸安撫,提防卻是不可或缺。因此,在這種不太確定的形勢下,原定的愛星阿和禁旅八旗南下便被推遲,清廷要重新商議,重新選擇投入兵力的最佳方向和地點。

同時,以四輔臣爲執政核心的清廷還需要不斷調整統治政策。收服人心,穩定秩序。連年的戰爭,已經使清廷的財政不堪重負;南明勢力的再度興起,又使清廷意識到要統治占人口大多數的漢人,適當放寬政策,與南明爭取民心也非常重要。

於是,清廷出現了兩種觀點,兩派人物。一派認爲在經濟上應實行輕徭薄賦、更名田(即被清廷免價給予佃戶耕種的明代藩王莊田)。發展生產;在政治上,注意整頓吏治。有步驟地打擊江南漢族地主士紳階級,放慢攻打南明勢力的進程以休養國力、民力。

另一派則認爲放寬經濟政策會導致軍備缺乏,放慢攻打南明勢力的進程無異於養虎爲患。目前應該加大稅賦,積聚起能夠以泰山壓頂之勢展開軍事行動的優勢兵力,一舉解決西南的南明勢力,消滅大陸上公開以恢復明朝爲旗幟的武裝抗清運動後。才能休養國力,加恩於民。

……

哭廟案嗎?朱永興沉吟半晌,無奈地嘆了口氣,把這份情報放到了一旁。情報局的觸角延伸得越來越廣,各地有關的、無關的事情都往上報。不管是否重要。朱永興都要求情報局編撰整理,交上來供他過目。有些事情別人未必會看出什麼,但朱永興還是希望藉助自己的能力從中挖掘出價值。

比如這份關於蘇州吳縣哭廟的事情,情報局便不以爲意,而朱永興隱約知道一些,卻感到無能爲力。

說實話,朱永興對漢族地主士紳的印象並不好。那些舍家爲國的已經被清軍殺得所剩無幾,生存下來的還有幾分熱血?仗義每多屠狗輩,越有錢越反動,嗯,這話說得有些極端,但也未嘗沒有道理。

因爲有家有業,地主士紳更多的是爲自己的身家考慮,比平頭百姓更容易改變傾向。當年,洪承疇的宣傳和安撫便相當有效果,大批原本傾向明廷的縉紳都現改持中立,作出一副避世的姿態:既不支持韃子,也不支持抗清武裝。而他們的子侄則開始參加清廷的科舉,爲“學而優則仕”而努力,至於是滿清的朝廷,還是明朝的,似乎並不重要。

雖然印象不好,可朱永興如果力所能及,依然會出手幫助。畢竟江南的士紳還不象北方士人那樣甘心情願地服從滿清的統治,爭奪士紳階層也是易成、張維翰爲朱永興的上位所籌劃的事情。

但現在恰恰是鞭長莫及。西南明軍剛剛展開了兩翼,廣西、四川牽扯了明軍的精力;南海艦隊正在準備打擊廣東清軍水師,從而通過海上威脅陸地,牽制廣東清軍,配合廣西戰區行動;京師的情報也不斷傳來,朱永興等人密切關注着清廷的舉動,說不定便要有一場計劃外的大戰,保持一定的機動力量也很必要……

當然,清廷大舉用兵西南估計要等到九、十月份,因爲吳三桂在奏章中說到“俟霜降瘴氣消失,再大舉進兵入滇,勝之可期也”。

嗯,還有五六個月的準備時間,而吳三桂也需要時間在貴州排除異己,鞏固勢力。對於這一點,兩家倒是不謀而合。

朱永興冷笑一聲,把看過的情報彙總收起疊好,思索了一陣,提起筆來,給廣西戰區的指揮部寫信。

思明州一戰,燧發槍加刺刀發揮了很大的威力,但由此也引起了前線部隊軍官對軍隊編制的一些不同意見。

其中,主要便是長矛兵的保留和裁撤。在前線軍官看來,用炮車作掩護,再加上燧發槍在射速、射程上的提高,長矛兵並沒有什麼用處。如果全軍都裝備上燧發槍和刺刀,不僅戰力能夠提高。而且即便沒有炮車,用刺刀和密集攢射,也能夠抵擋騎兵的衝鋒。

對此,朱永興也不十分確定,畢竟這一戰中清軍並未使用騎兵衝鋒,只不過是一次不大的勝利。前線軍官由此得出的結論未免有些輕率,有些急於求成。

儘管朱永興不遺餘力地加強明軍的武器裝備,但也知道就目前而言,武器致勝論是靠不住的。訓練、組織、紀律、士氣等方面,依然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就目前的情況來判斷長矛兵是否有價值,還有些爲時過早。與其向士兵灌輸並不確定的理論,倒不如向他們解釋清楚道理更爲自然。應當告訴他們,勇敢的騎兵是能夠衝破方陣的,勇敢的步兵也是能夠擊退騎兵的衝鋒的。”

停頓了一下。朱永興繼續寫道:“因爲勝利並不決定於某個兵種一定比別的兵種更優越,而是取決於千百種不同的情況。告訴他們部隊的勇敢,長官的機智,適時的機動,槍炮火力的效應,雨水,甚至污泥,這一切因素。既可能導致勝利,也可能造成失敗;但是。一般說來,勇敢的人,不管他是步兵還是騎兵,總是能夠打敗膽小鬼的。”

近代的騎兵和刺刀營方陣,都是依靠整齊的密集隊列形成的集羣,來維持進攻/防禦中羣體的團結性。所以在對撞中。往往直接體現於雙方隊形誰先瓦解。 而瓦解的原因可能包含了紀律、士氣、環境、指揮等各種要素。

因此,當朱永興並不確定淘汰長矛兵時,從另一個方面提醒軍官們,把對武器裝備的迷信扼殺於萌芽之中,便是必要的。

寫完了信。朱永興叫來書記官,讓他將信中的一些內容抄寫後送往講武堂。這樣既可以對正在學習的軍官有所啓示,又能夠讓他們開動腦筋,仔細研究探討軍隊中兵種配備的問題。

算算時間,廣西戰區的最新消息快傳來了,估計是關於南寧戰事的。朱永興預計是好消息,因爲他相信明軍的攻堅能力,而且明軍的兵力優勢很大。當然,如果攻打南寧遇到了意外情況而遷延時日的話,廣東尚可喜急速增援,那變數就大了。

只是,對於這個時代的通訊速度,朱永興實在是感到無奈。南海艦隊應該如期展開策應行動了,攻打防城港,並相機攻襲廉州(今北海),但具體消息卻並沒有傳過來。

…………

天氣晴朗,湛藍的天空中點綴着稀疏的雲朵,如果有閒情逸志的話,躺在樹蔭下辨別雲朵的形狀,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但此時的廣西提督馬雄卻無心欣賞,雖然在樹蔭下,但身上的傷口被汗水浸得生疼,周圍還有傷兵的呻吟,更令他心緒煩亂。

野戰敗了就敗了,一來他沒有盡全力,二來損失也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但堅守南寧以等援軍的設想也化成了泡影,而且時間之快令他現在想來依然心有餘悸。

作爲老軍伍,馬雄自認在守城的佈置上沒有什麼疏漏。七千對兩萬,如果是倚堅城而守,數量對比也不算懸殊。明軍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採取了圍三闕一的戰術。當然,馬雄沒有上當,他要在南寧城下挫敗敵人,使敵人久攻力疲,再伺機反攻,或者在援軍到來后里應外合。

但樂觀的想法在第三天便化爲烏有,明軍的大炮沒有轟開城池,但北面和南面的城牆卻突然相繼大面積崩塌。隨着明軍蜂擁入城,馬雄知道大勢已去,斷然率領三千騎兵出城向東突圍。也正是他的決斷,才使得清軍沒有全部與城偕亡。雖然突圍過程中遭到了明軍的阻截和攔擊,但還是有兩千多騎兵成功脫逃。

這下子可算是折損大半,元氣大傷了。馬雄率領殘兵直跑至貴縣(今貴港市)境內,方纔得脫大難,稍事休整。

“提督大人——”僥倖逃出的幕僚衣衫破爛,頭髮散亂,早已沒有儒雅之象,喘息已定便湊過來詢問行止,“咱們下一步去向哪裡?”

馬雄皺着眉頭想了片刻,低沉地說道:“本來應該向北迴柳州,只是不知那裡現在是什麼情形。再者,戰事失利,我是不願與孫延齡那個王八蛋相見,平白招其恥笑。”

馬雄和孫延齡積怨甚深,恥於居孫延齡之下,幕僚自然知曉。但現在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向東,與廣東清軍會合;要麼向北,回到大本營柳州喘息休整。殘兵敗將,是不敢再與明軍交鋒,而且急需一塊就食之地。

“大人,廣東尚藩也不是善輩,若前往投靠,這些兵將或爲其所吞。”幕僚思索着分析道:“即將其不加吞併,反攻明軍時也必以我軍爲前鋒,不會悋惜使用。”

馬雄輕輕點頭,愁眉鎖得更緊,失去了這所剩的資本,別說再與孫延齡抗衡了,就算是官職,恐怕也不易保。

“不若——”幕僚壓低了聲音,陰狠地說道:“一邊派人打探消信,一邊秘密北行。能再回柳州自然是好,若是孫延齡這廝已踞柳州,我軍便繞道去桂林,給他來個釜底抽薪。”

馬雄吃了一驚,沒想到幕僚竟然想出如此毒辣的計策。但仔細一想,卻也不失爲一個選擇。既然孫延齡不義,撤軍北上以圖柳州,那以牙還牙,趁虛奪其根基桂林,也沒有什麼說不過去的。

而且,佔了桂林之後,不僅報了一箭之仇,還切斷了孫延齡的後路,使孫延齡再無法偷奸耍滑,只能與明軍對陣拼命了。

這般想着,馬雄的臉色由驚詫慢慢轉爲狡黠和得意,最後一拍大腿,恨聲說道:“便依先生之策。彼既不義,便休怪我無情。”

幕僚得到讚賞,心中高興,但還故作矜持地繃着,又向馬雄提醒道:“大人,此事非同小可,切莫走漏了消息,使孫延齡有所防備。不若先向兵將說明,我軍乃是北上柳州。等到消息確切,發動之時再公之於衆,最爲穩妥。”

“正是,正是。”馬雄連連點頭,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似乎正從失敗中走出。

………(未完待續。。)

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51章 渡河,渡河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85章 情動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99章 接戰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91章 川滇呼應第9章 決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38章 三師相會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89章 勝利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83章 北望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2章 無題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26章 無題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68章 慷慨秦腔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3章 安沛入甕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24章 隨想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3章 絕死一擊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4章 攻城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8章 依城挫敵第96章 死地難脫第23章 綜合實力第2章 高平莫氏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章 北愁南喜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47章 初勝第26章 提點第81章 書院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37章 緬局有變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69章 軟實力第15章 正妃虛懸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章 北愁南喜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02章 總攻(二)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69章 譏諷第58章 新晉郡王第87章 潛入襲城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9章 決戰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81章 襲擾第86章 輕視,放鬆第87章 接戰(二)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33章 立威第17章 意外之難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4章 計議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4章 攻城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21章 登陸山東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37章 緬局有變
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51章 渡河,渡河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85章 情動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99章 接戰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91章 川滇呼應第9章 決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38章 三師相會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89章 勝利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83章 北望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2章 無題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26章 無題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68章 慷慨秦腔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3章 安沛入甕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24章 隨想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3章 絕死一擊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4章 攻城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8章 依城挫敵第96章 死地難脫第23章 綜合實力第2章 高平莫氏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章 北愁南喜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47章 初勝第26章 提點第81章 書院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37章 緬局有變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69章 軟實力第15章 正妃虛懸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章 北愁南喜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02章 總攻(二)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69章 譏諷第58章 新晉郡王第87章 潛入襲城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9章 決戰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81章 襲擾第86章 輕視,放鬆第87章 接戰(二)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33章 立威第17章 意外之難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4章 計議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4章 攻城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21章 登陸山東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37章 緬局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