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

明朝開創時,將國家的首都確定爲南京,後來遷都至北京。而北京就在當時的勁敵蒙古附近,遷都被形容爲“天子守國門”。而末代皇帝崇禎,在國難臨頭的時候未曾丟棄皇都倉皇逃跑,又詮釋了“君王死社稷”這句話。

當然,成祖遷都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爲了加強對北方軍隊的控制,抵禦北方敵人的侵擾。因爲明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前期是蒙古人,後期是滿洲人,爲了防禦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必然要在長城沿線部署重兵,如果把首都放在南京,那麼皇帝就要把北方的重兵交給他人統一指揮。無論這個人有多麼忠誠,作爲封建皇帝始終是不會放心的。

天下精兵良將,盡在九邊。在沒有現代通訊、交通工具的時代,如果放手賦予戍邊重兵集團主將足夠的自主權,他們向安祿山看齊的風險很可能上升到令人無法承受的地步;如果仿效宋朝奉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束縛戍邊重兵集團主將的手腳,軍隊的作戰能力又將遭到嚴重削弱。

況且,北京的地緣位置屬交通要衝。佔住北京,就挾制了西北到東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條關口(這是四條生命線),北京城外有太行山、軍都山、燕山,地勢高峻,“以燕京而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形勝甲天下,層山帶河,有金湯之固,誠萬古帝王之都”。

有利則有弊,定都北京第一是首都位於邊境,對於國防要求太大,使得邊境部隊沒有多少戰略縱深。迴旋餘地很小,於國防有弊;其次是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是江南一帶,供應首都的物資開銷,之前完全是靠大運河運輸從南方供應。這無疑加大了人力物力的耗費,且有可能拖慢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整個國家的發展不利。

既然是有利有弊,便要反覆權衡,而朱永興最後決定依舊把北京作爲首都,最重要的一點其實還在“天子守國門”上。在來自北方的侵略威脅消失前,國都設在北京,是一種倔強的面對挑戰的態度。也能顯示中興後的大明王朝朝氣蓬勃、勇於直面挑戰、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而且,北京一連數百年都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人們自然有一種嚮往的向心力,會增加全國團結和統一的力量。

儘管有困難,但不是不能克服的。漕運可以轉爲海運。官家承運可以轉成商家承辦,在目前的航海條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北方氣候和環境雖然惡劣,但小冰河期最寒冷的時期已經過去,自然條件正日漸轉好。

南京固然也是首都的選擇,但它充當國都的時代,幾乎全是分裂時代。而且很多建都於此的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間內。發生變化,包括令後人惋惜的悲劇。朱永興雖然不是很迷信,可也擔心在這金粉享樂之地的時間太長。出現文恬武嬉的局面。

再從向外擴張墾殖考慮,向南向北是兩個方向,南弱北強是一目瞭然的事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並增強北方的軍事力量,並將熱力輻射到遙遠的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定都北京也是相當必要的。

而從決定北伐成功後遷都開始。一系列的舉措便開始落實實施。而在這項重大的政治舉措影響下,政府亦隨之推出了相應的經濟活動。比如拍賣北方新光復地區的逆產、敵產。目前主要是一些大中城市的商鋪。更新的信息不斷由北方官員傳至戶部,經過整理後印刷成冊。或是張貼於外,廣而告之。

無疑,定都北京將是這種拍賣活動的催化劑,而北京及周邊城鎮的商鋪則是最受關注的。天子腳下,經濟發展和繁榮是可以預期的。

“天津,嗯,既是港口,又是商貿集散之地,比之京城亦不遑多讓。”張川天拿着一份剛剛抄錄回來的名錄在仔細分析。

因爲剛剛光復,名錄很粗疏,多是一些早已有漢奸定論的附清、助清皇商的家族產業,其餘的還要進一步整理甄選。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施華有些鄙視地一笑,說道:“可錯看了形勢,也是家敗人亡的下場啊!想當年,他們何等風光,皇商啊,戴着官帽的商人呢!”

“不是看錯了形勢,而是違背了商道。”張川天輕輕搖頭,用筆將幾個中意的商鋪圈起來作爲備選,語重心長地說道:“聖上說過:商業無國界,商人有國籍。既是大明子民,卻資敵助虜,與漢奸何異?今若不以重罪治之,此等敗類還會出現,於國於民有大害也!”

“爺爺,其實也算是錯看形勢啊!”張施華不服氣地說道:“您看那商團,於萬歲潛龍時全力襄助,如今可都是發達了。就說這拍賣商鋪吧,同樣的價錢,他們可是有優先權,還不是萬歲在感謝他們?”

張川天微微一笑,讚賞地看着孫女,說道:“那是人家應得的,當初襄助也是冒了風險,要有膽量和眼光,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便象宮中的貴妃娘娘,與萬歲那是患難夫妻,萬歲又是個念舊重情之人,如不犯錯,這恩寵怕是不會衰的。”

張施華沉默了片刻,黯然地嘆了口氣。如果說之前因爲爺爺的攀龍附鳳還有些讓她不是很情願,現在由於對朱永興增加了瞭解,她的心態卻起了很大的變化。內宮空虛,只有三位貴妃,而且都幾乎沒有了成爲皇后的資格。位列中宮,成爲帝國最尊貴的女人,對那個時代的女人確實有極強的吸引力。

張川天也無奈地嘆了口氣,說道:“萬歲英明睿智,心思縝密。正因如此,他才遲遲不充實後宮,害怕有人不淑,引起後宮爭鬥,以致舊人受屈。所以呢,精明於外的,工於心計的,行事幹練的,心狹肚窄的,頤指氣使的……等等,皆不在萬歲挑選之內。”

張施華眨了眨眼睛,揶揄道:“那豈不是要找個傻子?”

張川天瞪了孫女一眼,說道:“你這丫頭,口無遮攔。好好想一想,你犯了哪條忌諱,想不通啊,永遠也進不了皇宮。”

張施華皺着秀眉,冥思苦想了一會兒,試探着說道:“萬歲是不是懷疑我工於心計,通過結好小公主來接近他?”

張川天點了點頭,說道:“怕是如此啊!”

張施華無奈地翻了翻眼睛,嘆息道:“這也沒辦法啊,不通過小公主,哪能進皇宮,哪能讓萬歲看到我啊?”

張川天沉思了一會兒,緩緩說道:“有些操之過急了。緩一緩,緩一緩,興許能有所轉機。”

……(未完待續)

第36章 領悟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47章 初勝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0章 緊鑼密鼓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9章 決戰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45章 大包圍第46章 合擊之前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06章 法陣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楔子第169章 譏諷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65章 佈署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8章 雙層爆破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65章 佈署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80章 教士保羅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8章 元江城防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99章 軍歌第106章 不負第27章 攻城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12章 女考生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43章 保寧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02章 轟擊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90章 俘虜處置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54章 赴廣東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48章 大戰(二)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86章 疍家女第71章 流寇戰術第38章 突破方向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78章 破路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88章 毒蘑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87章 接戰(二)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26章 無題第19章 景東會師第92章 僞造,詭道第71章 流寇戰術
第36章 領悟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47章 初勝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0章 緊鑼密鼓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9章 決戰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45章 大包圍第46章 合擊之前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06章 法陣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楔子第169章 譏諷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65章 佈署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8章 雙層爆破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65章 佈署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80章 教士保羅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8章 元江城防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99章 軍歌第106章 不負第27章 攻城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12章 女考生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43章 保寧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02章 轟擊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90章 俘虜處置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54章 赴廣東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48章 大戰(二)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86章 疍家女第71章 流寇戰術第38章 突破方向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78章 破路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88章 毒蘑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87章 接戰(二)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26章 無題第19章 景東會師第92章 僞造,詭道第71章 流寇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