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

天邊吹來了一股涼風,使海面泛起了戰慄,發出彷彿滿足的嘆息。

“好大的船啊!”李英梅發出驚訝的嘆息,離得遠還不覺得,等到了近前,又登上船,方真正感覺得到這船的巨大。

“若不是裝海寇怕露了底細,俺們能開來比這大好倍的船呢!”周希已經下了桅杆,圍在近前殷勤地獻媚。

“爲什麼要裝海寇,打起明軍旗幟,不是更厲害?”李英梅不解地問道。

“這個——”周希猶豫了一下,說道:“怕打草驚蛇,讓韃虜有了防備,以後要幹大事便不方便了。”

“幹什麼大事?”李英梅有些興奮,“是打山東,還是直接把北京打下來?”

“應該是——”

“周希,去擦甲板。”長官的一聲命令,讓周希把話嚥了回去,訕笑着走了。

“小妹。”李茂林走過來招呼道:“進艙室吧,箱子裡的幾位應該醒了。”

“一個女韃子,扔海里得了。”李英梅撇了撇嘴,還是乖乖地進了艙室。

拔錨,揚帆,,一連串的命令下達,四艘戰船呼應着旗語,由緩至快,向南疾馳而去。

“不知這北方何時開打,我等在這小島上憋着,實在無趣。”絡腮鬍子軍官叫鄧先,其實並不老,只是形象給人一種年老的感覺,上船時見到顧應慧出示的令牌,知道此人身份不簡單,便旁敲側擊地問道。

“快了。”顧應慧此時徹底輕鬆下來,心情格外好,雖然不敢說得太多,還是稍微透露了一點,“南方大事可定。岷殿下很快便要劍指北方,將軍建功立業的機會馬上便到了。”

“呵呵,可不敢稱將軍。”鄧先笑着拱了拱手,說道:“借大人吉言。我等早就盼着這一天呢!”

“對了。”顧應慧問道:“這行程如何安排的?”

“我等接到的命令是將諸位直送至崇明。然後另有船隻人員護送。”鄧先如實答道:“只是這船已在附近呆了七八日,尚需先回到基地補充食物和淡水。”

“海上航行。將軍是行家,我們聽從安排便是。”顧應慧很平和地笑着,指了指後面的船隻,問道:“那船上的可是要去廣州的山東人?”

“正是他們。”鄧先皺了皺眉。說道:“江湖人物,散漫不馴,在海邊接應他們時,險些出了事情。”

顧應慧也露出不悅的神情,哼了一聲,說道:“難怪殿下說他們鬥狠有餘,戰陣卻不堪大用。他們還不自知。”

“一個個都自稱武藝高強,依我看,一隊士兵便能打得他們滿地找牙。”鄧先也有些鄙視,“戰陣廝殺。哪有他們單打獨鬥、耍弄招式的機會?山東人,不行。”

顧應慧剛想附和,卻見不遠處的李茂林臉上露出不忿之色,不由得淡淡一笑,說道:“也不能這麼說。若是經過訓練,裝備再跟上,山東亦可出勁旅精兵。嗯,山東可是出過很多好漢的。”

“傳說中的倒也罷了,那戚少保卻是生於山東,並指揮登州、文登、即墨諸營抗擊倭寇。”鄧先臉上浮起崇敬的神情的,說道:“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在下是最敬重戚少保的。”

“有志向。”顧應慧點頭讚賞,說道:“時逢英主,正是大丈夫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之時,將軍以今日之言鞭策,日後定前途無量。”

“多謝大人金玉良言。”鄧先拱了拱手,告了聲罪,自去舵樓指揮。

“他說山東人不行。”李茂林湊近過來,忿忿不平地說道:“山東好漢武二郎,山東好漢秦瓊,山東好漢……”

“他不是說山東人不夠勇武,而是說戰陣廝殺。”顧應慧解釋道:“我雖然不是很精通軍事,卻也知道古時那名將猛將衝鋒陷陣已經不好使了。打仗靠的是協同、配合,逞個人英勇的時代已過去了。”

“練過武藝的,和沒練過的,哪能一樣?”李茂林晃了晃粗壯的胳膊,說道:“俺一個人能打三五個,其他士兵行嗎?”

“你還不瞭解現在我軍的作戰模式。”顧應慧不想和這個粗人說得太多,身心一放鬆,睏倦便涌了上來,便敷衍着說道:“等你到戰場見識一下,你就明白究竟了。嗯,我去打個盹,你和令妹先辛苦一下。那幾個人事關重大,萬不可有什麼意外。”

李茂林答應一聲,有些意猶未盡地轉身走了。

顧應慧又叫過幾個手下,他們都是經過些訓練的,比李茂林兄妹更令人放心。仔細囑咐了一番,他纔去艙室休息。

“方先生,你,你要害我?”另一個艙室中,吳應熊已經醒了過來,腿上的繩子未解,手已經獲得自由,兩杯茶水下肚,他的腦子靈活了許多,瞪着眼睛對方光琛問道。

“世子言重了。”方光琛一副雲淡風清的模樣,擺弄着摺扇,不緊不慢地說道:“這是王爺之意,書信不是已給世子看過了?”

“王爺因世子身處虎穴,諸事皆不得自由。”李恕在旁插嘴道:“此番世子得以脫身,回到貴州,闔家團聚,豈不更好?王妃擔心世子安危,可是成天以淚洗面呢!”

提到母親,吳應熊無奈地嘆了口氣,說道:“只是這樣逃離京師,與反叛何異?”

“世子多慮了。”方光琛鄙視的眼神一閃而逝,開口說道:“卑職已留書信於府中,言世子攜妻兒去貴州爲父作壽。如今什麼形勢,朝廷豈能不認?”

“今年是父親大人五十大壽啊!”吳應熊喃喃地嘟囔着,突然擡頭問道:“妻兒?先生是說把公主,還有我那兩個兒子都劫持出來了?”

“那是自然。”方光琛得意地一笑,刷地一下打開扇子,說道:“世子的妻兒現在便在隔壁,一家人在一起。世子還有何可擔心?只是,公主那邊還需世子安慰,莫要想不開,做出什麼傻事。”

吳應熊聽到一半便急着起身邁步。可腿被綁着。差點摔倒,李恕趕緊扶上。

“卑職得罪了。世子莫怪。”方光琛拱了拱手,揮手示意。

兩個大漢上前,解開吳應熊腿上的繩索,卻用一副可稱細巧的腳鏈將其腳踝鎖住。這樣一來。邁步不足一尺,跑不快,蹦不高,便不用太過擔心這些人質有什麼意外舉動了。

吳應熊有些怨恨地看了方光琛一眼,轉頭邁着碎步,在兩個大漢的看押下,慢慢走了出去。

“若是被他們知道落入了明軍手中。會不會有什麼想不開?”李恕不無擔心地問道。

“自古艱難唯一死。”方光琛冷笑一聲,說道:“世子是沒有那個剛氣。至於那個公主,難道捨得自己的骨肉親兒?所以,見面可以。但要嚴加監視,且時間不能太長。然後便分開看管,小的跟世子呆在一處,大的便留給那個公主。”

“也不全用咱們操心,自然會有人想得周全。”李恕突然釋然一笑,說道:“顧大人定然會盡責,以向岷殿下交代。只是不知岷殿下要那滿洲公主有何用,難道要折辱她,讓清廷沒面子?”

“切勿胡說。”方光琛警告地瞪了李恕一眼,沉吟着說道:“岷殿下豈能有你這般短視、淺薄。我估計岷殿下會善待於她,此等大智慧、大氣魄、大胸襟,卻不是你我可比的。嗯,日後萬不可胡亂揣測,徒惹禍端。”

“小的明白了。”李恕心中一凜,意識到自己有些孟浪輕率了,趕忙躬身受教。

……

廈門。

已經承襲延平王爵位,還繼承了國姓爺的榮譽,鄭經卻沒能全部繼承其父的兵將。二十一歲的年輕郡王鄭經在地上來回走動着,聽着侍衛馮錫範的陳述,臉上陰晴不定。

“如今朝廷強勢,已據閩省,金、廈距大陸過近,官兵豈無迴歸故土之念?”馮錫範巧妙地迴避了金廈鄭軍不斷叛逃的主要原因,將其歸咎於朝廷,“朝廷又屢出政策引誘,長此以往,軍心難穩。”

鄭經停止了走動,垂頭看向自己的腳尖,思緒翻涌。兩年前,十九歲的鄭經被父親首次委以重任,執掌金廈的十幾萬軍民。爲了不辜負父親的期望,鄭經每天需要進行大量的工作,因爲他是延平郡王的世子,他有一個非常嚴厲,也對他滿懷希望的父親,要求他承擔起屬於他的責任來。

然而,他犯了一個當時認爲並不算嚴重的錯誤,一切便都改變了。父親絲毫沒有容忍這個錯誤的意思,他要鄭經一死謝罪。鄭經不願意死,他拒絕了父親的命令……沒過多久,父親去世了,有人假傳父親的遺命,想利用他們父子不和奪取屬於他的地盤和財產。

於是,他發喪起兵,去奪回他的東西,而且成功了……但周圍似乎仍然是危機四伏,因此鄭經需要立威,爲了維持鄭軍的統一,爲了象父親一樣建立無上的權威,他深信這是必須要做的事,而且樂觀地認爲這不會很難。

懷着長痛不如短痛的念頭下手之後,鄭經才發現他的敵人居然多得出乎意料。鄭瓚緒、鄭鳴峻、還有陳蟒他們居然能夠蠱惑起那麼多人來。叛徒和三心二意的人一波波地冒出來,每天都有人來舉報又有新的人嘗試叛亂。

叛逃的人越來越多,港口外的船隻每天都在減少,成建制的叛亂固然是不見了,但三三三兩兩的逃亡卻愈演愈烈,即使鄭經下令把船隻都看管起來也沒有用。每天晚上都有明軍士兵抱着木板逃離廈門,水性好的乾脆直接游泳去大陸。

馮錫範的聲音還在響着,“今東寧遠在海外,非屬版圖之中。且幅員遼闊,若悉心經營,則萬世之基已立於不拔。”。

鄭經有些疑惑地望向馮錫範,悉心經營臺灣,一是鞏固根基,二是兵民遷臺,可杜絕叛逃。但非屬版圖之外,卻是違背了父親的宗旨。

鄭成功一再向世人的宣告。臺灣從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他曾對荷蘭殖民者嚴正指出:“臺灣早爲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人之土地也。”並指出荷蘭人應把它歸還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殿下。”馮錫範鎮定地面對鄭經的疑問,繼續說道:“朝廷盡收叛逃兵將。其心難測。其意昭然。殿下若啓國東寧,又何慕於藩封。何羨於中土哉!”

鄭經長長地嘆了口氣,朝廷以襲爵爲挾制,確實令他怨恨,現在又收降納叛。擴充實力,日後難免不起武力統一之心。

“金廈可棄,東寧可經營,然卻不可自絕朝廷,妄稱啓國。”鄭經思慮已定,斷然下了決定。

鄭軍將士以漳、泉、潮、惠爲主,他們對故土的眷戀是朝廷資以利用。並長期採取引誘、招降的一個主要原因。現在鄭軍實力大損,難以與朝廷分庭抗禮,且鄭經也知道,此時軍心不穩。自絕朝廷,殊爲不智。

“退而固基,以待時變。”鄭經坐回到椅子裡,緩緩說道:“岷藩來信,除爲叛逃兵將開脫說情外,尚應允互市通商。東寧初始經營,需糧需物,皆需從大陸獲取。”

馮錫範躬身以答,“岷藩既軟語相求,殿下可大度應之。待東寧經營妥當,錢糧皆可自給,則再無需仰人鼻息。”

鄭經沉吟了半晌,輕輕一拍桌案,說道:“便如此定了。金、廈、銅山只留少數人守禦,其他軍民盡皆遷往臺灣。”

“殿下英明。”馮錫範再次躬身,領命而出。

鄭經作出了決定,等馮錫範走了出去,他才頹然坐回椅中,嘆息不已。

經過鄭成功十餘年的經營,金廈不僅有衆多的倉庫,由堡壘、哨所和圍牆組成的堅固防禦體系,還有得到妥善維護的港口,以及不斷修繕的道路。這裡還有造船廠,從南洋購買來的上好木料,會在這裡被迅速地加工成戰艦或是商船。

但現在這一切要全部放棄了,父親啊,兒子不肖啊!但這也是爲鄭家所想,爲了鄭家不被朝廷瓦解吞併,爲了鄭家還能保持相對的獨立地位啊!

“那些可惡的叛徒。”想起叛逃的那些將領官兵,鄭經又恨得咬牙切齒,他們掏空了金、廈的自衛力量,使得他不得不忍痛拋棄父親經營最久、最堅固也是最重要的基地。

屋外秋高氣爽,屋內則茶香嫋嫋,書聲嬌脆。

“原來如此。”朱永興示意段琬兒停下,若有所思地微微頜首,“朱八八還真是好運氣,可惜孤卻無取巧之道啊!”

朱元璋確實運氣很好,在北伐的整個過程中,明軍就沒怎麼遇到厲害的蒙古騎兵。至於以後王保保都是後來的事兒了,而且在騎兵上也吃過虧。

與南明內訌,自招敗亡比較類似,朱元璋北伐的成功在很大原因是因爲蒙古貴族集團內部的矛盾。南方都打成一鍋粥了,元朝內部還在爭權奪利。消滅朱元璋最好的時候,王保保正在跟孛羅爭國本,好不容易爭上了國本,李思齊又跟他幹起來了。

元朝朝廷也很搞笑,今天幫王保保,明天又幫李思齊,南邊徐達和常遇春都快打到大都了,元惠帝還操心找人幫着李思齊一塊兒合攻王保保,這樣搞不清狀況的政府,不亡國到哪裡說理去。

至於馬匹的來源,也是朱元璋東拼西湊,靠着好運氣不斷得來的。元朝在內地一個很大的官辦馬場叫做“廬州馬場”,給朱八八提供了起家的馬匹;山東有個馬場,叫做益都馬場,守將是個沒什麼用的傢伙,迅速就投降了,馬有了...打到河南,王保保他姥爺又帶着大批軍馬投降了,馬又有了;河北一帶,私人馬場衆多,古人稱,燕趙多精騎,徐達常遇春速度打下來,這又有一大批馬了。

然後就是花錢買!國內買,國外買,朝鮮買,連琉球的馬,他都買!琉球一介島國,能有多少馬,就這朱元璋也買了四十多匹,可見當時明軍對馬的需求有多麼飢不擇食了。

至於朱元璋的騎兵部隊,那也是邊打邊練,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才成長壯大起來的。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有徐達和常遇春這兩個騎兵戰的天才將領。

即便如此,明軍三次北伐,依然是兩敗一勝。特別是第三次,“分三路出討,至漠北大敗,死者先後約四十餘萬人,自是明兵希出塞矣。”後來蒙古分成了瓦剌和韃靼,還依然是明朝的一大威脅。

“遼野千里,英雄百戰之地。”朱永興若有所思地低聲說道:“然平遠曠野一望千里,守之則難爲力,追之則無精騎可恃,棄之則韃虜長驅。北伐呀,應當將目光再放長遠一些,不可單純以光復京師爲目的。”

段琬兒聽得清楚,卻不解其意。通常來講,明朝的覆滅是以北京被破、崇禎自縊身死爲標誌的。反過來講,光復北京,難道不意味着中興大業的成功嗎?

朱永興陷入了沉思之中,原先那個模糊的計劃則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覺得大有可能。

所謂虎步龍驤,高下在心。遼野定,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擾,則天下金鼓互鳴。雖殫天下之力攻之守之,然後天下可安也。

…………

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88章 大調整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42章 北伐新策第77章 突破,崩潰第74章 貪心不足第81章 書院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45章 妥協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0章 無題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45章 大反攻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12章 兵潰第23章 綜合實力第85章 急行第80章 京師大亂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69章 勳章,土地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2章 高平莫氏第271章 阻擊第122章 水利部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47章 齊集元江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66章 棄險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38章 大海戰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70章 開路迂迴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17章 困局第273章 潰敗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5章 寨子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9章 宗室儀仗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82章 燧發槍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67章 梆子腔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38章 廣國公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8章 依城挫敵第271章 阻擊第145章 大包圍第83章 水西之變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54章 赴廣東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33章 立威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76章 再棄險要?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4章 攻城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54章 再退
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88章 大調整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42章 北伐新策第77章 突破,崩潰第74章 貪心不足第81章 書院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45章 妥協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0章 無題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45章 大反攻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12章 兵潰第23章 綜合實力第85章 急行第80章 京師大亂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69章 勳章,土地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2章 高平莫氏第271章 阻擊第122章 水利部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47章 齊集元江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66章 棄險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38章 大海戰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70章 開路迂迴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17章 困局第273章 潰敗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5章 寨子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9章 宗室儀仗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82章 燧發槍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67章 梆子腔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38章 廣國公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8章 依城挫敵第271章 阻擊第145章 大包圍第83章 水西之變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54章 赴廣東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33章 立威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76章 再棄險要?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4章 攻城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54章 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