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

從歷史上看,出身宗室或貴族的劉秀、劉備、楊堅、李淵、趙匡胤,對待開國元勳都非常禮敬優容;而出身平民的劉邦和朱元璋卻大開殺戒,把功臣幾乎殺得乾乾淨淨。所以,賀珍覺得貴族出身的皇帝做事有底線,有些事就是做不出來。

“若殿下有後,且英明仁厚,當更無慮也。”王光興眨着眼睛,又補充道。

一般來說,繼承人弱的皇帝,對功臣提防心理更重一點。李淵的兒子無論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鎮得住的主子,不怕功臣翻毛腔。李治不太行,李世民臨死前就搞了徐茂功一把。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死的早,他怕孫子繼位鎮不住那些靠軍功打天下的老傢伙,可能也算是一個殺功臣的理由吧!

“荊國公想得太遠啦!”黨守素翻了翻眼睛,說道:“我倒是對殿下設想的由荊襄、漢中兩路入甘陝更感興趣。拿下西安,掃蕩甘陝,然後出兵山西,再次兵臨北京,把虜醜的腦袋擰下來掛在旗杆上!”

“對呀,擊敗竹溪、竹山的清軍,甘陝還有何兵可用?”塔天寶是第一個怦然心動的,揮舞着胳膊,大聲說道:“再來一次東征,徹底打敗韃虜。”

比較持重的李來亨同樣因爲被喚起了往昔的記憶而呼吸變得沉重,再次縱橫甘陝,乃至華北,當然也是他的夢想。而只要回到甘陝,李來亨覺得只要振臂一呼,就能招募到大批驍勇的西北好漢。

“這個嘛,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馬翔雲笑着搖了搖頭,“老黨啊,你這性子太急了。”

“是啊。咱們還是先打好荊州這一仗,然後增援鄭王他們,打敗了當面的清軍,再想着克復白土關,進入甘陝。”李來亨從回憶中甦醒過來,自失地一笑。說道:“殿下既以誠相待,咱們也全力施爲。這功臣啊,自然是越大越好,對吧?”

“關鍵還是武器裝備。”馬翔雲輕輕彈了下酒杯,說道:“不換裝吧,戰力肯定是有差距。換裝吧,你們看出來沒有,這彈藥就是關鍵。就如同糧草,斷了就肯定不行。”

衆人沉默下來。都覺得岷殿下的心機手段厲害。拿下地方治權,則掌握了軍隊的糧餉;軍隊換裝,則又掐住了彈藥的命脈。有這樣兩手,控制軍隊便不是什麼難事了。

“既已投效,便忠心耿耿吧!”李來亨有些感慨,也有些無奈地說道:“岷殿下是英主,自是容不得屬下打小算盤。嗯,若是三心二意。恐怕是自取禍端啊!”

“吳三桂打都不敢打便歸降了,可見殿下的厲害。”王光興慨嘆道:“咱們哪。便尊令而行,老實做功臣吧!”

城南的江面上,明軍艦船密佈,桅檣如林,不時有長炮發出怒吼,轟擊荊州南門。五里。已經接近長炮射程的極限,但也偶爾有炮彈擊中城牆。而明軍的炮轟更多的是威懾,使清軍不敢輕易出城迎戰,以掩護步兵登陸,已經佔領了城南面的堤壩。

“當急奏朝廷。荊州非能守之地,可移兵武昌,扼敵下游通路。”

“賊勢甚熾,我兵力單,應上奏朝廷,請速行赴援。”

“敵據上游,賊船日增,水陸合攻荊州之勢已成,形勢甚危。”

順承郡王勒爾錦撫着額頭,對屬下的建議難以取捨。明軍不斷進逼,且人多勢衆,令他對堅守荊州並沒有什麼信心。但朝廷的打算,他是清楚的,移兵武昌肯定不會被允准;請調援兵,尚需時日,而明軍已經從西、南兩個方向壓過來,形勢十分危急。

“僞宗室的旗號不見了,莫不是敵軍在虛張聲勢?”貝勒尚善瞭望觀察了半天,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

勒爾錦只覺得心情一鬆,忙急着要加以證實,追問道:“僞宗室的旗號是何時不見的?昨天呢,昨天在不在?”

“昨天,昨天好象,似乎也沒看見。”尚善歪着腦袋想了想,並不十分確定。

“那十有八九是在虛張聲勢,荊州未必是明軍大舉進攻之地。”勒爾錦自我安慰道:“朝廷已命兗州的護軍統領查漢太盡率滿漢官軍,河南提督佟嶶年選標下鳥槍手三千同赴荊州。只要援軍一到,荊州便可穩固。不僅穩固,尚可攻取鄖、襄,重複漢水上游。”

從山東、河南趕到這裡,怕是要十天左右吧?衆將心中盤算,並未對勒爾錦的判斷表示樂觀。

勒爾錦心中有些不滿,翻了翻眼睛,繼續望着遠處明軍的動向。

噔噔噔,一個清兵匆匆跑上城牆,單膝跪地,語氣急促地報告道:“稟王爺,有急報,賊軍已從城陵磯渡江登岸,足有數萬之衆,察尼貝勒(多鐸子)抵擋不住,率部撤退,監利縣失守。”

“什麼?”勒爾錦大吃一驚,監利屬荊州府,是荊州的東面屏障,一旦失守則意味着荊州將處於三面包圍之中。

“果然是虛張聲勢,聲東擊西。”一個清將此時才認同勒爾錦剛纔的判斷,但這話說得不是時候,有馬後炮之嫌。

“報——”又一個清兵趕來報告,“賊軍在城西萬城至御路口一段堤壩上有異動,似是要掘堤放水。”

勒爾錦又是一臉震驚,難以置信地喃喃道:“不能吧,僞宗室難道不怕背上千古罵名?”

“原來如此。”尚善猛地一拍大腿,高聲叫着,嚇了勒爾錦一大跳,轉頭愕然以望。

“王爺,這僞宗室毒辣陰狠,欲決水淹城,又不願自毀聲名,便故意離去,讓手下來幹這遺臭萬年的事情。”尚善篤定地分析道:“到時他再假惺惺地處罰幾個人,發放些錢糧。不但於聲名無損,還要落個仁義愛民的好評。”

勒爾錦恍然大悟,猛地一跺腳,忿恨地罵道:“假仁假義,心如蛇蠍,僞宗室竟毒辣陰狠若此。”

罵歸罵。可恐慌卻在城上衆人心中蔓延。決堤放水,確實抓住了荊州的致命之處。城中百姓,他們是不在乎的,可這數萬兵馬,豈不盡成魚鱉?連自家,恐怕也難以逃脫大水之厄。

也別提援軍了。明軍要掘開大堤,不,是炸開大堤,不過是一兩天的事情。那時援軍恐怕剛到武昌吧?

“出城迎戰,將大堤奪回來?”勒爾錦底氣不足,似乎在下令,又似乎是在徵詢意見。

“王爺——”尚善咧了咧嘴,苦笑道:“荊州三面堤壩,不下百里之長,要盡數奪取,恐兵力不足吧?再者。賊軍有艦船火炮,即便棄守大堤。也可用炮轟之啊!”

勒爾錦也知道自己的辦法不行,有了反對便正好順坡下驢,慨然道:“朝廷既命我守衛荊州,縱然形勢危急,我亦要與此城共存亡,以盡守土之責。”

衆人面面相覷。心說:別在那說得慷慨激昂,你什麼性子,大家還不知道嗎?不過是等着我們都開口,爲你分擔責任罷了。

“王爺忠心可鑑,卻不可拘泥固執啊!”貝勒尚善巴不得快跑。臉上還要裝出樣子,既分析,又諫言,“若我軍喪於荊州,武昌又守衛空虛,賊人必趁勝東下,勢大難制矣!”

“貝勒言之有理啊!”一個漢將讀過點書,立時附和道:“兵法有云: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賊人三面圍攻,又行掘堤放水之毒計,我軍豈能坐困死地,王爺三思啊!”

衆人紛紛開口,都是一個口吻,荊州不可守,守不得,先避開大水淹城這個滅頂之災再說。

勒爾錦皺眉沉思,心中暗罵:我豈不知棄荊州是唯一之策,可你們這幫傢伙爲何都說不到點子上呢!

“王爺,您審時度勢,率軍轉進,以圖後勝,實是形勢使然。”尚善看出了勒爾錦的心思,慨然說道:“若朝廷降罪,屬下願與王爺共同承擔。”

“我是一軍主將,豈能推過於人?”勒爾錦裝模作樣地搖頭。

“王爺是爲全軍着想,保全實力,後發制敵。末將願與王爺共擔罪責。”

“末將也願。”

“王爺決斷救全軍,豈能讓王爺獨自承擔罪責,末將亦願。”

在一片附和聲中,勒爾錦心中如釋重負,輕輕嘆了口氣,說道:“既是如此,本王便納你們之良言,移兵武昌,以圖後勝。”

……

荊州如果能夠不戰而取,自然是很好的結果。清軍已軍心不穩,一旦撤退,雖然不是馬上崩潰,但在徵朔軍的截擊下,無心作戰的清軍能有多少戰力?滿蒙不用考慮,綠營漢兵怕是要棄械歸降,或是倉惶逃竄了。

如果清軍還堅持固守荊州,那再有數天時間,緊急整訓後的夔東各部便能夠使用新武器;徵朔軍亦將徹底截斷荊州清軍的東逃之路,並逼進荊州。

能快便快,不能快便打一場大殲滅戰,這是朱永興心中的如意算盤,也是因爲他對夔東各部的戰力尚有所保留。目前荊州西面的主力是殄朔軍的一個師,其餘兩萬餘夔東部隊剛剛換裝了五千火槍兵,還在急訓中,而朱永興又向竹溪、竹山的劉體純、郝搖旗的討朔軍增援了三千靖朔軍的人馬。

只要頂住甘陝的清軍,繼續佔據漢水上游的鄖陽、谷城、襄陽,明軍在荊襄戰場上便能保持戰略優勢。清軍也就只能從漢水下游的武昌向荊州增兵,且有被明軍切斷這條通路的危險。

但有些出乎朱永興意料的是,荊州清軍竟然如此膽小,被嚇跑的速度超出了他的估計。而且,勒爾錦顯然高估了漢軍的作戰意志,或者是太珍惜滿蒙兵將的生命了,他按照傳統“漢兵衝鋒在前,退時斷後”的佈置安排撤退的次序。這是一個使滿蒙兵將滿意,卻不是仔細分析現狀,分析形勢,分析人心的決定。

得到清軍從荊州撤退的情報。已是大半夜,朱永興正坐鎮於荊州以西的馬山,聞報匆忙而起,趕至前線軍營議事。

“殿下,敵人恐是誘敵之計?”顯然,清軍撤得確是有些快了。首先持懷疑態度的便是荊國公王光興。

“你是說清軍並未全撤,而是準備趁我軍追擊時,再從城內殺出伏兵,前後夾擊?”朱永興也是不好確定,思索着說道:“那城中動靜如何?”

“回殿下,城中倒還未顯異常。”臨國公李來亨說道:“多半是假撤退。按以往舊例,清軍要撤退的話,必是要劫掠一番,或是焚燒輜重。城中定然大亂。”

“有道理。”朱永興輕輕頜首,“天色黑暗,情況不明時確要謹慎。嗯,多派斥候打探情況,再至江邊派快船通知下游的徵朔軍,讓他們多加註意漢水上的情況,如清軍真是撤愛,便相機截殺。”

“殿下。”陽城侯馬翔雲躬身請命。“不如由末將帶一支兵馬近城試探,若是假撤。城上防守定然嚴密;若是真撤,守軍豈能有死戰之心?”

“末將願與陽城侯一道前去。”宜都侯塔天寶也上前附和。

朱永興想了想,點頭道:“那便多加小心,先押住陣腳,再行試探。”

“請殿下放心,末將這便點兵前往。”馬翔雲和塔天寶領命而去。

“命令各軍做好出戰準備。”朱永興繼續一道一道命令發了下去。“水師準備炮火射擊,陸戰隊登岸逼近南城,殄朔軍第一師和獨立一師向城北迂迴,準備切斷出城清軍的退路,靖朔軍第一師迂迴城南。獨立二師接應陽城侯和宜都侯……”

做好了應變準備後,各將回去各自整軍,大帳內只剩下有些焦灼不安的朱永興。一會兒起身踱步,一會兒又坐回沉思,一邊揣測着清軍的真實目的,一邊急等着回報。最後是實在憋悶,索性走出營帳,要爬上哨樓瞭望,被親衛好聲勸阻纔算作罷。

“報殿下,城西火把密集,我軍正向前逼進。”

“報殿下,我軍停止前進,正排列陣勢。”

“報殿下,我軍開始攻城了……”

朱永興站在哨樓下,來回踱步,聽着哨兵在“現場解說”,不時擡頭,催促之意明顯。

“報殿下,我軍——我軍似已登上城頭……”

“這麼快?”朱永興停下腳步,有些迷惑。

“報殿下,城門開了,我軍正在進城。”

這?朱永興心中埋怨馬翔雲和塔天寶,太不謹慎了,城中若是有埋伏怎麼辦?電影電視上經常看見,箭如雨下,中伏的軍隊傷亡慘重,進退失據,城門處屍體枕籍……

“回殿下,我軍——我軍還在進城……”瞭望的早已換上了朱永興的親衛隊長,向下一看,朱永興正仰臉等着“播報”,只好說些廢話,“城頭火把又多了,城門應該已被穩固控制……”

朱永興輕輕吐出一口長氣,只要城門被牢牢控制在手,即便在城中有埋伏,部隊也損失不大,可以安然撤出,或者繼續由城門進行增援。

“回殿下,我軍繼續進城——源源不斷,城外的陣勢依然,依然嚴整。”

清軍真的棄城了?朱永興有些醒悟過來,但謹慎的習慣還是讓他耐住了性子,等着馬翔雲和塔天寶派人回報具體情況。

哨樓上的“現場講說”依舊在持續,但已經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情況。看來,馬翔雲和塔天寶確實輕鬆地拿下了城池。

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十幾騎明軍喊着口令奔進營寨,在憲兵的指引下直馳哨樓。

“報殿下,我軍已輕取荊州,正在控制全城要點。”一個軍官甩蹬下馬,急着報告道:“清軍確已撤離荊州,陽城侯命屬下帶來兩名俘虜,以便殿下了解具體情況。”

朱永興點了點頭,目光一轉,直盯着兩個用布裹頭的清軍俘虜。

“罪將拜見殿下千歲,千千歲。”兩個俘虜慌忙跪倒磕頭。

“快說具體情況。”朱永興有些不耐煩地擺了擺手。

“是,是。”其中一個俘虜趕忙說道:“回殿下,清,不,韃虜害怕敵,不,害怕皇明大軍放水淹城,決意向武昌撤退。留下罪將虛張旗幟,待天明後再焚燒多餘輜重,並在城中放火,然後趁亂再走。罪將早已悔悟,心向皇明,得此機會,便……”

勒爾錦雖然膽小,但撤退時還是懂得用假象矇騙明軍以便爭取更多的時間。所以,清軍在城中只是劫掠了少數大戶,並讓這個降將留守。因爲滿蒙衆將誰也不願意承擔這個危險的任務,便派了河南綠營的一個參將和百餘兵丁,用來監視留守城中的炮灰部隊——湖廣綠營。沒想到湖廣綠營平日看着膽小怯戰,卻敢在關鍵時刻反正投誠。

“就是這廝——”投誠的湖廣綠營副將把腰上一顆血淋淋的人頭擺在地上表功,“死忠韃虜,帶着一羣河南佬抗拒皇明,被罪將帶兵砍殺,並保得輜重未燒,城中百姓未受火殃……”

“很好,你立了一功,所屬兵將自有獎賞。”朱永興已經不想再聽這個傢伙囉嗦了,擺了擺手,轉頭對傳令兵說道:“傳孤王命令,韃虜已向漢水撤退,令各部奮勇追擊,痛殲敵軍。另,水路急信,命令徵朔軍向漢水急進,截殺逃敵。”(未完待續……)

第73章 人心散第188章 大調整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9章 景東會師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17章 斷臂?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8章 依城挫敵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45章 大反攻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54章 再退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94章 相疑第3章 絕死一擊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47章 齊集元江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9章 世子殿下?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33章 立威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章 絕死一擊第78章 破路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9章 世子殿下?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43章 保寧第137章 李晉王第46章 火槍之威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24章 海外助力第78章 勝利之因第85章 無題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95章 請兵助戰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26章 無題第86章 接戰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80章 京師大亂第39章 聖意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45章 天變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82章 無題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39章 聖意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51章 死地則戰第56章 拒詔第41章 自我否決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3章 絕死一擊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83章 水西之變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72章 無題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章 北愁南喜第80章 特殊人才楔子
第73章 人心散第188章 大調整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9章 景東會師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17章 斷臂?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8章 依城挫敵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45章 大反攻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54章 再退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94章 相疑第3章 絕死一擊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47章 齊集元江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9章 世子殿下?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33章 立威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章 絕死一擊第78章 破路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9章 世子殿下?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43章 保寧第137章 李晉王第46章 火槍之威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24章 海外助力第78章 勝利之因第85章 無題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95章 請兵助戰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26章 無題第86章 接戰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80章 京師大亂第39章 聖意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45章 天變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82章 無題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39章 聖意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51章 死地則戰第56章 拒詔第41章 自我否決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3章 絕死一擊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83章 水西之變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72章 無題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章 北愁南喜第80章 特殊人才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