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春闈考題

在江南,冬天不象冬天,春天來得也是悄無聲息。但昭武元年的第一件大事春闈卻牽動着天下讀書人的心,時時計算着日子。年節剛過,便有士子趕到南京,唯恐臨近考期時找不到房子住。隨着日期臨近,南京城裡的人是越來越多,客棧爆滿,官府又臨時找了房屋,纔算是解決了士子的居住問題。

自從滿清入關,大明已經沒有進行過如此正式的科舉考試了。無論是人數規模,還是考試的科目,都與以往不同,有的人說是彰顯新朝風貌,有的人卻說是新皇不喜流俗,要標新立異。

不管怎樣,科舉這塊香餌對於讀書人來說還是最具誘惑力的。些許的變化,也沒有影響到他們的熱情。由於北地光復得晚,人才又本就較南方少,來參加這新朝第一次科舉的便多是南方人士。

考試內容早已明發,乃是新皇親自擬定。雖有改革之心,但朱永興知道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也不是全部推倒。反覆思考後,他將考試內容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爲雜學,也就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佔總分值的兩成;第二部分爲時事策論,考較文筆和考生深入思考的能力,佔總分值的六成;第三部分爲專精,也就是考生的特長,分值佔兩成。

八股是沒有了,反對之聲曾一度很強烈,但朱永興不妥協,甚至明言:即使所有人都抵制,也絕不更改旨意。有書院培養官員,朱永興不怕,不是還有那麼一句話嘛,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是嘴上說得厲害而已。

“萬歲。萬歲,萬萬歲!”南京的舊皇城收拾一新,作爲考試的地點,考生們跪倒聽旨,然後山呼萬歲。聖旨不過是些官面上的慰勉之語,考生們心中更急切地是想知道考題是什麼。

主考官是兩位。禮部尚書陳紹愉,刑部尚書張煌言,他倆其實也不知道皇上出的考題是什麼。試卷的第一部分是在皇宮內印刷,一直密封存留,今天才由皇宮侍衛押送運來。第二部分的考題則是早朝上,朱永興親手頒下的黃凌包裹,現在纔算見到天日。

陳紹愉和張煌言互相謙讓了一下,打開包裹,取出裡面的紙張。赫然是四道時事策論題。第一題《國殤》,第二題《韃虜何以席捲天下》,第三題《如何民富國強》,第四題《法治之國》。

四道題由考官大聲向考生宣讀,並題寫在大紙上由考生抄錄,然後向考生分發第一、三部分試卷,再由小吏送考生一一進入小單間作答。

雖然規矩已經改了太多,但張煌言和陳紹愉卻凝眉在思索這四道時事策論題背後的深意。

朱永興曾經跟他們說過。此番科舉不一定非要以分數排列名次,如果考生有某項專業技能。或者在某個方面有獨到的見解,亦可選拔,參加殿試。也就是說,朱永興更重專長,更喜歡有創見的人才。

這麼一分析,這四個策論題也就並不太出乎意料了。但要做好這四個題目。並讓朱永興看得過眼,卻也不簡單。

《國殤》沒什麼好說的,取自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只要歌頌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也就算扣上題了。

第三題和第四題則有些門道,考驗考生對民政、經濟、法治的認識水平,循規蹈矩地答出來不難,要有新意,要有創見,就不簡單了。

關鍵是第三題,涉及面太廣,又有諸多忌諱,實在是很令人難辦。題目其實也是有意避開了一些敏感字眼,比如甲申、亡國等等。但實質還是通過題目表達出來了。所以,考生們應該能夠思考甲申之亂爲何能夠發生,滿清入關後爲何難以抵擋,殘明差一點就萬劫不復。這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明朝的各種失策和弊政,不可避免地要展開批評和揭露。

換句話說,這第三題便是要揭露弊病,要找到問題,要吸取教訓。

“甲申之亂——”張煌言遲疑了一下,謹慎地對陳紹愉說道:“有些敏感了。若是牽涉到某人或者某軍,會不會人心不安啊?”

甲申之亂,必然要說到李自成,必然要說到大順軍,如果言辭不當,便要顧及到那些大順軍餘部的王爺、將領、士兵的反應。張煌言如此擔心,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陳紹愉追隨朱永興的時間更長,比張煌言更瞭解朱永興的思維。他認真思索了片刻,猜測着說道:“甲申之亂是避不開的事情,總要載入史籍的。萬歲既然出了此題,又對鄭王等不歧視、不打壓,想必心中已有定論,藉此一舉蓋棺論定,倒也不是壞事。”

如果處理得當,自然長遠之計。張煌言琢磨着陳紹愉的話,微微點頭,依他對朱永興的瞭解,清算舊賬顯然是不可能的,那就肯定會對大順軍有個開脫。只是要這樣做的話,便要把過錯大多攬在朝廷身上,烈皇也是難辭其咎……

難道——張煌言搖了搖頭,真是越想越多。也確實是這樣,明亡不是單方面的原因,是合力的結果。而且,這也不是短期內造成的,如果追溯,連萬曆也有責任。

“這個題目太大了。”陳紹愉一直在思索,也發出了同樣的慨嘆,“看似簡單,一目瞭然,想要找準其中關鍵,難。而且,這還有個膽量問題。”

直陳積弊,犯顏直諫,無論哪樣兒,確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君心難測,誰知道哪句話說得不對,惹惱了皇上,這仕途就算完蛋了。

“萬歲仁厚,從未非刑殺人,那些考生應該都有耳聞吧!”張煌言對此倒是不太擔心,畢竟研究瞭解皇帝的喜歡稟性,也應該是考生必做的一項工作。

“呵呵,這倒是。”陳紹愉笑了笑,說道:“沽直以爲名呢,這就難以分別了吧?”

張煌言無奈地苦笑點頭,這個人的內心哪,誰能真猜得透。是沽直邀寵,還是真的強項忠直,誰又能從表面上分得出來呢?

……(未完待續。。)

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17章 斷臂?第24章 海外助力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202章 總攻(二)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4章 攻城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30章 無題第186章 疍家女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02章 總攻(二)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38章 廣國公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77章 意外之功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72章 攻守結合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8章 封官兒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章 大勝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91章 新氣象第138章 廣國公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3章 打壓縉紳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48章 大戰(二)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38章 反撲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70章 正面決戰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95章 無題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271章 阻擊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272章 血戰第80章 特殊人才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230章 暗戰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
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17章 斷臂?第24章 海外助力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202章 總攻(二)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4章 攻城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30章 無題第186章 疍家女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02章 總攻(二)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38章 廣國公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77章 意外之功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72章 攻守結合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8章 封官兒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章 大勝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91章 新氣象第138章 廣國公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3章 打壓縉紳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48章 大戰(二)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38章 反撲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70章 正面決戰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95章 無題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271章 阻擊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272章 血戰第80章 特殊人才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230章 暗戰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