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

夏季臺灣地區高溫多雨,在偏南風向下,風速和緩順暢,利於舟師渡海。乘南風風輕浪平之利,六七月間是進兵的好時機。

鄭經準備已畢,親率五軍都督周全斌、侍衛馮錫範、諮議參軍陳永華進兵臺灣。而鄭泰則坐鎮廈門,以防萬一。

而明軍在閩省穩步推進,連新兵帶降兵,已經擁有六萬之衆,還有數萬義勇鄉民之助,開始了對福州外圍的攻打。

七月初五,攻克福清;七月初七,光復永泰;七月初八,閩清投降,明軍不戰而取。至此,明軍完成了由南至西對福州的半包圍,只給耿精忠留下了北逃浙江的一條路。

七月初二,鄧耀和楊彥迪合兵一處,先襲台州,然後突然北上長江口,於七月初八殺入黃浦港,進抵上海縣,縣令嚇癱於地。城中百姓喧傳“王者已至”,有執梃而阻遏官府者,有包戴網巾者,有訛言惑衆者,有恐喝官府者。清江寧巡撫周國佐火速領兵來援,卻於青浦遭到六千多裝備精良的明軍陸戰隊伏擊,五千清兵幾乎全軍覆滅,周國佐亦被斬於陣中。

七月初十,明軍挾大勝之威攻擊上海縣城,縣城衙役持刀向知縣項下,挾持縣令開城出降。明軍在上海縣城休整兩日後,又抵江北崇明島,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任由明軍佔領崇明產米之鄉——平洋山前東、西阜沙。

七月初三,長江水師進抵九江。清軍南湖營水兵只有數百,不敢迎戰,避而躲之。鄱陽湖窮苦漁民毛二半趁機鼓譟起事,聚衆數千乘船衝破南湖嘴巡檢司,進入長江投奔明軍。長江水師得漁民指引,派戰船十二艘,士兵千人,進入鄱陽湖,迫降南湖營水兵,然後輕取湖區的都昌縣,劫掠府庫後方駕船而回。

“海邑人民聽其愚惑,皆樂賊來,全無一人守城,卻有竟欲開門揖盜者。”

“海賊來去如風,江船被焚,岸市被掠,而財賦之區奚容致此,是防嚴未密,申飭不切耳。”

“但聞賊至,百姓欣欣向榮,胥役人等亦公然包網。民心若是,內變堪虞。”

…………

地方官員致上官的手札,大員向朝廷的奏章,無一不在叫苦,不在哀嘆。亂了,東南沿海,長江沿岸,似乎明軍到處都有,使清軍疲於奔命,叫苦不迭。

攻掠如風,水師的機動性一經發揮,在陸地上就算跑斷腿兒,那也是追之不及,反倒要累個疲憊不堪。而情報局的苦心經營,情報站、情報員已秘植於江南各地,再有沿海民衆的響應支持,水師的攻襲更準、更狠,處處打在清軍薄弱之處,令清軍防不勝防。

七月十六,鄧耀、楊彥迪率兩支艦隊數百艘戰船進入長江口,衝過已被長江水師打殘的狼山(今江蘇南通市南面沿江重鎮)、福山(與狼山隔江相對)、江陰、靖江、孟河、楊舍、三江等清軍江防汛地,過京口(鎮江境內),直抵儀真(現儀徵)。在儀真城外俘獲數百艘鹽船糧船後,一部攜繳獲船隻返航東下,主力則繼續西進,駛過焦山,於七月二十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磯。

“海賊直犯儀真,未能先事綢繆,遂致損失鹽艘糧船數百號,折耗課賦商本數十萬,遲延至今未見兩淮運司設策畫謀,作何補救。坐視商疲課絀,則悠忽慨可見矣。”

“咫尺江寧,勢甚披猖”。

“鎮江、瓜州門戶也,今賊深入堂奧,豈能飛越而至”。

“幸有總督馬國柱、提督管效忠指揮駐南京的滿、漢兵丁‘奮勇截殺’,乘勝追至三江口外,非此一舉則大江南北岌岌乎殆矣”。

東南震動,奏章無數,所幸最後對清廷來說似乎是個好消息。而七月二十六,被滿、漢兵丁於陸上“奮勇截殺”而“失敗”返航的明軍艦隊,卻於回途中在揚州府屬呂四場登岸,擊敗防守清軍,繳獲大河營守備印,並在瓜洲江面耀武揚威,封鎖運河口達十餘日方返回長江海口的長興、橫沙兩島駐紮,繼續威脅運河漕運。

至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清軍已被完全調動,加強沿江佈防的兵力是應有之義。特別是瓜洲、鎮江,作爲運河漕運的重點站,清軍不得不駐紮重兵,並耗費資財,再建攔江工事。

或許清軍還有些慶幸,慶幸明軍陸上兵力不強,只能沿江擾襲,無法登陸攻擊重鎮名城。但這個慶幸很快便要化成泡影,一支明朝陸軍已於七月十三由廣州出發,正行駛在海面上,直向北而來。

水師襲擾的效果非常顯著,所經之處民衆積極響應,只是苦於陸戰兵力不強,難以擴大戰果。朱永興和參謀部意識到了這一點,狠下決心,抽調尚未滿員的廣州衛戍師及海南島駐軍,組建了六千人的北進兵團,由翼國公馬自德爲主將,總兵李承爵、雷朝聖、高應鳳輔之,由廣州登船北上。

經此抽調,廣州只有兩千多正規軍防守,海南島則幾乎沒有了軍隊,全由警備軍維持治安,可謂是空虛以極。

抓住時機,迅速投入力量,以長江下游、運河爲突破口,緊緊抓住敵人的要害,使戰爭的天平加速傾斜。相比於這些,此時的後方空虛已無大礙。清軍是打不到的,鄭經正忙着攻打臺灣的“亂臣賊子”,不敢也沒有能力動手。

…………

南風舒緩,艦船起伏。在海的遠處,水是那麼藍,又是那麼清,然而它又是那麼深。在熱風的輕輕吹動下,它在抖動,一層細密的皺紋,耀眼地反映着太陽的光彩。

翼國公馬自德因爲有些暈船,臉色雖蒼白,但精神卻似乎很好。他拒絕了親衛們要他臥艙休息的建議,非要站在甲板上,望着這海天美景,呼吸着這鹹溼的空氣。

耐下性子在講武堂學習了半年,看着別人建功立業,一個年輕人難免眼紅心熱。可馬自德並不後悔那段離開軍旅和戰場的日子,作爲將門之子,他經歷過戰爭,也熟悉了戰爭。但在學習的期間,他開闊了眼界,也改變了他的理念,對於戰爭他有了很多新的認識。

戰爭並不只是廝殺那麼簡單,如果一個只知道打仗的將領知道了發動、鼓舞的作用,學會了如何壯大,如何借勢,如何配合大局,那他的層次便上升了不止一個高度。

“這六千兵馬主要是打開局面,武器裝備會盡量供應,但軍隊的擴大卻還要靠你們在當地招募,別老指望着後方輸送。後方的兵民比例不能過於失衡,否則誰來種糧食,誰來製造物資?不僅後方再難以輸送兵員,日後恐怕還需要從前方抽調。邊打仗邊發展壯大,這是你們的任務,要完成好任務,便要與派遣的文職官員好好配合,將地方經營好……”

“仗要打,但初期要精打細算,儘量不打沒有把握的仗,儘量不打沒有收穫的仗。這收穫呢,有人員,有錢財,有物資,要越打越強,要放遠眼光,要實現良性的滾動發展……”

朱永興的話語猶在耳旁,安撫着馬自德心中那急於建功的火熱溫度。他思考過,也想通了,急功近利是不行的,要力求長遠。現在是六千人,以後是一萬,一個名副其實的戰鬥師,再往後呢?如果只顧痛快,幾場大仗惡仗下來,損失了根本,功勞和名聲肯定會有,但自己的軍旅生涯怕是也到此爲止了。

自己還年輕,只要定下心來,建功立業的機會還怕沒有?差不多同輩的將領中,目前最出彩的也只有魏君重和李嗣興,岷殿下提拔新人的意圖是明顯的,自己有了這個出頭的機會,可千萬不能辜負恩典。

國公,嗯,或許是頂着這個官爵,纔會得到總指揮的職位。自己稀罕嘛,從父輩那裡承襲而來的,算得上自己的功績嗎?中校,上校,少將……那纔是證明自己能力的升遷之路。日後也只有這個軍銜,才能在軍中挺直腰桿。

等打下福州,魏君重這傢伙該升少將了吧?自己目前是肯定沒有機會超越他,但以後呢?以後的路還長着呢,自己難道就不能後來居上?即便做不成第一個,那成爲第二個、第三個軍銜上的將軍,也是相當耀眼的吧?

在海天之間蔚藍的空間,動盪着歡樂的波浪聲。這個聲音,和太陽的光彩,千波萬折地閃映在海里,形成不斷的運動。馬自德的心思也不斷翻涌,似乎和這周圍所有的聲音和事物也充滿了活潑的愉快。

…………

深深地呼吸着新鮮的海風,唐季的目光一刻也沒離開過陸地的方向。似乎,那裡有鄧秀在期盼的凝望。

軍事行動,保密爲先。軍營提前封閉,上面的命令只說是做好準備,要至遠處行軍訓練。即便是唐季這個軍官,也是在登船後才知道要去往何處,更無法與鄧秀來場殷殷送別的戲碼。

她會很擔心吧?唐季苦笑了一下,搖了搖頭。即便是衛戍師,那也是軍人,也保不準要打仗。可鄧秀卻天真地以爲衛戍師只會留在廣州附近,這突然的調動肯定會讓她有些失措,有些驚慌。

也只能到了目的地,再託人捎信回來,告訴她自己的去處,再安慰她一番了。唐季想到這裡,有些耐不住,轉身便回船艙,要給遠方的姑娘寫信。

……

天邊突然吹來一股涼氣,使海面激起了一陣顫慄,彷彿那將落的夕陽舒出了一口滿足的嘆息。

威遠將軍翁求多長長地嘆了口氣,耳旁聽到周圍相似的聲音,不由得收回了眺望海面的目光。

銅山,又名東山島,是福建省第二大島。其位置介於廈門和汕頭之間,位於廈、漳、泉的南端,東瀕臺灣海峽,西臨詔安灣與詔安一水之隔,北經八尺門海堤,同雲霄縣接壤,其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其上更有閩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銅山古城,是鄭家的重要根據地之一。

“朝廷——實力雄厚,令人驚歎。”總兵林國樑見翁求多的目光掃視,壯着膽子出頭說話。

此番行動,朱永興徵召了下龍、海防、西貢等商港的大小商船數百艘,不僅是運載軍隊,還有大批的糧草物資,又請英法兩國軍艦護航,可謂是浩浩蕩蕩,聲勢很大。

但翁求多卻知道林國樑的解釋並不真實,只不過是替衆人掩飾而已。明軍在東南攻勢不斷,光復了大片國土,可鄭軍及家屬卻還是蝸居海島,只在陸地擁有寥寥的地盤,對於多爲閩粵籍的將士來說,思念故土之情愈加強烈,這是無法抑制的情緒緒。再加上南明政府實施的安民惠民的政策,更激起了他們迴歸故土的渴望。

當時的臺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瘴癘不毛之地,而初至臺灣的鄭軍將士確實因爲水土不服而死者甚多。歷史上當鄭軍退往臺灣後,鄭軍將士對故土親人的眷戀之情更切,從而使清政府的招降收到了顯著成效。要知道,鄭軍中無家眷者十有五、六,鰥寡孤獨的士兵自然會有故土之思,因而其軍心必然不穩。鄭經最終放棄金廈諸地,專心經營臺灣,也是考慮到鄭軍官兵“縱使有心投降”,但因“無陸路可通,又乏舟楫可渡”而無法前去。

現在,鄭軍將士中同樣瀰漫着這種渴望迴歸故土的情緒,又因爲要去的是明軍所佔之地,心理負擔更比投降清軍要小得太多。

翁求多張了張嘴,無奈地又是一聲嘆息。明軍正越打越強,以岷藩爲首的朝廷也越來越有威信,即便不是思念故土,爲前途計,很多將領也有投效之心。忠勇侯陳霸便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而將他放在泉州鎮守,這恐怕也是岷藩分化吸引鄭軍的手段之一。

“勝負還未分曉,且再觀望觀望吧!”翁求多心中很矛盾,既理解衆將之心,又不願背叛鄭家,只好模棱兩可地先行安撫。

“清軍福建水師已滅,耿逆又被困於福州,閩省大局似可確定啊!”總兵何義開口說道:“岷殿下不斷調兵向北,或許有效先王之意,直入長江,復神京,以爲社稷。”

“兵馬太少,難以成功。”翁求多連連搖頭,說道:“當年先王集兵十數萬,船艦千艘,卻未能如願,如今明軍差之遠矣。”

“若朝廷大軍攻克福州,兵發江浙呢?”林國樑似是在反駁翁求多,又象是胡亂猜測,“水陸配合,清軍怕是顧此失彼,難以抵擋吧?”

“朝廷已奄有數省,擁兵十數萬,大小戰船也有近千艘,實力怕是不下於先王吧?”何義說的話是很有保留,一方面是對於先王鄭成功的尊重,一方面也不好當衆說得太過露骨。

其實在當時,什麼戰船數千艘,這與幾十萬大軍是差不多的浮誇之詞。當然,如果連小舢板也算上,那的確是夠數的。可是真正安裝火炮,具有水戰能力的,也不過數百艘而已。

對於何義的話,翁求多不置可否,擺出了上官的威嚴,給親信將領下令,嚴加防範,船隻進出都要經過他的首肯。防範的是誰?大家心裡都有數,是自己人哪,不許他們上岸,不許他們轉投朝廷。

下達同樣命令的還有駐紮金廈的鄭泰,而且比翁求多更早。鄭軍士兵連續浮海潛投大陸,這動搖了軍心;對遷居臺灣的恐懼,更使鄭軍將士人心惶惶。

“岷藩不動刀兵,卻使我軍人心浮動,皆因明軍據有大陸,勝勢昭然所致。”鄭泰對鄭家還是忠心耿耿的,更不想看見鄭成功經營多年的根基不穩,畢竟他姓鄭,鄭家這個以海商勢力爲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利益與他息息相關,由不得他不盡心竭力。

“待到世子征討臺灣成功,情形便會有所改變。”鄭泰之弟鄭鳴峻說話的口氣也不太確定,現在不是朝廷有求於鄭家,而是鄭家有求於朝廷,不僅是朝廷給予其名分的聖旨,還有金、廈,以及臺灣所需要的糧食物資。

其時臺灣剛剛收復,數萬官兵及家屬剛開始屯墾經營,還做不到自給自足。金、廈更是彈丸之地,人員、物資皆依靠大陸。

“恐怕很難。”鄭泰看得很透,鄭家雖然在大陸搶佔了一些地盤,但隨後因內亂而退出,這些地盤處在明軍佔領區的夾縫之中,如果明軍加以封鎖,物資供應便會斷絕。

“那唯今之計便是放棄沿海,全部遷至臺灣,方可杜絕人心思念故土,兵士潛往投奔了?”鄭鳴峻顯出很不甘心的樣子,忿忿道:“先王苦心經營,今卻拱手讓人,何以面對先王地下之靈?”

鄭泰沒有接話,冥思苦想了半晌,才緩緩說道:“朝廷尚未逼迫過緊,事情或還有得商量。如果能使朝廷給予糧餉之地,人心將大爲安定。”

“依岷藩的心機和手段,怕是不易吧?”鄭鳴峻苦笑着搖了搖頭,嘆息道:“當初若不收兵——唉,世子還是有些大驚小怪了。嗯,也難怪,先王突然去世,他也有責任……”

“勿要胡言。”鄭泰冷然打斷了兄弟的抱怨,鄭經心虛是很自然的事情,生怕鄭成功去世引起軍將內變,趕忙收攏於金、廈,可以說是放棄了絕好的在大陸搶奪地盤的機會。但這事可以心裡明白,卻不可胡亂說出來。

“且待世子得勝歸來,再做道理吧!”斥責了乃弟,鄭泰也是無奈地擺了擺手,面對越來越強勢的明軍和朝廷,辦法太少,而這明臣的旗幟卻還得打着。

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4章 海外助力第28章 離心之象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57章 接駕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72章 攻守結合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46章 火箭列裝第27章 攻城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22章 水利部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72章 無題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37章 李晉王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51章 死地則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33章 立威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36章 領悟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章 陌生之地第91章 外交,內政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72章 攻守結合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8章 封官兒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96章 鑑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5章 寨子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86章 接戰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89章 勝利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39章 聖意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17章 斷臂?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60章 會趙王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
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4章 海外助力第28章 離心之象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57章 接駕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72章 攻守結合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46章 火箭列裝第27章 攻城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22章 水利部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72章 無題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37章 李晉王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51章 死地則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33章 立威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36章 領悟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章 陌生之地第91章 外交,內政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72章 攻守結合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8章 封官兒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96章 鑑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5章 寨子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86章 接戰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89章 勝利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39章 聖意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17章 斷臂?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60章 會趙王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