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寫皇叔的督學

第180章 寫皇叔的督學

暴雨傾盆,坐在校舍中,蘇澤聽着窗外雨柱捶打地面的聲音,心思又飄到了長寧衛。

這段時間海船已經縮進港口了,長寧衛和東奧島的港口都已經封港,也不知道有沒有船隻受損。

閩江、建溪水位暴漲,一向不受重視的渠房也忙碌起來,海瑞放了縣學生們自習,受白知縣委託,帶着渠房的吏員去巡查水利設置去了。

沒辦法,誰讓縣衙的官就這麼幾個呢?縣城裡的致仕官員這都被髮動起來,帶領吏員巡視河壩。

蘇澤倒是不擔憂建溪的水利工程,當時修建溪束水衝沙工程的時候,就已經預留了防洪泄洪的通道,而且蓄水池也是按照歷史最高水位的餘量建造的。

不過聽說閩江出現了險情,河水差點沒過河壩,要不是鄉民們拼死堵上,閩江要是決堤可就慘了。

白知縣心有餘悸,若是真的決堤,他這個縣令也就當到頭了,這才發動起全縣官吏,總算熬過了幾輪險情。

這種風浪對於沿海的延平衛不算什麼,但是蘇澤擔憂東奧島上新建造的建築。

除此之外,山裡剛剛春耕下去的紅薯和土豆能不能挺過去,也是蘇澤擔憂的問題。

冬播的紅薯在三月份已經收穫,這種甘甜的新糧食很快受到了長寧衛的歡迎。

無論是烤紅薯還是紅薯粥風靡長寧衛,這一次春耕,長寧衛附近的山田都種上了紅薯。

紅薯其實含水量很多,剛剛吃的時候會有飽腹感,但是很快就會餓,其實作爲主糧並不如水稻和小麥。

紅薯的好處是在災荒的時候能夠應急,產量高對於土地要求也不高,可以在福建大片的山區種植。

蘇澤已經在長寧衛附近的山區推廣種植紅薯,至於種苗退化的問題,堅持用優質品種來育苗,可以將種苗劣化推遲到四五代之後,蘇澤還有兩三年時間解決這個問題。

連綿的暴雨也給武夷山的茶莊帶來了問題。

往年的時候,清明時節雖然也會下雨,但是這樣連續十幾天的陰雨天氣還是很少見的。

這樣的暴雨也影響了清明後茶葉的採摘,更糟糕的是沒有陽光無法晾曬茶葉。

這可把武夷山茶園的主人們都急壞了,蘇澤接到消息之後,立刻將製造紅茶的方法謄抄出來,交給了周管事。

紅茶的製作過程其實和綠茶差不多,只是不需要將採摘下來的茶葉曬乾,而是要放在陰暗的地方窖藏一段時間。

但是窖藏的時間多久,保持什麼樣的溼度,這些就要反覆研究確定口味了。

這連綿陰雨的天氣,正好給了蘇澤實驗的機會,按照他的吩咐,三批茶葉分別按照不同的天數進行窖藏,然後再由茶莊炒制完畢,送給蘇澤品嚐口感。

“汝霖兄。”

一名年輕人站在蘇澤面前,蘇澤回過神來說道:“誠齋兄。”

眼前這個年輕人和蘇澤同歲,也是這次通過童子試的新秀才,他姓李名起元,字誠齋,字是入了縣學後海瑞起的,很快就和蘇澤成了朋友。

“汝霖兄,昨天那道題我解出來了。”

李起元拿出一張小紙條,攤在蘇澤的面前,只看到上面寫着密密麻麻的數字,正是一道數學題。

蘇澤看了一下答案,點頭說道:“誠齋兄,你果然是家學淵源。”

李起元是蘇澤在縣學中遇到的一個驚喜,李家是南平縣中的一個小家族,世代以算學傳家,李起元如果考不上科舉,就要隨着父親去做“算秀才”,幫着百姓測算買賣的土地去了。

而李起元之所以能以算學傳家,是因爲他祖上曾經參與過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測驗。

四海測驗,就是元代曆法專家郭守敬提出的,在全國建立了二十七個測驗點,觀測全年每日的晝夜長度和日出日落時間。

郭守敬通過這些地點的日影差異,計算出了黃赤交角的新數值,並且準確的算出一個迴歸年的時長,爲編制《授時歷》積累了大量的數據。

而當年在福建也有一座測驗臺,執掌這座測驗臺的就是李家的祖先。

李起元的祖先還拜在郭守敬的邢州學派門下,學習過不少算學和天文學知識。

只是到了明朝建立之後,私習天文成爲重罪,李家又不願意入欽天監,於是在南平縣隱姓埋名傳到了今天。

李家算是家道中落,李起元父子只能重新撿起祖上的算學知識,靠着給南平縣人算地爲生。

“誠齋兄,你的推步聚頂法已經沒問題了。”

李起元拱手說道:“多謝汝霖兄授我這等丈田之法。”

李起元心中充滿感激,蘇澤所傳的丈田方法要比他家傳的方法更準,而且算起來也比他家傳的方法更快。

自從用了這個方法後,李起元幫着父親給別人丈田的時候都又快又好,很是賺了一波口碑。

李起元繼續說道:“遇到汝霖兄之前,我還不知道世上還有如此精妙的割補法。”

李家家傳的丈田方法,其實原理上和蘇澤的推步聚頂法差不多,只不過推步聚頂法將過程公式化了,計算起來更加方便。

自古以來,計算多邊形面積的方法都是“割補法”。

就像是計算圓形周長一樣,祖沖之的方法也是不斷的圓的邊計算成小段直線,其實這就是一種極限微積分的思路。

蘇澤笑了笑說道:“李兄,我還有一種積分法,你要聽嗎?”

李起元眼睛一亮,乖乖的坐下,蘇澤則微微一笑,竟然有人送上門,就不要怪我微積分大法了!

蘇澤先簡單敘述到了微積分的原理,然後推到出幾個簡單的定理,李起元已經完全陷入到了數學的海洋中。

在正式進入縣學之後,蘇澤才發現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生活並不是只有四書五經。

對於李起元這樣底層的讀書人,不可能將所有希望都放在科舉上。

蘇澤的同學中還有一名叫做王遜的,家傳研習大明律,他父親也是南平縣有名的狀師。

甚至有一個叫做韓歷的傢伙,他爹是縣衙的陰陽生。

陰陽生是負責給衙門測算吉時吉日的陰陽先生。

陰陽生和子弟原本是不可以參加科舉的,是在天順二年才放寬條件,允許陰陽生子弟參加科舉。

韓歷精通測算吉時和風水堪輿,縣衙的陰陽生本身就沒有太多事情,平日裡他也隨着父親做一些看風水的“私活兒”。

除了這兩人之外,還有一個延平衛軍戶出身的秀才於宗章,他和於宗遠是同輩的遠房兄弟,不過於宗章的父親只是延平衛的一個世襲百戶,而於宗章又是這個世襲百戶的次子。

無法繼承家裡的世職,於宗章只能發奮讀書了,要說這個於宗章也是厲害,延平衛的衛學早就已經荒廢了,他愣是靠着在借書自學考上了秀才。

這三人當中,於宗章和蘇澤都是軍戶出身,而於宗章又是於宗遠的同族兄弟。

韓歷和李起元,一個是陰陽生的兒子,一個是算秀才的兒子,都是在縣城比較邊緣化的讀書人。

蘇澤對他們表示了善意,他們很自然的就聚集在蘇澤的身邊。

韓歷風風火火的進來,對着蘇澤說道:“汝霖兄,汪督學就要到福建了!”

汪督學,就是之前海瑞提過被朝廷任命來福建主持科舉的翰林官汪道昆。

韓歷對着蘇澤說道:“我聽說這位汪督學尤擅長曲律,汝霖兄你這次鄉試可要佔便宜了!”

韓歷的大嗓門,讓衆人的目光都看向蘇澤。

蘇澤用手捂着臉,也不知道這傢伙嘴巴這麼大,到底是怎麼給人看風水的。

不是研究歷史的人,很少知道汪道昆,不過蘇澤的歷史學已經Lv5,穿越前他也是明史專業的,自然還記得汪道昆這個名字。

汪道昆是張居正的同榜進士。

蘇澤不由的感慨六度分離定理的正確性,自己和張居正產生聯繫,只需要通過汪道昆一個人就可以了。

這樣同樣也說明大明朝頂尖讀書人的圈子是多麼小,但凡踏入這個圈子會後,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交集。

如今張居正應該還在在故鄉江陵“養病”吧?他要在嘉靖三十六年重返京師,然後只用了十年不到的時間,就從翰林院編修一躍而爲內閣次輔。

這就是翰林官恐怖的升遷速度,接着張居正又用了六年時間扳倒了高拱,成爲明擺宗萬曆皇帝的輔政大臣。

蘇澤當然不是想要通過汪道昆去結交張居正,他連個舉人都不是,根本進不了進士的圈子。

讓他對汪道昆感興趣的是另外一件事。

督學大人,蘇澤很想要問一問,到底《金瓶梅》是不是你寫的?

這本奇書成書於嘉靖年間,學界不少人都推測是汪道昆在家鄉徽州府閒居的時候所著。

不過汪道昆也算是朝廷大員了,他自然不可能承認自己寫了這本書,歷史學家們也是根據行文風格和最早的成書時間推測的。

寫黃書的督學,總讓蘇澤感覺有些怪怪的。

但是這位汪督學的才能,做一省的鄉試主考官倒是綽綽有餘了。

汪道昆精通於音律、曲藝、詩詞,同時還是一名抗倭名將,可以說是一名複合型人才了。

新督學即將到任的消息傳遍了南平縣城,按照規矩在鄉試前,新督學要巡視全省,接見各地的生員,考較他們的功課。

能在督學心中留下一個名字,對於鄉試總是大大的好事,南平縣城準備參加鄉試的讀書人都憋着勁兒,要在汪督學巡視諸縣的時候一鳴驚人。

蘇澤對於這些事情沒興趣,他目前的任務就是肝科舉技能,順帶刷一刷其他的技能。

窗外的雨水總算是小了一些,衆生員連忙撐起油紙傘,趁着雨小向家裡走去。

蘇澤正準備回去,就看見風塵僕僕的海瑞返回縣學,他看到蘇澤後立刻說道:“汝霖稍等一下。”

蘇澤知道是海瑞找自己有事,於是放下手裡的油紙傘,跟着海瑞去了他的書房。

擦乾了頭上的雨水,海瑞換上一身乾的袍子,對蘇澤說道:“古文觀止的初稿我已經弄完了。”

蘇澤也沒想到海瑞在一邊給縣學上課,一邊在縣裡救災的情況下,竟然還能這麼快完成《古文觀止》的校對和排版。

海瑞將一疊文稿遞給蘇澤說道:“你看看排版印刷需要多久?”

清代的《古文觀止》是一部收錄了從先秦以來諸多大家散文的文集,上面很多內容都是直接收錄到語文課本上的。

蘇澤的文學技能已經提升到了Lv6,他記憶中的古文都默寫下來,交給海瑞校對排版題注。

海瑞對於編這本《古文觀止》也非常的上心,他遍訪了城內藏書的家庭,拉下臉向他們借閱書籍,才完成了《古文觀止》的校對工作。

清代的《古文觀止》總共收錄了從先秦到明末的散文二百二十篇,蘇澤的文學等級顯然還記不得這麼多。

蘇澤和海瑞編寫的古文觀止,只收錄了精華選文五十篇,由海瑞做註解來解釋古文中的典故和字詞用法,蘇澤則負責點評作者和文章。

蘇澤翻看完畢說道:“用活字印刷的話,只需要十天就能裝訂成書了。”

海瑞大喜說道:“我打算將這本書獻給新到任的汪督學。”

蘇澤有些感激,海瑞又是幫自己鋪路,想要幫自己揚名。

能在汪道昆那邊掛上號自然是不錯的,蘇澤點點頭說道:“學生這就讓印坊刊印出來。”

說完了《古文觀止》的事情,海瑞又對蘇澤說道:“汝霖,聽說你還會水利?”

蘇澤點點頭,海瑞立刻說道:“明日你隨我去閩江看看。”

蘇澤只能答應下來,果然自己是閒不住的命,還準備這段時間好好在縣學讀書,又被海瑞拉着去治河。

不過閩江的情況不好,如今春耕已經種下了,萬一決堤那就是數萬百姓遭災,既然海瑞找到自己,蘇澤也不能坐視不理。

海瑞又說道:“把書帶着,閒暇時候我帶你讀書。”

蘇澤又說道:“老師,縣學生韓歷,是家傳的陰陽生,精通堪輿術,老師也帶着他一起吧。”

海瑞點頭說道:“我這就去找他。”

接下來幾天,雖然還是暴雨如柱,但是有了蘇澤之後,靠着疏堵結合的辦法,閩江始終被束縛在河堤中。

五月初,雨水逐漸小了,海瑞這才露出輕鬆的表情。

就在海瑞風塵僕僕的治水結束返回縣城的時候,朝廷的使者終於抵達了南平縣城。

方知府擺下桌案,在府衙門口擺上了迎接朝廷旨意的儀仗。

新章節,暫時不厚顏求月票了。

這幾章劇情要緩一下

(本章完)

第301章 無間道,何心隱倒嚴第464章 駕崩第435章 髒東西第635章 軍功章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038章 入編捷徑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280章 振武營兵變第671章 新農牧模式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391章 《十日談》和肺鼠疫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297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399章 改道黃河之志第561章 崇明島度假村第494章 爹的事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427章 湯顯祖考申論第049章 縣衙第536章 特別都察院第550章 授權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356章 北歸和南歸第231章 當家難第178章 平步青雲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280章 振武營兵變第013章 開荒忙,煎人壽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629章 法律變革第042章 去縣城(二合一章節求追讀)第263章 解決方法(三更,求票)第071章 破題第199章 登榜送貼第279章 紫色講學被動第508章 公辦和私人書院第277章 一書驚起千層浪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417章 睿智的作戰計劃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194章 大撒幣工程第390章 天授乎?民予也第627章 嘉靖薨逝第341章 一日而陷第056章 脫毒難第017章 衛學第060章 吃飽飯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526章 橡膠種植園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458章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第190章 不入宮可惜了!第616章 李如柏打老虎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109章 活字印刷第388章 印花稅第618章 捨不得第571章 蘭州肅王第326章 鐵瘋子和鋼瘋子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101章 大數據練兵第409章 廣築城?第217章 朱熹王陽明都錯了!第451章 僭主第299章 減租減息第214章 成聖的路第680章 電報和鐵路帶來的改變第132章 誰試手,補天頃?(卷末,求票)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663章 神聖感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233章 門庭若市第324章 轉進如風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484章 狂熱和剋制第111章 衛所事忙,科舉升級第644章 藩屬國條約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269章 文學的紫色被動第148章 雞肋的紫色被動第197章 鄉試魁首第348章 嘉靖西狩第658章 少爺第345章 無能狂怒第509章 陸上絲路第482章 缺官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355章 國之命脈第162章 染布,天文,書法第265章 歸有光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312章 “蘇汝霖!幹恁娘!”(加更)
第301章 無間道,何心隱倒嚴第464章 駕崩第435章 髒東西第635章 軍功章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038章 入編捷徑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280章 振武營兵變第671章 新農牧模式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391章 《十日談》和肺鼠疫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297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399章 改道黃河之志第561章 崇明島度假村第494章 爹的事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427章 湯顯祖考申論第049章 縣衙第536章 特別都察院第550章 授權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356章 北歸和南歸第231章 當家難第178章 平步青雲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280章 振武營兵變第013章 開荒忙,煎人壽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629章 法律變革第042章 去縣城(二合一章節求追讀)第263章 解決方法(三更,求票)第071章 破題第199章 登榜送貼第279章 紫色講學被動第508章 公辦和私人書院第277章 一書驚起千層浪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417章 睿智的作戰計劃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194章 大撒幣工程第390章 天授乎?民予也第627章 嘉靖薨逝第341章 一日而陷第056章 脫毒難第017章 衛學第060章 吃飽飯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526章 橡膠種植園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458章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第190章 不入宮可惜了!第616章 李如柏打老虎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109章 活字印刷第388章 印花稅第618章 捨不得第571章 蘭州肅王第326章 鐵瘋子和鋼瘋子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101章 大數據練兵第409章 廣築城?第217章 朱熹王陽明都錯了!第451章 僭主第299章 減租減息第214章 成聖的路第680章 電報和鐵路帶來的改變第132章 誰試手,補天頃?(卷末,求票)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663章 神聖感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233章 門庭若市第324章 轉進如風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484章 狂熱和剋制第111章 衛所事忙,科舉升級第644章 藩屬國條約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269章 文學的紫色被動第148章 雞肋的紫色被動第197章 鄉試魁首第348章 嘉靖西狩第658章 少爺第345章 無能狂怒第509章 陸上絲路第482章 缺官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355章 國之命脈第162章 染布,天文,書法第265章 歸有光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312章 “蘇汝霖!幹恁娘!”(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