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鄉試魁首

第197章 鄉試魁首

科舉真難啊。

如沒有系統,蘇澤估計就算是十年苦讀,也肯定考不上舉人。

坐進了考棚之後,哨兵將考卷發放到每一個考棚,但是在這個時候是不能提前答題的。

巡考的官吏都死死地盯着,一旦有人提前答題就會被立刻驅逐出考場。

等到所有的考卷發放完畢,再次響起梆子聲,所有考生立刻拆開考卷,開始答題。

題目一共是七道,三道四書義和四道五經義,都要用八股作答。

這其中,三道四書義是基本題,考生作答只要中規中矩就可以。

因爲四書是所有讀書人都要學習的必學科目,所以這三道題的要求就是“通”,只要言之有物論據、避諱不出錯,沒有錯別字就可以了。

可光是答對這三道四書義就不容易,排名次還要靠後面的四道五經義。

大明朝的讀書人只需要治一經,蘇澤選治的《春秋》雖然是人數最少的,但是全省治《春秋》的舉人也有四百人。

根據治《五經》的不同,考卷被送入五個房內,由全省抽調的閱卷官開始批改考卷。

在短短的一天之內,蘇澤需要完成七道八股文的作答,還需要一字不差的謄抄到考卷上。

要不是蘇澤的科舉技能已經達到了Lv10,又有被動技能在考場科舉技能+2的加成,高達Lv12的科舉技能,也不過是在天黑之前完成了作答。

蘇澤想到那些十幾歲就考過鄉試的猛人,還有那些半天就完成答題的急才,果然那些二十幾歲就中進士的都是變態。

隔天又進行了第二場和第三場的考試,這兩場考試就比較輕鬆了,蘇澤迅速答完題目交卷,鄉試是朝廷的重要大典,不可能和童子試那樣隨意,所以以第一場八股經義取士的大原則是不會變的,後兩場考試就是真的走個形式,蘇澤規規矩矩的答完了交卷,終於結束了鄉試。

等全部考完之後整個貢院就開始忙碌起來。

謄抄官要將考生答的墨卷謄抄成硃卷,異色筆的制度,就是爲了保證所有考卷都被謄抄,只有硃筆謄抄的卷子,纔會送到閱卷面前。

謄抄完畢的卷子,還要經過對讀官校對,然後就要馬不停蹄的送到閱卷官面前。

考完五天時間就要完成全部的閱卷工作,再由主考官汪道昆排定名次。

春秋房中,莆田縣學孫教諭正在看着考卷。

福建治春秋的讀書人不多,孫教諭的本經也不是春秋,只是他也讀過幾年春秋,所以才被抽取到了春秋房中。

眼前這份卷子他讀了兩遍,只覺得文筆通暢,可有拿不準要怎麼判。

閱卷官判定的卷子,無論通過還是不通過,都要送到本房的同考官面前。

如果將好的卷子黜落,或者將差的卷子判過,那都是要被房官訓斥的。

孫教諭又讀了一遍,還有幾個用典他不能確定,只好向身旁的另外一位閱卷官求助。

“吳教諭,這份卷子請您看下,這幾個典故?”

《春秋》字數多,集註也多,所以典故也是最多的。

每年鄉試的時候,就是治春秋考生捏造典故的盛宴。

要是將捏造典故的卷子送上去,那閱卷管就要貽笑大方了。

孫教諭把握不住的卷子,吳教諭接了過去。

“這幾個典故都是《春秋》中的,這典故用得這麼切題,後生可畏啊。”

孫教諭這下放了心,吳教諭就是治春秋的,他是舉人出生,參加了一次會試落榜之後,就選擇做了學官。

孫教諭拿起筆,在考卷最上方畫了一個圈,然後寫下“高薦”二字。

閱卷官將卷子送上去,接下來就是統管春秋房的同考官閱卷了。

同考官是本房所有卷子都要判的,所以時間緊任務重,大部分卷子也都是走馬觀花看一遍,然後按照閱卷官的判定來判。

但是看到這份送上來的“高薦”之後,春秋房的房官拿起卷子,開始誦讀起來。

“高薦”就是不僅僅通過,還得到了閱卷官的大力推薦,可以列入前面名次的卷子。

閱卷官寫了“高薦”的卷子,房官也要寫下自己的推薦等級,還要寫下一句話的評語。

這份卷子用詞平實,但是這種寫法纔是最見功力。

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將深刻的道理寫出來,檢查了卷子沒有其他問題之後,房官也在卷子上畫了一個圈,提起筆卻猶豫了起來。

汪道昆就任督學之後,福建上下的學政官員都研究了汪道昆的文風。

這位汪督學算是唐宋古文派,最是推崇平實雋永的文風,並不喜歡秦漢那種大氣磅礴的議論。

這篇文章應該會合汪督學的胃口。

閱卷到現在,房官也沒有看過比這篇更好的文章,他寫上“可通經綸”,又附上了評語送了上去。

通經綸,在前朝就是表示對這一經完全掌握的意思,在卷子上判“可通經綸”,就是同考官認可卷子可以排在本房前五名。

這份卷子送到了副考官這邊。

副考官是福建學政提學使,作爲副考官他只需要看同考官送上來的卷子就可以了。

當然副考官也是有權力去查看那些罷黜的考卷的,但實際上基本上沒有副考官願意這麼做。

副考官要看五房呈上來的所有卷子,除非是明顯不行的卷子,基本上各房通過的卷子,副考官都會同意,一併送給主考官裁定。

這場鄉試的副考官也是個性格柔弱的,基本上下面送上的卷子,也都是按照之前的判詞一樣送上去。

燭光下,汪道昆正在閱卷。

汪道昆皺起眉頭,對身邊的小吏說道:“去,把玄字丙丁辛號考卷翻出來。”

小吏驚訝於汪道昆的博學強記,這位主考官的記憶力實在是變態,好幾個下面考官沒發現的典故錯誤都被他挑出來,他腦子中就像是刻着四書五經一樣。

就連副考官都不得不佩服,也難怪人家是翰林官,這份記憶力就不是普通人。

玄字丙丁辛號的卷子也畫了三個圈,這表示閱卷官、房官和副考官都認可這份卷子,一般來說能有三個圈,這份卷子只要主考官點頭就算是上榜了。

小吏很快拿來了玄字丙丁辛號考卷的考卷,汪道昆拿起手裡的考卷,和這份考卷一一覈對起來。

副考官看向這份卷子,這份卷子他也有印象,七篇文章都算是規規矩矩,但是也勝在規矩。

文章的結構嚴謹,書寫也很順暢。

別小看這順暢,要知道科舉考試是限時考試,短時間內寫出來的文章難免會有磕磕絆絆的地方。

這個考生都七篇文章都像是構思很久的,這樣的文章在科舉考場上可不多見。

但是汪道昆看完了文章又說道:“去將玄字丙丁辛號考生的考情簿和底稿拿過來。”

考情簿就是在考試的時候,吏員登記的答題情況的簿子,是用來登記考卷答題情況的簿子。

巡視考場的吏員每隔半個時辰登記一次,從簿子上可以看出考生答題的進度。

汪道昆看着底稿和考勤簿,對副考官說道:“這兩份卷子的這篇經義答案差不多。”

副考官打了一個哆嗦,難道是考場弊案?

他連忙接過去一看,果然兩篇文章的八股文很相似。

但是這兩份卷子在不同的考場,副考官說道:“破題思路相同,答題雷同也是很正常的吧?”

汪道昆搖頭說道:“但是這個考生的卷子有問題。”

“只是破題思路相同也就算了,舉用的例證也如此雷同就少見了。”

“他的稿紙用的很少,答題的速度很快,這題目不像是當場答題的,反倒是像提前準備好的。”

“這篇四書義是最難的,這個考生反而沒怎麼打草稿,而且是先答的這道題。”

副考官接過去,果然這個考生的考情簿上,他答題的速度非常快,答題的稿紙上也沒有多少打草稿的痕跡。

副考官又說道:“說不定是這考生擅長打腹稿,而且這兩份卷子隔着這麼遠,也不可能抄襲作弊啊?”

汪道昆說道:“也許是我多慮了。”

副考官鬆了一口氣,若是這兩個人座位靠在一起,肯定要被判爲作弊了,這兩篇文章實在是太雷同了。

副考官這纔想起來自己的工作,將手中的卷子呈了上去。

看到三個圈,以及“高薦”“可通經綸”的評語,汪道昆就知道這是一份好卷子。

拿起卷子讀了起來,果然寫的非常的好,更重要的是每個題目都破題非常巧妙,讓汪道昆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而且卷子的用詞平實,正是汪道昆平日裡提倡的文風。

“這份卷子不錯,可列爲房首。”

五經每一房推出一份房首,等到所有卷子都判完之後,再由主副考官和所有同考官一同判卷,決定前幾名的名次。

鄉試前十名若是會試落地,入國子監可以直接入上監,或者去吏部授官也能得到優待,在科舉考試這麼一套唯學歷的體系中,你考試的名次就決定了一切。

點了這份卷子爲春秋房首之後,汪道昆又開始仔細查看卷子。

可是他的直覺還是認爲玄字丙丁辛號的卷子有問題,但是汪道昆又說不出哪裡有問題,他仔細想了想,還是將玄字丙丁辛號抽到了最末一位。

經過五天緊張的閱卷,一共九十份卷子排在了敘倫堂中,汪道昆帶着副考官和同考官,評定最後的名次。

汪道昆首先開口說道:“玄甲申戊號可爲魁首。”

“此子的文章咋一看樸實無華,但是用典論述都能另闢蹊徑,有唐宋古文之餘風。”

衆考官紛紛點頭,如今流行的正是這種風格的文章,這類文章屬於大家都能寫,但是想要寫好是最難的。

華麗辭藻可以堆砌,但是用平實的文字寫出真情是最難的。

點了魁首之後,順序定下了其他的第次。

等到最後,汪道昆指着玄字丙丁辛號的卷子說道:

“這份卷子有兩篇經義和別人雷同。”

衆考官都是一驚,汪道昆又說道:“但是這三名考生不在一個考區,也不是全篇雷同,所以都判爲最末,諸位以爲如何?”

衆人拿起卷子,玄字丙丁辛號文章也談不上多出彩,只能說中規中矩。

這一次福建鄉試本來就強者雲集,他這個卷子正常也只能判在中游。

另外兩份卷子雖然不錯,但是總裁官發話了,衆人也點頭贊同。

衆人說道:“那就以總裁官的意見爲準,將他判爲最末。”

“再覈對二三場次的卷子,明日就放榜。”

衆多考官都有一種解脫了的感覺,科舉考試不僅僅折磨考生,對考官也同樣是一場折磨。

考完之後的這幾天,蘇澤都在寺院精舍中查看陶公公送來的水利資料。

福建五江三溪,閩江以閩爲名,自然是貫穿全省的重要河流。

治閩先治閩江,這是歷代治水先輩的共識。

提高上游蓄水能力,清理中下游的淤塞,這就是蘇澤提出治理閩江的思路。

治水這個事情,說起來難也難,容易也容易。

自然自有其規律,很多時候發洪水,就是因爲人類活動侵佔了河水活動的區域,遭到了自然的反噬。

治水的思路就是重新將侵佔自然的地方還給自然,給河流更多的蓄水餘量。

原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治河最大的難題不是河,而是人。

要造水壩就要淹沒一部分農田,還要清退那些侵佔河道的田地也都是有主人的,而這些都是肥沃的土地,這些土地的主人都是當地有勢力的人。

就算是一方父母官,面對這些人都頭皮發麻。

可好就好在,陶公公是個太監!

(本章完)

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676章 和談人選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007章 軍籍第183章 南平鄉野調查其一第509章 陸上絲路第059章 新兵構想(加更)第523章 無序政績競爭第488章 婆羅門和回教第607章 投資鬼才於公子第252章 淳安海瑞第414章 常山之蛇第064章 二探鬼市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第569章 算瘋子第482章 缺官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344章 有恆產者有恆心第465章 輔政和垂簾第319章 豬突猛進第407章 夸父號昇天第265章 歸有光第159章 賭術技能第273章 天工開物第673章 定草原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迴旋鏢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277章 一書驚起千層浪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036章 售鹽第626章 秩序解體第227章 收稅要靠兵第026章 武穆遺書第248章 新學派,紫色被動第92章 殺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訂閱)第173章 案首第684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中)(馬上更新下第472章 都是人精第515章 大明1566年第373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給力了!第212章 殺倭使!(求月票)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580章 信心比白銀重要第568章 炮兵理論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399章 改道黃河之志第469章 渾濁世道,如何來救?第252章 淳安海瑞第148章 雞肋的紫色被動第269章 文學的紫色被動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187章 愚智對答第422章 制憲會議開幕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廣州第644章 藩屬國條約第454章 戰爭史的新一頁第420章 張居正變法第92章 殺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訂閱)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567章 論資排輩第050章 賬房技能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074章 打探消息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036章 售鹽第170章 縣試前第359章 敵軍氣衰第362章 謠言,民心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257章 大員島第93章 農事忙,技能漲第395章 父與子,夫與妻第577章 又在六國下矣第594章 如南北朝故事第323章 胡宗憲獻策鄭國渠第167章 酒中精,花精粹第575章 太先進了第355章 國之命脈第560章 播州問題第377章 景王帶不動第137章 分基地,寶山第211章 沖繩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461章 人才“詛咒”第430章 鐵路第185章 去月港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629章 法律變革第431章 蒸汽機第513章 內鬥是大明特色第549章 拆遷問題
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676章 和談人選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007章 軍籍第183章 南平鄉野調查其一第509章 陸上絲路第059章 新兵構想(加更)第523章 無序政績競爭第488章 婆羅門和回教第607章 投資鬼才於公子第252章 淳安海瑞第414章 常山之蛇第064章 二探鬼市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第569章 算瘋子第482章 缺官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344章 有恆產者有恆心第465章 輔政和垂簾第319章 豬突猛進第407章 夸父號昇天第265章 歸有光第159章 賭術技能第273章 天工開物第673章 定草原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迴旋鏢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277章 一書驚起千層浪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036章 售鹽第626章 秩序解體第227章 收稅要靠兵第026章 武穆遺書第248章 新學派,紫色被動第92章 殺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訂閱)第173章 案首第684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中)(馬上更新下第472章 都是人精第515章 大明1566年第373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給力了!第212章 殺倭使!(求月票)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580章 信心比白銀重要第568章 炮兵理論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399章 改道黃河之志第469章 渾濁世道,如何來救?第252章 淳安海瑞第148章 雞肋的紫色被動第269章 文學的紫色被動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187章 愚智對答第422章 制憲會議開幕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廣州第644章 藩屬國條約第454章 戰爭史的新一頁第420章 張居正變法第92章 殺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訂閱)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567章 論資排輩第050章 賬房技能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074章 打探消息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036章 售鹽第170章 縣試前第359章 敵軍氣衰第362章 謠言,民心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257章 大員島第93章 農事忙,技能漲第395章 父與子,夫與妻第577章 又在六國下矣第594章 如南北朝故事第323章 胡宗憲獻策鄭國渠第167章 酒中精,花精粹第575章 太先進了第355章 國之命脈第560章 播州問題第377章 景王帶不動第137章 分基地,寶山第211章 沖繩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461章 人才“詛咒”第430章 鐵路第185章 去月港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629章 法律變革第431章 蒸汽機第513章 內鬥是大明特色第549章 拆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