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常山之蛇

不過此時的明廷還沒有精力關注湖廣的事情,此時明廷所有的精銳都在山東前線。

長期的堅壁清野,也確實阻擋了東南向山東滲透的腳步。

明廷在濟州府的三鎮統制官王本固,在駐軍濟州府三個月之後,終於帶領軍隊開出了濟州府。

王本固是不想要出城作戰的,但他也架不住明廷隔三差五派來濟州城催促他出兵的命令。

這三鎮的新軍,每一鎮有五千人,三鎮就是一萬五千人。

這還僅僅是士兵,除此之外山東還徵發了一萬民夫,專門負責這三鎮新兵的後勤工作。

日常訓練,火藥消耗,這三鎮新兵每個月報給兵部的賬單,都能將兵部和戶部尚書的心從胸膛裡嚇出來。

新軍是足餉的。

山東可以提供一部分新軍的糧草,但是銀子就要京師的戶部下發了。

高拱每個月爲了三鎮新軍的餉銀都要着急就上火,耗費所有的力氣去籌措,如今三鎮新軍長期在濟州城裡龜縮不出,到了山東一仗不打,就連皇帝也隔三差五向內閣兵部詢問,到底什麼時候新軍才能出擊。

而山東另外一名大員,統領山東其他軍隊和團練的山東總督陳以勤,卻獲得了不少“戰果”。

這些都是負責堅壁清野的鄉團獲得的,不少人頭被當做“斬獲”送了上去,被送到京師作爲請求戰功的憑證。

對於陳以勤送上來的戰功,高拱已經出離憤怒了。

兵部勘驗的報告,都說這些被山東團練剿滅的東南賊軍,全部都是牙齒稀鬆,營養不良的樣子。

甚至還有的首級乾脆就是須發皆白的老人。

高拱當然知道東南新軍精銳,就算是負責後勤的民夫,也只要年輕力壯的壯丁,這些根本不可能是東南新軍的首級,這肯定是陳以勤麾下的團練殺良冒功!

可明明知道這一點,高拱卻沒辦法在這個時候懲罰陳以勤。

陳以勤給高拱的私人書信中已經說清楚了,陳以勤很清楚這些所謂的“斬獲”是怎麼來的,但是如今山東士紳是明廷在山東的主要支持者,這些恐懼東南新政策的地主和士紳,自己帶領家丁募兵支持明廷,如果這時候懲罰他們,那就會寒了山東士紳的心。

而在朝堂上的山東籍高級官員不多,但是山東出的基層官員很多。

本來就因爲礦稅的事情,整個山東就已經鬧的烏煙瘴氣了,如果朝廷再不承認這些團練的功勞,恐怕山東就真的不得安寧了。

陳以勤向高拱坦言,給團練表功不是爲了他自己,高拱完全可以撤換掉他這個山東總督,委派其他人來幹這活兒。

高拱也只能重重的嘆了一口氣,他只好在陳以勤的請功奏章中寫上了自己的意見。

確認山東鄉勇團練的軍功和獎勵,按照陳以勤的建議,該升官的升官,該獎賞的獎賞。

但是命令這些山東士紳自發組織的團練撤回各地所在縣城,以後不需要他們去駐防堅壁清野的地區,只讓他們負責本鄉的治安和防禦工作。

高拱也命令在濟州府的三鎮新軍立刻出濟州府,給徐州方向的東南新軍壓力。

到了這個時候,三鎮統制官王本固也明白,這仗已經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了。

明廷花了這麼大的力氣操練,每個月花費這麼多銀兩供養三鎮精銳,再繼續在濟州城內賴着,恐怕下一次來聖旨的時候,就是將自己革職押送進京了。

王本固只好帶着三鎮明廷新軍沿運河南下,對徐州的東南新軍施加壓力。

明廷軍隊出動的消息,自然瞞不住東南的情報人員。

得到敵軍出動的消息後,徐渭立刻趕往徐州,和統帥第五旅陳璘會合,商討如何應對明軍的進攻。

風塵僕僕的徐渭趕到徐州,走進陳璘的大帳,此時第五旅下各營的軍官都已經齊聚在帳篷中。

“旅長!”

徐渭是第五旅名義上的旅長,但是他平時都在南京處理南直隸的政務,第五旅的日常訓練和作戰都是陳璘負責的。

陳璘曾經做過戚繼光的副手,他統兵作戰的特點就是一個“穩”字,也因爲這個特點才被蘇澤重用。

徐渭也換上了甲冑,他坐到了正座後,對着衆將說道:“這一次明廷新軍的動向,本來也在參謀部的預料之中。”

“大都督的態度還很明確,現在不是和明廷決戰的時候。”

徐渭環視一圈說道:“所以在徐州方向,我們沒有支援。”

說完這句話,衆人表情各異。

陳璘這種穩重的將領有些擔憂,明廷在山東有三鎮新軍,還有原本衛所的軍隊,而徐州的第五旅也才六千人,明廷對徐州有巨大的兵力優勢的。

而一些年輕的軍官,則對接下來要進行的大戰充滿了期待。

第五旅成立在蘇澤攻克南京之後,正是見着東南一路上摧枯拉朽,百戰百捷時候加入到東南新軍的。

而第五旅從成立之後,一直打的都是淮北剿匪這一類的治安戰,這些年輕的軍官對於接下來的作戰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夠在這場大戰中建功立業。

徐渭將所有人的表情盡收眼底,他接着說道:

“大都督的預測,以明廷的補給和糧草,最多將戰事持續到冬季,也就是十二月份,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拖住這三個月的時間。”

聽到三個月,陳璘的眉頭更皺了,沒有支援,第五旅要獨自支撐淮北防線三個月,這可是相當艱鉅的任務。

徐渭說完了南京方面的命令,對着陳璘說道:

“現在說一說我們的佈置吧。”

陳璘站起來說道:

“按照旅部參謀處的推演,明廷軍隊的主攻方向還是沿着運河南下,進攻沛縣。”

徐渭點點頭,南直隸和山東交界的地方看起來很大,實際上適合大軍行進的通道也就這麼幾個。

徐州以東的大片地區是山東丘陵地帶,這裡沿途補給不方便,根根不適合大規模行軍。

能夠支撐大軍作戰的,就是從沿着運河南下,攻打沛縣再攻打徐州。

所以守徐州必須要守沛縣,如果給明廷軍隊佔領了沛縣,那明廷軍隊就可以進入到威脅到整個徐州北部。

“除此之外,明軍還有可能繞過沛縣,直接攻擊徐州。”

“如今秋季黃河逐漸平穩,明廷如果從上游的山東曹縣造船,可以沿着黃河進入到了徐州上游,從這裡攻打徐州。”徐渭看着地圖,陳璘的分析已經很全面了。

從大運河方向南下,進攻沛縣。

從黃河南下,進攻徐州。

這是明廷可以選擇的兩個進攻方向,人數少的防守方,第五旅還要分兵把守兩座城市,這也是陳璘這些日子的壓力來源。

徐渭看向陳璘問道:“我軍的佈置呢?”

陳璘指着地圖說道:“旅長,屬下的想法是,在沛縣和徐州各佈置一千人,旅部的主力放在下邳。”

下邳?

徐渭順着地圖看過去,下邳在徐州城的東南方向,距離沛縣就更遠了。

陳璘指着地圖說道:“沛縣、徐州、下邳,這三座城市互爲犄角,”

“旅長請看,下邳可以沿着運河西進,支援沛縣,也可以沿着泗水向西,支援徐州。”

“將旅部的主力放在下邳,隨時可以支援二城。”

徐渭看着地圖,拍手稱道:“《孫子兵法》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你這是常山之蛇的陣法啊!”

“那就按照這個佈置,這場仗的指揮權就交給你了。”

陳璘疑惑的看着徐渭,徐渭將自己的配劍接下來,又將帶來的印鑑交給陳璘。

“大都督府軍令,陳璘從現在開始擔任第五旅的旅長,統領第五旅抵擋南下的明廷新軍。”

衆人也沒想到,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蘇澤竟然直接提拔了陳璘擔任第五旅的旅長。

徐渭拍了拍陳璘的肩膀說道:

“大都督說了,‘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明廷這一次的進攻,看起來是來勢洶洶,實際上就是紙老虎。”

“大都督相信你們能守住徐州,所以大都督府纔沒有從其他地方抽調兵力來防禦徐州。”

徐渭繼續說道:“指揮作戰,最近忌諱帥不知將,將不知帥,長期以來都是陳璘你訓練指揮作戰,第五旅你比我瞭解。我這個名義上的旅長在徐州,反而會妨礙你指揮作戰。”

“所以我向大都督請辭,讓你正式擔任旅長,指揮整個徐州防禦作戰。”

徐渭看向陳璘說道:“你有信心嗎?”

陳璘感激的看着徐渭,他不是福建第一批起義的元勳,以前也是戚繼光的副手,在東南新軍的幾次重要大戰中,陳璘都沒有參與。

卻沒想到蘇澤竟然這麼信任他,在這樣的大戰中臨危受命,讓他擔任旅長。

徐渭拍了拍陳璘的肩膀說道:“不要辜負大都督的信任,好好守住徐州,到了冬季我給你請功!”

說完這些,徐渭直接離開軍營,徹底將第五旅的指揮權交給了陳璘。

陳璘接管了第五旅之後,不必再事事請示徐渭,果然軍令暢通了很多。

第五旅從擴編到訓練都是陳璘主持的,由他指揮第五旅也算是衆望所歸,在統一了指揮權之後,整個徐州地區迅速的動員起來。

重要軍事目標地區的百姓撤往後方,偵查的斥候軍隊分佈出去,山東的情報部門開始運轉。

而返回南京的徐渭,則以揚州爲節點,開始向徐州調運物資,各種火炮、火槍、彈藥、糧草、軍馬被送到徐州,依靠着東南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陳璘的底氣更足了。

反觀明廷這邊,王本固的三鎮新軍拖拖拉拉才從濟州城出發,剛出城就遇到了補給的問題。

由於明廷在山東的指揮系統混亂,王本固這個三鎮統制官只有帶兵的權利,所以籌措糧草這件事是交給山東巡撫韓楫的。

韓楫本來就和王本固不對付,沿途補給也不上心,以至於王本固出了濟州城之後,大軍竟然都吃不飽肚子了。

王本固認爲是韓楫故意拖他的後腿,開始上書彈劾韓楫,說他延誤軍情。

而韓楫這邊也是焦頭爛額,因爲礦監的事情,整個山東怨氣很大,今年的秋糧徵收遇到了不少抗稅抗捐的事情。

原本三鎮新軍在濟州城內,靠着運河補給還能勉強維持,等到大軍行動起來,後勤就有些跟不上了。

不過韓楫也是真的全力操持,並不是故意拖王本固的後腿。

但是王本固卻不由分說的上書彈劾自己,這讓韓楫非常的憤怒,也上書反擊。

這明廷新軍纔出濟州城,山東軍政兩名大員就開始打起了筆墨官司,這也讓在京師的高拱出離了憤怒。

可是憤怒歸憤怒,這仗還是要打的。

其實無論從明廷還是東南,這一場仗都是非常倉促的。

明廷這邊三鎮的新軍才操練完畢,根本沒有打過硬仗,而且高拱也很清楚,就算是攻下了徐州,以明廷的能力可能也守不住徐州。

對東南來說,此時是發展休養的重要時期,和明廷爭奪一城一地的得失根本沒有必要,打勝仗之後,第五旅也沒有能力控制山東全境。

所以高拱很清楚,這並不是一場軍事仗,而是一場打給皇帝和百官看的政治仗。

而高拱之所以支持打這一仗,也是想要看看明廷新軍中包含的問題,檢驗一下明廷新軍的實力。

可高拱怎麼也沒想到,這三鎮新軍還沒開出山東,王本固和韓楫就開始互相拖後腿。

就在這個時候,京師武備學堂的祭酒李成樑,嚮明廷遞交了一份奏章。

第440章 交趾糖業第154章 大勝!何以酬功?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659章 碾碎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047章 官學和私學第489章 登陸,仁川第667章 政治仗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137章 分基地,寶山第233章 門庭若市第118章 長寧衛新貌第270章 小說引起的風暴第580章 信心比白銀重要第354章 留在京師的釘子第510章 列強的時代第220章 走哪條道?第229章 稅收契約論第060章 吃飽飯第234章 簞食壺漿第609章 做空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062章 三角貿易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90章 貪上史書第062章 三角貿易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第552章 李成樑入京第037章 大明特色:逼良爲倭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357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第575章 太先進了第78章 銃炮第189章 錢法困境第266章 文筆如刀第038章 入編捷徑第207章 航行澳門第665章 海參崴第200章 治河之志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318章 兩頭下注第549章 拆遷問題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034章 精製第671章 新農牧模式第065章 購糖(週末三江,加更,晚上還有)第545章 入蜀通道(感覺中招了,今天請假欠第604章 山東“大捷”第210章 真正的目的地第673章 定草原第282章 使用國策改稻爲桑第478章 比封建更腐朽的買辦第435章 髒東西第374章 “與民同樂”的鰲山燈會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386章 父慈子孝第382章 船運和保險第446章 萬國博覽會第053章 虎狐犬第240章 緝私第416章 政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332章 南京錢逛第266章 文筆如刀第193章 將鑄新錢第597章 播州叛亂第556章 內閣議事第647章 宮廷開支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443章 “固若金湯”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519章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第196章 鄉試開始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216章 方若蘭的舅父第329章 秩序的邊疆第98章 大明文壇(求月票啊!)第482章 缺官第440章 交趾糖業推一本朋友的書第233章 門庭若市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第297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234章 簞食壺漿第526章 橡膠種植園第549章 拆遷問題第073章 於二公子第397章 佛法入草原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訂閱)第641章 攻佔陝西第007章 軍籍第465章 輔政和垂簾第075章 治本經第653章 滾雪球第252章 淳安海瑞第86章 大明平均戰力第242章 晚年不詳
第440章 交趾糖業第154章 大勝!何以酬功?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659章 碾碎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047章 官學和私學第489章 登陸,仁川第667章 政治仗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137章 分基地,寶山第233章 門庭若市第118章 長寧衛新貌第270章 小說引起的風暴第580章 信心比白銀重要第354章 留在京師的釘子第510章 列強的時代第220章 走哪條道?第229章 稅收契約論第060章 吃飽飯第234章 簞食壺漿第609章 做空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062章 三角貿易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90章 貪上史書第062章 三角貿易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第552章 李成樑入京第037章 大明特色:逼良爲倭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357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第575章 太先進了第78章 銃炮第189章 錢法困境第266章 文筆如刀第038章 入編捷徑第207章 航行澳門第665章 海參崴第200章 治河之志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318章 兩頭下注第549章 拆遷問題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034章 精製第671章 新農牧模式第065章 購糖(週末三江,加更,晚上還有)第545章 入蜀通道(感覺中招了,今天請假欠第604章 山東“大捷”第210章 真正的目的地第673章 定草原第282章 使用國策改稻爲桑第478章 比封建更腐朽的買辦第435章 髒東西第374章 “與民同樂”的鰲山燈會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386章 父慈子孝第382章 船運和保險第446章 萬國博覽會第053章 虎狐犬第240章 緝私第416章 政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332章 南京錢逛第266章 文筆如刀第193章 將鑄新錢第597章 播州叛亂第556章 內閣議事第647章 宮廷開支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443章 “固若金湯”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519章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第196章 鄉試開始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216章 方若蘭的舅父第329章 秩序的邊疆第98章 大明文壇(求月票啊!)第482章 缺官第440章 交趾糖業推一本朋友的書第233章 門庭若市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第297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234章 簞食壺漿第526章 橡膠種植園第549章 拆遷問題第073章 於二公子第397章 佛法入草原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訂閱)第641章 攻佔陝西第007章 軍籍第465章 輔政和垂簾第075章 治本經第653章 滾雪球第252章 淳安海瑞第86章 大明平均戰力第242章 晚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