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固若金湯”

蘇澤出鎮徐州的消息,直接刊登在東南的報紙上。

在山東的李成樑接到消息,立刻一改之前囂張的態度,開始緊張備戰起來。

在帶領新軍撲滅了梁山的起義之後,李成樑在山東很是囂張了一段時間。

山東士紳那點不滿,在明廷三鎮新軍的火槍和火炮之下,也只能暫時收着。

那些不滿於李成樑的山東文武官員,也對這位新軍大臣恭順起來。

接着李成樑又帶着部隊在山東犁了一圈,剿滅了不少路霸土匪,山東的治安竟然好了一些。

除此之外,李成樑還響應張居正的號召,積極在山東籌辦新式工坊。

山東經歷了各地流民起義,客觀上人口減少了一些,減輕了土地的壓力。

而李成樑興辦的工坊也吸收了一些人口,山東的緊張局勢竟然緩解了。

一時之間,就連山東的文官也不敢反抗李成樑,開始稱讚這位新軍大臣文武兼備,也是經營地方的能臣。

不過李成樑還是有一塊心結,那就是被東南佔據的登州。

現在無論南北,都知道海港的好處。

但並不是任何海邊的城市,都適合成爲海港的。

深水港需要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就算山東擁有很長的海岸線,適合用來做港口的地方也不多。

登州就是整個膠東半島最好的天然良港,如今卻被東南的水師佔了。

李成樑也不是沒想過武力奪回登州港,但是東南軍方在登州附近修建了很多棱堡,李成樑看到這些棱堡就膽戰心驚,始終也不敢攻打登州。

既然登州打不下來,李成樑選擇建造新的港口。

他發現李舜臣東渡朝鮮的萊州,也是一個適合建造港口的地方。

雖然不如登州港口條件好,但是李舜臣用漁船都能前往東渡朝鮮,在萊州建造船隻通航朝鮮還是很方便的。

李成樑奏請明廷在萊州建造海港,並且訓練水師,在這裡和朝鮮通航。

張居正很快批准了李成樑的請求,而萊州在唐宋的時候就是港口,在舊港的基礎上進行了整飭後,勉強也能夠和朝鮮通航。

李成樑依靠萊州港,展開了對朝鮮的貿易。

但是很快李成樑就發現,朝鮮是個窮國。

朝鮮唯一能夠出口明廷的貨物就是糧食,還有一些高麗蔘珍珠之類的奢侈品,這個國家就和沒有實行新政前的明廷一樣,封閉又落後,內部鬥爭還很激烈。

但是李成樑很快發現,雖然朝鮮是個窮國,但是比朝鮮更遠的倭國,是個很好的交易對象。

倭國正處於戰國時期,倭國內各大名展開了血腥的廝殺,對於武器非常渴求。

而且倭國發現了石見銀礦,手裡的白銀非常多。

這麼說起來,當年蘇澤在福建起兵,第一桶金就是利用琉球朝貢的皮,在琉球和倭國搞貿易賺到的。

而通往倭國的航線,除了從琉球登陸東南的南方航線,還有一條就是沿着朝鮮前往山東的北方航線。

其實在明廷的商隊抵達朝鮮之前,朝鮮就已經在和倭國做生意了。

朝鮮國和倭國通商的口岸,就是釜山。

釜山是距離倭國最近的港口,當年蒙元從朝鮮征討倭國的時候,就是從釜山渡海登陸對馬島,然後遭遇了“神風”而失敗的。

朝鮮在十五世紀就在釜山設置了倭館,在釜山和倭國做生意,趁着倭國內亂也賺了一筆。

只是後來整個東亞海域興起了倭寇,大明這個爹能搶,朝鮮這個兒子倭寇也要搶。

釜山成了倭寇經常光顧的城市,朝鮮在釜山設置了水師都護府,封閉釜山港口防倭。

李成樑通過了朝鮮商人得知了釜山港之後,立刻以明廷新軍大臣的命令,命令朝鮮國主開放釜山港,作爲明廷和倭國貿易的中轉港口。

理所當然的,李成樑將山東的老舊武器搜刮了一番,一股腦兒的運到了釜山,賣給了倭國大名的商人。

接着張居正又讓李成樑在山東籌辦火槍工坊和炮廠,那些質量差的火器也被李成樑賣給了倭國。

靠着這條貿易,李成樑截留了不少利潤,再作爲賞金髮放給新軍的中低層軍官,牢牢的將三鎮新軍抓在了自己的手裡。

原本李成樑在山東作威作福,日子過得好不舒服,但是他從報紙上聽到了蘇澤親自前往徐州的消息,嚇得立刻帶兵從濟州城中帶兵出來,前往山東南部佈置防線。

這些日子,李成樑在山東除了民政上的作爲之外,也在山東南部修建了一些類似大沽棱堡的建築。

將明廷笨重的火炮塞進棱堡中,這些棱堡雖然比不上大沽棱堡,但是依靠着棱堡的防禦力,也能擋住東南的進軍。

李成樑在徐州對面建造了二十多座棱堡,這些棱堡犬牙交錯,扼守住了東南新軍北上的道路。

蘇澤抵達徐州之後,陳璘將明廷的一系列佈置講述給蘇澤,看完了李成樑在山東的佈防,隨蘇澤前來的參謀部的年輕參謀們都皺起了眉頭。

陳璘苦着臉說道:“大都督,這李成樑是鐵了心要當縮頭烏龜。”

蘇澤看着明廷的防線,反倒是笑着說道:

“這不是好事嗎?李成樑若不是怕了我們,能縮進龜殼裡去嗎?”

衆人隨着蘇澤哈哈大笑起來,但是笑完之後蘇澤也看起地圖思考起來。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蘇澤選擇在這個時候來徐州指揮第五旅,是爲了在秋收的時候給明廷壓力。

這場秋季攻勢並不是爲了佔領多少地方,而是爲了通過戰爭的壓力,打亂張居正的部署,將張居正壓制的明廷問題再次翻出來。

不得不說,張居正確實能力不凡。

比起剛直脾氣暴躁的高拱,張居正執政手腕更圓滑。

實際上張居正比高拱對朝局的控制更嚴,但他的手段高超,羣臣反而不像厭惡高拱那樣厭惡他,張居正對明廷中樞控制力更強。除此之外,張居正也給予明廷地方督撫一些權利,讓他們支持自己的新政,而不是和高拱那樣只在京師附近創辦新務。

這也是張居正執掌明廷之後,短期就壓下了明廷內部反對的聲音,並在變法上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因。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執政者就是揮舞一把雙刃劍,在殺敵的時候也有可能傷到自己。

張居正爲了控制中樞,提拔任用了很多投靠他的私黨,這些私黨並不是因爲贊同張居正的理念而投奔他的,大部分是爲了功名利祿爲張居正辦事。

這就是頗有些當年王安石變法,圍繞在王安石身邊的北宋新黨的感覺了。

這些私黨結黨營私,爲了個人利益急功近利,還有些人乾脆就是爲了撈錢。

而張居正爲了明廷中樞的控制力,縱容這些私黨,短期內是強化了明廷中樞的力量,實際上等於埋下了更多的雷。

一羣有能力折騰的貪官酷吏,遠比庸碌的官員更可怕。

畢竟明廷已經有成熟的官僚體制了,大部分時候都能自我運行。

大明這個虛弱的病人,一劑猛藥下去,說定更快的嗝屁。

此外張居正籠絡地方,犧牲了中樞的權威,這讓明廷地方督撫都支持新政,但是也製造了一羣割據地方的勢力。

其中最大的就是山東的李成樑。

這些問題,都在東南這個強大的敵人面前暫時壓制了下去。

張居正需要李成樑在山東擋住東南,給他時間繼續給明廷續命。

李成樑也需要張居正掌控明廷,給他一個穩定的後勤補給。

張居正也忌憚李成樑在山東的勢力膨脹,卻因爲前線局勢只能支持李成樑。

李成樑對明廷中樞權力也有野心,也忌憚張居正的影響力不敢有所行動。

可以說是東南的壓力,將明廷各方勢力團結了起來。

但是蘇澤很清楚,這種平衡是極其脆弱的。

在蘇澤穿越前的歷史時間線上,張居正去世不到半年,他所創辦的新法就被推翻,雖然一條鞭法保留了下來,但是最核心的考成法卻立刻被廢。

實際上一條鞭法不過是增加財政收入的財政政策,考成法纔是張居正進行吏治改革的變法核心。

沒有張居正強硬的推進考成法,一條鞭法也只是暫時解決了財政問題。

果然在張居正死後,明廷的吏治更快的滑落,僅僅是財政收入的增加,反而是加重了朝廷對百姓的盤剝。

甚至沒有了張居正的限制,他積攢的這點家底很快就被敗完。

大明這名虛胖的病人,蘇澤只需要要讓他跑起來,他很快就能力竭倒下。

蘇澤微笑着看着地圖說道:

“我這次來徐州,不是要打下多少地方,而是要讓李成樑動起來。”

蘇澤抵達徐州之後,先是檢閱了第五旅,緊接着又多次發表演說,激勵第五旅士氣,造成要進行北伐的動向。

李成樑雖然不相信蘇澤就靠着第五旅就要北伐,但是在大沽之戰中被打怕了的他,還是謹慎的拉着明廷新軍開始佈防。

李成樑在山東南部建造的防線,主要集中在鄒縣到魚臺縣這一段。

魚臺縣和沛縣相望,鄒縣則是徐州北上的要道,李成樑在這條防線上建立了諸多的棱堡,並且建立了一路烽火臺。

李成樑親自前往魚臺,巡視了魚臺的棱堡之後,又在魚臺召開了會議。

“大統制!我三鎮新軍都已經佈置到位了!”

李成樑執掌三鎮新軍之後,也不避諱提拔自己的兒子,他也仿效東南設置參謀處,將自己的兒子李如鬆調任到身邊,擔任參謀處長。

而李成樑的職位是明廷的新軍大臣,兵部尚書,都督山東軍政諸事。

如今三鎮新軍的軍官,在公衆場合都稱呼他爲“大統制”。

李成樑檢閱了前線,心中十分的滿意,東南在秋天發動的攻勢必定不會持久,只要撐到了冬天就能擋下這一波攻擊。

靠着和朝鮮倭國貿易,李成樑也囤積了不少糧食和物資,他自認爲撐到冬季沒什麼問題。

李成樑高興的說道:

“我軍防線固若金湯,諸位再堅持一下,只要守到冬季,就可以回濟州城過年了!”

接着李成樑又說了幾句勉勵士氣的話,就讓手下立刻前往各地駐防。

等到衆人散去,李如鬆這才說道:

“父帥,河南那邊?”

李成樑陰陽怪氣的說道:“我這個新軍大臣只是都督山東,河南與我何干?”

李如鬆立刻明白了父親的意思。

自從李成樑出任山東之後,就和轉任河南巡撫陳以勤不對付。

陳以勤這個山東總督,也可以說是被李成樑擠走的,而現在明廷新軍的糧食調撥,都要從湖廣取道河南,陳以勤雖然沒有故意拖延,但是也經常不能按期將糧食送到。

除此之外,陳以勤到任河南之後,也開始編練河南的新軍,這自然也要和李成樑爭奪物資。

徐州北上還有一條路線,那就是沿着泗水向西,突入河南地界。

很顯然李成樑是不願意管河南死活的,如果陳以勤擋不住東南,那他這個新軍大臣也不介意再多管一個河南之地。

前提自然是明廷撤去陳以勤這個河南巡撫,讓他李成樑總領河南軍民兩政。

第534章 猴子回倭國第211章 沖繩第004章 龍王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550章 授權第470章 唯有一爭第303章 鄢懋卿!冒青煙!第493章 燙手山芋第336章 苦逼的大明宗室(求票)第208章 瘋狂的龍涎香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576章 李成樑的抉擇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390章 天授乎?民予也第189章 錢法困境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263章 解決方法(三更,求票)第499章 馬尼拉海戰第504章 政治的妥協第82章 織布機(求訂閱!)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112章 太菜了,出金了第663章 神聖感第503章 弄不完的權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173章 案首第198章 解元!第620章 誅心,出版大明實錄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012章 煙薯第312章 “蘇汝霖!幹恁娘!”(加更)第028章 初陣第037章 大明特色:逼良爲倭第061章 淨海王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354章 留在京師的釘子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274章 送技能的陸二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029章 凱旋第118章 長寧衛新貌第182章 數學技能升級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301章 無間道,何心隱倒嚴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231章 當家難第292章 合擊倭寇,兵法升級第453章 這是好事啊!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300章 成立農會第427章 湯顯祖考申論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540章 挖人第464章 駕崩第420章 張居正變法第374章 “與民同樂”的鰲山燈會第285章 好巧啊,陸二爺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來第494章 爹的事第672章 最終還是練兵第485章 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第377章 景王帶不動第198章 解元!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649章 放虎歸山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130章 佛郎機炮第559章 沐家請降第299章 減租減息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307章 兩場大捷!第505章 教育不公第054章 抵捐第126章 三號天使投資人第528章 鐵路大計劃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爭第457章 騎兵還未退場第622章 果然草臺第672章 最終還是練兵第464章 駕崩第557章 鋼材期貨第138章 大戰獎勵,人才難得第334章 鑽膛炮第656章 分工體系第283章 改稻爲桑的關鍵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442章 官辦與私營
第534章 猴子回倭國第211章 沖繩第004章 龍王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550章 授權第470章 唯有一爭第303章 鄢懋卿!冒青煙!第493章 燙手山芋第336章 苦逼的大明宗室(求票)第208章 瘋狂的龍涎香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576章 李成樑的抉擇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390章 天授乎?民予也第189章 錢法困境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263章 解決方法(三更,求票)第499章 馬尼拉海戰第504章 政治的妥協第82章 織布機(求訂閱!)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112章 太菜了,出金了第663章 神聖感第503章 弄不完的權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173章 案首第198章 解元!第620章 誅心,出版大明實錄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012章 煙薯第312章 “蘇汝霖!幹恁娘!”(加更)第028章 初陣第037章 大明特色:逼良爲倭第061章 淨海王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354章 留在京師的釘子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274章 送技能的陸二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029章 凱旋第118章 長寧衛新貌第182章 數學技能升級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301章 無間道,何心隱倒嚴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231章 當家難第292章 合擊倭寇,兵法升級第453章 這是好事啊!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300章 成立農會第427章 湯顯祖考申論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540章 挖人第464章 駕崩第420章 張居正變法第374章 “與民同樂”的鰲山燈會第285章 好巧啊,陸二爺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來第494章 爹的事第672章 最終還是練兵第485章 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第377章 景王帶不動第198章 解元!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649章 放虎歸山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130章 佛郎機炮第559章 沐家請降第299章 減租減息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307章 兩場大捷!第505章 教育不公第054章 抵捐第126章 三號天使投資人第528章 鐵路大計劃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爭第457章 騎兵還未退場第622章 果然草臺第672章 最終還是練兵第464章 駕崩第557章 鋼材期貨第138章 大戰獎勵,人才難得第334章 鑽膛炮第656章 分工體系第283章 改稻爲桑的關鍵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442章 官辦與私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