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

第六十八章鐵路伏筆

進入冬天之後,紫禁城也變得溫柔起來。

天氣雖然嚴寒多了。

但是很多事情都免了。

比如日講,比如早朝。似乎全天下都關心皇帝的龍體康健。

特別是入冬之後,朱祁鎮感冒了一次,更是勞師動衆,恨不得將整個太醫院根搬過來。皇太后孫氏甚至搬到了乾清宮之中,日夜不停的照顧朱祁鎮。

朱祁鎮剛剛開始,還不理解他們的緊張。

不就是一個小感冒而已。

但是後來纔想明白了,不能用後世的想法來想而今病情,在這個時代,即便是小感冒,也有可能死人的。

特別是小孩子,夭折率之高,是後世無法想象的。

朱祁鎮一想到自己,居然會因爲這區區小病居然有生命危險,頓時嚇出一身冷汗。如此一來,這感冒就好了。

但是朱祁鎮以爲好了,別人卻不以爲好了。

孫氏還沒有離開乾清宮。太皇太后也吩咐王振了,從而今到正月,外面的奏疏,一本也不能到乾清宮之中。

等皇帝身體大好了,再觀政不遲。

朱祁鎮也沒有辦法。

他只能想心思放一些小事上了。

其中一件就是改造乾清宮。

乾清宮不好?

乾清宮可以說是紫禁城中最好的房子之一了。甚至比後世故宮博物館要好多了。原因很簡單,房子是要人養的。

有人住的房子,與沒有人住的房子,是兩個樣子。

故宮博物館再好,卻好像包裝好的木乃伊,怎麼樣也是死的。而而今的紫禁城,卻有着煙火氣,是活的。

朱祁鎮對乾清宮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乾清宮太大了。

用平方來說,乾清宮有一千四百平方米。雖然有不少隔間,但是隔間的空間也很大。

如果是春秋天,倒也罷了。

一入冬,朱祁鎮就感受刺骨的冷意。

即便放着火盆,他的牀,也是類似小房子一般的步搖牀。但是朱祁鎮還是感覺到冷。他這一次感冒,估計就是凍的。

也許是古代的天氣就是比現代冷,更或者是古代的取暖手段比不上現代。反正這種寒意,朱祁鎮受不了。

故而朱祁鎮病稍稍好一點,就召阮安進來。

將任務吩咐下去。要求只有一個字,就是小。

朱祁鎮要求自己的臥室,只要能放下一張牀,放在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就行了。還要求在地下掏出火道,每日在下面生火,讓房間裡面溫暖如春。

朱祁鎮連說帶比劃。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明白了。

但阮安是這一行的大宗師,整個北京城都是他督建的。讓他來做這一個小小的工程,簡直大才小用。

但是阮安卻非常高興。

不過用了短短三天,就這個小房間給分割出來了。朱祁鎮在裡面待了一會兒,果然是暖和多了。

如果在裡面活動一會兒,還能微微見汗。

朱祁鎮大喜說道:“好。阮安,立即將這圖樣畫下,呈給太皇太后,並準備在慈寧宮,坤寧宮照樣營造暖閣。”

阮安說道:“奴婢遵旨。”

在暖閣之中,朱祁鎮感受到了溫暖,似乎整個人精神頭就好很多,說道:“阮安,門頭溝那麼情況怎麼樣了?”

曹吉祥在朱祁鎮這邊狠狠的捱了一頓板子,三個月未必能下地。這煤監的事情,自然就交給了別人。

朱祁鎮對阮安是比較信任的,這差事就落到了阮安手中。

阮安畢恭畢敬的說道:“回稟陛下,宮中所有爐火,並各工坊一律改爲煤了。只是煤煙太大,奴才正在想辦法?”

朱祁鎮心中暗道:“煤煙?煤有煙嗎?”

朱祁鎮對這一點沒有多少了解,卻不知道後世的煤都是經過層層加工,才造成煤球的。這種原煤燒起來煙大,本就是常事。

朱祁鎮自己用的煤,也是下面人不知道如何篩選出來的,其實所耗費的功夫,未必比木炭小。

這一點卻不是朱祁鎮所知道的。

朱祁鎮說道:“從門頭溝到城中一路上,先用船,後用車,很是不便,能不能直接從門頭溝拉煤入京。”

阮安畢恭畢敬的說道:“陛下有意如此,奴婢這就去辦?”

朱祁鎮止住,說道:“其實朕不關注這區區小事,只是朕讀書有事不明,秦代的馳道倒是是什麼樣的道路?”

阮安說道:“陛下不知道,奴婢自然不知道了?”

朱祁鎮說道:“阮公乃是我朝營造大家,這事情自然要請教阮公了,似乎秦人的馳道,乃是馬拉着馬車在在連續不斷的軌道上奔馳?朕想請阮公想想,看看能不能再門頭溝與京師之間,修建一道馳道。讓朕看看到底是什麼樣子。”

阮安立即說道:“奴婢遵旨。請陛下放心,奴婢定然將這一件事情辦得妥妥當當的。只是,奴婢未必能造出秦時的馳道,只能按陛下的說法來辦。”

朱祁鎮說道:“無妨,無妨,不過朕的一時興趣而已。阮公先辦着看。”

“是。”阮安說道。

朱祁鎮不做聲色的將阮安打發走。

等阮安走後,這才長出一口氣。

自從那一次被太皇太后教訓了,朱祁鎮學乖了。對外面的事情不多插手。宮中的事情也只能查查貪污,處置幾個不聽話的太監而已。

不過,經過幾個月的思考,他覺得該下的伏筆,還是要下的。

比如他想了好長時間,纔想起的辦法。

如果有人查的話。

自然會查出朱祁鎮與王直之間的講課記錄,對秦馳道的討論。看起來似乎是皇帝聽王直講課之中,突發奇想,想造出一道馳道出來。

決計不會去想乃是朱祁鎮處心積慮,想辦法爲將來的馬拉鐵路積累技術。

因爲他對這個時代越瞭解,越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水對糧食生產的重要性。但是運河的存在,就形成了一個悖論。

如果想要水運,就要儘量多的讓水留在河裡,這才能將船浮起起來。但是如果想增加糧食生產,就是儘快能多將水澆到地裡。

如此才能讓莊稼豐收。

北方雖然缺水,但是並不想後世想象的那麼旱。但是爲了供應大運河,山東很多地方,都不允許有水澆地。

這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

歷史上很多明人也都說過這個問題,當然不僅僅是運河與農田水利爭水,還有南方糧食低價壓制了北方糧食。

讓老百姓種田成爲一件無利可圖的事情。

所以北方農業一直髮展不起來。

如果能用馬拉鐵路來代替運河,在北方佈置更多的交通線,不僅僅能減少損耗,對將來北方征伐有很大的好處。或許能讓一些水源迴歸到田地之中。、

不管怎麼想的,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只是而今,朱祁鎮只能偷偷的去做。

畢竟在中國做事,最好的辦法是託古。只是朱祁鎮託這個古有一點不好,在儒生看來,暴秦的東西都是不好的。

朱祁鎮不想與人打官司的話,最好偷偷的做。

在他想來阮安是這個時代一等一的大建築家,土木工程專家。想來也是能夠將一套木軌馳道弄出一個樣子。

反正門頭溝也很需要這樣的軌道。歷史上鐵路不就是先應用在礦山之中嗎?

就在朱祁鎮爲自己做的事情而陶醉的時候,外面傳來聲音:“皇太后駕到。”

朱祁鎮聽了,立即起身,出迎兩步,就看見孫氏帶着幾個宮女過來。孫氏穿着一身貂皮大罩,雪白的絨毛堆在臉前,自然有顏光十分。進屋之後,立即有宮女將外罩接過。

朱祁鎮過去攙扶住孫氏說道:“母后,你怎麼來了?”

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章 新天子
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章 新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