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青貯

第二十一章 青貯

“回稟陛下,已經有成效了。”一個太監說道。

朱祁鎮眉頭一挑,說道:“哦,去看看。”

青貯這項技術,說簡單也簡單,據說在公元前古埃及人,就已經發明瞭這一項技術了。甚至在中國古代農書之中,也有相當多的類似原理的記載。

但是在中國大規模運用,卻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了。

青貯到底有什麼好處,讓朱祁鎮心心念念,將他視爲與羊毛紡織一起作爲統治草原的兩大神兵利器,勝過十萬雄師。

青貯說起來神奇萬分,其實就是一種牧草發酵儲存的技術。

可以讓草原上在夏季儲存好牧草,到了冬季讓牲口食用。而且經過發酵的牧草飼料,會更有營養。

看起來,並不是神奇的技術,但是在朱祁鎮看來,這是戰略級別的技術。

在草原上各部落都是逐水草而居,按季節遷居,形成一道遊牧的路線,但是有了這種技術,各部落就能在夏季儲存牧草,在冬季食用。

換一句話來說,那就是草原上有了定居的可能。

遊牧民族之遊牧,並非他們喜歡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而是他們沒有別的辦法。

一切習俗都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的。

每當冬季,遊牧部落就不知道有多少牲口餓死,甚至人員餓死,每一個冬季對於蒙古各部來說,都是一個難熬的關卡。

一旦有了這個技術,草原上生產力就有大大增加,甚至草原上人口承載力,也會大大增加。

對朱祁鎮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這樣的基礎技術,是很難保密的。

但是對於朱祁鎮來說,他寧願對付一個因爲青貯技術有極大發展蒙古帝國,也不願意面對而今由一個個遊牧部落構成的瓦刺。

原因很簡單。

一旦遊牧部落發現定居的好處,就不可能輕易遷徙了。

那麼他們的中心城池在西伯利亞上,只有一個決戰之地,如果太宗皇帝還在,決計能將這個地方打穿。

朱祁鎮就是耗盡天下財力,也能取得一場關鍵性決勝。

而不是滿草原與蒙古人做迷藏。

更不要說,蒙古部落有了定居的能力,大明朝廷就可以在草原之上修建幾座雄城,掌控草原。也就是列郡漠北成爲了可能。

有時候生產力的進步,反而造成了某些戰略優勢的喪事。

有了這項技術,朱祁鎮對瓦刺,不再像漢之對匈奴,唐之對突厥了,而是一種新的戰略模式翻開了。

幾個太監幾步帶着朱祁鎮來到了一個大土堆前面,讓幾個太監上前,將上面一層層的土扒開,露出裡面草料。

旁邊的太監介紹道:“這是去年秋季收集的苜蓿,而今還是青色,已經讓牲口吃過了,牲口也很喜歡吃。”

朱祁鎮聞到一股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凡是不大好聞的味道,但是想想這個技術的戰略意義,對這種味道根本忽略不計,幾步上前,伸手去抓這些青貯料,弄得手上沾滿了莫名的液體。

說起來這個技術,也不是太黑科技。

不過是,封閉,與氧氣隔絕,並保持一定的溼度,讓厭氧菌發酵而已,只是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這已經試驗了好些難了。

每年冬天都要封閉幾十窖。到了今天總算是成功了。

朱祁鎮大笑道:“範弘,賞。”

範弘說道:“是。”

朱祁鎮不會關注這些下太監如何賞賜,不過有朱祁鎮這一句話,少不了下面太監的好處,朱祁鎮還不滿意,說道:“那個他,掌管南海子。今後戰馬都用這個來喂,我會檢查的。”

“多謝陛下,多謝陛下。”

南海子是北京附近的一處馬場,還是皇家御用馬場,有一處不大的馬羣,大概有幾百匹,卻是放養的,而不是圈養的。

所以這裡的戰馬都是一等一的好,所謂的御馬是也。

朱祁鎮又對範弘說道:“如果南海子用了可行,那麼御馬監所有戰馬都試試用這個法子。然後一步步推廣開來。”

隨即朱祁鎮又想到了,蘭州毛紡廠,也是少府在西北最大的一處產業

總體來說,少府的產業都是分佈在京畿,與江南一帶,礦場或許因爲礦場的位置不同,各省都有。

但是在西北最大的產業,就是在蘭縣的毛紡廠。

顧名思義,這毛紡廠所產就是用羊毛所織成的布匹。只是不知道是羊毛的問題,還是因爲那一個技術環節的問題。

總之,蘭縣那邊,產不出那中能穿在身上的衣服。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有一些就是貢品級別的,珍貴無比。只能在宮內流傳的。

至於大部分產出的都是地毯一般的厚重而有些毛糙的布匹。

這也是少府所有產業之中,唯一賠錢的產業。

因爲這些布匹,又貴又不好,不能穿在身上。朱祁鎮只能想辦法,將這些布匹用在軍中,倒不是朱祁鎮對士卒不好,但是在他想來,一些帳篷了,包裹武器的遮蓋用的布,用這個應該可以。

但是一些厚麻布也是可以的,也比這些布要便宜多了,所以總體上說,還是虧了。

只是而今的少府是虧的起。

畢竟劉定之的能力還不錯的,最少任何礦場作坊,到了劉定之手中,都能說清楚是虧是賺,不如之前在太監手中,這是一個誰也說不上來的問題。

畢竟太監們一個個只管自己能撈到錢,至於朝廷是虧是賺,他們都不在乎。

否則每年宮廷的花費也不會越來越高。

朱祁鈺好奇的問道:“皇兄,這是什麼?”

朱祁鎮笑道:“亡瓦刺之利器,滅蒙古之神劍。”他不去看朱祁鈺滿臉看不懂的表情,他心中暗道:“雖然羊毛紡織業,還沒有達成我想要的規模,但是隻要堅持下去,日復一日的紡織改進,總有改進品質,或者降低成本的一日。”

“如此滅亡瓦刺的善後事宜,已經有了一個眉目了,只等殺了也先,滅瓦刺了。”

雖然蘭縣那邊的羊毛布,還是不行,但是如果真的便宜到一定程度了,即便是穿上去渾身扎扎,但是也會有大量貧困百姓會用的。

畢竟大明還不是一個物資極大富裕的社會。

這兩項技術革命,再加上大量軌道的修建,足夠大明在草原之上建立起有效的統治了。

朱祁鎮努力幾十年,兵已備,財雖然缺少一點,但不是擠不出來,其他各種條件,都成熟,或者將近成熟了。

打擊蒙古或者瓦刺,只是一個開始,如果將草原納入大明的版圖之中,纔是朱祁鎮一直心心念念所在。

萬事具備,只等一戰了。

大戰到底在什麼地方先開始?

朱祁鎮心中隱隱約約有所判斷,大概在滅朝鮮之後,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就是明年。

正統二十年,決計是不平凡的一年。

此刻在草原之上,也先並不知道朱祁鎮二十年厚積薄發的總計劃,已經到了最後完成階段。而也先也感覺,綽羅斯家族三代人,從馬哈木,脫歡,到他也先,三代人的努力,也要走到了終點。

那就是完成瓦刺部落,到瓦刺帝國的轉變。

而今也先將孛兒只斤家族已經徹底打倒了,但是有最後一個隱憂,卻是他要解決的。那就是瓦刺內部問題。

一般將瓦刺當做一個整體,這對也,也不對。

瓦刺固然是團結在綽羅斯家族周圍一個整體,但是他們也是一個部落聯盟。綽羅斯家族不過瓦刺這個部落聯盟的主導者,或者是盟主。

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
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