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

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

劉定之之所以不願意,卻是敏銳的感受到這一件事情之後深深的陷阱。

或許不是陷阱,但是他感受到做這一件事情有多難,這決計不是一個可以坐在北京之中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很多礦徒都是亡命之徒。

要不然葉留宗也不會悍然抗法,居然要朝廷數月不下。

想將這些人納入管理之中,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劉定之纔不願意讓戶部接這個燙手山芋。

朱祁鎮想了想,覺得由誰管,總要也不總要。

其實又某侍郎提舉此事,就好像是戶部侍郎掌管天下倉儲事,其實就可以視爲糧食局。是一個另外的衙門,不過是衙門長官是掛着戶部侍郎的銜。

而今也是如此,工部尚書提舉天下工場事,其實就是大明未來的工商部。至於掛誰的名字,並不重要。

雖然朱祁鎮而今並沒有對內閣六部體系進行改動,其實無形之間的改動已經在一點一點的進行了。

朱祁鎮沉吟片刻,問道:“王尚書,你可有人選?”

王復說道:“工部侍郎彭誼可擔任此職。”

王復毫不客氣的將自己最大的對手,給踢出去了。

彭誼乃是廣東人,他是老工部,又多老,在正統十年就是工部司務,再數次賑災治水之中,也有不錯的表現。

但是他外放的時間短,在部裡的時間長,幾乎從工部裡面一步步升上來的。

在工部之中到底都是人脈。

相比之下王復反而是外來戶。

在工部尚書的競爭之中,王復也不過是因爲乃是于謙舊部這一點,勝出一點而已。所以他拿這個副手,也不是太好辦。

畢竟,很多時候正任與副手的權力,更在於雙方的博弈。

很顯然王復已經在工部站穩腳跟了。但是卻很難將彭誼給弄出去。

這一點小心思,朱祁鎮一眼就看出來了。

但是看出來並不要緊,朱祁鎮早就習慣了下面人提出的很多意見啊,人選啊,其中都是有私心私貨的。

有私心私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意見合適不合適,有沒有用,人選能不能鎮住場面。

而彭誼就是一個內外歷練過的老臣,在工部人脈深厚,唯一讓人擔心的是,管理工場的制度是要由無到有創立出來的。

卻不知道這一件事情,彭誼這個老臣能不能做下來。

朱祁鎮暫時也沒有更好的人選,說道:“好,就他了。佛山鐵廠具體該怎麼處理?”

王復說道:“臣以爲讓彭侍郎負責此事登基造表,專理此事,並分佛山爲縣。專司此事。”

朱祁鎮說道:“讓彭誼來見我。”

“是。”三人齊聲說道。

這一件事情就如此敲定了。

具體細節朱祁鎮管不了,也管不到,他所有能做的,不過是將這一件事情,交付給能辦的人,然後督促一二吧。

那麼他再看重這一件事情。皇帝每日也有太多太的事情,要辦。不可能專注這一件事情,而且即便他真插手,又能真比這些老臣能幹嗎?

只有天知道了。

王復回去之後,立即與彭誼攤牌了。

彭誼這位五十多歲的大臣,雖然不失莊重,但是依然看出來,他並不是太高興的。

朱祁鎮召集彭誼,所能做的,也不過是安撫,加油,鼓舞一二而已。

不過彭誼當時都奏請朱祁鎮,要求從工部之中拉走一批人。朱祁鎮自然不會不準。如此一來,工部幾乎一分爲二。

雖然彭誼有工部侍郎的官銜。但是在六部之中,與工部關係最不好。這種恩怨一直持續了好多年,直到六部體系瓦解之後,也沒有改變。

當然了,那個時候,很多人也不去深究,到底爲什麼關係不好,只是討厭工部成爲了傳統而已。

數日之後,錦衣衛就將冼景所有資料,甚至連冼景考秀才的考卷都拿來一分。

朱祁鎮細細看過,對冼景更滿意了。

冼景雖然屋裡有幾個貼身丫鬟,但是總體上來說沒有什麼妾室,也沒有在外面沾花惹草。

當然了這種標準,放在後世完全不可以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也就這樣了。

真正達官貴人,誰身邊沒有幾個女人而已。

冼景這種富豪出身,又不想走科舉之路了。自然百無禁忌。卻能自我約束,已經相當不錯了。

當然了,真正要走科舉之路的人卻要注意一點了。

畢竟而今是明中前期,而不是明後期,並不是大明後期,那種可以公開討論春宮圖的氛圍。

總體上來,大明前期社會風氣也是偏嚴肅的。

如於謙這般,一輩子只有一個妻子,決不納妾的,並不在少數。甚至這種風潮都影響到了弘治皇帝,弘治皇帝是中國古代皇帝之中,唯一一個一夫一妻的。

他有這種選擇,也是受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

太祖皇帝有令四十無子,才能納妾,當然有人不遵守,但是官員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遵守的,比如楊溥,比如李東陽,比如於謙,等等等。

朱祁鎮對冼景比較滿意,就去對皇后說了。

錢皇后聽了,頓時大怒說道:“我不同意,我怎麼能讓我的女兒嫁給一個商賈之子!”

朱祁鎮說道:“冼家雖然不是什麼書香門第,但是家底也不薄,有佛山鐵廠,今後廣東商界就以冼家爲尊了。”

錢皇后面如青霜,說道:“不管如何,我都不會讓女兒嫁給一個商人的,陛下不愛惜朝廷顏面,我還愛惜的。”

朱祁鎮有一種無力之感。

太祖皇帝對商人限制不少,也確定了大明前期對商人總體的思想,那就是限制。不管商人有多有錢,不能穿絲綢,不能着絲屢,等等等。

總之,不管商人再有社會地位,區區一個窮秀才都能看不起。而這種不看起,還是被整個社會體系支持的。

哪怕冼家家財十萬兩,其實在廣東省內的影響力,還不如一個舉人。

甚至如果不是冼家支持了白沙書院建設,冼景身上也有一個秀才的功名。他未必能見陳獻章的面。

如果他連陳獻章這一條線都牽不起來。那就是更不要說上京了。

他縱然有太多錢,也找不到廟門。

朱祁鎮心中轉了好幾個圈,他心中一動,說道:“辛童,你有所不知,其實我對冼景已經有了安排了。”

“這也是爲了重慶好。而今朝野上下對外戚都是壓制的,重慶如何嫁給了別人,我也不好安排他的前程,但是冼景的前程卻好安排。”

“他現在是一個商人,將來卻不是了。”

錢皇后說道:“你準備怎麼安排?”

朱祁鎮說道:“石駙馬不是有先例了。”

錢皇后一聽,說道:“你準備讓他管少府?”

朱祁鎮說道:“是也不是,而今自然不成的,但是人事有代謝,我總要事先做好準備,這少府關係太大,給別人我是不放心的。在我們的孩兒之中,總要有一家出來擔當吧。”

朱祁鎮這一番話,半是真半是假。

半是真,那就是石璟比朱祁鎮大不少,而今已經五十多歲了。說不定什麼事情都去,總要安排一個人接班,而冼景的才能,在官府之中或許不能很好的發揮,但是在少府之中,卻是很合適的。

而且少府有多重要,朱祁鎮當成了一個自己可以爲所欲爲的自留地,也是可以用來抗衡外廷的一部分,也是朱祁鎮財力的來源之一。

總之,是內廷對抗外廷的重要籌碼。

隨着內閣權力越來越重,朱祁鎮也必修佈局新的權力制衡了。

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十六章 海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
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十六章 海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