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

第四十一章石亨的追擊

從雙城附近撤軍,如果不通過三道關,就要往北一點,就要從興凱湖西側經過了。

而興凱湖雖然是一個大湖,但是卻是一個原生態的大湖,在湖邊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澤溼地。

其實很多大湖旁邊,本來就是這樣的。只是經過人們一代又一代的開發,纔將很多湖泊旁邊,變成了魚米之鄉。

所以伯顏帖木兒只能向西繞道,如此就距離夾金溝很近了。

面對伯顏帖木兒氣勢洶洶而來。

石亨一開始以爲伯顏帖木兒是來奪回夾金溝的。

故而石亨留下數千士卒,並當地的礦工一併守城,並承諾這些礦工,一旦瓦刺退走,這些人全部放爲良人。

說實話,這個時代的礦工是一個高危險的工種,說不定就死了。

而海西人口又少,根本不可能就地徵丁,故而這裡的礦工都是被流放的罪犯。

聽了石亨的承諾,倒也安分了許多。只是這些人能幫上多少忙,卻是難說的緊,只要不搗亂就行了。

所謂外無必援之軍,內無可守之臣。

故而,石亨帶其餘軍隊遊曳在外。等瓦刺久攻不下,再大舉反擊,一舉在城下擊潰瓦刺軍。

只是,石亨的算盤打的很響,只是萬萬沒有想到,伯顏帖木兒根本沒有來攻這裡的意思,甚至沒有從這裡經過的意思,在幾十裡外就轉彎了,大包小包的向北方而去。

如此情況之下,石亨如果還不知道伯顏帖木兒想做什麼,那就是太有失水準了。

只是石亨簡直不敢相信,甚至覺得,這大概是伯顏帖木兒的陷阱,隨即海西方面的消息傳來,證明了這一點。

瓦刺不是誘餌,而是真撤退。

石亨簡直是大喜過望。

掩飾自己的戰略意圖,也是將領的本能。蓋因讓敵人瞭解了自己的戰略意圖,有太多可反制的地方了。

而伯顏帖木兒意圖,完全被石亨洞悉的時候,那麼他在之後戰鬥之中,就陷入完全的被動之中。

石亨經過一場奪城之戰。手下損失也不少。

大概能抽出不足三萬騎兵出戰,其中戰死,傷殘,留守等軍隊,都要刨出來。

而且時間緊急,也沒有時間調動海西留守的軍隊了。

故而,石亨要做的就是用手中的軍隊撞一下瓦刺大軍。

如果放別的將領在這裡,比如楊洪,估計就不會出擊了。畢竟已經得了一場大勝,再冒這個風險,有一點畫蛇添足的味道。

萬一敗了,之前的勝利也被抵消掉了。

但是石亨是什麼?

他狂妄,膽大,兇狠,殘暴,眼睛之中,只有戰機,從來沒有想過失敗會怎麼樣?

不過一死。

石亨早已見慣。

就在伯顏帖木兒來到了興凱湖西側。大軍東邊,就是包括興凱湖在內,大片的沼澤溼地。

這些土地看上一望無際,草木茂盛,很多地方也能通行人馬,但是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各種植被的小面就變成了沼澤地。是一腳下去,就被大量的淤泥給吞沒了,還是下面只有一道道淺淺,只能漫過腳脖子的泥水。

總之,看似平靜的下面,卻暗藏殺機。

而此刻伯顏帖木兒的心情,也如同這沼澤地一般,看似平靜,但是內心之中翻滾不已。

此刻的他有一種不好的預感。卻一時間不知道,從何說起。

如果說對於撤軍的難度,他並沒有一點估計那是不對的,他最少將瓦刺本部精銳都捏在手中。

這數萬騎兵,是一個能影響勝負的重兵集團。

所以在行軍隊列上,他也做出了妥協。

如果說瓦刺大部在最前面,其他各部落自然是不肯的,畢竟有黑山之戰,前車之鑑在,誰願意爲瓦刺斷後。

如果將瓦刺主力放在最後,伯顏帖木兒也不原因,他怎麼肯爲這些雜牌軍消耗本部人馬?

所以,最後做出一個妥協,伯顏帖木兒就坐鎮中軍,不前不後。

這樣安排,即便遇見問題,也有辦法及時處置。在最險惡的情況之下,也能在戰場上有自保的餘地。

只是他覺得萬無一失的方法,卻讓一開始將喪失了勝利。

因爲,夫戰,勇氣也。

伯顏帖木兒一開始就想得如何自保,不知不覺之間,將先手拱手讓人了。

雖然戰爭並不是圍棋,但是戰術主動權,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幾乎是一瞬間,伯顏帖木兒就接到各部報道,他們都紛紛說,他們遭遇了明軍大隊人馬的進攻。

伯顏帖木兒怒喝道:“這不可能。”

的確不可能。

畢竟數萬大軍加上輜重,形成一個綿延數裡的行軍隊列。當然了並非單薄的僅有一層,而是數道平行向西北方向而去。

如果他們的彙報的都是真的。

首先,伯顏帖木兒決計肯定,下面這些人面對明軍大軍的猛攻,他們決計支撐不了幾個回合,很可能一個照面就崩潰了。

怎麼可能求援半日,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其次,雙方雖然距離數裡之遠,但是如果真爆發大戰了,伯顏帖木兒這邊決計不會一點動靜都聽不到。

只是伯顏帖木兒話音剛落,他就看見動靜了。

整個西邊,南邊,乃至於北邊,一道道煙柱沖天而起,密密麻麻的,隨即還有一聲聲花炮,在天空之中爆裂開來。

一時間在天空之中,炸開略染黃色的白雲。

這樣的情形,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在伯顏帖木兒眼中,一瞬間被嚇了一跳。

衆所周知,不管是狼煙也好,花炮也好,都是軍中用來傳遞消息的工具,不同的數量級,表達不同的敵人,或者自己人。

單單看,這些煙柱與花炮,十萬大軍決計不在少數的。

但是伯顏帖木兒依然不敢相信。

他承認,石亨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他此刻弄不清楚石亨有多少人。但是他依然肯定,石亨決計不超過五萬。

無他,如果石亨人數足夠的話,他爲什麼不直接進攻雙城附近的大軍營地,一旦得手,豈不比打一個小城,要重要的多。

所以,他估計石亨所部上限,不超過五萬人。

“對。”伯顏帖木兒心中暗道:“石亨在虛張聲勢。”他深吸幾口氣,鎮定下來,立即調集本部人馬,向交鋒最近的地方而去。

不等他麾下將士到底交戰之處,外圍的將士,就好像是雪崩一般轟然崩潰下來。

瓦刺騎兵根本不估計潰兵,凡是衝擊本陣的殺無赦,硬生生的殺出了一條血路,當將潰兵殺得一空,也見到了他們的敵人。

卻見一名金甲將領騎在馬上,身後一面,紅底黑字“石”字的大旗。不是別人,正是石亨。

石亨兩眼冰冷如血,長槍一至,帶着部下如水銀瀉地一般衝了上來。

瓦刺本部騎兵不甘示弱,雙方硬生生撞在一起,就好像是針尖對麥芒一般,一瞬間不知道有多少騎兵到底不起,隨即被無數馬蹄踩成了肉泥。

雙方刀槍並舉,都沒有一絲退縮,瓦刺騎兵自然有自己的傲氣,但是京營騎兵自然也有自己的仇恨,更不要說這數年來,京營騎兵其實有所消減,畢竟貓兒莊一戰之中損失的戰馬,一時間也能不補齊。

所以京營騎兵編制總數,成爲八萬五千騎,比之前十萬騎少了不少,但是朱祁鎮對這些騎兵的訓練更加看重。

再加上貓兒莊的仇恨,京營騎兵一交戰,就打出了威風,一度要壓着瓦刺騎兵打的樣子,似乎一點沒有擔心,他們其實只有一萬多騎,而對面是好幾萬騎兵。

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章 年關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
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章 年關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