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

第七十章懸危之計

就如之前放棄哈密一般,而今如果再放棄奴兒干都司。朝廷在邊牆之外,可就沒有一個藩屬了。

雖然大明在仁宗宣宗進行了戰略收縮。

但是這種戰略收縮,並非直接放棄。

這樣說吧,大明雖然放棄開平,大寧,放棄奴兒干都司的流官,但是總體來說,這些地方還是大明的。

特別是奴兒干都司,你說他們是被大明經濟捆綁也好,是被大明的軟實力吸引也好,但是從表面上來看,在大明與瓦刺之間,他們都是站在大明一邊的。

否則朱祁鎮也不會攻打兀良哈的時候,派曹義出關整合女真各部。

甚至得益於曹義的組織,女真各部才能木蘭河衛堅持這麼長時間。

而今如果說放棄就放棄了。大明對藩屬的政治威信何在?將來與瓦刺博弈的時候,誰還會爲大明所用?

雖然朱祁鎮看不上邊牆外面的各部,但是如果這些部落一一被瓦刺吞併,卻不是朱祁鎮所想用的。

楊溥說道:“臣以爲當派使者,去兩軍陣前,宣朝廷旨意,讓雙方兩兵罷戰。”

朱祁鎮聽了。第一念頭感到這樣愚蠢的辦法居然是楊溥所言,但是隨即一想,頓時明白了,這是一個緩兵之計。

現在的問題是,女真各部向朝廷求援,而朝廷又否決了大軍出塞與瓦刺決戰的提議。但是大明朝廷不能不有所表示。

派一個使臣來去宣佈聖旨,再加上虛與委蛇一番。大概就要花兩個月有餘。

雖然這個時代的戰事打得很慢,一般來說,除非如同葉留宗那般什麼也不管到此流竄,否則正兒八經準備一場大戰,從籌備發動決戰收兵,就是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但是真正花在決戰的時間並不長。

別的不說,而今兀良哈與女真各部打了近一個月了,然後再算上使者往來時間,這一戰必須打上三四個月。

一場攻城戰,並非不能進行三四個月。但是草原上卻很少有這樣的戰事。因爲這樣的戰事,考驗的是彼此的後勤能力。

很顯然哪怕是瓦刺,他也缺少大軍在外近半年的後勤維持能力。

所以說,最有可能的事情,朝廷先禮後兵,這兵還沒有到,木蘭河衛之戰,就有了結果了。

到時候,朝廷並不負擔道義上的譴責。

可以說,不是朝廷不救,是來不及而已。

朱祁鎮乍一聽,覺得這個辦法似乎很好,但是細細一想,朱祁鎮只覺得一股諷刺的意味濃厚之極。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吾欺誰乎?欺天乎?”

這種小伎倆,真以爲沒有明眼人能看得出來,根本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楊溥立即行禮說道:“老臣無能,請陛下治罪。”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先生何罪之有。”他其實也明白,兩人的思路根本不在一個節拍之上。

不是說楊溥想出這個辦法就愚蠢了。

要考慮大明的政治生態。

朱祁鎮擔心放棄女真,對將來大明與瓦刺的對決之中,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楊溥擔心的是什麼?

楊溥擔心的是放棄女真的消息傳出去,引起朝野動盪。

這要就一個類比了。

大明作爲一直以來的天朝上國,對外從來是輕視,乃至於蔑視的。就好像女真各部,其實他們都是女真嗎?並不是,而是朝廷不知道那一個文官覺得稱呼他們方便,於是東北所有部落都是女真人了。

什麼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即便是在大興安嶺以北的部落,也被成爲北山女真。

以楊溥的政治經驗判斷,放棄女真各部最有可以引起動盪,乃是朝中很多大臣。

在朱祁鎮看來大明文官其實很矛盾。上層的文官,不希望朱祁鎮打仗,特別是打大仗,如太宗年間的戰事一般。而大部分文官,又接受不了朝廷的對外妥協。

楊溥身上被詬病的一項。就是放棄哈密。

楊溥這個在外看來愚蠢到極點的緩兵之計,自欺欺人,壓根就不是爲了女真部落,而是想平息朝廷的輿論。

真不是用來騙別人,而是用來騙自己的。

大部分文官並不具備戰略分析的能力,只會看流程,朝廷先禮後兵,符合聖賢之道,還沒有出兵就被滅了,雖然有些可惜,但是正主都沒有了,難道還要因爲與瓦刺打一仗嗎?

張輔見狀說道:“陛下,臣有一策或可救木蘭河衛。”

朱祁鎮說道:“英國公請講?”

張輔說道:“朝廷與瓦刺決戰,不現實,並不妨礙朝廷派一支兵馬,增援木蘭河衛,木蘭河爲城牆,臣從五軍都督府的檔案之中看過了,雖然是金元時期的舊城,已經破敗不堪,高不過一丈五,但是對兀良哈與瓦刺來說,依舊是天險,陛下可派一員大將,協五千士卒駐守城中。派船隻從阿速江入黑龍江,然後從黑龍江到木蘭河衛,這一條後勤只要暢通,只需五千士卒就可以守住,木蘭河衛。”

“只是這需要一名智勇雙全的良將。”

朱祁鎮聽了,心中立即閃過四個字:“懸危之計。”

真的,實在是太危險了。

首先張輔爲了躲避兀良哈與瓦刺的騎兵優勢,創造性的開闢了一條水上後勤線。但是這一條水上後勤線太漫長了。

從國內算,就是從江南到朝鮮,然後從朝鮮到海西,從海西到阿速江,然後從阿速江到黑龍江。

雖然大部分用海運與水運。成本或許還不是山西到邊關,七石才能到一石,但是朱祁鎮想想就知道,其中消耗相當之大的。

這是其一,後勤的困難。

五千士卒對抗十幾萬瓦刺大軍。

雖然朱祁鎮也知道,草原各部早已將當初元軍攻城的本事給忘記了,大明的精銳士卒,哪怕是一個小縣城,就足夠讓瓦刺攻之不下了。但是也要想想,這畢竟是一場以少敵多的戰事,想要勝利,只能將這一場戰事拖到冬季,用冬季的嚴寒讓瓦刺退兵。

但是朱祁鎮再怎麼自信,也不覺得這是一件很容易辦到的事情。

只要想想就知道里面有太多的問題了,絕非一員良將就可以辦到的。這是其二,戰術上的困難。

但是實行不實行。

朱祁鎮卻要從另外方面來考慮。

戰略上的好處,實在太誘人了。

只要堅守木蘭河衛,就等於重建了奴兒干都司。只要大明還在木蘭河衛,那麼奴兒干都司的女真部落就不會背叛大明。

甚至在東北另開一個戰場。

這一個戰場,更有可能是大明出糧草,而女真人出血肉,將瓦刺拖在這裡。

只要瓦刺一日不拔掉這顆釘子,那麼他就一日不會南下。

爲朱祁鎮整合國內提供了時間,畢竟平定葉留宗之亂,搞定今年的水災,等等事情,都是需要時間的。

或許有人要問了。

這樣堅持,又能堅持多長時間?時間長了,木蘭河衛一定是堅持不下去的。五千士卒很可能全軍覆沒。

對於大明來說,損失十萬騎兵是不可承受的損失,但是損失五千步卒,那怕是精銳。也是無關痛癢的事情。

如果能用這五千士卒,爲大明爭取幾年時間。朱祁鎮絕對會毫不猶豫的同意。

所以朱祁鎮略略思忖的片刻,說道:“何人可堪此重任?”

張輔說道:“事不宜遲,久則生變,只能就近選拔,臣以爲海西都司焦禮可擔此重任。也只有從海西出發,是最快的,否則遲了,就什麼都晚了。”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說道:“好,就焦禮。”

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章 太后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
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章 太后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