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

朱祁鎮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麼了。

開海運,在朱祁鎮看來,有太多太多的意義了。

但是朱元璋開創的大明朝,實在是缺乏海洋的基因,在他們看來,古時候唐宋漕運制度相當完善了,只要繼承就行,而海運卻有太多的麻煩事情要處理了。

雖然元朝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元朝爲政太粗泛。

其中有很多事情,在明朝是不成立的,最少在對待海洋的態度上。元朝可沒有明代的海禁,當時有大量民船承運。

而明代卻沒有這個條件。

朱祁鎮將海運的事情,暫時先放下,問道:“奶奶,那麼就如此看着河南百姓,嗷嗷待哺嗎?”

太皇太后輕輕一笑,說道:“當然不是了,不從北京調糧,自然從其他地方調糧,我如果沒有猜錯的話,要麼是清江浦,要麼是湖廣。”

“我估計是清江浦。”

朱祁鎮聽了這個名字,心中思索了片刻,說道:“可是淮安?”

清江浦這個名字,在明清時期要比淮安還有名,但是對於後世的人,卻對清江浦很是陌生。

清江浦乃是運河上的重要節點,漕運總兵所在地,後世漕運總督府所在地,有大量糧倉。等待轉運到北京。

太皇太后說道:“從清江浦入淮河,能到達河南大部分縣,這裡運輸要方便一些。治國之事,明年的時候,將南方糧食再補上一些就行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王振匆匆的過來,說道:“知道皇爺憂心河南之事,內閣剛剛呈上來的摺子,奴婢就給皇爺送過來了。”

朱祁鎮打開一看,正是于謙請糧的奏疏。而上面楊士奇的票擬,就是太皇太后所言,從清江浦經鳳陽倉調糧食,所耗糧食在來年補上。頭批撥調二十萬石。

朱祁鎮一時間心中又羞又惱。敢情他是白操心了,唯一可以欣慰的是,從行政效率上來說,錦衣衛要勝過內閣一籌。

太皇太后笑道:“孫兒有此心,我就已經是萬分高興了。楊士奇三朝元老,吃得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朝廷上的事情,交給他處置,是沒有問題的。”

朱祁鎮說道:“今日是孫兒魯莽了。”

“去上課吧。”太皇太后說道:“去得遲了,可以要挨板子了。”

朱祁鎮向太皇太后行禮,隨後離開了慈寧宮,去文華殿。

一路上朱祁鎮所想的就是糧食問題。

糧食問題對於朝廷來說,就是頭等大事,而南北方經濟不平衡,其實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南北糧食產量不平衡,南方糧食產糧要比北方多。

這就是源頭。

特別是北京城糧食不能自給,每年四百萬石漕運糧,就讓朱祁鎮心中發慌,特別是清廷後車之鑑在前。

爲什麼要簽訂《南京條約》,固然有前面一系列敗仗。但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英軍截斷了漕運。北京那邊立即支撐不住了。

所以在糧食問題上,糧食調配的問題固然重要,不管是漕運也好,是海運也好,將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的辦法,但是糧食生產的問題,也同樣重要。

“難道大明朝的北方,真得養不起九邊加一個北京嗎?”朱祁鎮心中深深的思考。面對這個問題,朱祁鎮一時間連從何處下手,都不知道。

一會兒功夫,就到了文華殿。

一進文華殿,就覺得文華殿之中的氣氛不對,李時勉站在御案之前。就好像是雕塑一般,一動不動。

見朱祁鎮來了之後,行禮如儀。

朱祁鎮連忙扶起李時勉說道:“先生免禮,今日是朕錯了。”

李時勉問道:“錯在何處?”

朱祁鎮說道:“朕不該今日不來上課。”

李時勉說道:“非也,陛下之錯,乃於失信於人。陛下將來是要治理天下的,自然不可朝令夕改,所謂君無戲言。陛下昨日已經答應臣,今日來上課,卻在臣來之後,僅僅派一小太監,通知一聲。不是待大臣之道。”

朱祁鎮連忙說道:“朕知錯了,昨日朕得到消息,卻是河南賑災的糧食不夠了,朕向太皇太后問計,並不是故意耽擱時間的。”

李時勉聽了這話,臉上僵硬的表情,竟然微微和善一點。隨即又問了幾句。

朱祁鎮一一說了。

見李時勉似乎有原諒之意,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

有些人就是如此,即便是站在他身邊,就覺得空氣都變得嚴肅起來,朱祁鎮明明知道,其實李時勉也不敢將他怎麼樣?

最多打手板。

但是在李時勉面前,朱祁鎮難免緊張,就好像是見了大學導師一樣。

李時勉說道:“陛下有此仁心,實在乃天下之福。”

朱祁鎮說道:“今日之事,是朕不清楚天下錢糧之數?鬧了笑話。”

李時勉說道:“陛下想要知道天下錢糧之數,當問戶部,而欲知道天下錢糧細數,卻要問黃冊了。”

朱祁鎮說道:“黃冊?”

李時勉說道:“太祖時的魚鱗圖冊,將天下賦稅土地,都納入一冊之中,以此徵調差役,徵收賦稅。每十年一重編,天下百姓,生老病死都在其列。”

朱祁鎮大吃一驚,這幾乎與後世戶口本差不多了,立即問道:“這黃冊在何處?”

李時勉說道:“在南京後湖庫,只是洪武之後,天下百官皆因循守舊,黃冊徒具形式而已。”

朱祁鎮說道:“到底行不行,看看再說,想來太祖與現在不過相差三十多年,也不至於一點用處都沒有,朕想將後湖黃冊帶到北京來,可行嗎?”

李時勉說道:“臣以爲,陛下應該考慮萬全。後湖黃冊到底有多少,臣也不清楚,只知道每次編寫黃冊,都要徵用南京國子監數千人。後湖庫有天地玄黃十幾庫黃冊。都藏在後湖之中,四面把守森嚴,雖飛鳥不得過。”

“陛下要調來,何地儲存,何人編寫,卻是一個問題。”

朱祁鎮立即知道,李時勉是委婉的否定了。

朱祁鎮也沒有想到,所謂後湖黃冊有這麼多。想來也是,大明天下兩京十三省的戶籍材料,豈能少了。

如果沒有準備,就草率遷移,也不是一個辦法。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了,此事暫罷。”當然僅僅是暫罷。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放在心上了,想要改變大明天下,就要深刻的瞭解大明天下。

而後湖黃冊,是瞭解大明本質,最重要的文書之一。

李時勉說道:“既然陛下來了,我們就繼續上課吧。”

朱祁鎮說道:“是。”

隨即在御座之上坐好,翻開孟子。

大學中庸篇幅很小的,朱祁鎮專心讀,很快就背誦下來,李時勉又講解了數日,就開始學習孟子了。

四書之中,孟子的篇幅最大。、

可能要學上幾個月了。

“不過,在此之前。”李時勉說道:“陛下失信之舉,不得不罰。”李時勉一聲令下,頓時有兩個強壯的宮人壓住了王振。

王振臉色大變,還沒有來得及說話,就被壓下去了。

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章 外戚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
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章 外戚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