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

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

郭登的語氣之中的輕蔑之意,顯而易見。

日本的國力與安南相比,都要差上不少,不過,不管怎麼說,日本也不是一個小國,如果真要是日本上下擰成一根繩,與大明過幾個回合,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日本最重要的問題是,內部的不統一。

日本比起大明本來就小,而今又四分五裂,更不要說,日本在大海之上,偏偏水師比大明差了不知道多少。

這種實力對比之下。

想要拿下日本,要比滅安南容易不知道多少倍。

當然了,打贏之後,如果想佔據日本,卻也不是太容易安堵下來的,就好像是安南一樣,安南滅過也五六年了。

但是交趾一省,依然有十萬大軍駐紮,還有數萬京營精銳。以及占城,老撾等國兵馬爲附從。就是爲了震懾安南人。

如果大明想要將日本列省,兵力最少要多一倍。

但是單單要以上這三個條件,就容易多了。

當然了,如果大明真正想幫足利家族,只需派不足萬人精銳就足以幫足利義政抵定勝局。畢竟而今足利義政一方,與他弟弟足利義視,雙方可以動用的兵力,加起來也不超過十萬,有大明萬餘精銳,在關鍵時刻,就可以想那一方獲勝,就可以讓那一方獲勝。

朱祁鎮既然對日本有所圖謀,就掌握日本的主動權,這纔是郭登要增兵的原因。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此事就令樞密院準備吧,只是可令誰爲將?”

郭登沉吟片刻說道:“可以令南洋水師總兵官王英爲帥,總領水陸之師,此次去日本,關鍵都在海路上,王英老將比較妥當。”

郭登之所以,推薦王英,一方面是就是因爲王英在水師之中的影響力,可以說大明水師是王英一手一腳打造出來的,王英的資歷很老,而且有自己的山頭。

水師與陸軍之間的關係其實並不是太親密的。

如果想要兩方親密合作,自然要找一個能壓得住的人。王英就是其中一個。

另外一個原因卻是大明戰略轉向的問題了。

隨着南北洋水師的建立,再加上朱祁鎮提出的對南洋移民攻略,眼見今後大明的重心不在北,而在南。

在南洋打仗,是少不了水師的。

如此一來,王英掌控的水師就非常重要了。

這裡以楊洪郭登爲首的正統勳貴們,就發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他們的子弟,騎將,步將,各種各樣的人才都有不少,但是能縱橫海上的人才,卻沒有多少。

這就很尷尬了。

難不成今後打仗的果子都讓王英爲首的這個小山頭給吃了。

王英戰功一高,將來中樞之中,自然少不了他一個位置。

如此一來,郭登的那些舊部們位置在什麼地方?

大明軍隊之中雖然有很多派系,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以戰功爲一切說話的底氣。

郭登想解決王英已經很長時間了。

當然了,郭登想解決王英,並不是想要殺了王英,不管怎麼說,王英也是大明堂堂伯爵,航海伯,軍中一個小山頭,怎麼說殺就殺?

郭登對要王英的命,沒有興趣,但是對摧毀水師這個小山頭很有興趣,別的不說,最少王英不能在水師之中一家獨大。

這是郭登一直以來的想法。

這一次徵日本,這一戰並不是太難打的。結果也顯而易見,只要王英不搞出什麼幺蛾子,就不可能打敗。

這一戰功成之後,王英封侯爵,調入中樞,列爲樞密院,也就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南北洋水師的軍官就要遇見一次人事上的大調整。

之前不受待見的,以爲是輔兵一般的水師,就會成爲未來軍中內部爭奪的香餑餑。

在別的方面,朱祁鎮或許有些遲鈍,但是在政治上這種人事鬥爭,朱祁鎮早就敏感的不能再敏感了。

幾乎在第一時間就想通是怎麼回事了?

要知道王英打仗也沒有什麼太好的戰績,還有過白藤江之敗的黑歷史,真要比戰績,即便是後起之秀,鎮守西藏的範廣,打起仗來都比王英利落。

所以選王英,定然不是軍事上的緣故,自然是其他緣故。

至於是什麼原因,朱祁鎮自然也是知道的。

不過,他沉吟片刻,就說道:“好,那就傳令給他,讓他立即赴京吧。到時候朕與卿,還有樞密院,三軍共同商議此事。”

處於權力制衡的角度出發,下面任何一個小山頭太過堅固,都不是朱祁鎮所想看見的。

說實話,朱祁鎮其實並不怕,那種方方面面都有人,中樞有人列爲朝堂之上,地方各部隊之中,也有自己的人。

比如而今楊家與郭家。

蓋因這樣的勢力,其實已經將他們與大明王朝綁在一起了,一榮具榮,一損具損,除非皇帝做的太過分了,誰會造反了。

但是勢力不大,在中樞沒有發言權,但是在下面盤踞在一處,力量集中,反而讓人擔心。

因爲有割據造反的可能。

如此對王英,其實也是好事。

王英而今也五六十歲了。一直在海上漂泊,也很是辛苦。

今後到京師列爲中樞,影響力大增。從此王家也比當初上了一個臺階。不過唯一可惜的是,王英失去了一個進封國公的機會。

畢竟大明如果啓動南洋攻略,很可能再出一個或者兩個國公。

當然了,郭登想將正統勳貴的實力滲透進水師之中。朱祁鎮雖然不反對,但是他的着重點,卻是水師的勢力在中樞有一席之地。

這纔是符合今後大明對水師越來越重要的趨勢。

畢竟很多時候,在中樞沒有發聲的人,朝廷在決策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忽略掉某些地方部門的利益。

這也是很正常的。

至於將來郭登與王英之間的暗流涌動,朱祁鎮就不在意了。不過,朱祁鎮估計,北人到南方未必有適應。

當然了,軍方雖然開始準備了。

但是先禮後兵的套路也不能少。

這一次,朱祁鎮讓懷恩從宮中選一個太監。

當然了,在太宗年間,大明派太監出使各國也是常有的事情,比如鄭和,比如亦失哈,等等的。

朱祁鎮所選擇也不算出格。

更因爲朱祁鎮,文官命比較貴重,死一個不大好收場。而且一旦有流言蜚語傳出去,敗壞朱祁鎮的高大形象就不好了。

但是太監就不一樣了。

皇帝家奴而已。

皇帝要他死,他還敢不死嗎?

所以朱祁鎮召見這個太監的時候,乾脆挑那一種外面有家人的,直接令懷恩去做壞人,讓他乖乖的死在日本,開動自己的腦筋爲大明尋找一個藉口。

他爲國而死,朝廷會追封,並讓他的家人,從此改換門庭,成爲官宦人家。

雖然有些殘酷的,但是很多底層的太監都會願意的。

無他,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進宮當太監。真正當太監的家裡沒有一個家境好的。而且在宮中就有好日子過了?

卻也是未必。

宮中真正混出頭的太監,也是很少一部分。

大部分太監都在底層沉淪。

而且這些年,朱祁鎮有意抑制太監,出頭的太監就更少了。

如此安排好之後,朱祁鎮就將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了。畢竟從出使到回來,也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

朱祁鎮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關注這一件事情。他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的。首先要處理的就是他幾個兒子,已經到了要封國的時候,不僅僅是朱祁鎮要推行的國策,這一件事情已經有很多人催促了。

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章 新天子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章 諸子
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章 新天子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章 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