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

第六十七章勳貴之心

成國公朱家已經是與國同休了。富貴已極,也不求什麼了。

只是即便如此,與皇帝保持良好的關係,依舊是很有必要的。

張輔苦笑道:“皇帝縱然有此心,那有如何?而今做主的是誰,朱賢弟不知道嗎?”

朱勇淡淡一笑道:“無妨,無妨,皇帝有太宗皇帝之風,豈不是一件大好事。聽聞太皇太后有意讓張兄教授陛下,卻不知道張兄有沒有想建立幼軍。”

張輔心中不想聽見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情。

說實話。

北京這些靖難勳貴對仁宗皇帝一脈,其實並不是多喜歡的。

首先,在靖難之中與他們並肩作戰的一併打天下的是漢王。當時仁宗皇帝作爲太子不過是坐鎮後方而已。

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

看仁宗一脈上位之後做的事情,草原失控,漠南各地被瓦刺一點點的吞噬下去,要知道在永樂年間,長城之外,從來不允許韃子放牧的,甚至還有不少人在長城之外開闢農田。

但是而今,邊境上的騷擾有多少。

甚至大同都震動了。

在很多靖難功臣心中其實很不舒服。

即便是張輔就順心嗎?

放棄安南的時候,就是張輔一次又一次的勸諫,力持不可。

但是結果如何?

只是張輔從來是識時務,看清楚現實。

就宣宗皇帝本身來說,宣宗皇帝在太宗身邊養大,在治國理念之上,與太宗類似。與仁宗皇帝其實有一些差距的。

仁宗皇帝的方針,爲什麼宣宗皇帝繼承?

這絕非是孝順,而是宣宗皇帝發現。在這樣的局面之下,這是唯一的辦法。宣宗皇帝的收縮,並非他願意如此。

而是大明國力支撐不起這樣的攤子了。

如果宣宗皇帝能多活十幾年,等國力恢復之後,將放棄的地方一一收復。

但是而今,與宣宗皇帝在的時候,形勢變得更壞了。

別的不說,紫禁城中,只是孤兒寡母。就不是大舉征戰的時候。

而建立幼軍,乃是太宗皇帝培養太孫的手段。

不過,在成國公朱勇說出來,卻是另外一件事情。他說出這一句話,就是代表成國公要在皇帝身上下注。

張輔說道:“你我是同家之好,我也不說虛話了。”

“你我兩家富貴已極,何必再參與這攤子渾水?皇帝與太皇太后之間,或許有一點小矛盾,但是太皇太后是什麼樣的人,你不知道嗎?”

“你不參與進去?皇帝也不會有什麼事情?你參與進去了,皇帝或許沒有什麼事情,但是成國公府卻未必沒有事情?”

“冷眼旁觀即可。何必如此?”

成國公朱勇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張兄,你而今也在內閣中,怎麼能不知道我的心思?從太祖朝到而今,朝廷大事,都是皇帝與我等決斷,而今大事都在內閣。而內閣之中,不過有一個你而已。”

“你覺得,等你退下去,誰能代替你在內閣之中立足?”

“再過幾年,恐怕那些窮酸都爬到我們頭上了。”

“正因爲你我兩家,都與國同休,你就甘心,將來讓子孫做一個富貴閒人嗎?”

張輔心中一嘆,他如果不知道,而今勳貴們的局面有些不好。大明的權力就這麼多,這邊多一點,那邊就少一點。

兵部尚書王驥,事務繁忙到一個勁往兵部之中增加人手。而五軍都督府卻清閒的,幾乎是養老的衙門。

張輔說道:“兒孫自有兒孫福。”

成國公朱勇說道:“不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而是不打仗,不出動京營打仗,下面的兒郎怎麼能冒出頭來?”

“沒有軍功,如何與那些人去爭?”

“我不是爲了我成國公府?是,你我兩家富貴已極,如果陛下一句話讓我家當富貴閒人,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你忍心看父祖打下江山,就這樣讓他們給敗了。”

“之前是安南,瓦刺,奴兒干,將來是不是青海,關西七衛,雲南?”

“他們只求太平盛世,只說是不毛之地,卻不見那都是我們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張輔說道:“你的意思我知道?只是而今陛下還小。”

朱勇說道:“無妨,我也沒有想過今天就打,只要陛下有此心便行了。不瞞張兄,我已經與王振搭上線了。”

張輔目光一凝,說道:“王振?”

朱勇說道:“正是。”

張輔說道:“你家朱儀不是在皇帝身邊當侍衛,爲什麼還與王振勾搭?”

朱勇說道:“而今陛下在宮中全靠王振,自然不能惡了他。再加上陛下還小,有些事情,他未必明白。”

張輔看着朱勇微微一嘆,說道:“你聽我一句話,萬萬不可將當今當做小孩子,否則將來吹虧的是你。”

朱勇點點頭,說道:“知道了。”

語氣之中的敷衍之意,張輔即便不用耳朵聽,也能感覺到。

很多人都覺得,皇帝的很多作爲,都是王振教的。這纔對王振另眼相看,世上固然沒有不透風的牆。

宮中的很多事情,能瞞得過一時,卻瞞不過一世。

但是傳話的人,很多時候都加了自己的理解。傳出來之後,難免都變了本來面目。

而朱儀即便是在皇帝身邊,也沒有與皇帝近距離接觸過,倒是張忠雖然不長在宮中,卻與皇帝有過多次談話。

張輔與兒子談過,知道當今陛下雖然富有春秋,但是決計不能小窺。

只是他也只能說到這裡,朱勇不聽又怎麼樣。

朱勇說道:“張大哥,你是我們這一輩拔尖的,這事情還是要你帶頭,你說到底行不行?”

張輔沉吟了好一陣子,搖搖頭說道:“你如果信得過我的話,這事情我記在心上,決計不會忘記的。但是而今什麼也不做,比做任何事情都好。”

“這也是太皇太后的意思。”

“如果朱賢弟有心,不妨好好的操練子弟,將來有用的時候,也不知道連上陣都不會了。”

朱勇聽了,心中一嘆,他知道張輔所說的不錯。

下一輩之中,可擔當大任的人才,真是少之又少。

英國公一脈就不用說了。能不能有子嗣,還在兩可之間。而成國公一脈,歲有兩個兒子。但是嬌生慣養,哪裡與他們當初,小小年紀就弓馬嫺熟,跟隨上一輩征戰沙場了。

朱勇說道:“有大哥這一句話,我就放心,這些小兔崽子們,回去非要好好訓他們不可。”

張輔這才鬆了一口氣,與朱勇寒暄了一陣子,這纔將朱勇送走了。

張輔送走朱勇之後,靜靜沉思,暗道:“朱勇所言,或許有些偏頗了,但是不能說不對。明年我也要在陛下身上多上上心。”

朱祁鎮還不知道的情況之下。

已經有不知道人將希望寄託在朱祁鎮身上了。

太皇太后的,楊士奇的,張輔的,朱勇的。

而每一個對他的期望都不一樣,都希望朱祁鎮成長成一個符合他們意願的皇帝。故而朱祁鎮明年功課增加了不知道多少。

經義,騎射,農事,事務。還有一個月兩次的經筵,也要提上日程了。

而此刻朱祁鎮還不知道,宮城外面的人心浮動,倒是因爲進入冬季之後,天寒地凍,免了日講。

逢風雪之日,又免了早朝。太皇太后又時也免去他去慈寧宮。讓朱祁鎮又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

只是朱祁鎮已經吸取教訓,什麼是事情都不做,唯一在意的就是宮中用煤代替木材這一件事情。

畢竟這一件事情,已經開了頭,不可半途而廢。讓人詬病。

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
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