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天子

古代對神童也是非常看重的。

而今張太后對朱祁鎮而今所做所爲,也是刮目相看。

誠然,朱祁鎮那些小伎倆,真正能起做用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將她取襄王金冊之事放了出去。

昨日楊榮就已經上奏,奏疏之中雖然沒有明言,但是言下之意卻是很清楚的,就是祖宗自有成法,父死子繼方是正道。暗示他抵制兄終弟及。

張太后知道,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如果她不做出處置的話,令事態進一步擴展的話,就無可挽回了。

倒不是對她有什麼傷害,而是對襄王。

如果這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將來皇帝登基親政之後,有不知道多少無恥小人,會藉機報復襄王。

襄王恐怕沒有好下場。

這決計不是張太后所期望的。

朱祁鎮的作爲,固然讓張太后有些措手不及,但也看出來,朱祁鎮的潛質,做一個好皇帝的潛質。

這讓張太后心思有些變更。

她心中暗道:“之前沒有想過太子有如此資質,如果我將太子帶在身邊,親自調教,有生之年,或許能爲大明留下一位明君。”

不過,看朱祁鎮的樣子,與她間隙以深。

恐怕一個做不好,爲今後之事埋下禍根。

張太后心中暗道:“而今只能當機立斷了。她說道:“來人,爲太子更衣。”

朱祁鎮不明就裡,卻無法反抗。張太后身邊的人爲朱祁鎮換了一身太子正裝。外面罩着一身孝衣。

隨即張太后帶着朱祁鎮一前一後,坐上了步攆。

看着步攆的方向,朱祁鎮心中也漸漸的安定下來,因爲,他看得出來,這是向南而去。

中國古代的宮殿,都是前殿後寢的結構,而今所去地方,就是前殿。

恐怕去見大臣。

果然張太后帶着朱祁鎮走出了長長的宮牆,來到一大片空蕩蕩的廣場之中,這廣場之中,都清理得乾乾淨淨的,只有三個高臺。

這三個高臺並非別的,而是三大殿的遺址。

永樂年間修建北京城,三大殿是最先修建的建築物。只是也是最先倒黴的,就是三大殿,在永樂年間,就被天雷擊中,引發大火,付之一炬。

想要重新修建,卻是不大可能。

不僅僅財力的問題,還有材料的問題。比如修建宮殿所需的樑柱,都是金絲楠木,名貴之極,想要從雲貴羣山之中運出來,可是要費好大功夫的。

再加上,永樂之後,國家財政支撐不住,執行戰略收縮,連交趾都放棄了。

這些大工程,只能先放放了。

太監宮女簇擁着張太后與朱祁鎮走過三大殿的廣場,向東走過了幾道宮牆,不多時就遠遠的看見了一座特別的建築。

故宮的其他建築物都是金瓦紅牆,唯獨這文淵閣卻是青牆黑瓦,是典型的南方建築物。是模仿寧波範氏藏書樓,天一樓而建。

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以冷色象水,以避火。

是紫禁城中的藏書樓。也是內閣所在地。

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大臣已經迎接出來了。

朱祁鎮遠遠的看見,五個頭髮霜白的老人,四個文官服色,一個公侯蟒袍。只是他們衣服外面都套着孝衣。他們身後還有數十個七八品的小官。都是在內閣行走的中書舍人。

“恭迎太后,恭迎太子。”幾個人齊聲跪地行禮說道。

“起來吧。”太后一邊說,一邊將牽着朱祁鎮的手,走進了文淵閣之中。

一進文淵閣,朱祁鎮就聞到了一股其他味道。

文淵閣乃是紫禁城之中最大的藏書樓,爲了保養書籍,裡面就有不少藥材,防蟲防蛀。這些藥味交錯在一起,形成一股特別的味道。

就是書香味。

或許很多人都沒有聞過這種味道了,因爲隨着印刷手段的進步,這種味道早就慢慢消散了。

在文淵閣之中,只有一個空蕩蕩的正座,而左右兩排長桌,長桌下面只有長凳。

正座的金交椅,其實御座。

各衙門的正座,就是各部門主官的位置,而文淵閣在皇宮之中,皇宮之中只有一個主人。就是皇帝。

太后目光一轉,見五個大臣都進來了,而這些中書舍人都留在殿外候着。

太后說道:“此乃新天子也。”

此言一出,卻見一個老者立即跪倒在地面上,說道:“臣楊榮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榮此言一出,其他四個人都也跟着跪在地面上,說道:“臣楊士奇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楊溥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胡濙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張輔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祁鎮看了太后一眼,卻見太后面無表情不動聲色,他只能震震喉嚨,說道:“父皇不幸升暇,萬斤重擔在孤之身,還請諸位看在太宗,仁宗,與先帝的面子上,相助於孤。”

楊士奇說道:“請陛下放心,老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祁鎮看着下面跪着五個人,心中暗暗猜着他們的身份。

首先先跪下來的那個是楊榮。

楊榮比起楊士奇要稍稍年輕一點。

而此刻第一個說話,卻是楊士奇。

雖然先帝對楊榮最爲信任,但是內閣之首,也就是內閣首輔卻是楊士奇。楊士奇是下面五位之中資格最老,但也是年紀最大的一個。

前幾天,他聽王振講過情況。

知道楊榮與楊士奇之間,其實也是有一點問題。楊榮並不服氣楊士奇的地位。 wωω .тт kan .C ○

這五人之中,那個公侯服色的那個,自然是英國公張輔了。

看起來英國公張輔是幾個人之中最不顯老的,頭髮黑得最多。身體最爲魁梧強壯,不愧爲武人出身。

朱祁鎮目光轉過,剩下的兩個人。他一時間分不清楚,誰是胡濙,誰是楊溥。片刻之間,就確定了。

其中那個氣色最好的是胡濙。

因爲他知道胡濙乃是武當弟子。爲太宗皇帝所信重,以尋找張三丰之名,走遍天下,其實是暗中尋找建文帝下落。

他不知道,這個時代武當武功到底真如金庸所寫的那麼神奇,但是有一點卻是沒有錯的,胡濙最擅長養生。

他在這幾個人之中,並非年紀最小的,但是卻是氣色最好的。鶴髮童顏這四個字,幾乎就是爲胡濙所創。

確定胡濙之後,剩下的那個一個自然是楊溥了。

他們就是宣宗皇帝留下來的輔政大臣。

朱祁鎮說道:“諸位師傅請起。”轉過身來,說道:“王大伴,爲諸位師傅拿些墩子來。”

“是。”一直跟在朱祁鎮身後的王振,立即說道。

隨即爲五個人搬來繡墩。

這五個人一一落座。

而太后與朱祁鎮也落座了。

正位的交椅挪開了。

並排放下兩把交椅,太皇太后在西首,而朱祁鎮在東首。

張太后說道:“哀家不幸,白髮人送黑髮人。大明江山這萬斤重擔,就擔在哀家身上了,哀家一個婦道人家,能做什麼事情,還不是要仰仗諸位師傅。前番忙於皇兒的大事,而今該議的事情,都議一議吧。”

朱祁鎮一聽這話,就明白,他不過是一個旁聽的。或者說是禮儀上的皇帝。

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
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