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

第十七章王恕的猶豫

當然在這一件事情,總體來說是一個小問題,並非大問題。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大問題了。

秦法固然是嚴苛之極,但是真正讓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真是因爲秦法嚴苛嗎?

不,更多秦法根本執行不下去。

秦法在秦國還能執行下去,但是推廣到全國,即便不說,六國餘孽的種種情緒,也不說當地百姓的反抗的暗流,單單是秦國對法律執行能力,就推廣不下去。

這一點從歷史上也能看出來。

即便是現在的大明,真正有法律的地方是哪裡?是縣城,府城,京師,乃至這些城池比較近的村落。

更偏遠的地方,數千人的械鬥都搞得起來。如果真按大明律法來判,這些人幾乎能算得上造反了。

但是又如何?地方官不過是彼此安撫,找各自的族長管事來談話,和稀泥。

或許有官員能力強,手腕硬,能將這樣的事情給鎮壓下去。但是這都是個別的情況。

而維持這一切切的總原則,就是德主刑輔。以道德教化爲先,甚至讓百姓息訴。

這也是爲什麼在古代朝廷最重視的禮法的原因。

如果朱祁鎮有如此戰略上的轉變,將法律地位提高,將一切都變成一斷於法,甚至提出依法治國。

對大明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爲實行不下去的法律,其實也沒有什麼用處。

朱祁鎮當然是想過這一件事情的,他微微一笑說道:“王卿,你說的朕自然知道。”

儒家是古代中國的主流,朱祁鎮不可能將放棄儒家,用法家的一套,這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問題。

朱祁鎮自然有一套解決的辦法。他繼續說道:“而今各級官員辦案多以春秋決獄,有些事情也過與草率了,而今可以將這些原則寫入憲法之中,也能讓百官有所適從。”

王恕也慢慢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皇帝本身無意將大明司法現狀有太多的改變,更多的是對現在法律的整理。並無意將法律的外沿擴大。

但是即便如此,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

而且朱祁鎮還想引入行政法的概念。

就是將官府運行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

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變化。

大明官府其實也有很多典章制度,這些都是有的。但是卻沒有如此鮮明的規劃出來。而且既然定了法規,就會處罰。

而大明各衙門因循守舊,各種規章制度早就出了問題。

顯然,朱祁鎮要的也不是僅僅是寫在大明會典裡面的規矩。

這裡面信息量太多了。

多到了王恕,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不知道其中利弊如何。

朱祁鎮對王恕說這麼多,一方面固然是要爭取王恕。

朱祁鎮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似大明士大夫是一體,其實滿不是那一回事。就好像是王恕。王恕是一個能夠在皇帝面前堅持原則的人,難道他就會屈服於李賢嗎?

所以,只要讓王恕感到皇帝所說的事情是對的,王恕也未必在乎李賢怎麼想。

其次,他這番話也不是說給王恕聽的。

根本就是說給李賢聽的。

這麼多年的研究,朱祁鎮也摸清很多大臣的底線。

救弊這兩個字,就是朱祁鎮所有變動的思想核心。

看似朱祁鎮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沒有觸及根本,都是在原本大明的政治結構之中,查漏補缺而已。

朱祁鎮見王恕一時間沒有這麼大的信息量之中反應過來,就說道:“你下去好好想想吧,有了想法再來見朕。”

誠然修《大明會典》,是變法的一個標誌。

但是真正要推動變法,還是要與李賢等人來做的。

王恕回去之後,看似非常鎮定,但是無時無刻的都在思考這一件事情,利弊如何。

很快,李賢就請他過去了。

王恕對此也有所預料。

隨即在李賢的內閣值房之中,王恕將皇帝的意思說了。

李賢聽了一時間也震動非常。

李賢心中暗道:“看來是時候找陛下好好談談了。”

看似一個法律體系的改變,如果落實下來,卻不知道有多少問題,更重要的是,皇帝的心思僅僅於此嗎?

李賢並不知道。

他沉吟片刻問王恕,說道:“陛下令你總領此事,你認爲陛下的想法怎麼樣?”

王恕說道:“陛下天縱聖明,所思種種,明見萬里,如果真能如此,對朝廷來說,也是算是一大盛事。”

這就是年輕一輩與老一輩的不同。

王恕進入政治舞臺的時候,朱祁鎮已經坐穩了皇位,而且朱祁鎮登基之後,總體上來說,做得也是可圈可點的。

但是李賢這些老臣不一樣。

他們是看着皇帝長大的,皇帝年少的時候,被太皇太后教育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彷彿還在昨日。

有一句話叫做,三歲看老。

皇帝長大之後,固然是穩重了不少,但在這些老臣看來,其本質一點都沒有改變。所以面對朱祁鎮的想法。

王恕這些年輕一輩,受朱祁鎮的權威影響,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也不敢對抗朱祁鎮的權威,但是在這些老臣看來,他們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擔心皇帝將事情給搞壞了。局面不可收拾。

面對同一件事情,卻有不同的反應。

王恕雖然在很多方面還是存疑,但是大體上願意以皇帝的意思來辦。建立起上下分級的法律體系。

至於有什麼弊端,將來還是有匡扶的餘地,最少現在看來,這樣的法律體系,要比大明現在律例合編的法律體系要好上不少。

李賢也感到了自己失算。

王恕似乎被皇帝拉了過去。

不過,李賢也不是一心爭權奪利之輩,此刻他也反省,暗道:“我是不是想的有些多了。”如果皇帝的想法僅限於此。李賢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李賢還是留了一個心眼,說道:“如此一來,名爲一部書,其實卻是兩部,你先修前代典章之變化,之後陛下要法典,且緩緩吧。”

當一件事情看不清楚的時候,可以先緩一緩。

王恕說道:“如果陛下問起來?”

李賢說道:“就說是我的說的。”

王恕想了想,也不覺得是激化矛盾的時候,畢竟朝廷最近也沒有閒着,很多事情都在同步推行,真要鬧出陛下與首輔不合,也不是朝廷之福。

雖然大明的首輔在權力上,與漢唐之丞相是沒有辦法比的。但在朱祁鎮一點點的放權之下,已經有了幾分丞相氣度。顯示得越發重要了。

王恕說道:“謹遵堂旨。”

李賢打發了王恕離開之後,心中也沉思了好一陣子,一方面是推敲朱祁鎮所推出的法律體系,另外一方面卻是推敲朱祁鎮的心意。

卻有一種聖心如淵,不可測度之感。

要知道這種現代的法律體系,朱祁鎮拿過來用很是簡單,卻不知道產生出來,是有多少能人智士的真知灼見沉澱而成的。

這一件事情說起來,並不是太好辦的。不過還難不到李賢手中,他連續調動了好幾個人,順便加強了自己的權威,也騰出了刑部尚書的缺,如此一來徐有貞上京的道路就算是打通了。

李賢做完這一切之後,他有一種感覺,今後後長時間,他就要面對這位徐刑部了。

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
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