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

第一百零四章鐵甲鏗鏘

隆隆的鼓聲忽然想起來了。

不知道多少面大鼓一起敲響,城頭城中在,無數士卒吶喊。卻見李大川帶着五百將士,身披重甲,手持長刀,大步向前。

李大川衝在最前面。

他的一身行頭都是朱祁鎮所賜。

這也是御前侍衛福利之一,朱祁鎮對身邊的御前侍衛從不吝嗇。每一個人都量身打造一身盔甲。與朱祁鎮的盔甲質量相差不大,只是上面沒有貼金箔而已。

從御前侍衛調出的時候,可以帶上。

可以說大明最好的盔甲技術,都先在御前侍衛盔甲上試驗。

出於對身上盔甲的信任,李大川根本不防禦,任別人砍自己。從來是與別人一刀換一刀

但是問題是,這些女真將士很少有鐵甲的,畢竟大明對關外的鐵料一直是限制的,女真部落之中都是片甲比較多。甚至還有更多人是沒有甲冑。

所以,別人砍李大川一刀,火光飛濺,李大川砍別人一刀,那是一刀梟首。

而且李大川武藝好,也反應在砍別人的時候快上一線,讓對方的刀還沒有落在盔甲之上,就先斬殺別人了。

所以,冷兵器戰場之上,兵堅甲利,是實實在在的至理名言。

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人抵擋李大川,但是見李大川刀槍不入,殺人如麻,一一個喪了膽氣,根本不敢回身與李大川一戰。

一個個轉身就跑。

李大川大步向前,追上誰,就是一刀。

一時間城頭之上,歡聲雷動,海西城頭大喊道:“李將軍。”

大明一里是三百步。

李大川帶得人雖然不多,但是衝破三百步的距離卻如砍菜切瓜一般。

而距離城牆外三百步的地方有什麼?回回砲。

李大川衝進回回砲之中,將回回砲一個個點燃。

不過這回回砲也不是太容易點燃的。

凡是攻城器械,都是做過放火處理的,這種防火處理雖然很是簡陋,但是還是很有效果的,就是將溼泥鋪滿攻城器械表面。

讓攻城器械不容易點燃。

所以在李大川剛剛費勁將好幾架回回炮給點燃的時候,瓦刺鐵騎也衝了過來了。

“殺。”大隊騎兵身穿着突厥風格的鐵甲,衝了上來。

也先有些生氣了。

雖然也先並沒有指望,海西城能攻一次就能攻下來,這也是不現實的,但事情發展,也太打他臉了。

區區數百人,敢硬生生從城牆之上墜下來,燒了回回砲。

真以爲南朝有勇士,瓦刺就沒有勇士了。

這次放出了瓦刺本部人馬。

瓦刺本部人馬與女真人戰鬥力,果然不可同日而語。

因爲戰場之上,各種攻城器械橫行,還有屍體壕溝,不容易讓鐵騎縱橫,故而這些瓦刺鐵騎,毫不猶豫的下馬步戰。

“噹噹。”鳴金之聲陡然響起。

李大川自然二話不說,就下令撤退。

但是瓦刺鐵騎已經咬上來了。

李大川這瓦刺鐵騎都帶着面甲,只留兩道縫隙,整個人就好像是鐵人一般。就知道不好。

李大川面對這樣的鐵罐頭,手中的長刀也不好用了。

非要順着鎧甲縫隙斬進去,纔能有效殺傷,否則就是如同剛剛女真士卒砍他一樣,一溜火光而已。

李大川感到手中傢伙不趁手的時候,也發現了,瓦刺鐵騎其實早有準備的。

他們的武器很少有長刀長槍這樣的東西,多爲鈍器,鐵杖,狼牙棒,鐵錘,連枷,等等,這些東西都有一個特點。

那就是他們統統是用砸的,鈍器傷人是無視甲冑的。甲冑上只需一個淺淺的坑,但是對甲冑中的人卻是不可承受的內傷。

也就是說,這是一支專門用來對於甲騎的軍隊。

他們作戰目標從來不是輕騎兵,是重騎兵或者是重步兵。

李大川以敏銳的身手,奪了兩柄鐵錘。

只是這鐵錘打造工藝粗糙之極,讓李大川懷念起在御前侍衛的時候,玩大漢將軍的金瓜。

所謂的金瓜,其實也就是一種武器,應該叫金瓜錘,現在多做禮儀用途,但是並非不能作戰的。

就好像陌刀這東西,很長一段時間也是禮儀用途,並非不能用來殺人的,只是區別在於誰能用,什麼環境用而已。

李大川手持兩柄鐵錘,每砸一個人,都在瓦刺鐵騎的胸前砸出一個淺淺的痕跡,這個瓦刺鐵騎也就倒地不起,口吐鮮血,不住抽搐。

一時半會兒,還死不了,但是內臟已經破裂了。

不要說當時了,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很難救活的

只是同樣的情況之下,李大川的部下們也在承受着。從城頭追殺到回回炮這裡,李大川部下陣亡的聊聊無幾。

但是在撤退的時候,雙方戰損比,卻幾乎是一比一了。

這還是李大川在後面斷後,一直把持戰鬥節奏的情況下。

就在李大川撤到羊馬牆的時候,羊馬牆後面忽然站起來一批明軍。他們手持火銃,輪番疊射。

總體來說,與西洋所以三段擊差不多。

只是細節上有所不同而已。

這一陣火銃近距離將瓦刺鐵騎給打懵了,打翻四五十人,下面的自然爲之一頓。

在火銃兵的接應之下,李大川這纔回到了城牆之下。

一上城牆,李大川覺得安全了,就摘下了盔甲,卻見他滿頭大汗,渾身都溼透了,就好像是從溫水之中撈出來一般。渾身酥麻之極,一動也不想動。

李大川的體力透支了。

這一場追擊,戰鬥時間並不長,李大川率部追出三百步,然後再撤退回來。

但是這不長的活動距離,加上身上幾十斤的鐵甲,就已經是一個負擔了,更不要說其中還要多次戰鬥。

這就是鐵甲,乃至鐵騎的問題。

戰鬥持續時間太短了一點。

焦禮給李大川一罈子酒,李大川二話不說,一飲而盡。趁着這個時候,焦禮清點了一下人數。

下城的有五百甲士,但是上來的卻只有三百多人,足足有一百多人都死在城下。

焦禮暗暗心驚之餘,也知道這樣的戰事,海西城中不能再打了。

要知道這種重甲士,都是精銳之中的精銳,整個海西三萬士卒加上石亨帶回來的女真戰士,能做到身披重甲衝殺自然的,不超過三千個。

一下子折算一百多人,人數雖然少,卻也不是海西能夠承受的。

如果不是爲了在圍城之中保持士氣,第一戰一定要打一個開門紅,來振奮人心。焦禮也不敢下這樣的本錢。

卻不知道焦禮在心疼。也先也在心疼。

海西鎮中三萬人未必有三千甲士。但是對也先來說,整個蒙古也先能調動的人馬算起來,四五十萬騎之多。

但是也先根本人馬,卻是瓦刺三萬騎。

因爲這三萬騎兵都是重騎,是甲士,是整個蒙古僅存的重騎兵。是瓦刺部核心的核心,一直以來一直有一萬騎鎮守漠北,一萬騎跟隨也先征戰,一萬騎分駐各地。

是也先想心腹,瓦刺的核心。

外圍人馬,也先死多少,都不會在乎,畢竟早草原之上,有口糧食,就不怕沒有人當兵。但是這些核心人馬,卻是死一個少一個。

今日一下子折損了兩百人。

就好像是在也先心頭紮了一根刺。因爲瓦刺鐵騎用來打其他草原部落的時候,從來是無望而不利,甚至很少有傷亡。

但是在海西城下一場小小的交鋒,就折損這麼多。如果他日南下,又會打成什麼樣子?

讓他充分認識到了一件事情。

這個世界上分兩種國家,一個是大明一個是其他。

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七十章 年關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
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七十章 年關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